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經濟學分析

2016-05-14 15:08李紹榮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6年5期
關鍵詞:新興市場共同市場互聯互通

【摘要】我國現階段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初期開放戰略的轉型和升級,其目標是開發和培育沿線欠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市場,加深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濟互聯程度,形成共同市場?!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梢詺w結為從經濟互聯到經濟互通,而經濟互通就是在經濟互聯的基礎之上,降低產品、資本的流動成本,實現穩定的一體化市場。同時,經濟政策和相關市場規則等也要協調統一?!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罱K將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趕上發達國家經濟并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中。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 新興市場 互聯互通 共同市場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5.005

“一帶一路”戰略:時代背景與研究現狀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發表演講時表示,各國應采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同年10月,習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中國同東盟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耙粠б宦贰睉鹇詷嬒敫哒斑h矚、審時度勢,不僅向沿線各國展示了中國打造互利共贏、共同命運體經濟圈的發展決心,也反映了我國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戰略決策能力。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均受到波及,危機向縱深發展。而2009年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使得歐盟各國受到拖累,歐元區面臨長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乃至產業政策的調整,全球經濟復蘇的希望再次受到重創。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美國2008年和2009年的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3%和-2.8%,進入2010年以來穩定在2%左右,與危機前3%~4%的增長相比乏善可陳;歐元區的主要國家,如法國,近三年的GDP年均增長率不到1%;日本今年經濟也是增長乏力,2012、2013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8%、1.6%,2008、2009、2011和2014年的增長率為負值。①中國的出口也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來自中國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我國自2010年起GDP增速放緩,即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我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近年來也不斷波動,在某些年份甚至是負增長。2012年美國出臺振興制造業應對投資和消費放緩,2008年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我國通脹壓力巨大,創新能力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使得我國產業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迫在眉睫。②

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解讀“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動因、實現路徑等,他們的觀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張文木(2014)認為新疆連接中亞一帶在歷史上有被分裂勢力規律性地多次重復過的地緣戰略取向,所以中國必須未雨綢繆確保新疆和中亞地區的安全。趙華勝(2012)在解讀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時認為這是對中國主導的“上合組織”的挑戰,中國應該不反對、不主動,從中國的需求出發。我們可以認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是對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反擊。二是經濟發展的需要。董鎖成等(2014)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貫通歐亞大陸,經濟發展兩邊高中間低,產業發展分工互補性強。并且中亞地區可以為我國提供石油等能源,我國也可以利用公路、鐵路、海路等多種運輸方式構建跨大陸板塊的交通經濟帶。高新才(2014)認為,依托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發展通道經濟,可以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也是激發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必然選擇。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升級和區域一體化的需要。白永秀和王頌吉(2014)認為,建設絲綢之路有助于培養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經濟重心西移,并且有助于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區域內推進經濟一體化。丁曉星(2014)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多重戰略意義:可以深化中國與大歐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可以深層次推動西部大開發;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推動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等。

總的來看,學界對“一帶一路”的分析主要從政治、地緣、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對于我國經濟的作用也多與“區域一體化”“上合組織的延伸”“西部大開發的深化”相聯系,并沒有認識到“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戰略的轉型和升級。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匱乏,外貿規模極小,外資尚未進入,使得我國外貿主要依靠低端產品,甚至原材料出口和初期加工貿易。在進一步的經濟開放中,我們只能選擇向外國部分開放國內市場,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以及豐富的市場運作和企業管理經驗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加經濟產能,以滿足國內和國外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我國的產能部分地滿足了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曾一度在發達國家市場中出現“中國制造”一詞。然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萎縮,我國經濟產能過剩問題凸現出來,因此當前我國需要進一步的國際性開放戰略——不僅需要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以及穩定和滿足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還需要開發欠發達國家經濟體市場,通過經濟的互聯互通,向欠發達經濟體直接投資,開發這些國家的市場,使我國的經濟產能進行轉型和升級,并進一步擴大產能規模。

