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特征與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2016-06-24 08:10司羅紅鄭州大學文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關鍵詞:生成機制話題

司羅紅(鄭州大學文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

話題特征與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司羅紅
(鄭州大學文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摘要:被動句的生成機制是轉換生成語法關注的熱點,經典格位理論背景下構擬的被動句生成機制,認為被動句的生成是由于動詞發生了吸收格位和題元角色的形態變化,受事成分為得到格位指派移位至句首形成被動句。這種構擬與語言事實有出入,不能對兒童被動句的生成、中英被動句的差異等一些列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從話題特征和擴充格位理論可以看出,被動句的形成是話題特征在句子線性結構上實例化的結果,被動句本質上是非自然話題發生移位和擴充的格過濾器促使動詞發生形態變化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英被動句的差異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被動句生成機制得到解釋。

關鍵詞:話題;格位理論;被動句;生成機制

一、引言

被動句在語法學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喬姆斯基(N.Chomsky)從被動句和主動句之間的聯系出發,認為被動句是由主動句轉化而來的,兩者存在一種轉換關系。喬姆斯基之后的生成語法學者根據模組化的格位理論構擬出了被動句生成的過程,認為由于動詞發生了“被動化”形態變化,使得動詞失去了給之后的受事名詞指派格位的能力,受事名詞為了得到格位指派必須移位到主語位置上,從而形成了受事在前做主語的被動結構。這種構擬結束了只對被動句進行詳盡描寫的局限,將被動句的研究范圍擴大到了解釋平面,在語法研究領域是一次質的飛躍。但是用格位理論構擬被動句的生成機制有一定的局限,與語言事實有出入,解釋力有限。我們認為被動句的形成是話題這一語用特征在句子線性結構上實例化的結果,被動句本質上是非自然話題發生移位和擴充的格過濾器促使動詞發生形態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經典格位理論下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一)格位理論

格位理論是模組化了的生成語法理論系統中多個模塊之一,也是理論中研究成果最豐富,理論概括最成熟的模塊之一。生成語法中的格是一種純粹的語法概念,與詞的形態和語義沒有關系,是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中名詞能夠占據的一套位置的規定和解釋。格位由格的賦予者提供給名詞成分,如果名詞沒有得到格,則句子不合法。主要的格位指派者是:1.及物動詞和介詞給后面的名詞成分賦予賓格;2.曲折范疇“I”給之前的名詞賦予主格;3.中心名詞給名詞賦予所有格。生成語法用經典格過濾器(Case fi1ter)來概括語言事實。

如果一個名詞有詞匯形式,但是沒有得到格位指派,句子就不合法。要使句子合法就必須將名詞移到有格的位置,下列句子不合法都是由于違反了格位理論。例如:

(1)李先生出生河南。(河南沒得到格位)

(2)很高興這群孩子。(這群孩子沒得到格位)

(3)Miss Lee very smart.(Miss Lee沒得到格位)

例句中的名詞沒有出現在有格的位置所以句子不合法,必須通過添加虛詞或者移位等手段改變名詞的位置,使句子合法。

(二)經典格位理論下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生成語法認為,被動句的產生首先是由于D-結構中被動句的動詞發生了變化,使動詞喪失了分派外題元角色的能力,或者說把動詞指派施事題元角色的能力給吸收了,根據Jaegg1i(1986),Roberts(1987)的分析,這被稱為題元角色的吸收。我們用下面的例句進行分析:

(4)The man was murdered the woman.

