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天問地

2016-06-11 18:16張一湖
湘潮(理論版) 2016年7期
關鍵詞:屈原革命農民

張一湖

屈原和毛澤東都來過湘陰這個地方,都曾在此“上下求索”。屈原在此寫下滿腹“離騷”,發出聲聲“天問”,最后陷入極度痛苦和絕望,自投入汨羅江中,以身殉國。兩次來到湘陰“求索”的毛澤東沒有“問天”,把目光投向了“蒼茫大地”,領導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和勝利的道路。

一、屈原的高尚氣節與愛國情懷

屈原來到湘陰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沒有被叫做“湘陰”。當時,遭受滅國之痛、被楚國放逐而來的羅子國遺民的后裔就生活在這里。

屈原也是被放逐而來的。屈原本是楚國宗室(大名鼎鼎的楚武王的后裔),人品貴重,學識淵博,志趣高雅,才干出眾,深受楚懷王的喜愛和信任,被任命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總楚國內政外交于一身,位高權重,躊躇滿志,揮灑馳騁,意氣風發,在楚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外交上,屈原成功促成楚國與齊國締結同盟,共同對抗虎狼之秦,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為楚國贏得了和平。

屈原的出類拔萃,遭至了權貴們的嫉恨,上官大夫靳尚等經常進讒言,離間楚懷王和屈原的關系。同時,由于屈原性情過于剛直,往往頂撞楚懷王,讓這位剛愎昏庸的“美人”心中不爽。楚懷王于是“中道而改路”,“悔遁而有他”,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仍然犯顏直諫,勸楚懷王不要親信小人、聽信讒言,導致楚懷王“信讒而窬怒”,罷免了屈原左徒的職務。屈原從此淡出了楚國的權力中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楚懷王改而寵信靳尚、子蘭等人,并受鄭袖枕邊蠱惑,被秦相張儀玩弄于股掌,內政外交一塌糊涂,接連喪師失地,最后客死秦國。在這一過程中,屈原屢屢進諫,試圖挽回楚國的敗績。遺憾的是,楚懷王已經根本聽不進屈原的話了。楚懷王死后,屈原被徹底逐出楚國政壇,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第二次被流放,“濟沅、湘”,至公元前278年投淚羅江而亡,共16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盤桓在湘陰這塊土地上。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痹诼L的流放歲月里,屈原一面為楚國的前途命運擔憂,一面為“民生之多艱”而“太息流涕”,然而,他什么也不能做,唯有“發憤以抒情”,創作了大量作品,《離騷》《天問》《九章》《遠游》《漁父》等,都刻印著清晰的流放生活的印記和湖湘自然地理底色。其中《天問》一篇,堪稱為“中華第一奇文”。

《天問》就是“問天”,在《天問》中屈原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到宇宙起源、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屈原借這些提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君主的荒唐行為提出了大膽質疑,對奸險小人的卑劣行徑進行了無情鞭撻?!短靻枴吠瑫r也寄托著屈原渺茫的期望:他期望楚頃襄王接受楚懷王的慘痛教訓,親賢臣,遠小人,重振楚國雄風。他甚至幻想頃襄王能夠重新啟用他,讓他為國家施展才華?!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币宦暵暋短靻枴?,正是屈原“上下求索”的真實寫照。然而,上天并沒有給他答案,楚國終于一天天走向滅亡。當楚國這艘曾經的艨艟巨艦已經百孔千瘡、行將沉沒的前夕,“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屈原,在清醒中徹底絕望,于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羅江的滔滔濁流之中。

在屈原被疏遠、流放的日子里,有人勸屈原不要太過清高,勸他降低氣節,與“眾人”“和諧相處”,趨吉避禍。然而,屈原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豈肯與眾人同流合污?有人勸屈原離開楚國到其它諸侯國去“謀求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學者到不同的國家任職,是很正常、甚至是非?!傲餍小钡?。屈原也知道,如果他去其它國家,以他的名望和才干,肯定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錦衣玉食。然而,他深深愛著自己的家邦,深深眷戀著腳下的這片土地,“深固難徙,更一志兮”,寧死也不肯離開。正因為如此,屈原才被尊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二、屈原愛國精神與慷慨氣節的巨大影響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慷慨氣節,對后世影響巨大,成為傳承至今的“中國精神”的重要源泉。他留下的“騷體”詩歌,對中華文學和整個中華文明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屈原將他的愛國精神和慷慨氣節連同他的“發憤”的歌唱,播撒在湖湘大地上,成為歷代湖南人的豐厚精神滋養,鑄就了湖湘文化的靈魂。

