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印象唐卡”創作素材看甘孜藏區舞蹈特色お

2016-05-30 01:14穆楊?オオ?
當代音樂(下旬刊) 2016年5期

穆楊?オオ?

[摘要]四川民族學院藏族男子群舞《印象唐卡》創作于2014年,因該作品舞蹈元素獨特,題材新穎,在全國、四川省多項舞蹈賽事中獲得一等獎與創作獎若干,同年被中國舞蹈網完整收錄。此作品的創作思路和元素取材均源自甘孜藏區,研究分析這些特色舞蹈素材,旨在展現甘孜藏區舞蹈藝術的魅力,也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聲吶喊。

[關鍵詞]印象唐卡;甘孜藏區;舞蹈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5-0075-03

四川甘孜,一個受到神靈庇佑的圣潔之地,這里鐘靈毓秀,日月清麗。全州共有18個縣,因海拔氣候、風俗語言、生活方式、歷史人文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使每個縣都保存著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藝術。四川民族學院地處其中,在享受物華天寶的同時,對當地藏民族藝術的研究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作品主題和動作元素來源

筆者在創作《印象唐卡》之前,對該舞蹈作品的主題毫無頭緒。直到2013年11月帶領“民族特色舞蹈創編與教學改革”項目組成員進行田野調查時無意走進康定金剛寺。在面對大殿中各種大小佛像的一剎那,心理自然產生一種神圣、威嚴、神秘、震撼,百感交集。各種佛像的造型、排列、層次等就是舞蹈造型與隊形的完美展現。大殿旁懸掛的二十四幅唐卡畫像,將藏族傳說中的英雄人物一一羅列其中,布楚活佛為我們講解了畫中的香巴拉、格薩爾等部分經典故事。據活佛介紹,唐卡分為金、銀、紅、黑、藍五種顏色,其中金色代表輝煌典雅與威嚴莊重,部分唐卡中還有“天界”與“地界”之分。根據布楚活佛的講述和筆者對雕像與唐卡的理解,“印象唐卡”的創作主題已完全確定。其一,以神像和唐卡畫中的各種造型為“點”,德格藏戲、石渠鍋莊、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的舞蹈元素為“線”進行創作;其二,將金、銀、紅、黑、藍五種顏色融合至舞蹈服裝中;其三,利用“天界”的降妖伏魔和保佑與“地界”、祈福歡騰為主要情節;其四,唐卡道具采用金色進行舞臺色彩提升,并利用正背面舞蹈加強神秘效果;其五,根據金剛寺大殿中佛像與唐卡的數量,確定舞蹈演員為二十四人,唐卡道具十二個。

二、《印象唐卡》舞蹈元素構成

根據印象唐卡中“點”的特性,在“線”的連接上也必須圍繞“點”而進行一定改編。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改編后的舞蹈元素使整個作品的銜接更加連貫,舞蹈審美與藝術價值等方面有了質的提升。雖然失去了地方舞蹈的原汁原味,但反推過來也讓人明白,學院派傳統舞蹈教學的內容是根據民間地方舞蹈提煉加工而成,為什么我們不能繼續運用如此手段,使原生態舞蹈在不脫離本身特色的前提下提高觀賞性?所以,根據元素改編的手法與“天”、“地”、“合”的故事情節,可將作品中的元素采用分割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主要采用一種或兩種地方舞蹈元素進行展現,而佛像和畫像的造型始終來回在這三個部分中不停貫穿。

(1)天界部分

該部分主要以德格藏戲的舞蹈動作為主要創作元素,例如同手同腳的側身騰躍、護法與金剛的隊形站位、急速搖頭配合下蹲、隨處可見的“虎爪”、“拈花指”等手型,集中表現天界神靈的威嚴與法力無邊。而藏戲中的面具佩戴和唐卡道具的雙面使用,為這一部分內容增添了更加厚重的神秘色彩。

(2)地界部分

這一部分主要表現神靈下凡為人間求雨降妖,庇佑世人。激烈的甘孜踢踏在每跳完一個動作就連接一個單手或雙手上舉的佛像造型,表現求雨的過程,特別是用腳后跟而舞時,將甘孜特色更進一步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而巴塘弦子手拿弦胡端腿旋轉跪地的代表性動作改編為手拿法器或各種佛像手型,表現降妖伏魔的輕松自如。

