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詩歌中了解民國

2016-09-22 06:56主講人王化橋作家媒體人成都弘道書院院長育兒周刊顧問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9期
關鍵詞:民國文明

主講人_王化橋(作家、媒體人、成都弘道書院院長,《育兒周刊》顧問)

在詩歌中了解民國

主講人_王化橋(作家、媒體人、成都弘道書院院長,《育兒周刊》顧問)

陳丹青油畫作品《國學研究院》。從左到右依次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等5位民國學術大師

從“四兩拔干片”說起

了解過去,是為了理解現在,所謂“鑒古知今”。為什么要了解現在,是因為我們可能并不理解今天。我們真的以為,我們理解生活其間的這個時代嗎?

未必。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看能不能說明,我們對當代未必那么了解。

第一個故事是我自己的經歷。90年代初大學畢業,我和一朋友辦了一個企業,名為XX科技開發中心,用企業招牌去搞科技開發。當時我們租車去了四川的一個鄉里,組織了一個專家團隊,有電子科大的物理碩士,農科院的一個專家。

帶著科研項目去鄉里,鄉里百姓很歡迎呀,好酒好肉地招待。我們帶去什么項目呢?是從某市“星火計劃”資料里找的一個項目。

這項目是關于在四川建一個香料大省。歐洲是香料消費大國,香料主要來自印度。我們提出要取代印度,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香料供應基地。這項目是利用了中國古典哲學和現代科技的方法提煉香料。怎么提煉呢?中國古典哲學講究物極必反,最臭的東西里面,一定包含了最香的元素。最臭的是什么?那就是人的大便,物極必反嘛,它一定包含了最香的元素。我們要用現代科技,從大糞里提取香精。

這項目現在看來是多么荒謬,但就這樣的一個項目,當時鄉政府準備出讓20畝土地給我們。項目最后持續了半年無疾而終,因為我們沒能力進一步忽悠而獲得貸款。

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當時的中國人,與民國時期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一樣,很焦慮,我們面臨著發展的焦慮,要現代化,想要富起來。類似的故事,很多在90年代有經商經歷的朋友都有體會,騙子和倒爺大行其道,比如生產“火車輪胎”“飛機轉彎燈”“給萬里長城貼瓷磚”“月球表面的裝修”等工程項目都曾經成為談資。

20年過去了,很多中國人富起來了,現在的我們還焦慮嗎?

更焦慮了,是文化的焦慮,身份的焦慮。尤其是富人,前些年流行寫博客,像潘石屹這么有錢的人,2007年他在博客里強調自己正在讀柯布西耶,一位激進的建筑大師。中國的開發商哪里用得著柯布西耶?這就是品位的焦慮,文化身份的焦慮。閱讀,必須是西方的、經典的、大師的。

2012年,網民質疑韓寒小說代筆。為證明清白,韓寒出示、并且出版了自己當年留下的手稿《光明與磊落》。手稿里出現了“四兩拔干片”的筆跡

之所以說中國人現在更焦慮,下面的這個故事比當年的“大糞造香精”更荒唐。三四年前,網絡搜索詞條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名為“四兩拔干片”。據說是一種韓國小吃,發源于上海松江,大家吃過嗎?

當然沒有。它的出現是因為2012年網民質疑“韓寒代筆”事件。韓寒為了證明自己沒有代筆,他出示、并且出版了他當年留下的手稿《光明與磊落》。手稿里出現了“四兩拔干片”的筆跡,而被涂改為“四兩拔千斤”。

這說明什么呢?我不是法官,請大家自己去評判。有分析認為,韓寒出版的是謄寫稿,是抄寫另一份手稿時才可能發生的筆誤,其抄寫習慣是兩字兩字地抄,手稿里有大量類似的抄寫錯誤、并且涂改正確以后的筆跡。諸如“曹聚但是……”修改后成為正確的“曹聚仁是……”我們知道,曹聚仁是民國時期的著名作家,也許抄的人并不知道。當年,韓寒手稿本的這一類照片大量發布在網絡上。但現在,韓寒依舊是韓寒,一樣的廣告代言,一樣的青年偶像。

我們想一想,為什么網民會建一個詞條名曰“四兩拔干片”。這說明了網民們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有一位著名公知說過這樣的話:韓寒倒掉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要倒退20年。所以韓寒不能倒掉。

