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樂文化中兩種舞蹈教育方式的發生與發展

2016-07-19 02:21
關鍵詞:育人

武 艷

?

禮樂文化中兩種舞蹈教育方式的發生與發展

武艷

摘要:中國舞蹈教育始終沿著兩種途徑向前發展。一種是依附在舞蹈藝術形式上,為培養專業舞蹈藝人而開展的舞蹈教育;另一種是依附在禮樂文化上,為規范貴族子弟而開展的樂舞教育。兩種舞蹈教育都發生在我國的禮樂文化時期。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賦予兩種舞蹈教育不同的特點。一種是俗樂舞的教育,強調技術性、表演性、欣賞性,具有娛人的特征,并且為控制社會意識形態的階級服務;另一種是禮法教育,強調以樂教和、規范行為,具有育人的特征。歷經漫長的時代變遷,它們發展成為今天的職業舞蹈教育與非職業舞蹈教育。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獨立個體的時代目標,這兩種教育方式在各自的教育領域中既應該保留歷史傳承的核心特征,也需要融入當代的要求。

關鍵詞:禮樂文化;娛人;育人;職業舞蹈教育;非職業舞蹈教育

21世紀,是中國教育從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時代。在舞蹈教育領域,針對職業舞蹈人才的教育與面對普通大眾的舞蹈教育,是兩種并行發展的舞蹈教育方式。獲得法國舞蹈博士學位的鄭慧慧教授在《非職業性舞蹈教育的性質與特征》一文中,將這兩種舞蹈教育命名為非職業性舞蹈教育與職業性舞蹈教育。她認為,這樣的稱謂不僅改變了以往業余舞蹈教育與專業舞蹈教育的不規范性,同時,也區分了兩種舞蹈教育方式歸屬不同的范疇。[1]兩種舞蹈教育方式在中國舞蹈教育中該如何發展?著名舞蹈教育家呂藝生先生在《舞蹈教育學》中認為當今世界上有兩種典型的舞蹈教育制度,即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與早期專業型舞蹈教育制度。從繁榮中國舞蹈教育的高度,呂藝生先生強調兩種教育制度各有利弊,我國應該采用兩種教育制度相結合的道路,揚長避短,發揮兩種不同教育制度的優勢,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2]從兩位學者的研究中,我們認識到針對職業舞蹈人才和普通大眾的舞蹈教育的區別,以及在發展舞蹈藝術過程中兩種教育方式的必然聯系。

在現實舞蹈教育過程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始終沒有解決?,F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中開展的非職業舞蹈教育,即舞蹈美育,沒有走出培養專業舞蹈人才教育模式的束縛,沒有獨立的發展空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當前的舞蹈教育中,舞蹈美育沒有任何現代資源可以繼承。從職業舞蹈教育中尋求指導,并沒有錯誤。但是,照搬照抄不是學習,吸收有效的方法建構獨立的教學體系才是關鍵。因此,筆者從起源上梳理兩種舞蹈教育方式在發生時的不同狀態,論證它們各自在發生時的不同特征,旨在對兩種舞蹈教育方式進行區分,以裨益于舞蹈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兩種舞蹈教育在禮樂時代的發生

中國舞蹈教育始終沿著兩種途徑向前發展。一種是依附在舞蹈藝術形式上,為培養專業舞蹈藝人而開展的舞蹈教育;另一種是依附在禮樂文化上,為了規范貴族子弟而開展的樂舞教育。

(一)以育人為目的的舞蹈教育之發生

通過樂舞規范人的行為舉止,教化心智的舞蹈教育行為是伴隨著中國的禮樂文化而產生的?!抖Y記》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盵3]741夏商周三代以禮樂教化,比較可信。禮樂的教化功用在周代得到發展。周代建立了一套嚴明的“制禮作樂”制度?!岸Y”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典章和制度,“樂”是詩、樂、舞的統一。西周成立了歷史上最早的掌管禮樂教育的機構——大司樂,并規定了教學的內容,以六藝為綱?!吨芏Y·地官司徒第二》講大司徒時說,“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盵4]266在六藝中,“禮”排首位,“樂”次之。

