?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途徑研究

2016-05-14 01:39李慶華韓濱蔚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大學生

李慶華 韓濱蔚

摘 要:文章從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出發,分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6-0086-03

在當前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程中,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任重道遠。只有當一個人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完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標。當代大學生作為責任的主體,重視并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以社會主人翁責任感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是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與問題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就是其對社會所應承擔義務,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也是大學生健康社會化的動力。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觀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們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關心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其社會參與意識不斷提升,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中積聚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不同程度的淡化,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是與國家和社會息息相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追求個人理想,社會利益觀念淡化

當代大學生更多的關注自身的現實利益,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理解與追求是相對缺失的,沒有把自我理想目標與社會理想聯系在一起的現象。他們空有拼搏精神與奮斗意識,在自我知識層次躍升與綜合素質提高上,是以自身精神和物質享受為目的的。他們以個人的理想的實現為奮斗目標,同時枉顧社會理想,并集中表現為當下中國大學生的社會意識模糊,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以公事為先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高尚品德,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上利己主義風氣的蔓延,自私也越來越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代名詞,“個人利益必須服從社會和國家利益”似乎成了空設,相較于國家利益而言,當代大學生更希望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當二者之間發生矛盾時,當代大學生會更傾向于選擇自己的利益。當然,追求、獲取正當個人利益本沒有問題,但也應處理好個人利益和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和處理問題時私欲大于公義,以追求個人利益為直接目的,對于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缺乏正確的認識,更缺乏一個承擔社會責任、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積極態度。

(二)價值取向利己性傾向明顯,社會奉獻精神弱化

部分大學生以利己為價值追求目標,在價值取向上功利性、利己性傾向明顯,存在崇尚自我價值,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現象。他們對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重視程度要往往高于其他方面,當有利益沖突時,缺乏大局觀念,缺乏自我犧牲精神,這種利己主義的價值取向造成了廣大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重個人而輕社會的不良現狀。目前,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是大學生群體呈現出的主流態勢,價值追求多元化趨向明顯,但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存在價值觀模糊的狀況,導致價值追求不穩定,社會責任觀念不強。當前社會競爭態勢在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但由于各方面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部分大學生開始把目光定格于個人的努力奮斗上,一切以利己為主。他們有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意識和行動,但同時也要看到自己在服務和幫助的過程中有無實惠、有無利益,部分大學生逐漸陷入個人主義的誤區,追求自我價值,忽略了社會價值,不會自覺的也不愿為他人、集體、社會和國家作任何奉獻,更傾向于偏重強調自我價值。

(三)關注自我實現,忽視社會責任意識養成與實踐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剛步入大學校園,每個大學生都是抱有美好的理想,但隨著高校的招生規模擴大,大學生自主擇業政策的施行,且各方壓力與日俱增,大學生的理想被沉重巨大的社會壓力持續消磨著。在社會現實面前,部分大學生在做事情、考慮和處理問題往往在作出選擇時往往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當今大學生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均顯著增強,但是部分大學生過于注重自我的個人責任,凡事均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正當利益,漠視他人感受。這種偏重于自我的意識容易使他們走上極端個人主義的道路,造成了社會責任感的淡化[1]。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不全面,對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內容不了解,大學生缺乏對社會責任感基本內容的了解與認識這也導致他們很難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部分大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對什么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認識模糊,盡管有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有履行的意愿,但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卻缺乏社會服務行為,不能做到“知行統一”。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現階段,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調整,高校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肩負起歷史重任,然而本應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校大學生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由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環境的復雜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責任感是隨著人們的社會化進程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會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觀念產生深刻影響,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淡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一方面,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調整帶來了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得大學生產生利己觀念、個體本位觀念等消極思想,大學生越來越追求個人功利、注重自身利益的實現,導致社會責任感弱化;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西方文化不斷融入,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存在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產生個人高于一切、個人至高無上的錯誤價值觀念,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上,以實用、利己為標準,忽略了自身對社會所應盡的義務,社會責任感的意義發生了扭曲。在社會沒有及時的、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的情況下,社會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弱化。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社會責任感不能自發實現,需要通過教育才能實現,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是大學生最直接的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日常行為和價值取向。中國家庭普遍重視文化教育,忽視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這是大學生責任感淡漠的重要原因。家長的溺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使其大學生更依賴于接受,而不是付出,逐漸形成了義務感和責任感淡薄的心態。家庭教育對子女的人格培養和習慣養成至關重要,而絕大多數家長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習成績成為了他們的教育目標,而忽視了孩子能力和人格的培育。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部分家長往往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子女,不但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標,而影響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教育,使其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難以處理得當,呈現出社會責任的意識的偏差。所以,家庭教育觀念的偏頗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直接原因。

