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與回不去的故鄉

2016-07-26 17:59張敏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關鍵詞:梁莊鄉土中國城市化

張敏

[摘 要]在《中國在梁莊》里,梁鴻用回憶過去與敘述現在雙重交織的敘述策略對農村、農民這個巨大掙扎和沉默的底層進行了一種觸目驚心的真實呈現,寫出了梁莊人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苦難史”,敘說了一個村莊在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明的全面潰敗及生態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人精神失根的痛苦等,揭示和表現了一個隱蔽的現代鄉土中國面貌。

[關鍵詞]城市化;鄉土中國;潰??;梁莊

“村莊的潰散使鄉村人成為沒有故鄉的人,沒有根,沒有回憶,沒有精神的指引和歸宿。它意味著,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啟蒙,失去了被言傳身教的機會和體會溫暖健康人生的機會;它也意味著,那些已經成為民族性格的獨特品質正在消失,因為它們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边@是梁鴻在《中國在梁莊》里對處在現代化夾縫中的鄉土中國做的一個思考。她從自己的故鄉梁莊出發,通過梁莊,揭示和表現了一個隱蔽的現代鄉土中國,敘說了一個村莊在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明的全面潰敗及生態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人精神失根的痛苦。不曾認識梁莊,我們或許就不曾認識農村,不曾認識農村,就難以認識中國。通過梁鴻的眼睛,我們看到一個漸漸荒廢的慢慢解體的村莊,那幾乎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一、鄉土中國潰敗的現實存在

我們熟悉的鄉村是昨天的不是今天的。昨天的鄉村是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它是農耕社會在儒家傳統建構下表現出的某種“文化自覺”,是一種富足、詩意和超穩定形態的,也一度是中華民族世俗社會的常態,更是中國人骸骨和靈魂的皈依之地。而今天如潮水般無法阻擋的城市化進程,席卷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鄉村文明的樣態已經淪陷,我們大多數人驀然回首卻發現,我們的故鄉正在消失,我們快成了沒有故鄉的、無根漂泊與無所歸依的族群。這正是《中國在梁莊》所呈現給我們的現實與未來。

梁鴻用“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和一個歸鄉者對故鄉的真切情感,描寫了梁莊表層的物理形態的變化,進而關注其深層的鄉村文化,反思鄉村文化的淪喪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意義。

在梁莊,城市化的進程首先表現在村莊物理形態的變化。如改革開放三十幾年,整個鄉村最明顯的變化是路。道路在不斷拓寬,不斷增多,四通八達,一條條高速公路橫貫于原野之中,仿佛在向世人昭示著:現代化已經到達鄉村的門口;沿新公路而建的是一排排高大現代嶄新的房屋,與作者記憶中的如今已是一大片連綿的廢墟,仿佛一個巨大墳墓的舊時村莊遙相對望;村莊建設的變化,徹底打破了傳統村落以血緣為紐帶的居住結構,曾經以姓氏為中心的村莊現在變成了以經濟為中心的聚集地,擁有財富和權力的新貴出現,他們不再受家族的限制而沿路居住,形成新的生活場和聚集群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也發生變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梁莊人均一畝半地,現在人均八分,人多地少,農作物的收成連糊口都不夠,于是,越來越多的梁莊人被迫放棄傳統的鄉土生活常態開始到城市尋找生存機會,土地不再是鄉下人的命根;離鄉者越來越多,第一代打工者還愿意在村莊蓋房子,但是更年青一代的鄉村青年對鄉村的感情非常淡漠,鄉村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遙遠的、沒有情感的事物,也沒有歸屬感,而城市又不是他們的家,他們陷入了一種雙重的精神失落之中。