(5)[IP e was murdered the woman]

由于(4)中的動詞“murdered”發生了被動的形態變化“be murdered”,其指派施事題元角色的能力被吸收,主語位置的施事成分“the man”得不到題元指派,本應該在主語位置上出現的名詞“the man”不能在句子出現,使原來的位置上留下了空閑的主語位置,一般用字母“e”來表示,而形成了(5)這樣的D-結構。如果該施事名詞要出現就必須通過“by”這個具有“引入施事”屬性的介詞分派題元和格位。

漢語中同樣是由于動詞被動化,加上了被動標記“被”,使動詞失去了給主語“小王”指派題元角色的能力而形成了(8)這樣的D-結構。漢語中:

(6)小王打了小明。

(7)小王被打了小明。

(8)[e被打了小明]。

動詞在被動化時不但吸收了給主語指派題元的能力,同時也吸收了動詞給補足語(賓語)授予結構格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格吸收”,也就是說,這時的動詞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動詞,它沒有了指派外題元角色的能力,同時也沒有了給補足語賦格的能力。補足語得不到格位的指派,句子不合法,因此補足語名詞要千方百計的為格而努力,這時主語位置上由句子中心“I”指派的主格格位正好空閑,于是迫不及待的跑到了主語位置上,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格,從而形成了被動句。我們用下面的圖示說明。

例句中D-結構中的動詞發生了被動化的形態變化(be murdered、被打),不能指派外題元角色也不能給其補足成分指派格位,處于補足語位置的受事(the women、小明)只能通過移位到主語位置得到格位指派,形成受事在前的被動句。

(三)經典格位理論下被動句生成機制的不足

生成語法學者根據經典格位理論構擬了被動句的生成機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得到了語言學界的充分關注和認同,同時也推動了語言理論的發展。但是我們也發現,經典格位理論下的被動句生成機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經典構擬缺乏動詞發生被動語態的原因。生成語法經典構擬的被動句形成的前提是動詞形態發生了變化,但動詞發生變化的原因卻沒有說明,我們不得不對這一構擬的前提產生懷疑。動詞選擇過去式、將來式是由于動作發生的時間為過去、將來,由句子時態決定,但被動句的經典構擬卻沒有介紹動詞發生被動形態變化的原因。

2.兒童語言發展不支持被動句的經典構擬。兒童思維和語言產生發展被認為是人類思維和語言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可以從兒童語言習得中對人類語言略窺一斑。兒童被動句的使用證明被動句的形成不是由于動詞的被動化促使名詞進行移位的,相反是先出現了名詞的移位。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發現,兒童兩歲出現無標記的被動句,兩歲半左右出現“叫、讓”作標記的被動句,在三歲才出現“被”字標記的被動句??梢妰和\用被動句不是“首先由于動詞發生了形態變化”。

3.經典構擬忽視了被動句的使用環境。表達同一目的可以用主動句,也可以用被動句,主動句和被動句為何沒有出現“既生瑜,何生亮”的沖突。主動和被動不單單由句法層面決定,肯定還有其它因素,不然被動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只會加重兒童語言學習的負擔。葉斯柏森Jespersen(1922)就曾經說過,主動句和被動句他們表達的事情“從本質上說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一切方面都相等的,因此,語言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句式并非是多余的?!逼鋵嵲趯嶋H交際中,我們選擇被動句常常是由于受到了話題選擇的限制的。

4.經典構擬無法解釋小句形成的被動句。經典格位理論下構擬的被動句生成機制可以解釋受事是名詞的被動句,但小句移位也能形成被動句,這顯然不是受“格驅動”。因為格過濾器只對名詞NP提出了要求,對小句CP沒有任何限制,小句根本就不需要格,有格無格都合法。即使動詞發生了形態變化,失去了指派格的能力,這對小句也沒有影響,小句不需要移位,也就不會形成被動句。但是我們看下面的例句,例如:

英語中:

(9)e was firm1y be1ieved[cp 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

A It was firm1y be1ieved[cp 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

B[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was firm1ybe1ieved。

例(9)中動詞發生了被動的形態變化,失去了指派格位的能力,但小句CP不需要格,不用移位。句子可以加形式主語“It”形成被動句如(9A),也可以通過將小句移位到動詞之前形成被動句如(9B)。

漢語中小句做受事更是對經典構擬提出了挑戰,漢語中“被+動詞+CP”的結構不合法,如例(10)所示,小句“小王殺人”位于動詞的補足語位置,雖然小句不需要得到格位指派,漢語是準許無主句存在的語言,但是句子卻不合法。通過移位形成被動句時,可以將不需要格位的小句移到句首形成句子A;也可以將已經得到格位的名詞“小王”移位到句首形成句子B。例如:

