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南地區青年大學生信仰現狀及信仰教育對策研究

2016-10-17 17:21朱海勇范敬飛馮鈺淇李鵬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關鍵詞:信仰教育青年大學生

朱海勇 范敬飛 馮鈺淇 李鵬

【摘 要】魯南地區大學生信仰受環境、傳統、民族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諸多問題。而堅持主流信仰引導、堅持實踐育人走向、堅持新媒體介入,能夠有效催化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以此幫助和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進而實現青年學生思想與意識、實踐與行動在政治層面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全面素質發展。

【關鍵詞】信仰現狀;信仰教育;青年大學生

信仰是人們對其最高價值對象始終不移的信賴和執著不渝的追求。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信仰選擇、信仰判斷,不僅關乎著大學生自身的成長發展,還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忽視信仰、沒有信仰、道德淡化、崇名拜金、享樂縱欲并不少見,這些信仰問題,鞭打著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急需解決,迫切眉睫。

而本文通過對魯南地區青年大學生信仰問題調查,分析大學生信仰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如何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引領和整合其他社會多元信仰,聚焦學生的意識形態、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信仰。

1 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樣本訪談兩種方式。在魯南地區選取6所高校,涵蓋本科、???、高職3個層次,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977份,其中有效問卷953份,問卷有效率為95.3%。調研對象涵蓋文、理、工、農、醫、師范等專業、訪談對象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共30人,數據分析主要運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數據相關性分析等。

2 魯南地區青年大學生信仰現狀

2.1 青年大學生對信仰的認同情況

調查發現,52.9%的大學生認為當今時代缺乏信仰,27.13%的大學生認為當今時代并不缺乏信仰,19.97%的同學則認為信仰無用;另一項調查中,認為自己有信仰的占比53.02%,認為自己沒有信仰的占28.11%,其余同學選擇折中態度。并且,認為自己有信仰的學生群體坦陳,認為自己非常容易受到非主流信仰影響。

2.2 青年大學生政治信仰情況

對于是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69.5%的大學生持贊同態度,26.5%表示基本贊同;對于現階段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態度,35.2%的大學生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希望和信心”;46.6%的學生表示“堅決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以上表明大多數同學的政治立場是堅定的。

2.3 青年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

調查顯示,魯南地區大學生僅13.3%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宗教信仰,且有宗教信仰的學生中35.2%為“受家庭環境影響”而信仰的宗教。從絕對數量上來看,農村家庭宗教信仰學生多于城市學生,女生信仰者多于男生,隨著年級升高,學生信仰宗教數量呈增加趨勢;從信仰宗派上看,學生對基督教、佛教的了解更多,以基督教為主。關于對宗教態度的調查顯示,55.6%的學生對宗教文化比較感興趣,70.1%的同學認為“信仰宗教是個人的事情,學生信教應持寬容態度”。

2.4 其他信仰情況分析

調查顯示,23.1%的大學生參加過一些類似跳鐘馗、打秋千等傳統習俗活動,48.4%的大學生參加過上墳祭祀祖先的活動,14.9%的同學有祭拜各類神靈,偶爾會找人算命、占卜風水的占13.6%。而參加以上民間傳統活動的原因58.2%的是“家鄉的傳統習慣”,“尋求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的占比17.7%;在進行“民間信仰對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幫助?”的調查中,38.5%的大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幫助”,52.3%的認為“有一點幫助”,1.7%的認為“沒有幫助”,其他選擇“不清楚”。

3 魯南地區大學生信仰的差異化分析

綜合以上,宗教信仰已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產生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對待宗教的態度更加寬容,思想更加開放。并且,魯南地區大學生信仰宗教數量所占比例不高,但絕對數量的并不少,且有些問題需要分析澄清。