本文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開發戰略的梳理,旨在分析“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經濟內涵和實質,以說明該發展戰略的經濟影響。文章結構如下:前言部分介紹“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背景及學者的主要研究認識,第二部分介紹我國初期開放戰略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的特點,解析“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第四部分主要說明如何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第五部分是對“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經濟影響的展望。

初期開放戰略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梳理。1978年進行的改革開放是中國近現代史最偉大的變革之一,中國告別了計劃經濟束縛的內向型經濟體制,徹底結束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發展道路。我國選擇何種開放戰略、何種開放政策和形式,都是在仔細考量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后做出的戰略選擇。對外開放戰略,不僅僅是市場化戰略、體制改革戰略,也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國際化戰略。很多學者對這一開發戰略的發展過程有諸多研究,本文主要結合江小涓(2008)和譚肖肖(2010)的研究,介紹我國開放戰略的發展歷程,并將我國的開放歷程分為四個階段——改革開放啟動與探索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階段和開放戰略轉型升級階段。前三個階段為初期開放戰略階段,下面對每個階段的經濟形勢和開放政策等作簡單描述。

改革開放啟動與探索階段。本階段時間跨度為1978~1992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局面后,我國人民當時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把對外開放確定為長期“基本國策”。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試驗階段,我國歷經“價格改革”“財政改革”“外匯改革”和國企放權讓利等多種改革,為建立市場經濟打下了基礎,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

由于對外開放沒有經驗可循,我國在對外開放戰略中選擇了“試點”的方法,1979年中央下達文件,首先設立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為經濟特區。中央對特區采取特殊的財政、稅收政策,對外商投資的企業尤為照顧。在經濟特區的成功實驗下,對外開放的區域不斷擴大。1984年,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1985年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的建立也加快了沿海各省的發展。外貿出口行業不僅成為沿海各省資金的重要來源,也推動了對外開放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產能得到大幅提高。以廣東省為例,日用電器、塑料、精細化工、服裝、玩具、制鞋等當時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從1980年到1989年,出口額猛增21倍。這種試驗性、逐步探索的對外開放模式增強了進一步改革的信心,也為擴大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階段。本階段時間跨度為1992~2003年。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進入新時期。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92年至2003年期間,除了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的GDP增長率低于8%,其他年份GDP增長率均高于8%,在90年代初期一度超過10%。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政策紅利在這一階段為經濟助力不少,外匯、外貿政策的改革也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1994年起,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雙匯率制并軌,開始實施外匯收入結匯制。90年代中后期,為了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并規范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在金融、會計等領域的規則制定全面與國際接軌。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對我國出口產品沖擊很大,但是也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優化部分產業結構的機會,“出口替代”的貿易模式逐漸被“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貿易模式代替。

這一階段對外開放從有選擇的政策性開放到全面政策開放過渡。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定下了繼續開放的基調,黨中央對于深化開放的問題達到了共識。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后來又批準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等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1993年1月,成立上海浦東新區。到90年代中期,全面外向型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多形式、多層次,由點及面的開放格局。在2001年,中國經過多年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戰略出現新的格局。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階段。本階段時間跨度為2003~2012年。加入新世紀后,我國GDP繼續保持高增速,外貿依存度進一步提高,2007年達到66.6%,出口占全國總額的57.1%。出口產業勞動密集程度較高,吸收就業能力強,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同時也成為大進口國,2006年,中國是美國和歐盟第五大出口目的地,是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成為吸收海外投資的大國。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平均年增長率8%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變化對世界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這一階段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在東亞、東南亞影響力日益增加,積極參與“東盟”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以解決邊界爭議。在國內加強自貿區的建設,在對外政策方面逐漸取消對外資企業的優惠,并逐步建立起適合國際競爭的一整套制度框架。

