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接6:《中國全史百卷本》有關屈原論述摘要

2016-06-11 19:54史仲文胡曉林
湘潮(理論版) 2016年7期
關鍵詞:天問楚國屈原

史仲文 胡曉林

從屈原的作品看,他也是以中華學子為己任的。在屈賦里,天下的歷史名人有:

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齊桓、皋陶、伊尹、傅說、比干、呂望、叔齊、寧戚、百里奚等。即使舉獨夫昏君,也放眼天下,如啟、羿、澆、桀、紂等,都不是楚人。屈原的幻想世界也是以天下為理想,向往昆侖。所以說,屈原雖然以愛楚國為其思想感情的具體載體,而其精神實質則是愛中華的,尤其是當時的楚國也有可能成為統一中國的力量。

《離騷》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淚寫成的詩。這首才氣縱橫,情感起伏的長詩傾吐了詩人赤誠的愛國信念和救國無門的痛苦與憂傷。分析《離騷》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表現出對進步政治理想的追求。

這就是要實行美政。屈原所謂的美政,一是舉賢授能,二是修明法度。在戰國時代,提倡舉賢授能就意味著反對舊貴族的世卿世祿,限制他們對權位的壟斷,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所以他在詩中熱情的歌頌三王時代: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苣?

并特意舉出歷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隸傅說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呂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販寧戚作了齊桓公的貴卿等等。所謂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內的上層貴族統治者要依法辦事,不可驕奢淫逸,胡作非為。否則就要遭到懲罰: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第二,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感情。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得志之時,為國施才效力;他失意之時,念念不忘國家。他眷戀國家、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在長詩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體現。在順利的時候,他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愿與楚王共同振興國家;在不利的時候,他也不顧個人安危,矢志獻身于祖國: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雖然被流放荒野,而且明知鯀婢直以亡身,謇謇之為患,卻堅決拒絕要他明哲保身的勸告,始終是忍而不能舍也,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忠誠。直至《離騷》正文結束,本有天路可上的時候,仍然是戀國之情占了上風: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絕不愿,也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盡管自己的祖國當時那么黑暗,那么衰弱,那么不能容他。這種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的確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朝秦暮楚、楚材晉用的戰國時代。

第三,表現了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

《離騷》中最使人感動的,還是詩人那種堅持理想、堅持操守的偉大精神。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他始終嚴格約束自己,一心向善,一心求美,雖然屢遭挫折,而不動搖:

芳菲菲其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他輕視那種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的人,而表示對自己的理想忠貞不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最后是: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詩人果然用自己的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誓言,他寧肯保持節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變節。這種將生死置之度外,認定目標,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給后世的偉大精神遺產,永遠激勵著人們為進步、正義的事業奮斗、獻身。

春秋戰國時期的繪畫,文獻記載是頗為豐富的,特別是壁畫。從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天問》反映的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壁畫所曾有過的巨大規模,可惜均未流傳至今。我們只能從青銅器畫面、漆器畫面和僅存的兩幅帛畫來了解當時的繪畫。

關于當時楚國壁畫的豐富內容,可以從偉大詩人屈原的名篇《天問》得到證實。據王逸的《天問序》追述《天問》產生的緣起:

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曼,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儒佹,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舒瀉愁思。

屈原在《天問》中這樣描繪楚國壁畫的內容:

畫面上出現環宇神州九重的宏大景象,分布著日月星宿、昆侖大地。按照人類歷史的發展,最先出現人類產生之前的神獸,如負熊以行的虬龍、九首的雄虺、有翼的應龍、鳥首鱉尾的鴟龜;接著出現開天辟地的神人,如照耀九陰的燭龍、上射九日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鯀和禹;其后出現夏商周諸代、楚吳越諸國的風云人物,如:堯、舜、桀、湯、紂、文、武、太公。由此可見,楚國的壁畫表現天地山川、神靈怪物、古圣先賢、歷史事件,涉及中國人類發展史及其生存空間的方方面面。

可惜這些奇麗宏大的繪畫作品早已無跡可尋,難以論述其風格及藝術特色。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為代表。

如中國第一位著名文學家屈原采擷上古神話的一些情節,創作了千古奇文《天問》、《九歌》、《招魂》等充滿奇特幻想的詩篇。我們從屈原的作品中重溫了上古神話的許多故事,可以說沒有上古神話,就不會有屈原那些瑰麗警拔的詩篇。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組詩,表現了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詩人與統治者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曲折地暴露了社會政治的黑暗。唐代詩人取材于古代神話的創造,更是蔚為大觀。柳宗元、劉禹錫等都曾用神話題材寫詩,尤為著名的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李白詩風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繼承了上古神話的傳統。他的詩中有大量神話典故,如: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射九日的后羿,撞折天柱的共工,以及嫦娥、修蛇、燭龍等等,其名作《夢游天姥吟留別》更是描繪了一個活生生的神話天地,構成一種奇幻神妙的圖景。詩人引用一系列神話故事,旨在發其神思,暢舒現實,發揮神話的積極戰斗作用,從而也形成了其汪洋恣肆的風格。

李賀的名句“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正是引神話入詩,情景交融,美不勝收,成為千古絕唱。

在中國唐代有成就的詩人當中,只有杜甫最合乎儒家傳統。楚有屈原,唐有杜甫,二人之外,怕再也找不到這么理想的圣人級詩苑人物了。

不但如此,楚辭里有屈原一篇《天問》,大氣磅礴,色彩斑斕,滿心疑竇,百問蒼天。然雖有天問,但無天對。柳宗元勇作《天對》,與屈翁對話,充分顯示了他的非凡才華?!短靻枴妨粝露嗌傥恼绿斓?,《天對》只管主張自然之說,百問百對,堪稱敵手。

《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

猜你喜歡
天問楚國屈原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傳”
《自相矛盾》擴寫
恣意浪漫的楚國器物
夢見屈原
“天問一號”的絕招
端午思屈原
《讀屈原〈天問〉之一》
小燕子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論楚國樂律的自成體系及其樂學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