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研究
——以安徽省為例

2016-06-03 02:47蘭國輝陳亞樹
關鍵詞:技術創新貢獻率經濟發展

蘭國輝,陳亞樹,徐 蘭

(安徽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研究
——以安徽省為例

蘭國輝,陳亞樹,徐蘭

(安徽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采用網絡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索洛“余值法”,基于安徽省16個城市創新資本存量統計數據,測度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果顯示安徽省屬集約型經濟,技術創新已成為促進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據此,應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扶持新興產業,進而提升經濟質量。

關鍵詞: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網絡層次分析法;索洛余值法;貢獻率

近年來,創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2015年11月27日,太庫科技依托全球聯動優勢,篩選并引進了一批技術創新企業,實現了從0到1的實質性突破,為我國的產業升級探索出了一種新模式[1];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引領了新一輪的文化創新,新媒體文化正經歷著高速的產業化變革,面對信息化的浪潮,將科技創新與藝術創新相融合成為不可忽視的時代命題[2];“中國智造世界影響”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品牌“清新環境”,以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基因,入選“2015年度中國品牌新銳榜”[3];2015年11月25日,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發布消息稱,唯有加強戰略、機制和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做大做強國產機器人產業[4]。因此,積極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越發緊迫。然而,在轉型過程中,務必要警惕一些資金戴著高技術的帽子,卻在產業鏈的低端一哄而上。加強規范與引導產學研合作,協調各地技術創新,最終將推動產業升級,讓創新創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一、文獻述評

目前學術界對于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然而綜合考慮技術創新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并不多見。

(一)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關聯理論闡述

賡金洲分析了以企業為主要載體的技術標準化與技術創新過程的外部動力、內部動力以及內外動力之間的關系[5];劉愛琴研究并度量了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6];馬吉山認為海洋科技創新與藍色經濟發展存在非線性相關[7];逯進等基于廣義可加模型,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近10年金融生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二者關系的穩定性問題展開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生態與經濟發展差異明顯[8];張躍勝借助VAR模型分析信息化與經濟增長間的作用路徑,他認為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對經濟發展[9]。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貢獻率方法論證

Wang,ZX運用灰色關聯探究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10];Woo,Yang Dong探究了韓國技術創新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性能和經濟績效間的關系,其中,技術性能對經濟增長顯著影響[11];Lamb,Jennifer N運用社會網絡探究了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12];余泳澤采用檢驗后的超越生產函數隨機前沿模型,驗證TFP貢獻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3];李苗苗等、趙樹寬等、齊艷杰運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因果有向無環圖、脈沖響應函數等數學方法,研究技術標準、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三者的長期動態關聯[14-16];李琳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研究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科技投入之間的相關性問題,研究表明科技投入與創新水平相關度高[17]。

表1安徽省技術創新指標體系

綜上,目前全要素生產率、C-D生產函數、索洛余值、因子分析(FA)法、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是探究技術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主要工具。然而定性和靜態闡述居多,量化和動態驗證較少。本文通過研究并闡釋安徽省16市創新投入、產出與創新成效三方面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關系及作用模式,結合因子分析(FA)法、網絡層次分析法和索洛“余值法”三種方法,分別測算技術創新水平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論證較深入、方法更可靠。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分析

(一)指標體系設計

根據安徽省具體省情,以創新系統理論為依托,基于技術投入與產出、科技創造與應用、技術創新指標著手,綜合測度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上頁表1所示。

其中創新投入是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基礎保障;創新產出主要反映一個地區成果和支撐經濟轉型綜合情況;創新成效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標志。

(二)度量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貢獻度的方法

網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一般依賴于低層指標,通過低層指標對高層指標的反饋,計量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和貢獻率大小,進而篩選出創新指標貢獻度的優先級。

若是經濟增長無法用勞動和資本貢獻加以說明的“余值”則是由技術創新帶來的。

假設技術創新的生產函數模型表達式為 y=Atf(Lt,Kt)

(1)

(2)

(3)

(4)

通過查閱安徽省相關統計數據,可以利用索洛“余值法”計算出技術進步增長率。

改進后的C-D生產函數模型為:Y=A0eλtLαKβ,(α+β=1),整理得:

(5)

三、技術創新對安徽16市經濟增長貢獻測度

(一)安徽省技術創新指標研究測算分析

文章以2013年安徽省16市統計數據為樣本,具體指標見表1,通過查閱 《安徽省統計年鑒2014》獲取相應數據。通過因子分析(FA),前4個因子特征值大于1,故提取前4個公因子比較適合,得到總方差貢獻率和綜合得分情況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 說明的變量數總計

表3 安徽16市技術創新指數綜合排名

由表2可知,前4個主成分累計百分比達到95.359%,并且特征值都超過1,則可作為主因子代表上述指標,反映安徽省技術創新能力。表3和圖1顯示出安徽16市技術創新水平大小,按照F=(FAC1_1 * 25.346 +FAC2_1 * 1.675 + FAC3_1 * 1.362 +FAC4_1 * 1.177 )/ (25.346 + 1.675 +1.362 +1.177 ),得出安徽省16市綜合得分值F。其中,排在前五的為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滁州。自2008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建立后,政府優先在“合蕪蚌”地區實施一系列創新激勵政策,大力扶持這三個地區的企業創新和產學研投資力度,并積極改善地區環境,取得了較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作為安徽省南方城市的銅陵、馬鞍山,由于良好的地域優勢,經濟和科技基礎較為雄厚,故總體技術實力也較強。這說明安徽省東南地區城市的創新整體都比西北地區城市高,西北區域創新亟需發展。