開放戰略轉型升級階段。本階段時間跨度為2012年至今。經歷“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形勢總體雖有所回升,作為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區域性合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2014年,與韓國結束自貿區談判,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指日可待。但由于發達國家經濟萎縮,使得我國經濟的出口市場減小,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出口市場縮小,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增多,我國需要在國內國外同時尋找新的產品市場,這種全球經濟“后危機”時代發展模式轉型及經濟結構調整,使我國經濟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壓力;加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僅給我國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還使得加工貿易難以為繼;我國逐漸從能源出口國轉變為能源消費國;部分產業產能過剩,資源消耗型產業需要進行產業轉移和調整;城鎮化率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仍然偏低。逐步開放的過程也使得我國區域性發展不平等現象嚴重,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優于中部、西部地區。針對這些多年積累的問題,我國政府適時地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這是對初期開放戰略的根本轉型和升級。

初期開放戰略需要轉型升級。通過上文的梳理,簡要說明了初期開放戰略的意義。初期開放戰略主要指的是我國自改革開放到2012年向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采取的自主但被動的經濟開放戰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可以劃分為經濟形成外向型經濟和開放型經濟兩個階段。綜合不同學者的定義,外向型經濟主要是指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其理論基礎為比較優勢理論,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目的;實現途徑為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多為初期加工品;多利用稅收等政策吸引外資,對出口企業退稅增加其出口,對國外市場和資本的依賴性較重;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承接了發達國家經濟體勞動密集的產業和生產技術,出口商品主要是滿足發達國市場的需求。但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后,這種需要大量資源消耗和勞動力成本低下的對外加工貿易面臨巨大挑戰。2000年后我國首次提出“走出去”戰略,提出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這種格局需要國內市場經濟體制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即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從國內開放制度試驗區看,經歷了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到現在的經濟自由貿易區的試驗過程。但在歐美國際市場疲軟的當今,這種對外開放的格局也受到了挑戰。

通過近30年的自主但被動的開放發展,第一階段主要依賴向發達國家市場出口商品,同時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用資源和環境的惡化換來了初步發展;后一階段優化了部分產業結構,也努力向國外市場出口,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發達國家市場,同時培育了國內市場,但這些都是被動式地適應發達國家市場需求而采取的對外開放政策。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大幅度下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自然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進而致使中國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初期開放戰略已經難以維系,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培育市場,主動地開發國內和國外市場,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的市場,并建立起一套適合新興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性規則。這些是現階段我國必須并且有能力做到的,“一帶一路”的對外發展戰略就是應這一要求而提出。因此,“一帶一路”不僅是初期國家開放發展戰略的轉型與升級,也是應新時代和新的世界經濟環境要求而提出的新的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它的實施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較為深遠的重大影響。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

從前面的論述可以發現,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亟須對初期發展戰略進行轉型和升級。我國不僅需要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穩定發展發達國家的市場,同時還迫切需要開發欠發達國家的新興市場。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基礎上對初期發展戰略的轉型和升級。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特點?!耙粠б宦贰睎|起東亞經濟圈,途經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橫貫亞歐非大陸,直通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處于“一帶一路”腹地的廣袤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卻擁有強勁的經濟發展潛力。

東南亞地區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和越南等11個國家。東南亞地區人口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四大進出口貿易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之一。東南亞地區主要出口產品為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具體而言,東南亞國家普遍在石油、天然氣、橡膠、木制品、農產品、水資源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其中,印尼油氣資源位列地區之首,為歐佩克成員國之一。由于東南亞地區工業化時間較短,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依靠外國直接投資推進工業化進程,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發展能力較弱,因此,該地區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中亞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土庫曼斯坦等5個國家。中亞地區地處亞歐大陸中部,為戰略要地,具有特殊的地緣特征,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中亞地區是內陸地區,距海較遠,對外貿易發展水平較弱。中亞地區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干燥,自然條件惡劣,荒漠、半荒漠、草原占據了地區絕大部分面積,水利發展滯后,農業發展水平較弱。中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體而言,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礦、鐵礦、錳礦、銅礦、鎢礦、鉬礦、鉻礦、鉛鋅礦等自然資源儲量豐富,位居世界前列。

