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碩士研究生案例教學的課程意識及其實現

2016-06-28 08:07李功連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案例教學

李功連

(洛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教育碩士研究生案例教學的課程意識及其實現

李功連

(洛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摘要:案例教學是提高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的有效抓手,但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有明確具體的課程意識。課程意識要求實現學生意識、學科意識和社會意識的相互結合,培養學生對學科課程、教材、教學和評價的系統化理解和運用能力,從而使案例教學具有課程論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育碩士;案例教學;課程意識

為培養應用性中小學教師及教育管理者需要,國務院學位辦自1997年設立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區別于傳統的教育學碩士。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是打造較高的理論研究素養與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有機結合的專家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培養教育碩士研究生時,就需要最大程度地發揮案例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教學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大學商學院,40年代初具規模并廣泛運用于管理教學。50年代初,德國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把案例教學運用于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1]。案例教學通過選取蘊含教學內容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范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閱讀置身案例情境,給學生積極思考的機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長篇大論、定義明確、條理清晰的灌輸式講解模式。這種教學既可使學生直接獲得適應社會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以培養學生相應的理論素養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其在不斷變革中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

為了使案例教學能夠更好地發揮其體驗生活和建構知識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案例設計時就需要具有明確的課程意識。只有具備了明確的課程意識,所選擇的的案例才能夠真正體現教育教學的內在本質。

一、體現課程意識的案例教學

1.課程意識及其體現

意識屬于心理學范疇,是人類大腦的一切活動及結果,《心理學大辭典》將其界定為“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個體對環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記憶和思維的覺知以及對自身的行為和認知活動產生、維持和終止的監控。表現在能透過事物的外部現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特性和事物間的內部聯系,能依據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或調整自身的內部狀態”[2]。意識貫穿整個認識活動過程,在現象和本質之間來回穿梭,通過人的意識活動實現個體從現象到本質再到現象再到本質的循環往復。作為特殊意識,課程意識是“教師對整個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和反映,是教師對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度。是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意識,屬于教師在教育領域中的社會意識范疇”[3],“是教師在思考和處理課程問題時,對課程價值以及如何實施課程的基本認識,是教師對實然課程的反映和對應然課程的追索”[4]。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教師即課程”的理論即強調教師課程意識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對課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設置的靜態課程轉化為過程化的課程實施。

從設計的靜態課程轉化為過程化的課程實施的過程,需要教師明確地認識到課程是什么,怎樣設置課程,為什么要有課程。只有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才能找到課程實施的邏輯起點,從而為教學提供科學的課程論依據。

對于什么是課程,即課程本質問題,教育界主要存在三種代表性觀點:課程即知識;課程即活動;課程即經驗。[5]三種觀點從不同層面揭示了課程的本質,綜合三種觀點即可知道:課程就是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經驗的過程,既包括靜態有形的知識和無形的經驗,也包括動態漸變的過程。課程的起點是知識,終點是經驗,連接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就是活動。因此,對于課程的理解,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如下:

圖1 課程結構示意圖

依據建構主義觀點,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創造者。從教學層面來看,當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他面對的不僅僅是課程編制者呈現的學科課程知識,更應該是教師自己對學科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將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設計成一個有效的活動闡述給學生;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時,他面對的也不僅僅是課程編制者和教師呈現出來的學科課程知識,而是在立足于個體經驗基礎上的自我知識建構,而自我建構的過程即為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用皮亞杰的觀點來說,這就是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和接受者,他們同樣都是課程的建構者。因此,最終的課程評價不僅需要檢測教師的課程活動設計的有效性,也需要檢測學生參與建構學科課程知識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高低就取決于個體經驗與學科知識吻合度的差異程度。

對于教師來說,課程意識即要明確課程的起點是知識。將知識作為課程的起點,就可以確定課程的內容即為系統化呈現的知識。布魯納曾指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薄耙婚T學科的課程應該決定于對能夠達到的,給那門學科以結構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盵6]知識只有形成了結構才會顯示它的力量。系統化的知識呈現即要求體現知識結構。知識主要以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三種形式存在于課程??茖W呈現知識結構就需要認定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的不同功能,并把握三者之間的關系。陳述性知識是構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識的基礎,只有在構成了二者的基礎以后才會顯示它存在的價值。程序性知識是揭示運作過程的知識,必須由陳述性知識構成其某一個環節,缺少一個環節,程序就可能斷裂。策略性知識是在過程中提供方法指導的知識,通過它運用于陳述性知識,就形成了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相輔相成,密切相關。對知識清晰認識的目標是為了教學活動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學習經驗,增強知識和經驗的吻合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學習過程中,經驗是零散的、片段的,需要借助于反思的手段實現個體經驗的系統性、層次性和結構性,從而使個體經驗呈現出結構的力量和系統的特征。

2. 案例教學的課程意識

案例是對真實事件的敘述,包含人物、情節、過程與問題,以此作為分析、討論和探究的基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以視頻資料呈現的案例越來越受到教育教學的青睞。在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視頻案例進入課堂教學。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平等對話和交互研討,提高學生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