圖1 安徽16市技術創新指數綜合排名

(二)索洛“余值法”度量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貢獻率

依托統計數據,借助Eviews軟件計量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t=(15.862 6)(7.438 1)(8.536 3);R2=0.993;D.W=0.946

由t值可知,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較大。但D.W值小于下界值,說明模型之間存在自相關。用cochrane-orcutt迭代法處理結果為:

t=(14.618 0)(7.953 2)(6.359 5);R2=0.999;D.W=1.381

經迭代,模型總體擬合度較高。

GA=GY-0.6407GL-0.3593GK

經計算,得出安徽省各創新指標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如表4所示。

表4 各要素對安徽省各市經濟增長的貢獻

從表4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16市經濟年均增長率是14.4%,據此得出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整體以集約為主。依據研究結果,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池州、安慶、黃山等14個城市屬于資源相對集約型城市,阜陽和銅陵的經濟年增長率大于20%,屬于相對粗放型城市。人力資本與科技創新成為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也是促進安徽省經濟發展的兩架馬車。此外,技術創新的貢獻率數值較高,勞動的貢獻率數值較小,技術創新貢獻率大于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效用。

四、結論及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安徽整體采取集約型發展模式,技術創新能力對安徽省各市經濟發展貢獻率最大。結合相關文獻及文中實證結果可知,技術創新有助于促進和提升安徽各市經濟發展質量。

(1)技術創新投入額度逐漸提升,高素質人數快速增加。2013年安徽全省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達到了143568人,科技論文篇數達到50448篇,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7365882萬元。就全社會R&D經費支出而言,合肥市超過了144萬元;合肥和蕪湖的地方財政撥款超過了26萬元;合肥市的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為29502,占全省的35.82%,在16個城市中排第一位。全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進人才戰略,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推動經濟發展、支撐節能減排、促進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舉措。提升了全省總體技術創新水平,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2)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2013年安徽省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為83.99%,空氣質量每年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是316天,占全年的86.58%,表明當今世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突出,引起廣泛的關注。因此,眾多國家呼吁德國政府應該盡快與中國政府就氣候變化問題進行磋商,尋求合作,共同致力于經濟的綠色發展。全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并以自身實際行動持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不懈努力。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把“綠色”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一起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共同勾勒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綠色發展藍圖。

(3)加強產學研結合,扶持中小技術型企業。安徽省應以技術創新為依托,推進經濟穩妥快速發展。邀請各類中介機構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專家,對企業專利申請、高技術企業及產品認定、科技項目申報等進行重點解讀和答疑,不斷提高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依托優勢產業,幫助企業精心培育具有成長性、示范性和競爭力的科技項目,通過推動項目的實施,引導中小技術企業科技進步、加大對研發成果的轉化力度,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產學研各方與產業技術創新需求有效銜接,整合創新資源,拓展合作領域,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總之,安徽省應集中力量抓好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技術“路路通”信息平臺、重大成果轉化平臺等創新平臺建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著眼于培育壯大戰略型新興產業和中小技術型企業,以提升對優質科技資源的吸附力、承載力;優化服務方式,使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為經濟增長和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進而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安徽省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科技網.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實現“從0到1”突破[EB/OL].(2015-11-27)[2016-02-18].http://tech.china.com/news/it/11146618/20151128/20838049_all.html.

[2]新浪教育.3D動畫電影技術創新融合研討會[EB/OL].(2015-11-29)[2016-02-18].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11-29/doc-ifxmazmz8989812.shtml.[3]新華網.以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基因[EB/OL].(2015-11-27)[2016-02-18].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5-11/27/c_1117288127.htm.

[4]中國勞動保障報.以技術創新做大做強國產機器人產業[EB/OL].(2015-11-27)[2016-02-18].http://www.clssn.com/html1/report/14/2461-1.htm.

[5]賡金洲.技術標準化與技術創新、經濟增長的互動機理及測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6]劉愛芹.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7]馬吉山.區域海洋科技創新與藍色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8]逯進,華玉飛.我國金融生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非線性特征解析[J].上海金融,2015(3):12-19.

[9]張躍勝.信息化與中國經濟增長:理論與經驗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4):63-69.

[10]Wang,ZX.A GM(1,N)-based economic cybernetics model for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in China[J].Kybernetes,2014(5):672-685.

[11]Woo,Yang Dong.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Technology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Venture Studies,2009(4):69-93.

[12]Lamb,Jennifer N,Moore,etc.A social networks approach for strengthening particip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lessons learnt from the Mount Elgon region of Kenya and Uga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6(1):65-81.

[13]余泳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時空特征[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2):19-34.

[14]李苗苗,肖洪鈞,趙爽.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中國的省市面板數據[J].中國管理科學,2015(2):162-169.

[15]趙樹寬,余海晴,姜紅.技術標準、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理論模型及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9):1 333-1 341,1 26420.

[16]齊艷杰.高??萍紕撔聦颖笔〗洕l展的貢獻作用的實證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17]李琳.科技投入、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作用機理及實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LAN Guo-hui,CHEN Ya-shu,XU L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By using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factor analysis and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an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stock data of 16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y of Anhui Province is an intensive one.Moreover,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Accordingly,Anhui Province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Solow residual method; contribution rate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SK2015A081);安徽理工大學社科聯項目(XSKl2015-2016-05,XSKl2015-2016-11);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AH201410361277)。

作者簡介:蘭國輝(1978- ),男,安徽霍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經濟與管理、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2-0021-06

猜你喜歡
技術創新貢獻率經濟發展
一種通用的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框架
關于裝備體系貢獻率研究的幾點思考
技術創新路徑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