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不丹、阿富汗等8個國家。南亞大部分地區河網密布,降水豐富,水利設施眾多,農業發達,人口密度極高。南亞地區基本上均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基礎薄弱,城市化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喜馬拉雅山脈、蘇萊曼山脈等高大山體的隔絕,南亞地區與亞洲其他地區之間在地理空間上相對獨立。南亞地區南臨印度洋,港口較多,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占GDP的比重普遍較高。

西亞地區包括伊朗、伊拉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耳其、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也門、阿曼、阿聯酋、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等19個國家。西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為主,農業發展不足,但中部地區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西亞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是東西方貿易交往的交通要道,是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化陸??战煌屑~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西亞地區石油資源異常豐富,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分布不均,因此,西亞國家分為石油出口國和非石油出口國。石油是各個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命脈,石油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都占絕對優勢,其他產業如建筑業、運輸業、商業等均以石油產業為基礎。非石油出口國經濟主要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發展不足,但由于具有地理優勢,通過收取高額的過境費用而獲得石油之利。

非洲地區包括埃及、蘇丹、南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喀麥隆、南非等共60個國家或地區,其中53個為主權獨立國家。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以赤道為中心呈南北對稱性分布。非洲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自然資源密集國家和歐洲及中東等發達國家經濟聯系緊密,位于非洲最富國家之列。除這些國家之外,非洲大部分地區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不適合耕種,農業發展水平極低,是全球最貧窮的地區。非洲地區對外貿易、吸收投資、居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緩慢,使得非洲長期受貧窮困擾,人均預期壽命極低,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總的說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處于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之間的腹心地帶,地理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古往今來東西方貿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中亞、西亞、北非等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但同時伴隨著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發展能力極弱等特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富裕,農耕文明發展程度較高,勞動力資源富集。撒哈拉以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產能力低下,居民收入水平極低,消費水平極低,長期遭受貧窮困擾。

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優勢特點可概括為: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勞動力資源富集?!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的劣勢特點主要有: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吸納國外投資能力較弱;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發展能力很弱。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地理位置的優劣往往能決定一國貿易運輸的成本,從而決定該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影響該國經濟發展水平。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內地海岸線全長1.8萬多公里,島嶼海岸線全長1.4萬多公里,有6個海上鄰國;陸上國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有14個陸上鄰國。中國擁有發展對外貿易的良好地理位置條件。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代國際大宗商品貿易的主要標的,對一國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土地資源豐富,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遼闊,類型多樣。中國能源資源儲量豐富,是世界最大產煤國,水力能源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中國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鎢、錫、汞、鈦、稀土等礦產資源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等非常豐富,居世界前列。中國自然資源雖然總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極低,進口依賴程度較高;而且中國自然資源的分布極不平衡,使得貿易成本上升,不利于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

人文環境的不同會導致各地需求的差異化,從而產生產品的差異化,進而影響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和貿易交往的流向。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多樣化的民族資源豐富了出口商品種類。同時,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多文化融合的國家,這一局面降低了跨文化貿易成本。

產業結構決定了一國生產能力的構成,決定了該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優勢與劣勢。2014年,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2%。根據2012年數據,我國分行業增加值占比在5%以上的行業包括:制造業(31.1%)、農林牧漁業(10.1%)、批發零售業(9.5%)、建筑業(6.8%)、房地產業(5.6%)、金融業(5.5%)、采礦業(5.2%)。中國制造業中,又以通信、電子設備、計算機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為主。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的工業基礎較好,經濟生產能力較強。

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特點和中國基本貿易條件的分析,可以發現,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與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具體而言,體現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業投資等方面。