城市化也改變了鄉村傳統社會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對物質的盲目追求和在經濟建設上的急功近利,讓梁莊付出了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曾經長滿荷花和蓮蓬的坑塘,已經消失,變為了地基和房屋;那旁邊長著高大桑葚樹的坑塘,現在是一片黑色的、靜止的、死亡的、腐敗的淤流,散發著刺人眼睛的臭味;曾經村人可以洗澡游玩的河流,現在整個河道上散發著一種可怕的臭味兒,是夏天化工廠旁邊流出的廢水經過高溫蒸發后散發出的刺鼻的味兒;而為了滿足當地建筑業的發展,大規模過度采沙,致使河床形成大大小小的沙窩,看似平靜的河流之下卻暗藏兇險,終結了許多人的生命。不僅如此,大面積的挖沙也改變了河道的深度、寬度以及生物量,破壞了生態環境。這種竭澤而漁、不顧長遠的發展從根本上加劇著梁莊乃至中國鄉村社會的生態和經濟危機,我們看似實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但實際是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梁莊是廢墟與新生的交錯。新生是指村莊面貌上的新生,廢墟既指物理上的廢墟,也指精神上的廢墟,最大的廢墟在于精神上的荒蕪。而鄉村教育的失守更讓人感覺到了村莊的真正腐敗與行將消散。梁莊的小學變成了養豬場,社會普遍蔓延的“掙錢第一”、“家長缺失”、“讀書無用論”等思想與問題導致梁莊孩子失學率攀升,留守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數及犯罪人數呈雙上升趨勢。鄉村經濟在不斷發展,可是鄉村教育卻愈發衰退了。同時,無數鄉村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的老人們不得不成為孫子輩的直接監護人,隔代養育讓留守孩子的寂寞與欲望找不到恰當的發泄方式,一批少年成為厭學者早早輟學出外打工,一批少年被網絡游戲征服,還有更可怕的走上不歸之路。如同現代性里的荒謬命題一樣,梁莊的孩子掙扎于自己無法解脫的悲劇困境里,鄉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之路變得更讓人堪憂。文化的傳承是靠教育,鄉村教育的缺失,將意味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傳承的代際斷裂。

如果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一個鄉村、在一個村莊里面落腳的話,那么梁莊呈現的是一個傳統文化坍塌的狀態,這是更為嚴重的深層的文化之殤。長久以來,中國固有的鄉土社會的模式在城市化的沖擊下已經四分五裂,在梁莊,親情文化、家族形態、道德禮俗、權利制度、公共精神等等,這些文化都處在慢慢地頹敗之中,梁莊離去和留守的人們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判斷標準與共識?!笆赖雷兞?,原先是媳婦怕惡婆子,現在是婆子沒有不怕兒媳婦的?!编l村留守老人是否照顧留守孫兒成為日后兒子媳婦們是否贍養老人的籌碼與衡量標準,道德層面的孝道已經淪為一種理直氣壯的“交易”。原來村子里有一家蓋房,全村人都會來幫忙,現在變成即使是給親戚幫忙,也是按照工作量結算工錢,原來大家庭的親密關系已經沒有了。倫理道德的冷漠與物質化、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利益化、公共道德監督力的衰退等問題已然成為現代鄉土社會的普遍性背景。我們熟悉而留念的那個故鄉正在淪陷。

二、過去與現在對照交織的敘述方式

在文學與虛構之間,梁鴻選擇了“非虛構”的文學書寫。不局限于物理真實本身,而試圖去呈現真實里面更細微、更深遠的東西,并尋找一種敘事模式,最終結構出關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義和空間,這是非虛構文學的核心?!吨袊诹呵f》,以非虛構書寫,打開了認識當下中國鄉土社會之窗,它的出現,被作家閻連科認為是“可以觸摸今日中國與文學的心臟”。梁鴻力圖還原梁莊近40年來的變遷故事,敘述的重點在于現在,但是過去又被她時時鉤沉起來,形成現在的對照,過去與現在互相審視,這種寫法構成了作品的基本結構。在文本中常常表現為歷史變遷、人物命運、環境變化、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對照審視,形成寫實且震撼人心的美學效果。

歷史變遷上的對照。如果從一個時間段來比較的話,梁莊40年的歷史有了很大變化,比如說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道路變寬,房屋不斷在新建,農村也有了工業化的影子,人們的收入增加了,大批農村人涌入城市開始在城市里謀生立足。但是這種繁榮只是表面的,其真實是“村莊里的新房越來越多,一把把鎖無一例外地生著銹……整個村莊被前屋后的荒草、廢墟所統治,顯示著它內在的荒涼、頹敗與疲憊。就內部結構而言,村莊不再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經有過的話,也已經到了老年,正在逐漸失去生命力與活力?!?/p>