作為例子,教學案例的作用意在為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教學理論提供證明。在教育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主要呈現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先呈現一種教學理論,然后用教學案例來證明這種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演繹式。二是直接呈現教學案例,然后立足教學理論基礎上直接通過案例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及存在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言之歸納式。

對于演繹式案例教學,呈現的教學理論經過教育教學的檢驗,屬于科學的理論。案例教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案例對教學理論進行證明和說明,使學生理解教學理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明晰理論的生成路徑和使用程序。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案例五花八門,多種多樣,而且案例本身并不僅僅只會體現一種理論,可能會符合很多種不同的理論,甚至教學案例可能會證偽所要證明的理論而證明與之截然相反的理論。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因此,案例的選擇必須以最大限度的符合教學理論為旨歸。隨著研究生思維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提升,對教學理論理解的深入深化以及對教學案例的整體和細節的全面理解把握,導致個體都會對理論和案例產生不一樣的審視和反思。這兩方面的現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給課堂教學提出了現實的挑戰,這就意味著演繹式的案例教學可能會出現難以控制的課堂局面。依據建構主義觀點,這種教學現實具有理論的必要性和現實的重要性,但實踐的過程也存在現實的風險,如果教師缺乏對課程意識的深刻理解,缺乏將深刻的課程意識運用于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就可能導致課堂的雜亂無章和教學的低效無效。這種情況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應該是比較普遍的存在而不自知。

對于歸納式案例教學,教師首要的作用是呈現教學的案例,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對教學案例的分析、揣摩、歸納和整合,然后獲得某種潛在的教學理論。沒有前見的教學理論約束,對教學案例的揣摩和分析將變得更加五顏六色、多姿多彩,課堂具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和滑向任一理論的現實性。當然,歸納式的案例教學終究會滑向與教學案例相關的一種或幾種理論。而獲得結論的多寡取決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為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案例的理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全方位的引導深化個體對案例的理解,通過對結論的歸納概括和提煉提升實現對教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在實踐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其思維能力的廣度和深度。在歸納式案例教學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提升個體的歸納概括和提煉升華能力,促進教育碩士研究生個體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雙重提高。

在現實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演繹式和歸納式往往是接踵而行的。按照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的“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實施教育經驗—目標實現評價”的“四環套”理論[7],無論運用哪一種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需要明確的課程意識。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意識即需要明晰到如下問題:所要證明或能夠證明的教學理論是什么;需要選擇什么案例來證明教學理論的價值;案例研討過程應該怎樣操作并解決哪些問題;如何評價上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以實現理論和案例的結合。

二、案例教學的實踐路徑

“課程與教材分析”是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使研究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基本理論和教材基本特征及使用規范。不同學科方向又有區別,比如語文學科就叫“語文課程與教材分析”。在這門課程中,語文教材分析模塊特別需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利用案例教學進行實證研究,提高語文教材的分析理解和處理運用的實踐操作能力。下面就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來闡述在案例教學中應該如何體現出課程意識。

1.實踐案例呈現:以《背影》為例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結構嚴謹、感情真摯、意境深遠的經典篇章,很多版本都將其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體現了選擇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來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優良傳統。 把這一篇具體的文章作為案例教學的例子以訓練研究生的教材分析、處理和運用能力,這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完成如下步驟:

第一步:呈現語文教材關于《背影》的完整內容,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完成如下問題:

(1)從本課在該單元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在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該教材在整個中學語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對文本進行分析和闡述;

(2)從語文課程標準的層面對該階段的語文教學以及該類文本的教學要求進行分析和闡述;

(3)結合散文文本這種特殊教學內容的要素,從學生學習需要的角度對文本的課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進行分析和闡述。

第二步:對以上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文本進行教學分析,完成課堂教學設計:

(1)從文本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兩個角度撰寫1000字以上的賞析文章,完成對文本的分析和解讀;

(2)根據語文課程目標以及文本的教學價值,確定文本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及大致的教學流程;

(3)為了體現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展現完整的教學流程,設計三到五個教學活動以體現教學需要,實現文本分析的活動轉化,提高教學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三步:對以上內容進行課堂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呈現余映潮、韓軍、趙謙翔等全國著名語文教師的《背影》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及教學錄像,要求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闡述:

(1)這些案例有哪些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從文本解讀和教材運用的角度評價這種同和不同;

(2)這些案例都是從哪些方面切入文本設計教學的,設計了哪些教學內容,體現了怎樣的語文課程理念;

(3)這些案例都設計了怎樣的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程度如何。

第四步: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對這些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總結經驗對自己的案例進行補充和完善,然后進行模擬課堂試講,并對試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糾正。

第五步:試講以后,選擇真實的課堂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演練,觀察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值得借鑒的有效經驗,課堂教學結束以后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再教設計等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以上五個步驟是對語文教材中具體篇章的實踐操作過程,將語文課程、教材、教學和評價結合了起來,意在使研究生能夠對語文課程、語文教材、語文教學和評價有一個整體宏觀的理解和把握。

