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高職院校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2016-05-30 03:22劉晶晶宋一聞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

劉晶晶 宋一聞

摘 要: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首要的任務是構建完善的治理體系,從制度中的“憲法”—章程制定入手,成立向社會開放合作的理(董)事會決策機構,理順行政權和學術權、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升科學決策、專業設置、人事治理和培育文化等核心治理能力,從而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治理 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 治理體系現代化

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職業院校要依法制定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薄稕Q定》強調職業院校工作的切入點從源頭的治理著手,用治理的方法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完善治理結構,形成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從而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立和完善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制度。治理從主體上強調多元、開放性共治,在理念上突出社會參與和民主決策,從運作上實行利益主體平等對話與協商,在手段上強調多樣化。其最終目的是求同存異、解決問題,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治理是在自上而下單向、強制性管理模式基礎上實現的管理機制和模式的創新,是管理的一種高級形態。治理是對管理的揚棄與超越。以構建制度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和提升管理者的治理能力是改善治理結構和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內在關聯體,是“表與里”、“結構與功能”、“硬件與軟件”的關系,是制度和制度執行的集中表現。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的載體和依托,是前提和根本。治理能力是治理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及其與治理環境互動效度的綜合反映。治理體系這一結構的合理性,決定治理能力這一功能發揮。只有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提升治理能力的過程,也是對治理體系實踐檢驗的過程。

一、構建高職院??茖W、規范的治理體系

職業教育存在著政府扮演著全能化控制角色,管、辦、評三者互不分離,形成政府“包攬一切”,學?!白绕涑伞?,社會“有心無力”。政府居于主導地位,學校依附于政府,社會處于體系邊緣的局面。導致學校缺乏自主辦學的主動性,進而使人才培養同質化,學校建設行政化,專業設置封閉化。這樣又導致企業難以招聘到高素質契合型勞動者,這與企業難以有效參與學校人才的培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被“擠出效應”的現象有關。要改變這一狀況,由政府的一元管理向政府、學校、社會三元治理轉變。推行管、辦、評分離,形成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最大程度地激發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細胞”的活力。

1.構建以高職院校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教育部計劃在2015年全面啟動高職院校章程制定、修訂工作,章程既是制度建設的首要任務,又是改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迫切需要。章程是制度體系中的“憲法”,是學校辦學精神和治校原則的集中體現。高職院校章程應處理好權利與責任、自治與監督、內部與外部的三者關系,使章程成為辦學特色的凝煉者、學校改革的推動者和權力運行的監督者。要以制定章程為契機,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辦學定位、治理模式、領導體制等內容。加快推進章程制定和核準工作,依法按照章程辦學是高職院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2.構建以理(董)事會為決策的組織體系?,F行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缺失,其根源在于各利益群體參與程度不夠,當務之急是要組建理事會或董事會,形成政府、學校和社會多方參與、民主協商更加開放的決策機構。教育部等六部門對職業院校要求:“理(董)事會的人員組成中,50%以上的成員要來自行業、企業和社區”。充分發揮理(董)事會在高職院校發展中的政策咨詢,把握辦學方向,維護學校利益,協調對外關系,籌措辦學經費,審核經費預決算,參與人事任命等重要工作。彰顯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話語權,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融合多元利益。理事會或董事會的設置和決策機制的建立對完善現代高等職業學校的治理體系建設,提升決策能力、對外合作能力至關重要。

3.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高職院校內部存在較為復雜權力結構和利益關系,各權力主體有著相關卻不同的利益訴求。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劃分權力邊界,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治理氛圍,以期達到價值、利益和權力的平衡。目前關鍵要理順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理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關系,核心是強化行政服務和學術導向職能,通過內部制度規范作用,來矯正行政力量過強,學術力量過弱的內部權力結構,實現法律權威的行政權力體系和專業權威的教師權力體系兩者的平衡,明確學術委員會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的地位,把人才培養方案審定、專業建設與改革、科研項目立項及評審、師資培養與聘任等涉及學術事務的決策權交給教授,讓學術決策回歸學術本位,保證學術自治和學術自由,為大學治理體系的重塑乃至大學治理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的治理環境。要形成黨委全面領導、校長負責行政、教授負責治學的這種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的體制格局和制度框架。二是理順集權與分權的關系,高職院校要積極推動治理重心向二級學院下移,強化二級學院的教育教學的重心地位。將招生、就業、教師引進、實訓基地建設、職稱評聘、考核等獎懲權限下放,在治理運行上由責、權、利分離向一致性轉變;在功能上由教學組織向辦學實體轉變;在權力重心上由行政權力向學術權力轉變;在治理方式上由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轉變。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是構建科學、規范的治理體系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任務。