第一,資源稟賦互補性。自1980年至2012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從5.86億噸標準煤逐漸躍升至34.11億噸標準煤,并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極高,海上運輸風險加大,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相比之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中,除了西亞北非以外,中亞、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富集,通過增加與這些地區的能源貿易,中國可以改善自己能源安全形勢。

第二,產業結構互補性?!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大多處于欠發達狀態,工業化時間較短,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化進程主要依靠國外直接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單一,大多為自然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并且往往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相比之下,中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均具備一定優勢,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優勢明顯。因此,通過與中國進行貿易,可以極大豐富這些國家的產品種類,促進國民福利增加。

第三,技術結構互補性。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大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化水平較低,國民收入水平低下,科技教育等事業發展不力,因此,這些地區在基礎技術、高新技術方面的實力依舊很弱。而中國很早開始就注重基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發展,中國技術結構相對完善,因此,可以與沿線地區形成良性互補。

第四,產業投資互補性?!耙粠б宦贰毖鼐€主要地區的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外直接投資帶動,自身可用于產業投資、技術研發的資金嚴重不足。然而,與此相對的是,從2006年起,中國就已經是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在巨量資金的支持下,中國對外投資的能力十分強大。因此,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在產業投資方面可以形成強烈互補。

中國開放戰略需要升級。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執行了開放國內市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雄厚資金的初期開放戰略。自1978年至2007年,這一初期開放戰略為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果,國民總收入增加72.1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71.9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1.9倍;進出口總額增加469.0倍,出口總額增加557.3倍,進口總額增加390.1倍;經濟規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7%,成為貢獻率最高經濟體;外匯儲備量迅猛增加,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不過,盡管現在我國經濟規模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隨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外國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大幅減少,中國制造的商品在國外市場占有的份額也隨之萎縮,進而使得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與此同時,在中國制造的輝煌背后,還伴隨著諸多其他問題,如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無核心知識產權、低技術含量等。

因此,初期開放戰略在目前條件下已經不能維持,中國迫切需要對國家開放戰略進行轉型和升級。

“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之前學者的觀點往往認為“一帶一路”就是基礎設施建設,這顯然是不對的,“一帶一路”實質上是對我國初期開放戰略的轉型和升級。初期開放戰略強調的是開放國內市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雄厚資金等發展國內市場,并滿足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而“一帶一路”戰略強調的是,不僅需要國內開放市場,引進資金和技術,還需要主動開發欠發達國家的市場,將中國的資金、技術投資到這些國家或經濟體,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現國內產能沖突的解決,為中國鋪就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勞動力資源富集,但是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吸納國外投資能力較弱,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發展能力很弱。這些地區與中國形成了強烈的互補。中國將資金、技術、產能輸出到這些需要的地區,幫助這些地區進行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這不僅有助于發展開發這些地區的市場,還有助于升級中國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這是真正的互利雙贏。因此,“一帶一路”強調中國必須在初期開放戰略的基礎上,進行開放戰略的轉型和升級,那就是將中國的資金、技術投資到國外,主動向外開發市場。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順應時勢,實現了對初期開放戰略的轉型和升級,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任何戰略要發揮功效,首先就必須要付諸實施?!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梢詺w結為經濟互聯到經濟互通。

經濟互聯。所謂經濟互聯,就是指經濟交往,是指經貿往來、人員交流。經濟互聯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產品的交換,實現初期經濟互聯;二是資本的直接投資,實現高層次經濟互聯。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短期目標在于,實現與中國直接接壤的沿線地區——中亞、南亞、東南亞地區之間的高層次經濟互聯,實現資本的直接投資。