(10)e被看見小王殺人

A.小王殺人被看見

B.小王被看見殺人

這說明用格位理論解釋的“為得到格位指派而進行了移位”是不可靠的。上面的例子說明不需要格位指派的小句也能進行移位,得到格位指派的成分也可以發生移位。

5.經典構擬無法解釋漢語沒有“被”的被動句。與英語被動句中動詞必須發生被動形態變化不同,漢語被動句有時加“被”,有時不加“被”,漢語中無“被”被動句不是有“被”被動句的省略,因為無“被”被動句比有“被”被動句產生的要早。例如:

(11)汽車他撞壞了。汽車被撞壞了。

漢語中的動詞還沒發生形態變化,但是句子的受事成分已經移位到句首,整個句子已經變為了被動句,這與“首先是動詞發生了形態變化”這一被動句的生成基礎明顯矛盾,因為我們這里看到的是由于動詞的位置移到了句首,動詞還是原來的形態。

三、話題特征和擴充格位理論

(一)話題和話題特征

話題是現代語言學的熱點問題,更是漢語研究中的老大難問題。我們認為話題應該是語用層面的問題,但是它能夠投射到句法層面形成非線性的話題特征[+TOP],話題特征必須通過句法手段在句子的線性結構得到體現,造成一系列的句法變化。語用層面的話題選擇和句法層面沒有任何的關系,只跟表達者的喜好和語言交際的環境有關。話題被選中以后要在句法層面有所顯限,這樣就會產生諸如添加話題標記、話題移位等語法問題,這一部分是也應該是句法學研究的對象,我們將這一過程稱之為話題化。

我們用下面的圖來表示兩者的關系:

簡單說來,話題的選擇是語用層面的問題,由語言環境決定,但是一旦選定了本來不處于句首的非自然話題,就要將其移位到更突出的位置這就是話題化,這是句法學層面的問題。如果非自然話題得不到體現則句子不合法。話題在大部分的語言中都要進行移位至句首,這是人們聽覺和語言的線條性決定的,人們習慣以先聽到的成分作為話題。

(二)擴充的格位理論

經典格位理論只對句中的名詞提出要求,而對格位的賦予者沒有規定,最簡方案認為格位核查不但對名詞有效,對格位的賦予者也提出了要求。在句法中我們不但要求格的接受者,要求它得到格,還要求格的授予者,要求它把授格能量釋放出來。對句子格的授予者和格的接受者提出雙向要求,可以對經典格位理論加以改造形成擴充的格位理論。

(15)擴充的格位理論包涵的內容有:名詞得不到格位指派;必選性語言指派格位的能量沒有得到釋放,其中名詞和小句是格位的吸收者。

如果名詞得不到格位指派句子就不合法,同時如果格位的指派者沒有將授格的能量釋放出來句子也會不合法。經典格位理論只對格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擴充的格過濾器不但對格位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還對格位的授予者提出了要求。經典的格過濾器沒有對小句提出要求,小句不需要得到格位的指派,但在擴充的格位理論中小句卻可以接受格能量,是一個格位能量的接受者。

擴充的格位理論對各個授格成分的要求不一樣,比如幾乎所有的語言都要求介詞的授格能力必須釋放出來,所以所有的語言的介詞都不能省略后面的賓語,也就是說所有的語言都不能介詞懸空。幾乎所有的語言對中心名詞的要求都是可選性的。同時對一種授格成分不同的語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對句子中心“I”和及物動詞有的語言要求必須釋放出他們的授格能力,比如英語;有的就不要求授格能力得到釋放,比如漢語、韓語、日語,這種差別是呈參數變化的。

四、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被動句的形成不應當是“動詞由于被動化而被吸收題元角色和指派格的能力”,而是由于表達者處于對表達環境和上下文關系的需要(語用學研究的對象),首先選定了一個不是句首的成分作為非自然話題,并且將這一成分話題化移位至句首,動詞為了滿足擴充的格位理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表達者為了表達對受事“The women”的關注,而不是對施事“The man”的關注,先用了“The women”作為非自然話題,就形成了下面的深層結構。