二、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是指運用制度或機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能力,也是治理體系框架下的治理效能,治理制度規范下的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直接決定治理效果。當前在高職院校治理過程中,有片面強調制度獨大的傾向,不從所處的環境和能力素質分析,總一味埋怨制度的缺陷,矛盾和困難解決不了就往制度上推。如果不能有效提升人的治理能力,再完善的治理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高職院校要把現代治理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培養管理者卓越的治理能力。高職院校要具備什么樣的治理能力結構和個性特征,國務院的《決定》中指出:“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边@就明確強調職業院校重點是提升自主辦學和與行業企業高質量合作辦學相關的治理能力水平、素質結構。如決策與執行、專業設置與調控、人事與績效、文化傳承與培育、資源整合與優化、戰略與創新、學習與改進等核心關鍵能力。核心能力是高職院校競爭優勢的支撐,影響著發展與戰略決策選擇,是競爭中獲取領先的關鍵性能力。提升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是完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目的所在。

1.科學決策能力。決策是治理中最重要、最多見的能力表現?,F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參與式、互動式的治理,多元主體參與的廣泛性、深入性是決策系統民主性能力本質表現,是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內容和要求。在決策體系建設中,要構建與市場化、社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決策機構和決策機制。理事會或董事會構建就是很好例證。決策要善于籌謀,要有前瞻性,就是能在市場上領先一步,辦學要主動適應產業需求,特別是解決全局性、長期性問題,如發展的定位與規模、結構調整與優化、利益的均衡與分配等帶有戰略性決策,關系到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重大問題。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及變化趨勢,對學校發展規劃做出科學的決策,除了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決策評估等制度,還要健全決策方式來促進決策的有效性,從而提升高職院??茖W決策、戰略決策、民主決策和執行政策的能力。

2.專業設置能力。專業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邏輯起點,也是學校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體現學校辦學內涵,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標志。高職院校要立足地方實際,緊貼經濟社會,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根據發展需要的職業崗位、職業群來設置專業或專業群。使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一致,學校圍繞產業轉,專業圍繞行業轉,人才培養圍繞企業轉,這是高職院校區別本科院校的重要方面。在適應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目前政府對學校設置專業給予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為了防止供求矛盾,必須建立區域性專業設置預警、退出和動態調整機制。形成與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人才供需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實現產業鏈、職業教育鏈和人才鏈的有效對接。成立以企業骨干、行業專家參加的專業委員會對專業設置合理性、人才需求針對性、培養模式的科學性、學生就業前瞻性作出評價,辦好與主干產業有效對接的品牌專業,形成支撐地方戰略新興產業的特色專業,研究產業結構,分析行業走勢,把握企業供求,提升專業設置調控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與行業企業合作能力是高職院校的基本功。

3.人事治理能力。教育部等六部委明確指出:“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建立符合職業院校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績效工資內部分配向‘雙師型教師適當傾斜”。這給高職院校人事治理提供了方向、目標和任務,實行定編、定崗、定責方案為前提,聘任制是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分配制度是關鍵,績效考核是難點。探索以分類管理為基礎,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在體現公平、競爭、激勵原則下,優化薪酬結構,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雙師型”教師、重點崗位和優秀團隊傾斜的分配激勵制度。實行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的薪資分配辦法,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和一流報酬的結合。強校必先強師,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已成為高職院校提高競爭力,實現發展目標的核心。

4.培育文化能力。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起著定向、導向和激勵作用,也是核心和靈魂,他們的優良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程。積極培育優秀文化已成為能力現代化肥沃土壤和強大推動力。培育形成并且共同遵守的治理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治理行為規范。凝練精神文化、優化制度文化、提高物質文化,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企業文化進校園就是要吸取現代企業治理的成功經驗和制度文化的精髓。如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性理念;以客戶為中心的以人為本的服務思想;以質量為根本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以經濟效益為指標的投入和產出的成本核算制度;以激勵人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等。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全方位、全過程對接和融合,構建多元文化元素,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和辦學水平,增強學校凝聚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等核心競爭力,使高職院校成為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

參考文獻:

[1]鄧宏寶,蔡婧.職業教育需要“治理”[J].江蘇教育,2015(3):1.

[2]陳金圣.重塑大學治理體系: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9):20-26.

[3]何慧星,孫松.論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高等農業教育,2014(9):3-6.

[4]韓劍穎.高職院校治理結構及章程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1):4-6.

[5]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的通知(教發[2014]6號).

[6]藍潔.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0):9-13.

[7]管培俊.新一輪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18-22.

作者簡介:劉晶晶(1980—),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財務處,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工作與研究。

猜你喜歡
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大數據視角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問題現狀研究及對策初探
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網站建設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數據+輿情:南方報業創新轉型提高服務能力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