20多年前,我們一個小企業在忽悠鄉里的老百姓。而現在的網絡時代,一個人和他背后的一個團隊可以忽悠天下人。中國人似乎忘了一句古話:“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币粋€人,可以欺天下人,但人不能欺天。

這個事也說明了焦慮,因為我相信,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都是基于發展的焦慮,希望中國更文明、更現代,而并非都是出于私心。

“四兩拔干片”現在還存在于網絡,這說明今天的中國人,仍然在延續著民國以來的焦慮和迷茫。我們渴望發展,我們渴望富有,我們渴望更文明。這也是中國人文化身份的焦慮。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活在世上有什么意義?

一百年過去了,焦慮仍在困擾我們。所以,我們今天需要回到民國,去了解那個時代我們是怎樣焦慮的,焦慮到什么程度。再來反思我們的現在。

雖然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我們可以從細節、從詩歌中來進入民國,也許更能看到一個真實的民國世界。

過于倉惶的民國

狹義的民國是指從一戰結束到30年代的民國,民國經濟史上稱為“黃金十年”,這10年中國各方面在快速發展。那時的舊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而廣義的民國是從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到1949年這一段時期。

實際上民國仍在今天延續,剛剛去世的楊絳女士就是民國的過來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依然在影響我們,既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需要來分辨?,F在,我們先來了解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的基礎教育。這首詩的題目是《小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p>

學習就是高聲朗讀,

就是不析義、不綜合、不數學。

而學堂亦是“在黑夜中穿上華貴的衣服?!?/p>

那老師用戒尺打他11歲的頭,

他就哭著回家,讓妻(童養媳)一邊安慰他,一邊用黑色膏藥涂他的傷口。

后來,他患了水腫病,

過于激動的他拒吃藥、大哭鬧,好吃西瓜。

之、乎、者、也,奈如何?

三年后,他命赴黃泉,留下一個寡婦。

這是詩人柏樺的一首詩,第一行來自《三字經》。那時的很多兒童還在私塾受教育,這是比較好的家庭,有童養媳。童養媳是晚清士人階層比較普遍的狀況。晚清文化凋零,教育走火入魔,一是因為廢除了科舉,讀舊書還有什么前途,二是面對西方文明,中國教育顯得無所適從。這個時候中國人也在問道,要追求真理。下面這首詩在回答這個問題,題目是《問道》:

中國“問道者”認為:只要傳教士關心我們的口腹,

我們就會讓他們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而傳教士也心知肚明:雇傭信教者工作是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中國人若想成為一個基督徒,

他必然想依靠基督教討生活。

1894年春,英國人莫里循

在四川萬縣見到一個苦力基督徒,

他入教僅是為了神能醫好他三歲女兒的聾啞病。

在重慶,魏夫人脖子上的膿瘡被教會醫院治愈后,

立刻對真理或科學產生極大興趣;

隨即她成為一名基督忠實的女兒……

這是中西方文明交匯時所發生的情形。請注意,是交匯,不是交融。不是印度文化進入中國后佛道儒的交融。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先梳理一下西方文明的發展脈絡。在哲學上,西方文化可以分為兩個時代,一個是前柏拉圖時代,一個是后柏拉圖時代。古希臘是一個眾神的世界,奧林匹斯山上有維納斯、狄安娜、阿波羅等等。文明呈現出多種可能性,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泰勒斯等等的學問都不一樣。后來柏拉圖主義占據上風,他們認為,世界上一定存在著一種完美的理念,根據這個理念可以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

西方文明兩千多年就沿著這條道路在前行,他們也想設計一種完美的教育理念來幫助人類,亞里士多德創作《政治學》正是這個動機,但他寫完第八卷的音樂教育就沒寫了,或者說寫不下去了。后來,古羅馬滅了古希臘,并繼承了它的文明,基督教在羅馬興起之后,教會神學全面吸收了柏拉圖主義,從此只有上帝這個獨一神,其它的神都是異教。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上帝搖身一變,變為資本、科學、現代化、LV、愛瑪士、名表、跑車……

今年有一部風靡的都市情感劇《一克拉的夢想》,標題來自流行歌詞“戴著一克拉的夢想,心中充滿能量……”這句歌詞,成了這一價值觀的最佳注腳。

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中西方文明的交匯,在城市建筑以及人的穿衣打扮上也清晰可見 