(12)The man ki11ed the women[+Top]

根據主語在VP內假設,主語的題元角色不是由句子中心分派的,而是由[V’,VP]負責指派,主語在深層結構中應受到VP的管轄,其題元角色由動詞和賓語聯合分派。受事成分“The women”話題化變為“the woman[+Top]The man ki11ed e”的D-層結構如圖:

由于非自然話題要轉向話題更為突出的位置,同時還不能違反其它語法原則(同時必須得到格位指派)所以NP2移位到了[spec,I]的位置充當了全句的主語,漢語和英語在這一點是相同的,形成了“the woman[+Top]The man ki11ed e”“魚[+Top]貓吃了”的D-結構。

進行了話題移位后的深層結構要合法,還必須通過擴充的格過濾器。擴充的格過濾器不但要求名詞得到格位指派,而且要求授格成分將授格的能量釋放出來。這時我們發現了英語和漢語的不同。

(一)英語被動句的生成

英語中的動詞補足語由于話題化移位至句首,在動詞之后形成了空位。動詞的格位指派能力不能指派給空成分,英語作為格位指派必選型語言,動詞的賦格能力必須得到釋放,不然句子就不合法,英語中采用讓動詞變形的方式,取消動詞指派賓格的能力。動詞發生被動形態變化的同時,它分派外位題元角色的能力也被吸收。作為句子的施事成分得不到格位指派也沒有題元角色,只能退出句子。整個句子形成為了合法的被動句。我們用下面的圖示表示。

例句中得受事名詞“the woman”由于說話者受到語用環境的影響,被選取為非自然話題,通過移位進行話題化,出現在主語位置;名詞移位造成動詞“ki11”的賦格能力得不到釋放,英語中采用發生形態變化的方法使“ki11”變為被動形式“be ki11ed”,被動形式的“be ki11ed”失去了給后面補足成分指派格位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給外主目語提供題元角色的功能,“the man”不能得到題元角色,不能在句子中出現,最終形成被動句。要使施事者出現在句子中,只有借助“by”來引入施事者,給施事者提供題元角色,并且給施事提供格位指派。

The woman was ki11ed.(被動句)

(二)漢語被動句的生成機制

漢語被動句的形成過程與英語相似,首先由于交際的原因,表達者選擇了受事者作為非自然話題,在句法層面進行了話題移位,這和英語沒有區別;但是漢語是動詞格能量釋放可選型語言,漢語的動詞的賦格能量可以釋放出來,也可以自己保留能量,由表達者自己決定,而且不論釋放與否都不違反擴充的格過濾器。這樣漢語的被動句就有了兩種格式。

1.漢語有標被動句的生成機制。漢語中的受事成分被選擇成為非自然話題,在話題化的作用下發生移位,出現在句子的主語位置,動詞由于失去了補足成分,其賦格能力得不到釋放,可以發生被動的形態變化,“被+V”吸收賦格能力,同時動詞也失去了指派施事題元角色的能力,和英語中相同,施事名詞不能在句中出現,形成有標記的被動句,我們用下面的樹形圖表示:

魚被吃了

例句中受事名詞“魚”由于表達的需要被選為話題,通過話題化移位至句首作主語,動詞“吃”失去了格的接受者,通過被動化變為“被吃”吸收其賦格能力,同時吸收了“吃”分派題元角色的能力,施事成分“貓”由于得不到題元角色和格位指派,不能在句中出現,句子在線性結構上成為被動句“魚被吃了”。

2.漢語無標被動句的生成。漢語動詞的賦格能力可以釋放也可以保留,當受事成分移位之后,漢語的動詞可以保留其授格能力,動詞不發生形態變化,這與英語不同。由于動詞沒有發生被動的形式變化,所以動詞的授格能力還在,那么動詞就能給施事名詞指派題元角色,施事名詞就要出現在句子中,不然就違反了題元角色的要求。這時的施事名詞卻沒有得到格位的指派,我們只能假設受事名詞移到了更高一級的位置[spec,IP],由它來作全句的主語;施事名詞為了得到格也移位到[spec,IP2]的位置,作小主語。