從近代開始,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慷慨氣節在湖湘仁人志士身上得到了最為集中的體現。王船山“七尺乞活埋”,譚嗣同“橫刀向天笑”,陳天華“蹈海警世”,姚宏業“悲憤投江”,一幅幅悲壯的畫面,一曲曲慷慨的高歌,成為風雨飄搖的神州大地的強音。毛澤東的好友易白沙也因為壯志難酬,選擇在1921年農歷端午節一一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殺,以喚起民眾。毛澤東為易白沙寫了挽聯:“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去年追悼陳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后進何?!?/p>

很顯然,王船山、譚嗣同、陳天華、姚宏業、易白沙等湖湘仁人志士,都受到屈原愛國思想和獻身精神的直接影響,陳天華等人甚至采取了與屈原一樣的方式,為國家、為民族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毛澤東憂而發奮的探索路

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非常敬仰屈原,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作品,他一生不知道拜讀過多少遍。1949年12月,新中國剛剛成立,毛主席登上火車去蘇聯訪問。途中他與蘇聯著名漢學家弗德林談起屈原和楚辭。毛澤東對費德林說:“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后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彼@樣評價屈原:“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p>

作為“偉大的愛國者”的“后代”,青年毛澤東迅速成長為一名堅定的愛國主義戰士。1915年,時年22歲的毛澤東寫下四言詩:“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憤怒聲討袁世凱政府的賣國行徑,立志要為國家報仇雪恨。1928年秋,毛澤東在《紅四軍司令部布告》中宣告:“外資外債,概不承認。外兵外艦,不準入境?!彼I導全國人民浴血奮戰,堅決抗擊日本侵略者。建國后,對于外交,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打掃房子”,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把帝國主義的侵略痕跡從中華大地上徹底清除。為了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他敢于頂住巨大壓力打響抗美援朝之戰;為了捍衛主權和尊嚴,嚴詞拒絕蘇聯的無理要求,果敢決絕,沒有半點商量余地。毛澤東堅定的愛國主義立場和敢于同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他的一位同鄉——“絕口不提和議事”,以艱苦卓絕的努力收復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湘陰人左宗棠完全一致。而毛澤東和左宗棠的愛國思想,則同樣受到他們共同的同鄉——屈原的重要影響。

正是在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救國救民理想的驅動下,青年毛澤東開始了偉大而漫長的求索和奮斗征程。

1911年10月,18歲的毛澤東響應辛亥革命,投筆從戎,到湖南新軍當兵,標志著他以實際行動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開端。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隊伍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標志著他已經正式“求索”到了一條正確的、勝利的道路。其間正好也“求索”了16年!在相距遙遠的兩個“16年”里,屈原和毛澤東的腳步都曾經在湘陰這塊土地上踏響。

1918年春季,25歲的毛澤東偕同摯友蔡和森,開始了“游學”之旅。他們二人沿著洞庭湖南岸行進,經過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地,歷時20天。當毛澤東來到湘陰,行走在湘江之濱的時候,對屈原無比崇敬的毛澤東此時是否想到了屈原?是否真切地感受到了屈原那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情懷和壯志難伸、孤獨彷徨的悲憤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一定想起了屈原,并在屈原曾經留下足跡的地方,潛心諦聽一個偉大靈魂的沉重步履,他一定會和好友一起吟誦他最喜愛的《離騷》,他的心里一定在涌動著屈原的一聲聲“天問”,并因此而陷入深深的思考......