(三)學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和培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學校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主要陣地?,F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高校也都重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培養。但也有部分高?;蚪處?,對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視度不夠,或僅僅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實現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對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未納入學校德育的體系,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教育體制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弱化。同時,學校對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手段和方法不恰當,這也不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占主導地位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單純地宣講理論知識,忽視了教育實踐的有效指導,社會責任感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形式化、很難讓大學生從心理產生認同感。因此,學校這種只重智育、忽視德育的教育氛圍,也使得大學生不知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殘缺的教育。

(四)同輩群體的影響

大學新生進入學校之后,由于身份角色的轉變,很容易陷入迷茫狀態,大學夢的奮斗目標得以實現,新的目標還沒有完全確立,在大學校園的新環境下,其心理很容易產生空虛感。由于大學校園中,同輩群體是最為親密的交往伙伴,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更為頻繁和自由,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適應環境后,開始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我意識的過于強烈,在這些同輩群體成員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淡化,他們傾向并熱衷于個人利益,對待集體、社會卻十分淡漠。由于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的頻繁交流與互動,會形成這一群體自身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很可能包含著一些不負責的思想,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沖突矛盾,與社會主流意識相背離,部分大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足,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較深,進而造成社會責任意識上的偏差,

三、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

當前,全社會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必須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只有把自己融入社會,才能肩負起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的偉大使命。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教育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營造良好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教師們不僅傳授知識,更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高校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因此高??梢蚤_展一些有利于大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的學生活動,比如與時政熱點緊密聯系的辯論會。家庭對于一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要在細枝末節的小事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中有許多人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緊跟時代步伐,樂于接觸新鮮事物和新思想。社會環境會對每個人尤其是那些思想意識超前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而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也有責任和義務營造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環境。因此營造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環境氛圍是每個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網絡、影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媒機構要不斷向人們傳遞責任意識,把輿論宣傳滲透到大學校園,引導和激勵大學生樹立責任觀[2]。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會對大學生人格的培養產生正面的影響。對主流意識形態和健康價值觀念的宣傳和推廣,堅決批判和抵制錯誤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對于在社會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至關重要。具體看來,可以首先將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以各種媒體為媒介傳播給大眾,通過社會大眾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觀念傳播給大學生;此外,我們可以樹立承擔社會責任感的先進人物典型,用典型人物的精神感染當代大學生,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創新方法,注重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環節。因此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和載體都要做到與時俱進,在教育中加入和滲透社會責任感的內容,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還要體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上。網絡社交越來越成為大學生最普遍的社交方式之一,因此,應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主要可以通過在網站上發布正能量的新聞、評論、熱點解析、小視頻等。再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將社會理想作為教育的重點。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宣傳、普及作用,使學生了解到社會理想的重要性。最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理想目標。要讓大學生們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弘揚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的集體主義理想[3]。

(三)拓展渠道,搭建社會實踐活動平臺

各種客觀因素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形成產生影響,但是來自自身的主觀因素在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主觀因素主要是指學生自身的因素。首先,大學生自身要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切實培育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其次,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積極參加學校以及社會組織的學生活動和公益活動。再次,高校要組織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鼓勵大學生參加,大學生應憑借所學的專業知識去服務社會,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發掘自身的實踐價值,在實踐中培育社會責任感。最后,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志愿服務這種公益性服務,它不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它體現的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參與志愿服務在溫暖他人的同時,有助于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實現自身社會價值。

(四)立足自身,實現內化與外化的統一

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過程中,外部教化是一方面,內部自身的努力提高是關鍵因素。大學生自身更要提高自覺意識,努力逐步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多種途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社會和身邊的先進榜樣人物的言行來引導、影響自己,見賢思齊,積極參與和有意識培養提高自己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大學生在自身素質培養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自我教育與自我激勵的能力。大學生自我教育以鼓勵和倡導大學生積極踴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目的,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在內心認同后轉化為外化,使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得到固化和升華,從而達到內化與外化的一致,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亮停,霍孟林,許華堯.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路徑探析[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2]王廷彥,蔡小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現狀分析[J].

中國電力教育,2010,(27).

[3]劉峰,宋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探析[J].思想理論

教育導刊,2014,(11).

猜你喜歡
社會責任感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
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問題對策
基于大眾文化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途徑研究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