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模式和效應

2016-09-02 09:54楊勝廣梁超黃瑩
現代園藝 2016年13期
關鍵詞:植被恢復

楊勝廣 梁超 黃瑩

摘要:從桂林市陽朔縣楊堤鄉朗洲村和沙子巖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中,選取立地條件相似、樹齡相同、人工種植的金桔經濟林和金槐經濟林以及灌木叢自然恢復模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治理石漠化過程中的效益表現,并對石漠化治理模式做出評價,提出治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治理建議,為桂林市乃至廣西的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植被恢復和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復;桂林市陽朔縣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荒漠類型,石漠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極大地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和阻礙生物多樣性的交流。廣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建設中面臨十分突出的地域環境問題,喀斯特石漠化面積僅次于貴州、云南,在全國排名第三,雖然在治理石漠化上取得豐厚的成果,但是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很多困難還需克服,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廣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本文以桂林市陽朔縣楊堤鄉為例,探討其成功治理的經驗與方法,對推進桂林市乃至整個廣西石漠化治理具有重大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1.1 區位及資源分析

桂林市陽朔縣楊堤鄉位于陽朔縣城北部,距縣城39km,離桂林市區50km,總面積102.80km2。東與興坪鎮交界,西南與葡萄鎮相連接,北與桂林市雁山區接壤?,F轄楊堤、忠南、土嶺、唐家、地水、浪洲七個村委及楊堤居委會,38個自然村,72個村民小組,2721戶,總人口1.1萬多人。

楊堤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境內群山聳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鄉僅有耕地10009hm2,其中水田6394hm,旱地3615hm。經濟作物主要有沙田柚、黃皮果、柑桔、柿子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盛產方解石礦。

1.2 氣候條件

楊堤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熱量豐富,年均溫15~25%。全年平均降雨量為1350~2380mm,由于受冬、夏季風的交替影響,降雨量季節變化較為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干濕季分明;3、4月份為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大;5~10月份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83%。

1.3 社會經濟

在農業方面,楊堤鄉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紅薯、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柑桔、桃子、柚子、花生、季節蔬菜等。在林業方面,楊堤鄉幾年來大力發展金桔和金槐,在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取封山育林方式,努力提高地區植被覆蓋率,使單一的林地結構層次向多元穩定化發展,固水保土,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地生產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 研究方法與數據分析

2.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查閱、實地樣地調查分析和訪談調查等方法。筆者于2016年2月對楊堤鄉的喀斯特地區進行植被的恢復調查,選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朗洲村和沙子巖村調查植被的種類、綠地覆蓋率、植被的生長情況等,并對其效益進行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經過實地勘察后,我們選取了3個典型的植被恢復模式進行細致調查(見表1)。3個樣地在造林前林地類型都是石質荒地,巖石的裸露占50%左右。從2008年開始,將朗洲村和沙子巖的3塊石質荒地改種了金桔、金槐經濟林和灌木叢地。

在每個調查樣地區內,分別設置3塊10m×10m金桔樣方、3塊10m×10m金槐樣方和3塊灌木叢樣方作為對比分析,記錄樣方里的喬木、灌木和草本的名稱、株數、高度、胸徑、冠幅、生長情況等數據(見表2)。

從調查得知:在經濟效益方面,經濟林的經濟收益較大,平均667m2毛收入28500元,其中667m2金桔20000元,金槐37000元,灌木林政府補貼80元/667m2。由于農民出勞動力去管護經濟林(包括種植、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果等人工),在人工費方面比較難計算準確,因此經濟林毛收入里包含了人工費在內。在生態效益方面,金槐林種植后,其林下植被恢復較好,整體生態效益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而金桔種植后,為了保證果樹的營養,需要經常除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林下植被不易生長,昆蟲等生物也會在人工的干預下明顯減少,因此植被的豐富度較差。灌木林屬自然地被恢復,政府進行退耕還林補足政策,整體植被恢復相比經濟林更為良好,植被的豐富度最好。在社會效益方面,金桔銷路廣,農民滿意度最高;金槐經濟效益較高,未形成大規模種植,銷路未能全面打開,農戶滿意度較好;灌木林的恢復,政府給予一定退耕還林補助,未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農戶滿意度一般。政府在喀斯特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幫扶方面,給予人力、物力、資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楊堤鄉政府推廣金桔和金槐種植,金桔補助苗木5元,株,化肥補助300元/667m2,石質土地植被恢復補助5元,坑,開荒土地100元/667m2。此外,政府還有專職人員對石漠化地區的治理和植被恢復提供技術支持,技術人員深入到當地,指導農戶果樹種植、養護、病蟲害等日常管理工作。

