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6-07-29 11:13崔文博
2016年25期
關鍵詞:全面小康共享發展現實意義

崔文博

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同中國具體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其中共享發展理念是首次提出,落實好包括共享發展理念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對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享發展;全面小康;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現實意義

一、引言

共享,誰來共享?人民共享,每個中國人共享。幾千年來,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孫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共享一直都是中國人心中的美好追求。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理念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一種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共享發展理念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就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不僅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而且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在新的歷史時期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為什么人、由誰享有的問題,是發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既要解決好發展動力、發展方向的一般性問題,更要解決好“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和“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根本性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為了誰發展”這一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和原則問題,體現了我黨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明確了發展的根本方向。共享發展首先堅持的是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圍繞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币虼?,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須認識到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源自于人民,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發展的目的所在。

(二)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共享發展的實現是發展與共享相統一的過程,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所以說,人是社會發展的起點,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和決定性力量?!盵2]這樣來說,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共享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十三五”發展目標的重要特征,即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要實現共享發展,必然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始終做到為了人民而發展、依靠人民來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因此,共享發展不僅繼承了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而且進一步明確了共享與發展的過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既為我們解釋了發展的動力源泉,也解釋了發展的目的所在。

三、共享發展理念根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五年后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會是怎樣的圖景?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3](P13)十個“更”字,描繪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之后的美好景象。

(一)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享發展理念源于中國的發展實踐,蘊含著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面臨著復雜的國內發展環境,鄧小平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4](P373)在他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4](P255)要搞好社會主義首先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但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只強調發展,不講共享是不可行的,因為社會主義的實現不是一部分人富起來、而是全體人民都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將“共享”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一種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一決定既是中國自身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具體體現。堅持共享發展、共同富裕,在共富的基礎上實現共享,通過共享來實現共富。

(二)共享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就在于“全面”二字,這意味著要讓全體社會成員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伴隨著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涉及公平正義的問題越來越多,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不斷下降。社會發展的不均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容易導致“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谶@樣的現實問題,共享發展的提出,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實現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就是擺脫貧困,因此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解決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民生問題是當前“十三五”期間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實行,能夠確保每一貧困地區、每一個貧困人口,充分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五中全會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就業優先戰略、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共享發展措施,更是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四、共享發展的路徑選擇

共享發展是與全面小康高度契合的重要提法,“共享”就是共同享有,人人享有,每個中國人享有;“全面”就在于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共享發展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更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動力來源,如何實現共享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不僅需要我們堅持共享的發展理念,更需要探索實現共享發展的實踐路徑,從而真正實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一)堅持共建共享原則,充分發揮貧困地區人民的主體作用,激發貧困地區脫貧的內生動力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讓全體人民共享小康生活,首先必須消除貧困,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共享必須堅持共建原則,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貧困人口是實現自身脫貧致富的主體和關鍵,必須最大限度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讓廣大貧困人口參與到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去,喚起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中國夢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的夢,所以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共建共享原則,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點,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堅守民生底線,突出民生重點,著力保障基本民生

基本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福祉,也是民生保障的最低標準。要實現共享發展,除了擺脫貧困之外,人民最期盼的就是擁有更高水平、更加親民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加滿意、更加穩定的收入和工作,更加全面的社會保障以及更加舒適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是在全面小康道路上解決的重點。

首先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財政投入重點要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傾斜。其次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各領域社會保障水平,兜牢人民群眾的生活底線,實現醫療、救助、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三要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強財稅調節。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利用稅收杠桿達到“限高補低”的效果,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四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以創業帶就業,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五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

(三)加快有利于公平正義的具體制度的建構與完善,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共享發展理念的實現過程,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過程具有一致性。堅持共享發展,關鍵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這就需要加快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設,努力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改革和發展紅利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

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載體,在實踐中就是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一系列具體性制度安排。一是注重權利公平。就是要以?;?、均等化、可持續為方向,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二是注重機會公平,包括了起點和發展的機會公平。既要為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又要確保社會成員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三是注重規則公平。規則公平是權利公平和機會公平的實現基礎,就是通過制定、完善規則和嚴格執行規則,形成公平的社會運行環境。四是注重結果公平。在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制定上,多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考慮,提高底層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用總的改革和發展收益,對貧困人口、社會弱勢群體進行補償。通過建立和完善保障社會公平的制度體系,進一步鞏固公平的社會秩序,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總之,共享發展就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3](P48)共享發展是全體人民的不懈追求,相信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小康社會一定會如期建成。(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23.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焦盼盼.共享發展的哲學基礎及其實踐路徑淺探[J].黨史博采,2016(2).

猜你喜歡
全面小康共享發展現實意義
村志在鄉村文化承傳中的現實意義
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 促進共享發展
貴州省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相關性研究
天柱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考
四川省“貧困片區”全面小康發展狀況與日標測算
擁抱自由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
《怦然心動》的情感與現實意義
思索《鯢魚之亂》生態危機的現實意義
淺談對臺文化統戰的現實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