事實上,中國與這些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其中與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往來規模最大,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增長速度最快。因此,中國已經與中亞、南亞、東南亞地區實現了初期的經濟互聯。中國與這些地區初期經濟互聯的特征在于:中國出口廉價消費品,而進口能源礦產資源。初期經濟互聯條件下,雙方都能獲得可觀的貿易收益,增進兩國福利,但是卻不利于沿線國家的產業發展。因此,初期經濟互聯會引起沿線國家一定的抵觸情緒,比如哈薩克斯坦曾明確表示不愿成為中國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經濟互聯的目標不能只停留在產品交換層次,而是要提升到資本直接投資層次。資本直接投資的經濟互聯層次,沿線地區可以大幅度地獲得中國的資金、技術,以發展其國內的產業、工業基礎,提升其國內的技術水平。

隨著經濟互聯層次的深入,中國與這些地區之間交往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穩定。根據李紹榮等(2011)的研究,當兩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和人民對國際間穩定交往有較好預期的情況下,那么政府出于福利最大化的考慮,會選擇執行零關稅共同市場的政策。也就是說,隨著經濟互聯層次的深入發展,中國與這些地區之間會逐漸形成初期的共同市場。

經濟互通。經濟互通就是指基礎設施互相連通,結算貨幣相互統一,經濟政策互相協調。經濟互通的目標在于減少產品、資金的流動成本,實現穩定的一體化市場。經濟互通是在實現了高層次經濟互聯并形成區域共同市場之后,進一步發展經濟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經濟互通包括基礎設施的互通、政策規則的協調和人民幣國際化。

基礎設施互通。在形成了零關稅共同市場之后,產品跨境流動的通關成本基本被消除。因此,產品流動成本中最主要的就是運輸成本了?!币粠б宦贰毖鼐€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中,可選的運輸方式較多:海運、鐵路、公路、飛機、管道等。本來海運的邊際成本是最低的,但由于中亞地區、西亞部分地區、南亞部分地區等沒有臨海港口,使得與中國間的貿易很難通過海運實現。因此,各種陸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就成為必須的了??紤]到這些地區均與中國西部地區接壤,基礎設施互通應該以中國西部為建設支點。

在沒有臨海港口支撐的西部地區發展對外經濟,目前最成熟、最理想的對外開放形式是綜合保稅區。所謂綜合保稅區,就是指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執行保稅港區的稅收和外匯政策,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綜合保稅區其實就是以內陸虛擬港口為依托建設的保稅港區。而虛擬港口的形式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機場物流港、鐵路交通樞紐、公路交通樞紐等。

總之,基礎設施互通,就是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以中國西部綜合保稅區為起點及重要節點,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政策規則的協調。經濟互通的目標不僅在于減少產品的流動成本,還在于減少資本的流動成本。資本的跨境流動成本主要由不協調的市場規則、不協調的經濟政策以及不同的流通貨幣引起。因此,要實現資本跨境流動成本的降低,就必須要協調政府間經濟政策和市場規則,統一國際經貿往來中計價核算用的貨幣。這里首先解釋政策規則的協調。

政策規則協調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資本的流動成本,限制壟斷、鼓勵競爭。市場規則與經濟政策的不協調會使得跨國直接投資的資本面臨制度風險,并產生不必要的適應成本,甚至產生不必要的摩擦和損耗。因此,政策規則的協調可以有效降低這部分成本。此外,在共同市場形成之后,市場規則與經濟政策的不協調還會導致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在擴大后的市場上產生共謀、壟斷等行為。這會導致之前構建共同市場的努力付諸東流,使得共同市場所帶來的福利消失殆盡。因此,在共同市場構建完成之后,政府之間需要共同協調經濟政策,鼓勵生產者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規避生產者之間的共謀、壟斷等行為。