30年代宣傳畫,中國最早的廣告代言

對此,西方文明一直在進行批判和反思,美國當代哲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曾經說:“柏拉圖以后,哲學就沒有發生過?!蔽鞣轿膶W更是反對全球化、反對人的異化的急先鋒。從巴爾扎克到馬爾克斯、從司湯達到卡夫卡等等,莫不如此。對這一世界觀的懷疑和反抗,一直是西方文學藝術的偉大動力。

現在的全球化,實質上就是同質化,也就是美國化。美國完成現代化文明之后,有些人把它的文化制度與基督信仰簡單地畫上一個等號。冷戰結束以后,美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成了世界文明的帶頭大哥,于是福山寫出《歷史的終結》,認為人類歷史到美國這里就可以終結了,不必再追求真理,人類只需要按照美國的方式,以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為范式,就可以實現人類和平,達成高度一致的文明。

這可能嗎?以抽象的理論來指導現實,這從來不是東方人的思維。印度文化是“空色不二”的佛經思維,中國文化是“道器不二”的《周易》思維。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完美理論可以指導實踐?!洞髮W》言“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沒有哪個女人先是生養了孩子,總結出一套理論再去嫁人的。在中國,理論就是實踐,實踐就是理論,是謂“體用不二”。

注意,全球性的同質化并不是統一。統一反而能顯出個性,比如傳統建筑的四合院,有統一的建造樣式,而并不妨礙個性的彰顯,小家小戶的堂屋與大戶人家的明堂有不同的風格。和服和漢服的樣式也是統一的,可以廉價到幾百元一套,也可以幾百萬一套。同質化的特點是隨時在變,比如牛仔褲以前是微喇,最近幾年突然流行起窄腳,一時天下皆變,以前的褲子只好扔掉重買,而和服可以母女幾代相傳。

因晚清兩百多年的文化衰敗,面對西方文明的強勢介入,中國人大多成了文化虛無主義者。因此,在談論中國的文化焦慮和制度焦慮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什么是中國,中國是什么樣的國家。

從國民身份這個角度上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國家”?!霸∶瘛边@個概念,要在比較中才能看出來。巴西是大國,但它是殖民化大國,原住民只有5%,其它都是殖民者后代和混血兒。而美國的原住民是印地安人,不到2%。中國人都有祖籍,都在中國大陸,一般不可能在中國之外,每人的家譜延續上千年、甚至幾千年。

在這一點上,亞洲國家與非洲、美洲、澳洲都不一樣,亞洲是一個沒有被完全殖民化的原住民大陸,或者說殖民并不徹底。同樣,日本、印度也是世界上原住民大國,是世界上極少幾千年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F在的埃及,是古代的埃及人嗎,他們說阿拉伯語?,F在的意大利人,還會說古羅馬的拉丁語嗎,當然不能。500年前的英國人,說的是法語,歐美國家大都是文明間斷的國家。

因此,當我們在說美國的文化制度優越時,可以追問一下,美國的國家歷史多長。1863年南北戰爭后,美國才有了現在的大國格局,美國國齡只有一百多年。同樣,一百多年前的德國屬于奧匈帝國,是三百多個城邦,有不同的語言和信仰。

由殖民人口來組成一個新的國家,這比較容易,首先是要坐地分贓,這需要設計相應的政治制度。而在原住民國家則很不一樣,比如說日本,雖說二戰后也實行了西式民主,但某個地區的選民,往往會知道某個政客千年以上的祖宗是當年某幕府的大名。因此,日本政客需要世襲,否則會失去一個地區的很多選票。所以,日本的政治制度必然走樣,既不是天皇的專制,也不是純粹的西式民主。應該說,日本的政治也在過程中,沒有借鑒的意義。

由美國這樣的殖民國家來領導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同質化。因為它沒有自己的歷史,沒有豐富的細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襲了民國時期未完成的現代化,或曰全球化轉型,現在,中國的城市千城一面,每個城市的街道格局、連廣告路牌都差不多,開發商銷售的精裝修樓盤里,每個單元和房間的裝修也是大同小異,要么簡歐風,要么是北美田園風?,F在,每一個都市青年的衣、住、行都在同質化了。除了唯一的吃,只有在吃方面,中國人還保持了豐富性,鄉下一家蒼蠅館子隨時可以做出幾十道菜,而歐美餐館七八道菜已經算是高檔餐廳了。