周朝的貴族子弟和王公貴族,即“國子”,從13歲到20余歲必須接受樂舞教育?!笆腥?,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盵3]869國子從13歲開始學習“小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以及詩的朗誦,偏重于“文”的方面;15歲時開始學習《象舞》,以及射箭和駕車,偏重于武的方面;到20歲的時候,主要學習“大舞”及各項禮儀,即六代舞《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專門為周武王記功的《大武》。長達十年的樂舞教育,不僅要完成對國子們身體的規范,更要實現對他們政治禮規的訓誡。在樂舞的使用方面有嚴格的禁忌。樂隊人數分為“宮懸”(四面樂隊)、“軒懸”(三面樂隊)、“判懸”(兩面樂隊)、“特懸”(一面樂隊);在舞隊方面分為“八佾”“六佾”“四佾”“兩佾”,分別對位于天子、諸侯、大夫和士人在宗教禮儀中的標準。大家各歸其位,如有越級,將構成僭越之罪。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鄭衛之音的廣泛流行,禮樂文化逐漸走入“禮崩樂壞”的境地。但樂教傳統并未隨著“禮崩樂壞”消亡。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繼承了西周時期“六藝”教育的傳統。秦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確立,作為禮的教育行為之“樂”始終沒有離開宮廷貴族教育的舞臺。漢代設立了“太樂署”,由“太樂令承”統領,操持日常雅樂樂舞的演奏、教習與表演,并且擔負教育貴族子弟的作用。大唐盛世,中國古代樂舞發展到了鼎盛時代。即使到了封建社會末期,仍然能夠找到樂舞傳習活動的記載,“祠祭諸樂,則太常寺神樂觀司之。以協律郎教習樂生,月三、六、九日演于凝禧殿”[5]2735。因此,周代建立的禮樂政治制度雖然沒有被完整繼承下來,但樂教的方式卻被部分傳承。當下的舞蹈美育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二)以娛人為目的的舞蹈教育之發生

到了春秋戰國,娛人的樂舞在宮廷、民間都非常盛行。諸侯各國為了政治利益,甚至將女樂作為禮物相互饋贈。因此,在宮廷和民間,出現了許多專門培養舞人,提高女樂舞蹈技藝的教育機構。如“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彩繪舞女溪奩,圖中舞女,都穿著長長的曳地寬袖舞服。其中有三個舞女,正在舞師的監督下練舞。她們雙手作抱拱狀,似正在做側腰或左右擺腰的練習。中立一個年長的舞師,卷袖執鞭,表情嚴厲,額頭皺紋頗清晰。畫面上另五人,分坐休息。離舞師較遠的另二人,正比較松弛地走向坐著歇息的兩個舞人。這幅以黑、紅為主要色調的畫面,揭示了楚國貴族之家嚴格訓練女舞者的真實情景”[8]69。這個時期,以娛人為目的的舞蹈教育正式確立了其在舞蹈教育中的地位。

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娛人為目的的舞蹈教育是伴隨著舞蹈藝術的獨立而發展成熟的教育行為。這種教育方式與舞蹈藝術的獨立發展之間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以娛人為目的的舞蹈教育培養了大量具有精湛技藝的女樂,提高了女樂的生存價值,直接服務于舞蹈藝術的獨立與發展,是歷史上舞蹈教育的核心形式。時至今日,這種類型的教育發展成了職業舞蹈教育,是當下舞蹈教育的主流。

二、兩種舞蹈教育的特點

兩種舞蹈教育方式都發生在中國的禮樂文化時代?!秴问洗呵铩す艠贰酚涊d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六曰《建帝德》,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6]118,就描述了我國遠古禮樂文化的場景。禮樂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最初形態,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些規律性的內容。孕育在這個基本文化時期的兩種舞蹈教育方式都滲透了濃厚的禮樂文化的特征。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的不同,賦予了兩種舞蹈教育方式以不同的特點。一種具有娛人的特征,是為控制社會意識形態的階層服務的俗樂舞的教育,強調技術性、表演性、欣賞性;另一種具有育人的特征,為禮法教育,強調以樂教和、規范行為。

(一)周代建立的育人樂舞教育制度,是禮法教育,強調以樂教和

周代的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明確規定“士依于德,游于藝”[3]1196。以樂舞來融合禮中的行為規范,使樂舞教育與道德倫理教育有機結合,從而達到“以樂教和”的教育目的。周代的“統治者們如此重視樂舞教育的作用,其目的當然還在于培養稱職的統治者,使他們充分掌握和利用這一套統治工具,以鞏固本身的統治地位”[9]96。

“以樂教和”與禮樂文化中樂的本質密切關聯。第一,樂的本質是情動之物。用《禮記·樂記》的話來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3]1254。樂的產生是人心從物所感,形成感物的情,由情產生樂之結果。第二,治世之樂(特指雅樂)能夠達到宇宙的本質——和?!稑酚洝份d:“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盵3]1277禮樂文化中的樂,能夠體現宇宙自然交替的和諧本質。因此,“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3]1267。