(3)祈福歡騰與保佑部分

本部分為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旨在表現人們在天降甘霖和世間一片祥和的繁華景象之下策馬歡騰的場景。而甘孜藏區最為瀟灑奔放的舞蹈當屬石渠真達鍋莊,舞者利用2米長的水袖翻騰劃圈而舞,再配合馬蹄一樣的步伐是其他鍋莊根本無法比擬的。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為了表現祈福這一環節,但又不能丟掉石渠鍋莊的野性之美,筆者將水袖演變為鮮艷的黃色哈達,在演員翻騰一周和跳躍落地后繼續加以佛像造型的配合,表現人們感謝神靈的庇佑。

三、作品中四大舞蹈元素的主要特色

(1)德格藏戲

西藏藏戲大約于公元17世紀中期傳入康巴地區,公元17世紀,德格藏戲由當地僧人吸收了西藏“羌姆”部分內容再融合當地特色改編而來,是甘孜州德格縣當地獨有的一種戲劇,現今流傳于德格和西藏昌都一帶[1]。德格藏戲是藏傳佛教意識形態和藏族民間舞蹈相互交織而形成的瑰寶,雖舞蹈動作較為簡單,但歷史淵源頗深,多數由同手同腳的跳躍性元素組成。其主要舞蹈特點與色達藏戲和西藏藏戲不同,它用德格方言進行演唱,舞蹈動作和歌曲均有濃厚的康巴歌舞特點。德格藏戲面具多樣,頭部快速搖動的同時,配合雙手顫抖的動作表現神靈的神秘威嚴。而手臂動作為左右手向前依次劃立圓進行舞動,腳下相應作出小步的跳躍。劃右手時,左腳往前或旁跳躍,右腳也往前或旁自然伸出,每次跳躍距離為30~40厘米。雙手同時往前或后劃時,雙腳齊步跳躍,單腿落地[2]。以上動作看似隨意,但都要經過寺廟“羌本”(舞蹈教師)的嚴格訓練,舞蹈的步伐、方向、順序、跳躍距離都有很有講究。舞蹈動作的節奏以大鼓、銅鼓的鼓點為準。

(2)甘孜踢踏

現今甘孜踢踏的主要舞蹈元素是經過西藏踢踏的改編而最終形成。最早期的甘孜踢踏手臂動作單一,只是前后擺動,但腳下的步法稍微復雜一些,總體來看比較單調,沒有旋轉和側身等技巧性動作。民國初期,經過甘孜寺僧人改編,融入了手腕的動作,由此逐漸成為甘孜寺的扎諧,但只有男性可以表演。20世紀50年代,甘孜寺和大金寺的僧侶將踢踏傳入各大寺廟和民間,經過專業舞蹈工作者的改編和加工,將各種鼓點和快速旋轉步伐融入其中,形成了現在的甘孜踢踏。成形后的甘孜踢踏與西藏踢踏與較大的區別,例如西藏踢踏的“七步退踏”是利用腳尖和全腳掌接觸地面而發出七次踏步聲,動作比較穩健,沒有跳躍。但甘孜踢踏在“七步退踏”時腳掌與地面只接觸五次,其余兩次用音響效果發出,并且需要往上跳躍;又如西藏踢踏的嘀嗒步時是以腳跟著地為圓心,用腳尖踏地面進行逆時針慢速旋轉。甘孜踢踏則腳跟完全離地,用半腳尖點地依次進行逆順時針的雙面快速旋轉;甘孜踢踏手部動作更加多樣,雙手快速交叉、繞腕、上下擺動、平側位雙手前后擺動、部分腳下動作用腳后跟舞動、起跳后身體與地面要有傾斜角度等復雜動作都是西藏踢踏不具備的,也正因這些具有特色性、代表的動作造就了甘孜踢踏更加奔放豪邁的一面。

