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國際化能力培養研究

2016-05-30 11:18汪子馨肖向東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汪子馨 肖向東

摘 要:外向型商科專業培養的是能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能力是其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本文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在既有的綜合排名靠前的高校及相關財經類排名靠前的高校中,對外向型商科專業國際化能力培養的認識程度及其培養措施各有不同,其中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呈現明顯的差異。因此,要培養和提高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必須深化課程與教學教學教程改革,配置具有國際化能力的資師力量,提升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國際化意識,創設有形專業課程與無形學習環境以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的國際化能力的成長。

關鍵詞:國際化能力 外向型商科專業 專業課程設置

一、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國際化能力培養的背景與意義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中國越來越多企業走向國際化,從而企業競爭力便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與前景,而企業競爭力又包含著國際化能力,這就要求當代商科學生擁有國際化能力。在中國入世后,從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的頂尖企業,將需要7.5萬名具有跨國經營能力的人才,這個數字正好是目前我國現有高層領導人才的15倍。這就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出更多擁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才,因此,培養商科學生的國際化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能力的內涵與意義方面,以往學者對于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做過一定的研究。王雪梅(2014)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內涵類型培養思路》一文中提出國際化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 ]。彭莉(2014)在《內地高職院校外向型專業定位新思路》一文中就內地高職院校外向型專業就業對口率偏低的現狀,做了詳細的成因分析,提出內地商科類高職院校和外向型產業,應針對區域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服務外包和服務貿易的新特點,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一線國際貿易和商務服務和管理人才培養,在專業定位上應加入新元素,專業崗位定位應具體化和層次化,且定位目標應該涵蓋行業人才的短期培訓與中期培訓,繼而滿足人才終身教育的需求。既有研究主要是從國際化能力的一般性進行探討,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國際化能力中的貿易談判能力和商務英語能力,從課程設置角度分析這兩項能力的學校認知程度及其培養狀況,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培養與提高之策。

二、基于專業課程設置對商科學生國際化能力培養現狀的考察

通過對我國國際化能力綜合水平排名靠前的高校(表2.1)和經濟類排名前列的高校(表2.2)的網站提供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的信息進行調查與整理,我們發現對于商科學生的商業談判及專業外語并沒有足夠的重視。以下是我們根據現有的信息調查的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所有高校對于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都是熟練的掌握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的通行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熟練掌握商務英語的聽、說、閱、譯及談判能力等。因而,從課程設置來看,所有高校都設有經濟基礎課程,例如: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政治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但是,從各相關高校對外向型商科專業學生的貿易談判能力和專業外語能力培養來看,只有部分高校從課程設置上特別突出這兩種能力的培養,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專業將博弈論設置為專業核心課程;華中科技大學采用國際一流大學英文原版教材,實行雙語教程,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外語能力;西南財經大學設有金融理財實驗班,將英語專項技能課程設為必修課;武漢大學設有國際貿易專業,具有針對性,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卻是一個極好的平臺。華中科技大學有開設經濟學實驗班,部分的大學生已經意識到與國際接軌非常重要,而學校已經開始深化本科學生的學習內容,讓更多的大學生接受更深層的知識,以便適應社會的需要,詳情見表2.3。

表2.3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排名前列的大學對于商科學生的貿易談判能力和商務英語能力的認知及培養只處于初步階段。因此,要培養和提高外向型商科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必須首先從學校層面的課程設置及相關的教師與學生入手做出努力。

三、培養和提高外向型商科專業國際化能力的對策

1.深化課程與教學教學教程改革。王根順,王輝(2009)提出,以國際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的理念為指導,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學術氛圍營造以及課程體系設置,并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國際化能力,培養能夠適應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深化教程對于商科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我們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生建議學校多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更深層次的課程,多一些實踐體會。讓本科學生就能擁有相對較強的研究水平。開設有關國際貿易談判及專業外語的課程,將通識課深化到專業領域,面對如今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通識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需要了,在我國擁有巨大的大學生人力資源,可以單獨培養他們一個方面的國際化能力,如武漢大學開設有中法金融專業,直接將區域細化,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能力,這也不失為一個培養專業人才的好方法。同時,要堅持外語教學的重要地位不動搖,積極開展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進一步拓寬中外聯合培養的空間和規模,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國際空間。

2.配置具有國際化能力的資師力量。王琦在《我國商科專業教師產學研究實踐能力的提升研究途徑》一文中指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商科專業教師對產學研究實踐的表現不夠積極,對產學實踐能力的重視不夠,高校在師資建設方面無相應的政策措施配套。這也是造成我國高等大學生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能力底下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國外知名大學在師資這方面做的很好,他們對于教師實踐要求極高。例如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師絕大多是博士或者擁有更高的學位,他們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三種品質:擅長教學、有創造力、真正懂商業。斯隆商學院院長認為,一個好的商學院教師不需要投入到商業活動中,但必須與校外的經營活動保持密切的關系,這不僅能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還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商科學生的培養還遠遠比不上外國教程,這也是我國人才外流的一大因素。面對如今的經濟變化趨勢,人才的培養不僅關乎到個人的發展和學校的辦學質量,更關乎到國家的經濟建設,所以擁有高配置的師資學校對于吸收及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極其關鍵的。

3.提升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國際化意識。吳素梅在《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及其啟示》一文中提到:不管是斯坦福商學院以“培養改變企業、組織和世界的領袖人物”為目標,還是沃頓商學院以“給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視角”為目標,或是凱洛格“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全球視野、為世界做持久貢獻的領導人”的目標,都清楚的表達了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國際化意識的目標。而目前我國教育并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國際化能力并沒有深入到商科學生的心里,對于國際化能力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表層。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75.27%的商科學生意識到外向型商科專業已經開始國際化,但對于自己的國際化能力卻不知如何提升。我們認為,學校及教師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外講座,甚至是學校的宣傳與其他認可活動,都要始終貫穿國際化的主題,使學生從有幸的國際化專業知識和無形的國際化環境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形成和提升其國際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內涵類型培養思路——王雪梅《外語電化教學》,NO.2014,65-71.

[2]彭的《內地高職院校外向型專業定位新思路——以國際貿易類專業為例》(載《職教通訊》2014年第14期.

[3] 王根順、王輝的《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探索與實踐》(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4月.

[4]王琦的《我國商科專業教師產學研究實踐能力的提升研究途徑》(載《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5]吳素梅的《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及其啟示》(載《教育探索》2010年第8期.

作者簡介:汪子馨(1996—),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2015級學生;肖向東,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貿易與經濟社會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