魚被吃了。

不難發現這種情況和“這棵樹葉子大”有同樣的樹形結構,只不過“這棵樹葉子大”中選用了自然話題“這棵樹”直接由深層結構到了表層結構;而“魚貓吃了”中的話題“魚”是非自然話題是經過移位移到句首得來的。但是“魚”和“這棵樹”都在語用層面做話題在語法層面作主語,兩者的結構完全相同。這里要說明,被動句是由主動句轉化而來的,并不是說所有的主動句都可以轉化成被動句,同樣也不是說被動句和主動句能夠自由的轉化,同一個意義的表達可以用主動句也可以用被動句,兩者由表達中選用的話題決定。

漢英兩種語言對擴充格過濾器的參數差異造成了兩者被動句的差異,英語要求每個授格成分都要將授格能量釋放出來,不然就不合法。受事名詞移位至句首后,動詞的能量必須通過被動化吸收掉,所以英語中只有顯性標記的被動句而沒有無標記的被動句。漢語是動詞賦格能量可選型語言,受事話題移位后動詞可以保有授格能量,因此漢語的被動句就可以不用使用標記“被”。這種不帶標記的被動句在轉化成英語時就必須加上英語的標記才合乎語法。

五、話題特征下被動句生成機制的旁證

(一)少數民族被動句的主語可以帶有話題標記

漢語是一種缺乏形態變化和格標記的語言,英語雖然有詞形變化但是也缺乏格標記,作為和漢語同一語族的藏緬語支卻有著豐富的標記成分,我們考察藏緬語的被動句,發現許多被動句的主語都帶有話題標記。例如:

(13)羌語:(引自:孫宏開1981)

Sɑ31u33ti33?ɑ55i33s?31q? te sa.

羊話題標記 我施事格助詞打死

羊被我打死了。

被動句的主語都被打上了明確的話題標記,不能不承認他們是由于話題化而形成的非自然話題并且通過移位而到了句首的,這和我們的分析正好相吻合。

(二)被動句在科技文體中的運用

根據Svartvik(1966)的統計,英語的科技論文由于話題一定,每83個單詞就會出現一個被動句,但是在日常的會話和小說中由于話題可以自由選擇,所以出現被動句的機會就小的多,平均每240個單詞出現一個被動句。漢語中的統計結果和英語中的基本相似:

150000 新聞20000 科技50000 文論30000 總計250000小說無施事無標記 51 14 101 10 175無施事有標記 26 13 24 9 73有施事有標記 37 10 23 11 82合計 114 37 146 34 330頻率詞/句 1315.8 555.6 342.5 882.4 757.6

漢語和英語的統計結果的相似,進一步說明:科技論文中由于話題確定而大量使用被動句,被動句的使用有共同的限制,它的形成與話題有關;科技論文和官方文件要求客觀公正,避免主觀臆斷,所以話題已經為所述事件決定,而此時事件常常是非自然話題需要移位,這就形成了被動句。

我們再來看一段科技論文中的引文:

Antibacteria1s are now most common1y described as agents used to disinfect surfaces and e1iminate potentia11y harmfu1 bacteria.Un1ike antibiotics,they are not used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這是一個典型的科技論文語段,在這一段話中,由于被作為論述的對象而成為話題,這樣就形成了被動句,而后由于保持連貫和科技論文的客觀性的論文特點,一再選用“antibiotics”作為非自然話題,一再的出現被動句。話題化是被動句形成的原因,也是被動句使用的基本條件,鄧守信《漢語被動句的三個句法問題》中提到話題對述題的控制:“由于話題控制著一個話題鏈,在話題鏈中的每一個后續句都要在話題上保持一致,因此話題可以控制述題,即決定著后續句的結構形式?!比绻皇强萍颊撐?,第二句可以選有其它成分作為話題,這樣起碼有以下三種表達方式:

①Un1ike antibiotics,we don’t use them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we found them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②Un1ike antibiotics,we don’t use them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they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③Un1ike antibiotics,they are not used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由于在科技論文中遵循信息的發展原則,第二句是從更加具體的層次上講“antibiotics”的作用和分布,話題只能是“antibiotics”,這樣就形成了非自然話題,形成了被動句。從科技論文的非人格化和客觀化的角度來看,“we”不適合作話題。因此③就形成了唯一的恰當選則。

(三)小句做主語的被動句

動詞的被動語態直接加名詞不合法,傳統觀點認為是由于后面的名詞沒有得到格位指派,這時的動詞已經發生了形態的變化,不再具有給補足語指派格位的能力,這種說法在解釋被動句時,有很深厚的淵源,但是它面對下面的句子時則顯得左支右絀不能自圓其說。

(14)被看見小王殺人。

被發現小偷偷東西。

因為小句是不需要得到格的,小句中的名詞也已經得到了格位的指派,漢語中允許無主句的存在,但是句子卻不合法。按照格位理論完全合法的句子卻不合法,要變為被動句才合法。

“被殺了小王”不合法,不是因為名詞的不到格位指派,而是因為動詞本身不該發生形態的變化,只有受事成分“小王”被移走,動詞的授格位的能力得不到釋放,才能發生形態變化。如果“小王”還沒有移走,小王就必須得到格位的指派,動詞就不能發生形態的變化,句首就必須出現外主目語,形成主動句。同樣“被看見小王殺人”也不合法也是因為句子中的受事沒有發生移位,句子沒有“被”出現的前提,當受事的小句“小王殺人”作為話題被移位到句首時,句子中的動詞才能發生被動的形態變化,形成被動句。

六、結論

被動句是語言研究關注的熱點,形式語言通過經典格位理論構擬出被動句的生成機制,認為被動句的形成是由于動詞發生了形態變化,失去了分派施事題元角色的能力和指派格位的能力,受事動詞為了獲得格移位至句首形成了被動句。從話題結構和擴充的格位理論看,被動句的生成本質是受語用環境的影響,選擇了非自然話題,并通過移位的方法將話題實例化;動詞的格位得不到釋放,必須通過變形的方式吸收,從而形成了表層結構的被動句。

參考文獻:

[1]陳靜,高遠.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5).

[2]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社,1999.

[3]馮勝利.“管約”理論與漢語的被動句[J].語言研究,1998(2).

[4]鄧守信.漢語被動句的三個句法問題[C].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歐陽覺亞:珞巴族語言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6]孫宏開.羌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7]王炳炎.英漢被動結構對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6).

[8]王淑花.英語被動語態的定義模糊與中動語態[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9]王志軍,楊小茜.以語料為基礎的英漢被動句對比及其認知闡釋[J].山東外語教學,2002(5).

[10]吳中偉.現代漢語句子的主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1]雄前莉,夢志剛.當代英語被動句的語篇功能[J].寧波大學學報,2005(1).

[12]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3]周國光,王葆華.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1.

[14]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5]Chomsky 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16]Jaegg1i,O.Passive[J].1inguistic inquiry,1986(17).

[17]Roberts.The representation of Imp1icit and Dethematized Subjects [M].Dordrecht:Foris,1987.

[18]Svartvik,Jan.On voice in the Eng1ish verb[M].Mouton &Co.:The Hague Paris,1966.

責任編輯:畢 曼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1(2016)01-0174-06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用特征對句子生成機制的影響”(項目編號:12CYY051);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祈使特征對副詞的選擇性研究”(項目編號:2014CYY022)。

作者簡介:司羅紅(1981-),男,河南新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理論和第二語言習得。

猜你喜歡
生成機制話題
話題與主語研究
再論漢語話題與主語
刑事犯罪現場的大學生犯罪心理生成機制探討
“網絡育人”價值生成機制建構
淺談品德課堂探究學習話題的設計
口語交際需多點支撐
神奇婚姻故事深層敘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復雜運行的生成機制
青年信仰的生成機制、發展規律與危機消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