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視角下的預期與貨幣政策效應研究

2016-07-18 19:16柳翠連
企業導報 2016年14期
關鍵詞:博弈貨幣政策預期

柳翠連

摘 要:預期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一個重要的微觀因素,公眾理性預期行為必然影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 從而影響貨幣政策成效。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預期因子的參與下成為一個動態博弈過程,貨幣政策的最終成效被擬合成一個精煉均衡,而預期的多重性使其可能發揮正負兩方面的效應,要使預期造福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對之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預期;貨幣政策;博弈

一、引言

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以及我國經濟運行的周期性規律影響200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進入下降周期,為了應對宏觀經濟下滑,中央政府啟動了 4 萬億政府投資的積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為適度寬松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無疑對穩定并合理引導公眾預期、提振公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減輕經濟波動、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將重點分析預期因素在貨幣政策有效性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關于預期在經濟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最早由瑞典學派發現,并最早在經濟學層面上提出預期這一開拓性概念,他們認為對價格等變量的預期是企業家從事生產活動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于價格機制的不完美性,不但預料之中的貨幣政策對產業和經濟周期有影響,預料之外的貨幣政策對總產出的影響更大;凱恩斯主義主張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通過影響公眾預期,進而影響消費、投資和總產出;貨幣主義學派提出了適應性預期模型,認為公眾根據過去的預測誤差調整當期預測,通貨膨脹預期一旦形成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因此貨幣主義學派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理性預期學派在理性預期、信息充分和市場完善的假設條件下論證了“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即公眾能夠預期到貨幣政策實施及其效果貨幣政策規則不影響實際產出。

二、預期的存在性使貨幣政策行為博弈化

事實上,我們知道貨幣政策從制定到實施再到最終發揮效用要經過若干個時滯,在這一系列時滯過程中貫穿著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雖然不同的貨幣經濟學流派會對其傳導機制有不同的理論見解,但是貨幣政策的具體傳導過程是客觀的,預期在傳導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貨幣經濟學派的理論都隱性或顯性地使用了不同程度的預期假設,而這一假設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合理性。本文認為,正是由于預期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的重要性才使這一過程更像是一個完全或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過程,因為公眾預期的存在使貨幣當局與代表性公眾的決策順序發生變化,無預期的貨幣政策模型必然是一個政府先行的動態博弈(在博弈樹中,由于當局先行,代表性公眾的兩個決策結分別屬于兩個信息集),而有預期的策幣政策模型是一個公眾先行的動態模型(在博弈樹中,由于代表性公眾先行,貨幣當局的兩個決策結分別屬于兩個信息集),所以此時貨幣當局做決策時不得不把公眾的預期行為考慮進來,形成自己的反應函數或反應對應。

根據Kydland和Prescott(1977)提供的一個貨幣政策模型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政府在給定公眾預期通貨膨脹率條件下,選擇實際通貨膨脹率,會存在一個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動態博弈,他們的模型分析得出帕累托最優的通貨膨脹率和產出率組合是動態不一致的,政府沒有積極性堅持這一組合,而最終的動態一致性組合卻是次優的。所以在這里,本文認為,由于預期的重要性,結構類似的貨幣政策博弈要長期化,政府要重視自己的聲譽,言行一致,使公眾形成“好”的預期,這樣才能走出次優困境,形成帕累托最優的精煉均衡結果。鑒于預期使貨幣政策行為博弈化的重要性,以下給出一個簡單的預期與貨幣政策效應博弈分析模型。

三、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效應的博弈均衡

在理性預期條件下,方松(2004)設定模型推導了一期的貨幣政策博弈均衡。在模型中,中央銀行的決策集包括零貨幣增長率與正貨幣增長率兩個戰略;公眾的決策集包括預期通貨膨脹率為負和預期通貨膨脹率為正兩種戰略并根據不同戰略做出不同的市場行為;事實上,對于中央銀行來說,正貨幣增長率戰略嚴格優于負貨幣增長率戰略,故其選擇正貨幣增長率為其最優策略;在理性預期假設下,公眾迅速認識到中央銀行會選擇正的貨幣增長率,故其必然選擇預期通貨膨脹率為正作為其行動基礎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該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是中央銀行選擇正的貨幣增長率,公眾選擇正的通貨膨脹率預期,均衡結果顯示貨幣政策只會影響通貨膨脹率而真實產出不變。這一模型說明,當貨幣當局的行為精確無誤地被公眾預期到時,貨幣政策并不能增加實際產出,而是完全轉化為物價上漲,這意味著在理性預期框架下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具有強大的威力,預期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應受到充分的重視,加以引導,使其成為造福經濟的工具,而不能使之隨波主流,對經濟造成負面的沖擊。當然這一分析結果是由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加上理性預期的假設前提做出的,而實際經濟體系復雜的多,更加適合用不完全動態博弈模型去擬合,而且現實的預期不會是理性預期,放松的假設是適應性預期,代表性公眾不會犯系統性錯誤,而會根據實際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期。但這些對模型的修正和完善都不會否認預期的重要性,貨幣政策注定無法忽視預期。

相關分析由黃有光(Ng,1986)給出,他在其原創理論綜觀經濟學分析框架中提及到宏觀經濟可能面臨的五種境況,其中提及到的一種是宏觀經濟的“預期奇境”,核心思想是代表性公眾預期產出物價組合向量是多少,那實值的產出物價向量就會是多少,也就是說是代表性公眾的預期,而不是其他宏觀經濟變量因子決定了宏觀經濟均衡。這同樣說明,貨幣政策注定無法忽視預期。

四、貨幣政策預期的多重性

模型已簡單的擬合了預期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這里本文想指出的是,預期因子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于其他宏觀經濟因子的獨特性質,這就是其對每個實值金融經濟學變量都會有一個預期值。實際利率對應其預期利率、實際貨幣余額對應其預期貨幣余額、實際匯率對應其預期匯率等等。所以預期因子在金融領域起著既重要又廣泛的影響。預期在金融領域具有權重性和廣泛性兩重性質。此外,隱含在預期背后的是動機,是一個經濟利益驅動機制,有什么樣的預期也就有對應的行為動機。公眾總是根據其對宏觀經濟因子的預期做成本收益分析,動態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優選擇,在與貨幣當局的博弈中保證自己的最大可得支付。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預期在經濟利益驅動機制下每個參與方都試圖使自己支付最大化,但最終的均衡可能是次優的,而非帕累托最優的。預期對貨幣政策可能產生正效應,也可能產生負效應,具體看如何引導和利用。

五、結論與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公眾預期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因果聯系,預期效應可能使政策成效與目標之間產生離差,事實上,貨幣當局可通過提高透明度、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及建立和維持聲譽等方式合理引導預期向著有利于貨幣政策目標實現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Lucas, R. E.,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 Kydland,F.E., and Prescott, E. C. , 1977.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473- 492

[3] 方松. 公眾預期與貨幣政策效應[J].上海金融, 2004.6:19-21

猜你喜歡
博弈貨幣政策預期
正常的貨幣政策是令人羨慕的
研判當前貨幣政策的“變”與“不變”
“豬通脹”下的貨幣政策難題
集團公司財務預算管理研究
審計意見選擇行為的博弈分析
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