人民幣國際化。要降低資本跨境流動的成本,不僅需要協調政府間的經濟政策和市場規則,還需要實現國際經貿往來中計價核算貨幣的統一。流通貨幣的不同會使得資本在不同貨幣區域流動時面臨匯率風險,使得預期收益不確定性增加,從而不利于資本的跨境流動。事實上,隨著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發展以及人員交流的深入,消費者、生產者以及政府等部門必然會要求在商品計價、交易媒介等方面更加便利化,因而也就產生了對國際化貨幣的需求。目前,國際化貨幣被廣泛應用于貿易計價結算以融通國際貿易;應用于資產計價結算以融通資產交易;還應用于官方外匯儲備以配合央行政策。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進行直接投資的成本,還可以享有世界貨幣的發行權、調控權,增加自己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優化自身外匯儲備結構,增加鑄幣稅收入,規避匯價風險,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根據《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4)》中給出的貨幣國際化指數,目前主要的國際化貨幣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會面臨來自現有國際化貨幣的阻力。在這些阻力下,人民幣國際化合理的路徑應當是,先周邊化,再區域化,再全球化。

綜合起來,經濟互通就是在經濟互聯的基礎之上,降低產品、資本的流動成本,實現穩定的一體化市場。

“一帶一路”戰略的經濟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將帶來區域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展,貿易壁壘逐步消除,貿易自由化加速。隨著經濟互聯的發展,資本的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展,進一步促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同市場的形成。共同市場形成之后,隨著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政府間經濟政策、市場規則的協調化發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一帶一路”地區將逐步實現經濟一體化。本部分展望”一帶一路”戰略的經濟影響,主要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對經濟產能、產業結構、市場化程度、全球經濟一體化等四個方面的影響。

擴大經濟產能?!耙粠б宦贰睉鹇缘捻樌麑嵤?,將在橫貫亞、非、歐大陸的廣袤區域內形成共同市場。共同市場的形成,將使得產品跨境流動的關稅成本基本消除,為中國及沿線國家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共同市場的形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產品跨境流動的交通成本大幅降低,驅使共同市場逐步走向經濟一體化。這是中國生產者擴大經濟產能的市場基礎。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沿線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得到發揮,中國的自然資源劣勢得到沿線地區的有效彌補,中國經濟發展所需基礎資源得到保障。這為中國生產者獲得了擴大經濟產能的物質基礎。

基于以上市場基礎和物質基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自然不會放過任何獲利的機會,因此,擴大經濟產能成為了生產者的當然選擇。

優化產業結構?!耙粠б宦贰钡貐^雖然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勞動力資源富集,但大部分沿線地區工業化時間不長,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發展能力都很弱。這些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主要依靠的是國外直接投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向“一帶一路”地區的直接投資力度加大,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在中國為“一帶一路”地區奠定產業結構平衡發展基礎的同時,中國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需求,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這就為中國國內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贏得戰略性空間。中國向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在更廣袤的區域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被優化產業得以向外擴散,中國可以更加專注于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提升并完善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是明確的產權制度,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準則是價格。中國進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思想起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建成市場經濟體制的標志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及中共十四大的召開。雖然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歷經了多年的努力建設,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很多方面依舊不完善,國有經濟占比過大、布局過廣、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一直十分明顯,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依舊相對混亂,城鄉二元結構相對差距不減反增。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大幅提升并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逐步發展形成共同市場,然后走向一體化。在如此廣袤的市場上,市場競爭自然會非常激烈,生產效率高的企業得以生存,效率低下的企業自然會被淘汰。這一市場競爭的力量足以粉碎任何來自政府的對低效率企業的保護。因此,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所有制結構必然需要經歷大幅度的優化升級。隨著所有制結構的大幅度優化升級,必須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才能保障新型所有制形式的健康發展。這些產權制度的完善將有力地打破農業生產力的束縛,直接推動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漸深入實施會不斷提升和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

