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綜述

2016-05-30 02:17胡彬彬
時代金融 2016年15期

【摘要】本文主要綜述了國內外學者對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研究的進展,在已有的研究中得出學者們對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金融配置效率,而忽視宏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檢驗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上,眾多學者只單獨對金融資源的某一方面的配置水平進行檢驗,具有片面性。

【關鍵詞】福利經濟學 帕累托最優 金融資源配置

一、關于福利經濟學中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的綜述

福利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就是資源的配置效率問題,最早要追溯到19世紀維爾弗雷德·帕累托(Vilfredo?Pareto)的帕累托最優理論,他將帕累托最優狀態定義為:除了某些人的效用不變外,我們做出任何微小的變動不可能使所有人效用全都增加或全都減少的狀態。隨后,在20世紀初卡爾多和??怂梗↘aldor,Hicks)在帕累托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帕累托改進理論,認為任何福利政策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是有利而無害,但如果這種福利政策對某些人有利的福利水平足以補償對另外一些人不利的情況,這種配置則就是有效率的??破章↘ooPmans,1957)在其《論經濟學現狀的三篇論文》專著中,對資源配置理論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資源配置方式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某個微觀經濟單元的資源配置方式,第二層是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法瑞爾(Farrell,1957)在科普曼研究基礎上又進一步將企業生產效率分為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羅賓遜,懷特曼(Robinson,Wightmans,1974)將市場效率分為配置效率和操作效率;貝恩(Bain,1981)創造性的提出了金融配置效率主要包括宏觀經濟效率和微觀經濟效率;沃格拉(Wurgler,2000)認為,資本配置效率指標是金融發展的程度及其作用水平主要衡量標準,這里的資本配置效率是用資本對于GDP變化的彈性來表示。沃格拉從產業視角出發對65個國家的資本配置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發達國家的資本配置效率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的配置效率的結論。

二、關于金融理論中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的綜述

綜述金融理論對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金融資源的開發與配置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上,即主要從金融系統與經濟發展關系上著手的。早期,沃特.巴杰特(Walter Baghot,1873)研究發現在英國工業革命中,大型工業項目通過向金融系統融通資本,獲得快速發展,認為金融系統是促進工業革命發展的關鍵,他指出了“良好的金融系統能夠把資金從低效率的投資轉向高效率的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認為銀行系統功能良好,就可以有效識別較好的投資項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為創新產品和創新生產成功的企業家提供所需資金,從而推動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又能進一步推動生產的進步,最終會實現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巴杰特和熊彼特的研究已經向我們展示金融系統具有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能將資金有效地轉化為資本,進而作用于實體經濟。隨后格林和肖(J.Gurely&E.Shaw,1960)通過構建一個廣義貨幣理論模型,試圖發展了貨幣理論和金融結構理論,并認為金融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手段。格林和肖把金融結構稱之為金融資源,忽視金融政策、貨幣資本的資源屬性,總體上,格林和肖研究促進了金融資源理論的的萌芽。金融資源理論初步發展,并引起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德斯密斯(GoldSmith,1969)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認為金融資源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運行規律和制度。他通過35個國家百余年的經濟數據和金融數據比較分析,得出結論:金融結構的變化就是金融發展,金融上層結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改善金融運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金融發展水平也較高,二者存在大致平行的關系。戈德斯密斯重點強調金融相關比例(FIR)是金融發展的重要指標,主張金融發展需要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蕩。這正是保護金融資源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遺憾的是他只做“量”的比較,而忽視了金融發展“質”的方面,即缺乏對金融資源效率方面的比較分析。麥金農和肖(Mackinnon&Shaw,1973)對金融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最終形成了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為管制利率使得利率低效率,將會抑制儲蓄額的增長并會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主張放松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利率的監管,應根據市場規律,提高投資水平。同時他們還主張應減少對資本流動的限制,具體措施是取消對外匯和外貿的管制,這樣不僅能糾正因嚴格管制而導致的價格扭曲,而且能彌補國內資金的短缺。繼金融深化理論之后的金融資源理論主要貢獻是對金融的本質認識的突破,放松金融深化理論的假設前提,采用先進的實證方法檢驗。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以莫頓(Merton)和Allen為代表的學者則強調金融功能觀,認為金融機構觀著重于對金融機構進行研究,而功能觀著重于對金融機構運作的經濟功能的把握,在功能的指導下探尋運作這些功能的最佳機構結合,它是基于為金融體系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之上的。此時,金融資源理論發展已經涉及到金融資源本質,金融脆弱性、金融資源的配置和金融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隨著內生增長理論的興起,學者們紛紛將目光集中在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伍德和約萬諾維齊(Greenwood&Jovnaovie,1990)、萊文(Levine,1993)、德米雷德斯和阿雷斯特(Demtriadesd&Arestis,1999)等人,他們通過建立內生增長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系統分析了金融系統5種不同的功能對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