人物命運上的對照。梁莊的青壯年大多離開故鄉,到城鎮打工,與土地的分離使得他們更多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沒有了歸屬感與方向感。梁莊是他們的家,但這個家只是他們在外面混不下去了,覺得梁莊還有個房子可以回去。不愿意回農村,可又因為在城市他們沒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城市也沒有真正容納他們,他們只能在城市的邊緣掙扎,城市、農村兩邊不靠,讓現代梁莊人陷入迷惘的狀態。

環境變化上的對照。梁鴻記憶中的梁莊,是坑塘里種滿了蓮藕,是紫紅的桑葚結滿一樹,是麥場上的電影,是男人女人們擠在大樹下的大平臺上,傳著閑言碎語,拿著盆子大的海碗吃面條……現在,曾經的大平臺旁邊是連綿的廢墟,荒草和灌木覆蓋一切。麥場、坑塘、蓮藕、桑樹都不見了,只剩下淌著黑色淤流的污水坑。河道里因長年挖沙暗流涌動,上百畝耕地因長年燒磚泥土盡失?,F代化的新農村建設步伐在不斷加快,但是環境的惡化也是緊跟其后。

文化思想上的對照。過去存在于農村的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公序良俗等,在今天的村莊里面也是非常淡漠了。在梁莊,傳統的孝道,演變成了一種物質交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帶有利益的衡量。大人和孩子們對于傳統藝術如豫劇,已經越來越不不感興趣,根本不愛聽,他們想看的是電視連續劇、韓劇……這種反應在點點滴滴的生活里面的比照,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的衰微。這種衰微不僅僅是經濟物質的原因,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底線坍塌的狀態。

梁鴻是以一個離鄉者和鄉村人的雙重視角觀察著鄉村的一切,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比照,進而來塑造梁莊的現實。這樣的敘述,除了極具真實感的美學意蘊外,對讀者而言也具有召喚作用,讓讀者在參與想象拼接的閱讀中被迫做出思考:梁莊昨天的歷史、今天的歷史與未來的歷史是怎么承繼發展的?它們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它給我們什么經驗?對我們解決當下鄉土社會乃至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困境有沒有什么啟示?梁鴻以過去與現時二元對立相互審視的敘述策略,最終完成了對現代鄉土中國命運的叩問。

三、結語

梁鴻從梁莊看中國,從梁莊讀出了中國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中國鄉村的命運。毋庸置疑,90年代以來,政府對農村和農民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得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鄉村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與這些非常表面的、硬性的、可以量化的事物,以及是政府、官員們可以說的數據不同,梁鴻看到的是一種表面繁榮的虛景,透過表面她更注重的是鄉土社會內在的傷痛,是那些包含個體精神的、情感的和環境的傷痛。

梁鴻完成了一次不同意義上的對故鄉的回望,也給予讀者極大的思考。今天,當我們飛奔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時,我們是否該去審視當代鄉村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究竟應該處在怎樣的位置,是否需要重新思辨鄉土中國里究竟該包含怎樣的具體內涵,思考那些古老的鄉村秩序和鄉村景觀是否還有恢復的可能……城市化進程與鄉土中國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發展道路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涉著我們民族的情感密碼、道德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劍龍. 論2 0世紀鄉土文學的創作心態與敘事方式[J].社會科學.

[2]許珊珊.非虛構的文學和非虛偽的寫作[N].文藝報.

[3]葉君.非虛構以及“看與被看”——論“梁莊系列”的敘述策略[J].文藝評論.

[4]梁鴻、師力斌.文學呈現中國的一種方式——對話梁鴻《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J].創作與評論.

猜你喜歡
梁莊鄉土中國城市化
直到《梁莊十年》,梁鴻才改變了“姿態”
《梁莊十年》:立足大地,見證時代的變遷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故園歸去卻無家:評梁鴻的梁莊系列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歷史與我的瞬間》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