(二)春秋戰國時代形成的娛人樂舞教育,是俗樂舞的教育,強調技術性、表演性、欣賞性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雅樂退居到宮廷宗廟祭祀儀式之中,其作為主導意識形態的意義開始消失。俗樂在宮廷、民間都廣為流傳,深得人們的喜愛。但是,俗樂總是被排斥在禮樂文化思想之外,被視為“靡靡之音”“亂世之音”,很難進入正統文化的主流。周代的禮樂思想,一方面將雅樂提高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導致俗樂始終被排斥在士人美學體系之外。因此,娛人樂舞教育選擇了表演性,更加注重技術性的發展和審美欣賞性的藝術特征。它所確立的表演性特征是舞蹈成為獨立藝術形態的重要標志。

三、兩種舞蹈教育在當代的發展

兩種舞蹈教育都產生于禮樂文化時期。在產生初期,兩者就服務于不同的人群和目的。一種通過“樂者天地之和”的本質來實現對人禮法上的規范與約束;另一種是建立在貴族享樂基礎上的、表演性的舞蹈藝術教育。歷經漫長的時代變遷,它們發展成為今天的非職業舞蹈教育與職業舞蹈教育。結合我國全面開展的素質教育,為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獨立個體的目標,這兩種教育方式在各自的教育領域中既應該保留歷史傳承的核心特征,也需要汲取當代文化的形式與內容。

(一)從育人的舞蹈教育到非職業舞蹈教育

非職業舞蹈教育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在這里,我們特指學校里開展的舞蹈美育。今天校園中開展的舞蹈美育,在繼承與發展傳統儒家樂舞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經歷了從“約束”到“開放”的根本性思想轉變。儒家的樂舞教育主要是針對封建貴族的子弟,運用嚴格的雅樂思想體系規范人的行為,強化封建王權的統一思想。雖然也兼顧培養貴族子弟全面發展的作用,但依然是服務于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今天,全國大、中、小學校中開展的舞蹈美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個體的獨立意識與品格。他們不再是服務于某個特殊階層的群體,而是面向國際競爭的獨立個體。對比古今,雖然兩者都通過舞蹈育人,可是其中的意義卻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二)從娛人的舞蹈教育到職業舞蹈教育

當下的職業舞蹈藝術已不再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享樂的工具,而是文化的承載者與創造者。在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吳曉邦先生通過創作舞蹈《思凡》《丑表功》《饑火》《網中人》《傳遞情報者》等作品,痛斥帝國主義侵略,歌頌與支持無產階級民主革命;戴愛蓮先生1945年組織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掀起了全國青年學生喜愛“邊疆舞”的高潮,激發了各個民族團結起來的愛國熱忱。在現代社會,職業舞蹈已從娛人的藝術形態發展成為具有社會批判功能的藝術形態,具有濃厚的文化意義。新中國成立后,《紅綢舞》《豐收歌》《洗衣歌》《快樂的羅嗦》等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荷花舞》《飛天》《春江花月夜》等表達了舞蹈藝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追求。作為一門獨立藝術形態,舞蹈產生了質的飛躍。舞蹈者從古代女樂發展成為受人尊敬的藝術家,肩負起社會文化傳播與批判的責任。因此,在職業舞蹈教育體系中,培養出具有廣博知識、深厚文化基礎的舞蹈人才,成為新時期舞蹈藝術的內在要求。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中國舞蹈教育中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著不同的社會職能。隨著歷史的發展,兩者都吸納了時代賦予的嶄新意義,也依然保留著核心的根本差異。職業舞蹈教育和非職業舞蹈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職業舞蹈教育需要肩負起建設社會文化的職責,參與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之中;非職業舞蹈教育則要承擔起培養全面發展個體的教育責任。二者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均不同,切不可混淆。因此,建立各自獨立的教學路徑是舞蹈教育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鄭慧慧.非職業性舞蹈教育的性質與特征[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科版,2007(5):123-127.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禮記正義[M].鄭玄,注.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周禮注疏[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趙爾巽.清史稿:第1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許維通.呂氏春秋集釋[M].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9.

[7]黎翔鳳.管子校注[M].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

[8]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9]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周軍偉)

文章編號:1006-2920(2016)03-0102-04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3.020

作者簡介:武艷,哲學博士,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系講師(北京 100081)。

基金項目: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從規范到創新——中美10所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比較與研究”(011601205 );北京舞蹈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中美高等舞蹈教育評估價值取向的差異化研究”。

猜你喜歡
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兼愛育人譜新篇 奮楫揚帆再出發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育人以“禮”·傳承美德
一校一品 勞動育人
實施“四三三”育人工程 提升“三全育人”質量
“我們都是CEO”育人模式簡介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也談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