三、國內學者對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研究的綜述

遼寧大學的白欽先教授(2001)是國內最早對金融資源理論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在《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一書中開創性地提出了金融持續發展理論是建立在“金融是一種資源”的學說基礎之上的,即金融資源學說。崔滿紅(2001)認為金融資源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金融自組織系統各要素之間協調問題即金融自身協調發展問題;二是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問題,三是金融與文化、科技、生態等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即金融與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在研究金融資源是什么的基礎之上,學者們開始普遍關注金融資源配置機制與配置目標,并開始把經濟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引入對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楊滌(2002)圍繞金融資源配置的主體、客體、范圍、目標、機制等問題進行研究,認為政府、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是金融資源配置的主體,而貨幣和資本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制度資源則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客體,即配置對象。對金融資源的配置還要追尋時間和空間上配置最優化,并且強調金融資源的配置目標包括宏觀和微觀目標,楊滌還強調金融資源的配置既要重視效率,也要保持金融穩定。何風雋(2005)對我國在轉軌經濟時期的金融資源配置現狀進行分析,認為通過政府配置、產權配置、價格配置的金融資源混合配置手段是實現我國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王振山教授(1999)以金融效率為主線,首次將福利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理論引入金融資源的配置范圍;系統分析了金融資源配置最優帕累托條件、金融系統內部的運行規律和影響金融配置效率的外部因素并且設置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金融效率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沈軍(2006)從二元經濟視角下對金融效率進行了理論分析,主要從金融結構和金融功能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出發,構建金融效率的理論體系,并對我國金融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金融結構和外部環境共同決定了金融功能和效率;二是金融功能觀的基礎是系統科學的整體觀;三是金融適應效率是金融適應系統的關鍵;四是實現金融效率由微觀向宏觀效率的轉化,必須需要金融系統的綜合,這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安陽(2008)從金融資源配置的微觀效率出發,認為影響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企業和金融機構,認為從1991-2007年東北地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不斷改善。關于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上,周立、王子明、胡鞍鋼(2002)選取1978—2002各地區金融與經濟相關數據,通過線性回歸得出:中國各個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呈現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一個地區金融的發展有利于該地區經濟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增長。韓廷春、夏金霞(2006)以金融結構、金融效率作為金融發展指標,并用該指標與經濟增長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從1992年到2002年這11年間,銀行結構的變化和銀行效率提高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因,銀行體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促進了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發展。因而,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處于銀行體系“供給主導型”與資本市場“需求追隨型”的混合階段,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Coelli的模型以及中國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數據研究了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效率之間的關系,間接度量我國金融發展的資源配置效率。研究發現,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效率的關系具有明顯的時空特征;金融發展只是通過資本積累促進了經濟增長,并未促進我國技術效率的全面提升。陳凱笛、龔誼(2009)選取人均金融資源指標,分析我國金融資源分布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得出經濟發達省份金融資源對經濟的貢獻大,在中西部地區,金融資源對經濟的促進不明顯。薛婷婷(2008)將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與西部其他5省比較,并對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得出甘肅省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較低,這種低水平的配置進而影響到經濟的增長,導致金融與經濟的協調性欠缺。

在已有的研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資源配置理論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實證研究上,其中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金融資源的概念、屬性、以及金融資源配置對象、目標、范圍、機制等,在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設置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指標評價體系,對國家(地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評價;對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金融與經濟的協調性。由此可見,國內學者對金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上不難看出,國內學者對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主要集中微觀金融配置效率方面,而忽視宏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檢驗金融資源配置水平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上,眾多學者只單獨對金融資源的某一方面的配置水平進行檢驗,如:銀行信貸水平、證券市場發展水平、保險市場發展水平等、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民間金融資產等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這樣具有片面性。在地區研究方面,很少有人對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1999.

[2]King,R.G,and R.Levine.Finanee,Entre Preneur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mal of Monetary Eeonomics,1993b(32):21-23.

[3]Levine,R.&D.Renelt.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一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J].Ameriean Eeonomie Review,1992(82):27-32.

[4]薛婷婷.甘肅省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實證研究[D].甘肅:蘭州商學院,2008.

[5]王紀全.張曉燕.劉全勝.中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布及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7,(6).

基金項目:2014年信陽農林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胡彬彬(1985-),女,漢,河南信陽人,就職于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金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