前不久我去了日本,我在日本最大的感受是細節的豐富。京都“三步一神社,五步一寺廟”,基本保持了文明的多樣性和細節。在東京銀座,隨時可以看見穿和服的女子路過,如果你在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長安街穿漢服試試,別人會把你當神經病。

那么,西方文明在民國時期的介入雖然在中國知識界沒有阻礙。但在中國的底層,還是受到了抵觸,這就是中國“禮儀之邦”的禮,所謂“禮失求諸野”,底層老百姓反而在堅守中華衣冠和文明的底線。下面這一首詩名叫《車夫》:

在中國,連車夫都知道,“您的妻子好嗎?”

是一句極不禮貌的問話,

甚至是對他人人格的侮辱。

車夫不僅懂得,還是“知與行”的楷模。

一天,北京街頭發生的爭執便是證明:

有一對外國夫婦想同乘一輛騾車去旅行。

車夫當場就表示強烈抗議,

認為這嚴重違反中國禮俗。

倘若趕著這樣的騾車,必遭路人謾罵,他說:

“你不在乎名聲,我還得保護我家人的名譽呢?!?/p>

那外國男人不停地對他解釋,

并答應再多加一些工錢。

車夫堅決不聽,拒絕上路,寧肯不掙這錢。

因為他知道,金錢事小,失禮事大。

最后,那對外國夫婦治好放棄了這“無禮的”要求,

分別改乘二輛騾車啟程。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物種,在中國人看來,這是非禮的產物。而一對名正言順的夫婦不能同乘一輛騾車,這是中國人對婚姻的態度。西方的婚姻家庭是權利義務的契約,而在中國,夫妻是乾坤兩儀的位份,對應于天地,是“天地人”的自覺,是孟子所言“王者之民,浩浩如也”,不是“男權、女權”這一類來自奴隸社會的概念。

那么,在民國時期,當中西方文明發生碰撞時,中國人顯得過于急躁、倉惶,沒有平靜地理解和接納對方,這是誰的責任呢?這是雙方面的。中西雙方都過于急躁,都急著要改變中國。下面這一首詩名叫《在山西》:

黃昏時,起風了,農人們又開始在風景畫中揚麥;

不遠處,辯論也開始了;

幾個秀才向傳教士提出一連串尖銳的問題……

“派出強者!”傳教士嚴峻地抬起頭向天空,向他遙遠的祖國發出呼吁:

“回答他們的問題。讓英國的高級教士來中國!”

不宜高估的民國

民國初年,丁韙良來到中國,擔任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西學總教習。

丁韙良是美國人,加爾文教派的一個長老,他成為在中國傳播西學的先驅。但是,西學的傳播并非一帆風順,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力量也在發聲。其中,最有力的一種聲音來自辜鴻銘。這一首詩名曰《儒教說》:

西學的傳播受到了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力量的抵抗。其中,最有力的一種聲音來自辜鴻銘

丁韙良擔任京師大學堂西學總教習,與學生合影

這里不談上帝,因為中國沒有教堂,只有學校

學校即是教堂。在那里

我們念念有詞,宛如莊嚴的歌唱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在中國,孔子早就教會我們何為忠恕之道

我們的精神是一種心境,他隨遇而安

在家庭教堂里,我們以《孝經》開篇

沒有激情,因為激情屬于宗教

也不感傷,因為感傷屬于色情

我們這些世世代代膽小且不怕痛的良民呀

雖驚恐于風景中的戀愛

卻也歡喜楊柳樹下鬧哄哄的生活

西方文明進入時,很多聲光電的東西讓中國人很驚恐,比如西洋鏡,比如電影里的戀愛,太浪漫了,中國人沒見過。但中國人也習慣楊柳樹下鬧哄哄的生活,這是文明呈現出來的不同風姿。