總之,楊堤鄉浪洲村和沙子巖主要以種植果樹經濟林作為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2個村的生態植被覆蓋率有了明顯的提高,每年森林覆蓋率保持持續增長,荒山石林的狀況得到有效科學的治理,植物層次結構多樣性增加,植物群落逐漸豐富。

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浪洲村和沙子巖村對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復經驗,但治理石漠化是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涉及生態恢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多方面構成的復雜過程,就當前來說,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基礎設施較差,道路不暢,村民出行困難

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以恢復生態環境,提高植被覆蓋率為主,發展農業類經濟為輔,而農業經濟作物和非經濟作物都需要通過運輸才能將農作物出售,因此必須要完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縮短農產品的運輸時間,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進行石漠化治理。同時,公路建設也有利于石漠化地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石漠化治理方案。

3.2 投資力度不夠,相關石漠化治理措施不夠完善

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項目投資是一種經濟行為,涉及到人力、物力、財力、知識力等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分配,它能提高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與石漠化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石漠化治理的過程中,既要有經濟方面的支持,又要有相關規定的約束,督促農民按照既定的石漠化治理方案穩步進行下去。

3.3 配套水利工程不夠,開展石漠化治理難度較大

我國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水資源條件,決定了農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水利工程來進行生產作業,況且石漠化地區本來就是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沒有一定的水利工程就不可能對石漠化地區進行高效快速的治理。

3.4 知識相對匱乏,意識淡薄

由于社會環境的迅速發展,人類獲得了空前規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使用不當或過于輕率,就會給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害。石漠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為活動的結果,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使得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石漠化的不斷擴張其實質就是反映了人類與環境間的不協調,從而出現了人類和環境的一系列矛盾的體現,群眾環境意識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石漠化恢復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4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建議

4.1 加大試點工程覆蓋面,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理模式

通過試點工作,廣西實踐并豐富了石漠化治理經驗,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是事關全局和長遠的戰略,通過試點工程,我們可以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是否符合當地的情況,避免盲目套用的局面發生。

4.2 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調動農民治理石漠化積極性

群眾是石漠化治理的主體,也是石漠化治理的根基所在,如何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到石漠化治理的過程中去是石漠化治理的關鍵性一步,基于我們石漠化范圍廣、治理速度慢等因素,我們必須讓廣大的群眾投身到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去,才能快速地恢復治理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植被覆蓋率。

4.3 加強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

目前各地扶貧實際效果來看,扶貧工作中扶貧對象不明確、幫扶措施針對性不強、扶貧工作難點仍未解決等問題突出,扶貧石漠化地區,解決粗放扶貧帶來的諸多弊端和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才是對石漠化地區的恢復最大的幫助。

4.4 因地制宜,分類治理

通過植被恢復與保護、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把石漠化治理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當地的環境形勢,正確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與長遠、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建立不同的石漠化治理方案,逐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共進、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4.5 規范石漠化地區治理補償機制,讓農民在治理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利益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群眾普遍反映的問題是關于補償的落實,希望相關的補償及時到位,精確落實在農戶身上,讓農戶對治理充滿希望。

(收稿:2016-3-29)

猜你喜歡
植被恢復
金沙江干熱河谷兩區植被恢復的思考
金沙江干熱河谷兩區植被恢復的思考
隆陽區呢喃山森林火災后植被恢復探討
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植物景觀重塑
廢棄菌糠在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中的應用
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重建問題及對策
閩東北鷲峰山不同跡地與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徑流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