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思想建構:《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

2016-07-30 15:15李揚
博覽群書·教育 2016年5期
關鍵詞:現代社會消費社會審美

摘 要:邁克·費瑟斯通將當今社會定義為具有后現代特性的消費社會,影像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日常生活具有審美潛能,現代社會思想由此構建。

關鍵詞:現代社會;消費社會;審美

一、本雅明

本雅明具有非常強烈的大眾主義傾向,樂于接納大眾文化的審美潛力、大城市空間中街頭漫步者的審美潛能。他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強調人們總是熱情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無論是不斷出現的日常消費中心,還是那些由文化工業所產生的廣泛的符號文化商品及其體驗。

新巴黎的過街商業場點是本雅明《單向街》的主題,這些消費文化的“夢幻世界”,過街商業場點與百貨商店是本雅明幻覺效應的具體表現,本雅明試圖以此來表明“商品崇拜特征中非生物性性欲”。他認為大眾媒體,尤其是電影,可以去證明現實是一種幻覺,而不是簡單復制幻覺。

二、齊美爾

《貨幣哲學》研究的研究重點主要云集在新柏林、街頭閑逛者及消費者的體驗方面。展覽建筑的審美維度進入齊美爾的視野,商品的審美特征正是展覽建筑即時性與虛幻性的回應。齊美爾試圖為現代生活世界中的審美領域提供基礎,將時尚與現代生活的過度刺激、支離破碎和神經亢奮相聯系。隨著大城市的發展而加劇,現代人所面臨的將是無從追趕的多元風格和更為夸張的時尚。

三、布迪厄

布迪厄關注到了人數急劇增加的新型小資產階級在社會空間中的上升軌跡。新型小資產階級,又稱“新”型知識分子,是提供符號產品與服務的新型小資產者,注重消費文化影像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時刻擴張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合法化,對世界懷有積極的態度。他們與舊式的小資產階級、勞工階級劃清了界限,在創造性娛樂、自我陶醉式的情感探索和建構社會聯系中不斷摸索,試圖以霸權的方式擴大自己在知識、符號產品方面的福祉,以文化資本對抗經濟資本。

他同時在《區隔》中指出,品味是文化商品的一種階級標志,他試圖勾勒出不同品味的社會場域。在相同的社會空間中,“高雅”意義上的文化與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都有同樣的輪廓。然而,階級或職業的結構圖示是由“以群體所擁有的資本構成與數量為基礎性結構原則”形成的。

文化資本是布迪厄研究的另一重要領域。他認為文化資本是具有自己的、獨立于收入或金錢之外的價值結構,相當于轉化為社會權力的能力。文化的權力模式和文化積累的過程有三種形式:1.嵌入的;2.對象化的;3.制度化的。然而文化資本的特殊形式的合法性、原來符號等級的合法性及文化資本場域的結構特征不是固定不變的,這種變化本身應被當做一個過程思考。特殊的群體為使他們各自特殊的文化資本形式的利益最大化,在彼此相互依賴斗爭之中被緊緊聯系在一起,其結果便是文化領域符號等級的變動過程。

四、鮑德里亞

鮑德里亞強調,從生產性到再生產性社會秩序轉變的過程中,技術與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產性社會秩序中,由于人們用虛擬、仿真的方式不斷擴張地構建世界,因而消解了現實世界與表象之間的區別。他對后現代仿真世界的描述基于這樣一種假定:信息技術與商品生產的發展導致了后來扭轉決定論方向的“指意文化的勝利”。

隨著社會生活的規律的消解,社會關系更趨多變、更少通過固定的規范來結構化,消費社會也從本質上變成了文化的東西。記號的過度生產和影像與仿真的再生產,導致了固定意義的喪失,并使實在以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大眾在其中被搞得神魂顛倒,找不出任何固定的意義。媒體的過度生產導致文化超負荷,從而引起了意義的爆炸,產生了一個仿真世界和超現實空間,人們由此超乎規范性與分類之上,從而生活在一個關于是在的審美光環之中。他認為,后現代主義導致社會的終結,社會聯系的紐帶被肢解了,有秩序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無序的大眾聚合。對他來說,正是現代社會中影像生產能力的逐步增強,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致密程度,所涉及到的無所不在的廣泛領域,把我們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實在與影像間的差別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即出現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現代文化。當代仿真世界已經看到了心靈慰藉幻覺的終結,理論的視野及其深度如同現實一樣被掏空了,實在與影像之間的矛盾消解了。

他注意到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電訊大眾傳媒的關鍵作用。電視過多地生產了威脅我們真實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與信息。符號文化的勝利導致了一個仿真世界的出現,記號與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現實與想象世界之間的差別。這意味著“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處在對現實的‘審美光環之下”?!吧鐣乃劳?,真實現實的消失,這均使人產生對現實的懷舊;令人著迷地、不顧一切地追尋真實的情感,真實的價值,實實在在的性”。

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實際上就是后現代文化,“毫無深度”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中,一切價值都被重新評估,藝術已贏得了超越現實的勝利?!俺F實世界”,一個通過消費主義和電視而堆滿了記號、影像與仿真的世界,導致不穩定的、審美意義上的、對現實的光暈。文化無處不在,積極地融合著社會結構與社會聯系,并使它們以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它強調靈感與視覺感覺的即時性與緊張感,而這又為消解了中心的主體提供了最原初的、彌散化的快感之情。

參考文獻:

[1][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

[2]張芳德,費瑟斯通消費文化的審美維度,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3]詹姆遜.文化轉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李揚(1990-12-),女 ,漢族,四川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助教,研究生。.

猜你喜歡
現代社會消費社會審美
現代教育的缺失
現代教育的缺失
對加快構建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思考
電視劇《歡樂頌》與“新窮人”的思考
適應現代社會的美術基礎教學
試論對武漢地區大學生瑜伽消費情況的研究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探析鮑德里亞思想的研究脈絡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