1922年,中國出現了一個重要學派:學衡派。主要人物有吳宓、梅光迪、杜亞泉等人。廣義的保守派還包括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基博、呂思勉、錢穆、梁漱溟等人。這些保守派人士有一些共同點:第一,他們大多有家學淵源;第二,大都有留洋經歷,學貫中西。尤其辜鴻銘、馬一浮等人,會多門外語,或獲得西學博士學位,如吳宓、梅光迪等人。這些人在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理解后,認為應該保守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應該成為民族虛無主義者。下面這首詩是辜鴻銘與一個新派人物的對話,《與辜鴻銘對話》:

“中國人是長不大的兒童,只過心靈的生活?!?/p>

堆堆擠擠敲鑼打鼓。在孤獨中死去我們會盡失面子。

“漢語是一門孩童的語言?!?/p>

學習即朗誦,孩子們在嘶吼的沖突中長大成人。

“中國男人信奉忠誠教,中國女人遵守無我教?!?/p>

驢叫、狗叫、公雞叫,我們甚至可以玩站著睡覺。

“若不忠不孝,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p>

清明,我們掃墓,任時光在美食與歡聲笑語中流逝。

“政治在歐洲是一種科學,在中國是一種宗教?!?/p>

寧波商人身穿藍色長袍,頗有古典文學家的風雅呢……

“政治在歐洲是一種科學,在中國是一種宗教?!痹趺蠢斫膺@句話來,我認為需要從中國、印度、日本的歷史中去理解。

與中國相對應的是,日本在同一時期也形成了“學衡派”——關西學派,主要以京都學派和福岡地區的儒家學派為代表。他們提出了比中國更為保守的主張,比如青木正兒提倡“直讀法”,否定傳統日式“訓讀法”,主張學中文發音,再讀中國書。吉川幸次郎等人更為極端,他在京都大學帶學生讀中國典籍,自定三條嚴苛規定:“一、不準穿洋服讀中國書;二、研究中國文化不用片假文而用中文寫作;三、讀書時不用訓讀法而用直讀法?!?/p>

后來,隨著日本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福澤諭吉“脫亞入歐”思想開始流行,軍方右翼勢力抬頭,超過了文官的保守勢力。在學術界,以東京大學為首的關東學派、即西化派迅速占據主流,今天的日本還這樣,東京人瞧不起關西人,認為京都、大阪一帶的人土氣。而關西人也瞧不上關東人,認為他們是暴發戶。

中國也是一樣,以北京大學胡適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占據主流。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名士、史學家和國學大師。在錢鐘書少年時代時,錢先生給兒子寫有一封信,諄諄教誨,他希望兒子不要嘩眾取寵,不要“巧言令色”取悅年輕人。錢基博先生告誡兒子:“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p>

這就是說,錢先生希望孩子成為陶淵明那樣的人,不要成為胡適和徐志摩那樣的人。我們知道,陶淵明與諸葛亮相反,他一生不得志,陶生于大將之家,其先祖陶侃是征南大將軍,淵明一出仕即拜為參軍,但陶淵明認為劉裕是篡奪皇位,寧愿歸隱山林。

那么,在錢先生看來,胡適是什么樣的人呢?我們讀過《論語》,王陽明傳人王龍溪闡述《論語》所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他進一步討論了中國歷史上的四種優秀人才:一是中道而行的人,恪守中庸之道的人。諸葛公、陶淵明是這樣的人,錢基博、馬一浮是這樣的人。當然,在現代人看來。他們是過時的人,是現代文明不需要的人。第二種人是狂者,“狂者進取”,我個人認為,章太炎、魯迅正是這樣,也是值得尊崇的人。第三種人是狷者,“狷者有所不為”,錢鐘書是這樣的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四種人呢,這就是“鄉愿”,是大家都歡迎的人,大家都稱許的人。

雖然,孔子在《論語》說過:“鄉愿,德之賊也?!笨鬃佑衷弧氨姾弥?,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意思是說,大家都說好他的人,一定要多考察,大家都說他壞的人,也要考察。但實際上,在現代文明社會,胡適正是公民的典范。所以蔣介石挽聯寫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焙苜N切。

舊道德與新時尚

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比如胡適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在國外學習都沒獲得博士學位。后來的錢鐘書也一樣,他們不像吳宓等人都獲得了很高的西學學位。也不像辜鴻銘、馬一浮等人,辜鴻銘可以用德語背誦全篇的《浮士德》,并拿到了幾門博士學位。馬一浮則是翻譯《資本論》的第一人。換句話說,胡適和錢鐘書對西方文明的了解不一定那么深入。