毛澤東和蔡和森在湘陰大地孜孜求索,在汨羅江畔久久佇立,然后,他們來到岳陽,登上岳陽樓,吟詠少陵的絕唱,誦讀范相的名篇。至此,毛澤東也許分明看到:屈原的身影就升騰在洞庭湖的浩淼煙波里,屈原的靈魂就浸潤在《岳陽樓記》的激蕩情懷中。此時,毛澤東的心中也許豁然開朗: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原來就是《離騷》在一千多年之后的姊妹篇!——被放逐而“濟沅湘”的屈原,“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當時同樣身在貶謫當中的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此時正被貶放河南鄧州),三人的處境和經歷何其相似?滕子京請范仲淹題《岳陽樓記》,范仲淹并不刻意寫景,而是筆鋒一轉,拋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千古名句。范仲淹的這個“憂”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很顯然,是從屈原那里繼承而來的。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不可能不想到屈原。他想到,屈原、滕子京和自己,甚至還有賈誼,一樣遭到貶謫,一樣滿懷憂憤,于是一個“憂”字很自然地大寫于他的腦際,所以他也就很自然地從“憂”字入手做文章,并進一步發揚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思想,提出了“先憂后樂”的主張?!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鼻徽沁@樣做的么?賈誼不正是這樣做的么?范仲淹不正是這樣做的么?滕子京不正是這樣做的么?此時此刻,毛澤東一定對屈原、范仲淹等人的“憂憤”有了更深的體會。當然,此行的毛澤東不是為了抒發“憂憤”而來的,他是為著了解社會、求索救國救民的真理而來的。他沒有問天,更沒有期待“美人”的召喚,他只是一步一個腳印,深人民居草房,行走田間地頭,一點一滴地了解他立志要改造的這個世界,深刻地思考著國家的命運與民族的前途。

8年后,1926年冬到1927年初之間,毛澤東第二次來到湘陰,來到他的同學、湘陰人劉能師的家里。劉能師又名劉裕摯,號景榮,家住湘陰縣南湖洲賽頭鄉。毛澤東與劉能師是湖南省立第一師范28班的同學,兩人相當要好。毛澤東到來后,劉能師陪同毛澤東在當地訪貧問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農村和農民運動情況。春節到了,劉能師一家殷勤挽留毛澤東在他們家過年,并請毛澤東題寫春聯,毛澤東大筆一揮,一口氣寫下了三幅春聯:

其一:“過亂世新年,何分貴賤;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p>

其二:“一年好景隨春到;三億蒼生盼日升?!?/p>

其三:“資水入湘江,涌人洞庭歸大海;天情懷眾庶,長懷國運救中華?!?/p>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是毛澤東寫于1925年秋天的《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這也正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亟待回答的問題。屈原曾經在湘陰發出“天問”,也就是“問天”。毛澤東來到湘陰,卻將“問蒼茫大地”書寫在劉能師家的墻上。一個問天,一個問地,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耐人尋味。

從第一次來到湘陰的那個時代開始,毛澤東就特別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他的兩次“游學”之旅都在農村。在毛澤東來湘陰游學的這年5月,他送李維漢、張昆弟等25人到北京去歐洲勤工儉學,行至河南郾城時,河水沖斷鐵軌,火車無法通行,大家都很著急,毛澤東卻建議大家趁機去看看北方農村,了解農民的生活狀況。1924年12月,一身兼任國共兩黨中央要職的毛澤東因積勞成疾,回到家鄉韶山養病。正是在此期間,他一邊養病一邊進行社會調查,收集了大量關于農民生產和生活的材料,對中國農村社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思考。從此,毛澤東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農村和農民身上,親自組織和領導了韶山地區的農民運動,緊接著又主持了廣州和武漢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成為了中共黨內的“農民運動之王”。

1925年,毛澤東寫出了他“問蒼茫大地”所得到的第一篇“地答”——《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中國佃農生活舉例》以一個壯年勤敏的佃農作為分析對象,詳細列出了他一年的支出與收入及其生產生活情況,得出結論:“這就是中國佃農比世界上無論何國之佃農為苦,而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變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p>

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次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彼赋?,在當時的中國,產業工人(無產階級)只有200萬,而農民則有3億多,其中貧農和自耕農(半無產階級)占到70%。毛澤東提出要“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闭驹跓o產階級的立場來看,“真正的朋友”就是“半無產階級”,即占全部農民70%的貧農和自耕農。

1926年毛澤東在為《農民問題叢刊》寫的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中正式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p>