2.路徑選擇:案例的反思

訓練提高研究生對教材的理解、分析、處理和運用的能力是教育碩士培養的核心工作。對于文選型語文教材來說,對教材的理解、分析、處理和運用能力則顯得尤其重要。這是因為,語文教材僅僅只是為教學提供“例子”的教材內容,而教師則需要實現教材內容的教學化,提取具有教學價值的教學內容,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側、更換”[8]。從案例教學路徑選擇的角度對以上教學案例進行反思,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教學案例的課程意識。對于“語文課程與教材分析”這門課程中的“教材分析”模塊來說,教師的課程意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學生意識。關注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學會什么,這是案例教學的邏輯起點。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所得。上面的教學案例立足這一邏輯起點,通過研究生個體的研究實踐和自主學習實現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分析、處理和運用,從而為將來走向教學實踐培養扎實的教材處理和運用能力。這種能力既建立在反復的實踐操作基礎之上,更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很明顯,這個案例實現了實踐操作和理論建構的有機結合,在反復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實現語文課程理論、教學理論和專業理論的實踐運用。(2)學科意識。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優美的經典篇章,而文學作品又占據了主流。無論是實用文章還是文學作品都需要運用特定的閱讀和寫作理論來解讀。無論是演繹式還是歸納式的案例教學,特定的閱讀和寫作理論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理論的運用為教材分析和解讀提供了學理依據,這是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從呂叔湘的“少慢差費”到新世紀的“誤盡天下蒼生是語文”,之所以語文教學存在這么多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語文教學缺乏有效的學理依據支撐,致使語文教學陷入“我主張”“我以為”的境地而廣受責難。因此,研究生培養的核心任務就是提高其學科理論水平并實現學以致用的根本要求。(3)社會意識。葉瀾指出,“今日的教育必須考慮到明日社會的需要,對個體來說,盡管教育總是要根據人的過去經歷和現有水平,但它瞄準的目標總是個體發展的未來?!盵9]無論從社會還是個體來說,教育都是為將來培養人才。教育碩士就是為將來的基礎教育培養高理論水平和強實踐技能的教師隊伍,這需要在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提升其學以致用的教學技能。而社會意識的體現就在于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踐轉化,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實現了這一要求,將來的基礎教育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實現名師出高徒的良性循環。

第二,路徑的闡述及其實踐。依據泰勒的“四環套”理論,案例教學必須首先體現目標的導向性,即實現理論素養和教學技能的協同發展。無論哪一學科的教育碩士研究生都需要在教育心理、學科教學及專業理論三個層面培養相應的理論素養,而且需要實現理論素養的實踐轉化,從而為學科教學提供有效的學理依據支撐。案例教學不僅是實現這一轉化的有力抓手,而且它本身也是實踐技能的有效訓練。因此,案例教學實現了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導向性理論層面的前提性要求,而學生意識、學科意識和社會意識則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實踐證明。教學案例的經驗選擇必須實現學科課程、教材、教學和評價的系統化,從而實現教學案例的要素完整性和內容結構性。案例教學的過程是教育目標和經驗選擇的具體體現,衡量案例教學成效的標準之一即是考量與教育目標和教育經驗的吻合程度,標準之二則是過程的執行程度和學生的活動程度。隨著教學案例執行過程中的學生活動開展,學生是否能夠在理論素養和教學技能兩方面獲得有效的發展以及培養學生對學科課程、教材、教學以及評價的系統化理解和運用就成為案例教學的關鍵,也是評價教師課程意識程度的核心指標。從課程意識角度來看,學生對案例教學的理解和運用程度與教師對教學案例的理解和運用是相輔相成的協同發展過程,這正是“教學相長”在案例教學中的具體表現。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的課程意識不斷豐富和完善,而學生也在教師課程意識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對教學案例的理解、遷移和運用,促進了理論素養和教學技能的協同式發展;同時,學生也在對案例教學感知式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積累了案例教學的實踐體驗,為將來的學以致用奠定了實踐基礎。

總之,案例教學應成為教育碩士以及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的主體和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基礎教育培養更多更優質的專業教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培養更多高水平的專業教師,教育的質量才有更加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編.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7.

[2] 林崇德等編.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51.

[3] 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3-37.

[4] 鐘勇為,郝德永.課程意識:蘊涵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05,(8):23-25.

[5] 李定仁,徐繼存.課程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6] 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1,47.

[7] 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

[8]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建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169.

[9]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38.

責任編輯:彭雷生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in Case Teaching of Master of Education Graduates

LI Gong-l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Abstract:Case teaching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graduates, but the clear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is need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emphasizes a combination of student consciousnes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rains students’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and applied 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text book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embod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rriculum theory in case teaching.

Key words:master of education graduates; case teaching;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142400410753);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3-QN-188);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2015-GH-170)

作者簡介:李功連(1979-),男,湖南邵東人,教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語文課程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44X(2016)04-0101-05

猜你喜歡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在《國家公務員制度》課程中的應用探究
EDA計算機仿真技術在“電子技術”教學的應用研究
基于工程項目為載體的案例教學方法探討
鋼琴對環境污染的探討
淺議課堂教學與管理的體會
案例教學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EXCEL在《投入產出法》案例教學中的應用
《運籌學》教學模式探討
案例教學法在《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