但是,因為在民國時期,中國知識青年普遍的焦慮,有救亡圖存的危機,中國的年輕人大多追隨的是胡適等急進人物,今天的知識分子大多也追隨錢鐘書。今天的年輕人很少會以諸葛亮、陶淵明為榜樣,那很可能要被當成神經病。

對此,我有一點個人意見,今年楊絳先生、這位民國過來人去世的時候,很多人發文紀念。我也表達了內心的一些真實感受,作為80年代的文學青年,我們大多受過西方文學的熏陶,特別是被稱為人類最偉大小說的《堂·吉訶德》。詩人、翻譯家孫家孟譯的版本,讀之令人忍俊不禁,樂不可支,讓我大學時代愛不釋手。但90年代以來,書店里很難再買到孫家孟、或者董燕生先生的譯本。而書店里賣的,都是楊絳女士譯的《堂·吉訶德》,我很希望大家有空去讀一讀,看能不能讀下去。

民國之所以仍然在今天延續,因為民國的人事,與今天的我們還是利害攸關。所謂“百年未可話漁樵”,一百年以內的人事,應該用更長久的時間來加以考量。所以,我認為對于民國不宜高估,民國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也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壞。

雖然,民國出現了很多大師級的人物,但“大師”本來是一個西方概念,衡量的標準也是西方的,是中國拋棄了舊道德之后的新標準。

民國時期也有很多舊派人物的趣事,雖然這些舊派人士在歷史上不一定很正面,但他們的舊學修養我們是不能否定的,以傳統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把學問做到了自己身上。這一首詩是寫一位軍閥,名叫《望氣者吳佩孚》:

錢楊夫婦

吳還破譯了記者的姓名“慧劍”:“君名慧劍甚佳,可以擔當國事,

此二字出于《維摩詰經》,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今日煩惱,要待此劍除解?!?/p>

當記者突問吳知道魯迅乎,吳頗恍惚,記者急急寫下魯迅二字示之,

吳益懵然,曰:“我不讀民國以來的書,故不知其人也?!?/p>

最后,吳也突然發力,與記者談起了南京,并指責其形勝

不宜于建都,謂“我有夏口,且不能守,何況南京,齊撫萬留我共居南京,緊卻之,即有見于此也?!?/p>

趁便,吳引太炎挽民元烈士之聯為證:“此地龍蟠虎踞,古人之虛言?!?/p>

半年后,南京果然淪陷,從此又見:吳佩孚亦是一望氣者也。

民國時期的破除“舊道德”,其實也深深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很多人以為,改革開放以來,年輕人的一夜情、性開放是西方文明傳入的結果。其實不盡然,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好萊塢電影大多表現的是美好的愛情、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倫理。90年代的性開放,其重要源頭正是民國時期,當時從西方傳來了“杯水主義”思想。杯水主義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男人和女人上床就像喝杯水這么簡單。這種文化傳到中國以后,有力地沖擊了舊道德。比如新文化運動后,有段時間中國知識界最緊張的事,就是要離婚。當時流行的是,不離婚就代表著落后,不足以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

徐志摩一到英國就要離婚,可憐張幼儀溫柔賢惠、知書達理,但徐志摩還是要離,只搞婚外戀還不足以代表進步。最苦惱的一對夫婦是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和物理學家楊步偉。楊步偉出身書香門第,又是美女。倆人門當戶對,金童玉女,相親相愛。據趙元任日記記載,那段時間他最苦惱的就是想離婚,想進步,但又舍不得夫妻感情。

在民國的基礎上,90年代的時尚又有了新的發展。都市里一度流行與洋人戀愛、結婚。尤其90年代末,衛慧《上海寶貝》風靡一時,那段時期,上海大街上的美女如果挽的不是老外,不論白人還是黑人,似乎都覺得很沒有面子。

這些時尚,都是民國文化在今天的一種延續。

(文中所選詩歌來自《別裁》,柏樺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歡
民國文明
請文明演繹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漫說文明
他們為何都愛民國?
對不文明說“不”
花樣年華 民國之戀
民國人愛刷朋友圈
文明歌
民國書家與民國書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