3.1 信仰的性別差異

男女大學生在宗教信仰、民間信仰和精神信仰上存在顯著差異。調查中,有82.1%的女大學生有宗教信仰,并且有學者研究,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在遇到壓力事件時,更多地求助于宗教[2];民間信仰的調查中,有祭祀祖先等行為的男大學生占62.6%,高于女大學生,這可能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關于對金錢的崇拜上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基本持平,男性的金錢崇拜觀念與其性格相關,認為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的關系更加密切;而女生的金錢崇拜,則和享受思想、體面生活的社會思潮有關。

3.2 信仰的專業差異

文科學生比理工科學生在宗教信仰和精神信仰方面有更明顯的傾向性,這可能是因為文科學生更注重對生命和人的價值的思考,而對生命神圣性的認同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是產生宗教信仰的基礎。調查顯示,理工科學生在政治信仰方面比其他專業表現明顯,原因可能是理工類學生以男生居多,對時事政治和國事國情的關注更多,以及男性對于權力的欲望要高于女性。

3.3 信仰的區域差異

居住在農村的大學生因受到農村習俗和家族性的影響更多,祭祀祖先等活動更多些,更容易產生民間信仰和神靈崇拜。城市大學生則更易產生拜金主義傾向,原因可能在于城市的孩子受家庭環境影響,更早的接觸到金錢的價值。農村大學生由于家庭成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傳統的思想影響更重,因此農村大學生的傳統信仰更強烈、更牢固[3]。

4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思考

依據調查,青年學生信仰多元多類,中外兼有。依據國家宗教政策和憲法規定的信仰政策,魯南高校應發現青年學生信仰問題、統計信仰信息、尊重信仰選擇、規范信仰行為,依據法律法規幫助青年學生進行規范化、人性化的信仰管理,堅持主流政治信仰導向,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形式,強化政治信仰對其他信仰的引領作用。

4.1 堅持實踐育人,通過高校思政實踐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用行動引導信仰

為幫助大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魯南高校充分發掘本土紅色資源,把高校思政理論與學習英雄人物、楷模事跡相結合,以沂蒙精神為重點,帶領學生走進孟良崮、走進大青山,把政治理論知識帶到戰役紀念地、帶到紅嫂的家鄉,同時,鼓勵大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實踐,通過身體力行的活動來落實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4.2 堅持主流信仰,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和整合社會多元信仰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批判精神、創新態度和超越意識的等理論品質,支撐了當下國家發展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自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我們應當把馬克思中國化的內涵繼續深入,把符合國家利益的信仰拉進學生的寢室、課堂,讓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焦點融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在理論課堂上討論,在交際活動中穿插,在日常行為中監督。教師當以時事引導學生信仰的樹立,用輝煌成就說明觀點,用即時事件解釋內涵,用案例故事揭示真理,用身教行動引領示范。

4.3 堅持新媒體教育,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豐富教育形式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在大學生生活中的滲透,使得它成為高校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平臺與資源。高校應充分豐富信仰教育形式,將新媒體和信仰教育有效結合起來[4]:利用微信平臺等移動客戶端,將信仰教育的宣傳主題及電子教材推送到學生生活的時時處處,實現“教育+生活”無縫對接;通過貼吧、論壇、博客等渠道,帶動學生對社會熱點、學校話題進行理性討論,積極把政治、時事與生活、休閑結合起來,鋪墊學生信仰的思想基礎;利用微電影、隨手拍、專題APP等,拓展信仰教育的影音空間與原創形式,強化高校信仰教育的效度。

【參考文獻】

[1]梅萍,梁明明.大學生人生信仰狀況的調查與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04-105.

[2]黃展.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狀況及其心理過程探究[J].心理教育,2012(5):59-62.

[3]張果,李家富,孫楚航.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現狀、原則及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1.

[4]肖曉哲,劉正球.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4(7):121-122.

[責任編輯:王偉平]

猜你喜歡
信仰教育青年大學生
論網絡輿情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
增強“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信仰教育的思考
論青年大學生群體艾滋病預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網絡民主觀調查研究
網絡時代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探析
藝術類高校學生信仰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