(3)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當地人稱之為“巴諧”,譯為巴塘的舞,2000年甘孜州巴塘縣被文化部授予“弦子之鄉”。巴塘弦子屬于典型的農區舞蹈,領舞男子一邊手拉弦胡一邊演唱,同時還要進行舞蹈動作,對身體的靈活協調性要求特別高。而女子邊唱邊跳,用飄逸的步法和悠閑舒展的舞姿時刻展現著巴塘女性的聰慧美麗。唱詞內容根據舞蹈的場合、觀眾時日不同,分為“祭歌”、“團聚歌”、“歡歌”、“悲歌”、“情歌”、“風土人情歌”六種類型[3]。起舞時,雙方圍成圓圈順時針進行舞動,利用多種圓圈隊形和動作周而復始。巴塘弦子還分為東區、南區、城區三種不一樣的舞蹈動律和風格,這些都是巴塘弦子的特色體現。東區的弦子動作幅度較小,較為古老和樸素,主要表現巴塘弦子的平穩;南區的弦子卻吸收了當地鍋莊的舞蹈動作,變得較為粗獷和剛勁,力度和幅度也是三者中最大的;城區弦子以輕盈、舒展、柔美為主,靠步就像蜻蜓點水一樣點到為止。撩手時水袖就如清風拂面,用舞步流動時,運用膝關節的屈伸將身體從高到低再到高做下弧線運行,使觀者覺得舞者的身體十分輕盈。三步一撩時腳跟、腳掌、腳尖依次接觸地面,動力腿緩緩抬起猶如在云中漫步一般。城區弦子的唯美、輕柔、舒展的韻律正是巴塘弦子的動作要領,它是巴塘弦子的主要代表。也因巴塘弦子柔美的舞姿和獨特的舞動方式,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先生在甘孜采風時創作了舞蹈作品《巴塘弦子》,公演時轟動全國。

(4)石渠真達鍋莊

真達鍋莊來自石渠縣真達鄉,從舞蹈元素和舞動方式來看都是藏族舞蹈體系中絕無僅有的一枝雪域之花。在甘孜,真達鍋莊被眾多舞者稱為“鍋莊之魂”,因此它的動作難度和自身特點可見一斑。真達鍋莊舞蹈服飾與其他藏民族舞蹈有著巨大差異,其水袖長度約為1~15米,袖口處連接50厘米紅白雙色拼接絲綢,總共長度18米左右。男式帽子為圓柱形,高約23~25厘米,頂端用圓形布料遮蓋,周邊利用紅須作為裝飾自然垂下,如同改裝過的圓形學士帽,女子把頭發編成許多小辮,再將小辮全部綁在一起,頭戴松耳石和珊瑚等飾品。起舞時,男子基本體態為含胸前傾面對8點,眼看觀眾。左手放在7點,手指尖與頭頂同高,右手放在2點,雙手自然伸出,肘關節自然彎屈,水袖不能接觸地面。雙膝彎曲呈二位半蹲的形態,并將鈴鐺系與右腳腳踝,雙腳前腳掌輪番踏地形成“馬蹄式”步伐。女子體態為低頭“獻哈達”式。真達鍋莊屬于典型的牧區代表性鍋莊,絕大部分動作由立圓八字圓翻身,水袖砸地和全腳掌踏地等獨有的舞蹈元素組成,舞蹈節奏由慢到快,動作幅度不斷加大,是五大藏區動作幅度最大、舞蹈外形最為狂野的鍋莊,時刻展現這牧區男子的勇猛彪悍。[JP]

結語

甘孜藏族特色舞蹈種類繁多,特點明顯,是眾多舞蹈編導的靈感來源和創作源泉?,F今,甘孜藏族特色歌舞在眾多專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發掘和改編,并已初具規模,但更多的特色舞蹈如瘋裝鍋莊、格達弦子、嘛呢鍋莊、丹巴且索、朱倭古舞等等還未系統整理和發掘,其中部分舞蹈瀕臨失傳。所以,傳承與發揚甘孜藏族特色舞蹈,并結合時代發展進行藝術改編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 考 文 獻]

[1]林俊華.林俊華康巴地域文化專輯[J/OL].四川民族學院科研信息網,2009-09-29.

[2]甘孜州文化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甘孜藏族自治州資料卷)[M]. 甘孜州文化局,1989.

[3]四川省巴塘縣志編纂委員會.巴塘縣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