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初期形式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高級形式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區域內兩個及以上國家或地區,在同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超國家性質的共同機構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市場規則等,消除區域內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惠互利、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經濟上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過程。世界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是歐盟,但是,事實上歐盟尚未真正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這是因為直至目前為止,歐盟依舊未能建成一個可以統一決定所有成員國的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政策的超國家管理結構。因此,世界經濟一體化就更遙遠了。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但這一過程跨越的時期絕對是非常長的。第一階段,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與沿線地區的經濟互聯程度不斷加深,不僅有產品的交換,還有資本的直接投資,中國與沿線地區形成零關稅的共同市場。第二階段,在形成共同市場之后,基礎設施逐漸實現互通,經濟政策與市場規則逐漸協調統一,人民幣成為區域內通用貨幣,中國與沿線地區逐步實現經濟一體化。第三階段,在世界范圍內,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區域之間的產品交換、資本的直接投資也會逐步提升,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同市場,然后在此基礎上,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互通程度不斷加深,進而逐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以上三個階段中,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將經歷非常長的發展時期,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將是極其長遠視角下的影響。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不斷加深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濟互聯程度,形成共同市場。然后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經濟政策與市場規則等不斷協調統一,經濟互通程度不斷加深,逐步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能持續擴大中國及沿線國家的經濟產能,不斷優化這些國家的產能結構,促進市場經濟的升級發展,還能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雯軒、楊賓燕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

世界銀行網站,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Z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參考文獻

李紹榮、陶濤、李卓政,2011,《貿易基礎新釋與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分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第3期,第9~17頁。

國家統計局,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統計》,第3期,第6~14頁。

馬莉莉、張亞斌、王瑞,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個文獻綜述》,《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4期,第63~69頁。

蔣希蘅、程國強,2014,《國內外專家關于“一路一帶”建設的看法和建議綜述》,《中國外資》,第19期,第30~33頁。

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2015,《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地理科學進展》,第5期,第598~605頁。

殷保達,2012,《中國產能過剩治理的再思考》,《經濟縱橫》,第4期,第82~85頁。

張文木,2014,《絲綢之路與中國西域安全——兼論中亞地區力量崛起的歷史條件、規律及其因應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第4~27頁。

趙華勝,2014,《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探析》,《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27~35頁。

董鎖成、黃永斌、李澤紅、石廣義、毛琦梁、李俊、于會錄,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資源科學》,第12期,第2451~2458頁。

高新才,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通道經濟發展》,《中國流通經濟》,第4期,第92~96頁。

白永秀、王頌吉,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深背景與地緣戰略》,《區域經濟》,第6期,第65~73頁。

丁曉星,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與可行性分析——兼論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全面合作》,《學術前沿》,第2期,第71~78頁。

張幼文,2010,《從開放戰略向國際戰略的升級——金融危機后中國的對外經濟關系》,《國際經濟評論》,第4期,第46~54頁。

朱家健,1992,《廣東對外開放的成就、經驗和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第25~31頁。

江小涓,2008,《中國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第66~85頁。

吳崎右,2002,《對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思考》,《經濟與管理》,第11期,第6~7頁。

竇然,2014,《國際貿易地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2014,《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2013,《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陳雨露,2014,《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2008,《改革開放三十年:從歷史走向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若干歷史經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中民、朱威烈,2014,《中東地區發展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鴻武,2014,《非洲地區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濤,2013,《南亞地區發展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王勤,2014,《東南亞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力,2014,《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人民日報》,3月29日,第4版。

責 編∕樊保玲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Li Shaorong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opening strategy in the initial stage, with the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cultivate the market of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r econom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deepen the economic connectivity with them in order to create a common mark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an be summed up as an elevation from the economic tie to economic connectivity, and economic connectivity mean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flow of products and capital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tie, and form a stable, integrated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relevant market rules should also be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will ultimately enable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m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tch up with the economic level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erge into the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Keywords: "Belt and Road" strategy, emerging market, connectivity, common market

猜你喜歡
新興市場共同市場互聯互通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國際比較與啟示
競爭度、集中度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業的合作發展探討
影響農產品市場因素概述
基于“一帶一路”政策下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形勢研究
“互聯網+”時代“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模式探索
中日韓能源合作應從何處著手
歐洲共同市場一體化的法治力量動力與保障
LNG新興市場國家的經貿發展
“新興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