毛澤東第二次來到湘陰、在湘陰農家書寫下“問蒼茫大地”之后,繼續深入湖南農村,足跡遍及三湘大地,開會,座談,聊天,一面了解情況,一面指導農民運動。1927年3月,毛澤東寫下了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毛澤東這樣介紹當時湖南的農民運動:“在湖南農民全數中,差不多組織了一半。如湘潭、湘鄉、瀏陽、長沙、醴陵、寧鄉、平江、湘陰、衡山、衡陽、耒陽、郴縣、安化等縣,差不多全體農民都集合在農會的組織中,都立在農會領導之下?!薄皩O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彼刂赋觯骸耙磺懈锩卷氈簢窀锩枰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F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彼艳r村和農民運動上升到了成功與不成功、革命與反革命的原則高度。至此,他已經徹底地找到了“誰主沉浮”的正確答案,即:在當時的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村和農民問題。要想革命成功,農民必須支持革命,參加革命,成為革命的主人。

那么,要怎樣才能夠使農民支持革命,參加革命,成為革命的主人呢?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決土地問題。這個道理,作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并且熟諳中國歷史、特別是熟諳中國農民起義歷史的毛澤東來說,是早就了然于胸的。

1927年4月19日,在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上,毛澤東發言指出:“革命勢力目前雖見發展,但亦即到了一個危機,此后非有一支生力軍必歸失敗。要增加生力軍保護革命,非解決土地問題不可。其作用,在解決土地問題后即能夠解決財政問題及兵士問題。兵士能否永久參加革命,亦即在土地問題解決,因農民要保護他們的土地,必勇敢作戰?!?/p>

然而,就在毛澤東發表這篇講話的7天前,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的“四·一二”政變,向共產黨人、向參加革命的工人和農民舉起了屠刀;接著,許克祥在長沙發動了“五·二一”馬日事變,屠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事變,國共第一次合作徹底破裂。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工人、農民頓時陷入血雨腥風當中。當此危急關頭,毛澤東挺身而出,領導了以農民為主力、具有濃郁農村色彩的“秋收起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工農紅軍。從此,毛澤東從“問蒼茫大地”轉向以“大地”為對象的革命斗爭實踐,成功開辟了中國民主革命史上一個嶄新的階段——土地革命階段,開創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的勝利道路。

在領導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始終把土地問題放在首要位置。他曾無數次地指出,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1928年,他親自主持制訂了中共歷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他又主持制訂了《興國土地法》。就是毛澤東主持制訂《興國土地法》的這個江西興國縣,當時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者就達8萬多人,為國捐軀的達5萬多人,全縣有姓名可考的烈士達23179名。

正如毛澤東在保安對美國記者斯諾所說“誰贏得農民,誰就能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能贏得農民?!迸d國的例子,充分證明了他這一英明論斷的無比正確。

解放戰爭初期,正當蔣介石叫囂打垮共產黨、消滅中共軍隊之時,在陜北的山溝溝里牽著胡宗南20多萬大軍的鼻子泡蘑菇的毛澤東再一次深刻地告誡全黨:“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條件?!彼兄醒牍の瘎⑸倨娴绕鸩萘恕吨袊恋胤ù缶V》,并在轉戰途中認真修改了這份《大綱》。在《大綱》頒布后,他利用指揮戰爭的空隙,到農村調查研究,走到哪里,調查到哪里。他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結合各地的情況,對如何正確執行土地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指示。

有人說,毛澤東的心里一直裝著兩件事:土地,人民。是的。土地使毛澤東成功;人民讓毛澤東偉大。

關于土地,毛澤東在建國之后還曾經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國現有十五億八千萬畝耕地,絕大部分是古人留下來,是人們千秋萬代的勞動所經營出來的。到現在我們也是每年把自己的勞動加到上面去。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經濟學家們最好能算算土地的價值?!边@段話在今天讀來,似乎有了更深的含義。

作為屈原的“后代”,長年處在戰火硝煙中的毛澤東也沒有忘記用浪漫主義的詩筆描繪土地革命的精彩畫面: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p>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p>

“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軍隊待遇,亟須改訂。發給田地,士兵有份?!?/p>

是的,人民軍隊是從“地”里長出來的,人民政權是從“地”里長出來的,整個新中國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而這個“地”,就是中國農民千秋萬代賴以生存的“地”,就是毛澤東曾經書寫在湘陰農家的“問蒼茫大地”的“地”。

猜你喜歡
屈原革命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夢見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屈原送米
粉紅革命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