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背景下高職教育裝備設計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研究

2016-07-18 19:29張華何永喜
企業導報 2016年14期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高職

張華 何永喜

摘 要:在工業4.0背景下,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成為當代制造業和現代工業的核心。這場革命將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帶來新的挑戰和契機,同時也為我國的高職教育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借助工業4.0發展的契機和優勢,研究高職教育中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找準突破點完善轉型升級,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制,快速培養技能型實用性人才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

關鍵詞:工業4.0;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媒體的熱炒,工業4.0已經深入千家萬戶,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也相繼出爐,政策的主要內容都是圍繞著: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網絡化和平臺化這一條主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將帶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我國是全球最大裝備制造國,這場革命將為我國帶來新的挑戰和契機。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國的裝備制造業迅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級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只有依靠先進制造技術與一大批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型人才作為硬件支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與制造業有機融合,逐步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方向穩步發展,才能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而我國工業設計、數控、模具等裝備設計與制造的技術人才,在原有的條件下數量上都緊缺,就更不要說質量了。高職教育是快速培養技能型實用性人才的搖籃,培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過硬的技術工程師。就目前而言,高職院校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專業辦學難度逐年加大,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先進教學設備明顯不足,很難適應新型工業化要求,專任教師和實習實訓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也相對薄弱,政府的投入能力有限,基本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由于體制問題,無法順利達成與企業長期合作關系;學生本身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自2008年以來,全國高考人數基本呈下降趨勢,而各大院校的招生比例卻逐年加大,所以各大院校為爭取名額不再擇優精華。為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高職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多種合作教育形式,充分整合利用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從而強化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一、目標定位

高職教育通過職業化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技術人才,裝備制造類人才的培養要求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技術能力以及綜合職業素質能力,能夠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系統,在實踐中修訂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在實際應用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二、師資力量引進與提升

自20 世紀90 年代,高職教育迅猛發展,諸多潛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最為突出的就是師資力量存在的問題。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師生比相繼出現不協調現象;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很難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環境;教師結構不合理,高職教育中教師大多數以年輕人為主,缺乏教育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較弱,一線工程實踐技能相對缺乏。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培養教育,如何構建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將是目前所有高職院校首要考慮的問題。高職教師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支持外,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一線工程實踐技能,這些是年輕教師所不具備的。因此,教師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科知識合理、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要不斷提高;同時聘請企業行業專家、高級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來改善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優化了師資結構,從而改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師要不斷提升教學經驗、一線工程實踐技能及綜合素質,高職院校需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培訓提升平臺,安排教師定期去合作企業進行培訓學習,了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掌握最新的企業需求。鼓勵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高水平教師,教授、名師等高素質人才從事實踐教學工作,激勵實踐教學教師努力鉆研業務,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參加學術活動,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崗位在職培訓,有計劃地開辦專門技術培訓班等,提高高職實踐教學教師的業務水平。逐漸完善教師和教學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教師的考核機制、崗位提升聘任機制和獎懲機制,不斷壯大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為高職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是通過職業化教育,培養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有基礎理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支持,并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夠快速適應和勝任未來工作。高職教育如何通過有限的三年時間培養出能適應未來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實用技術人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用型高職教育“2+1”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通過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實踐性、應用性及職業能力較傳統模式的學生都具有明顯的提升,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適應能力,開拓了高職教育的新篇章。

“2+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利用學生兩年的在校時間完成傳統的三年基礎理論學習、專業技術學習及相關的實踐能力培養與拓展,第三年通過在企業頂崗實習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產學合作,工學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綜合職業素質能力。增強高職學生的優勢,為企業儲備優秀人才。頂崗實習前期首先由學校發布企業用工信息,指定時間進行企業文化及用工信息宣講,學生個人提出申請,企業面試,雙選決定學生定崗去向。部分同學可選擇自主創業、就業,學校及時監督、回訪收集反饋信息。實習期間以企業員工標準開展工作,以師徒制指導學生實踐技能,定期不定期回訪,隨時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時做出調整,并為人才培養技術修訂提供可靠依據。與企業共同搭建員工提升計劃,使學生具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消化、吸收和應用的基本能力,了解現代制造企業的運作模式,以及生產第一線技術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企業、學校三方,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校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使課堂理論學習與參與社會上的頂崗實習相結合。整個模式的兩個階段相對獨立,而又完全統一,相輔相成。第一階段,在校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及相關的實踐能力培養與拓展,聘請企業行業專家任教,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工作,課堂中將實踐技能及專家的豐富經驗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更好地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和頂崗實習。聘請吸收更多的企業行業專家參與到人才培養計劃修訂、考核評價中來,多方采納企業的聲音,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工業4.0為我們帶來了新的一輪工業革命,也為高職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我國是全球最大裝備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面對此次工業革命,高職院校要保持清醒頭腦,研究高職教育中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找準突破點完善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邱小童.基于產業振興背景下的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的問題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 2013(1)

[2] 曾革.關于如何建立加強高職高專師資力量的思考[J].教師, 2011(11)

猜你喜歡
應用型人才高職
人才云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關于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