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高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

2016-10-17 18:18徐銘遙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設備

徐銘遙

"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對高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體系的構建以及使用管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設備;信息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0 引言

高等院校儀器設備固定資產是支持高校順利開展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各項日常工作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投入的增加,高校儀器設備總量迅速增長,不斷擴大的設備總量在強有力地保障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也為高校的管理工作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何使儀器設備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規范化與標準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防止資產流失成為目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儀器設備的管理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1-2]。

1 高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加強儀器設備的管理工作,國內一些地區和學校進行了深入研究,開發了一系列固定資產管理軟件,這使得高校儀器設備的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這些固定資產管理軟件的弊端逐漸顯現了出來。他們大部分是對脫離了實物的賬務進行細化管理,雖然在資產查詢、數據統計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卻未能從全局上對設備進行管控,設備信息依然處于分割、封閉的狀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校設備管理滯后和被動的局面[3]。

1.1 設備信息無法實現共用共享[4-6]

首先,設備管理部門內部信息流不通暢。目前,應用于儀器設備管理的軟件過于偏重對資產賬務的管理,缺少對儀器設備購置論證、招標競價、合同簽訂、進口免稅、實物驗收、使用跟蹤和報廢處置等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得設備管理部門內部信息無法共享,不能對儀器設備的生命進程和運行狀態實現有效監督。

其次,設備管理部門與設備使用單位的縱向信息流銜接不暢。儀器設備生命進程和運行狀態的變動,只能在設備管理部門獨立運行和操作,其他單位及個人只能靠人工數據傳輸了解設備管理信息,信息滯后,十分被動。

第三,學校各職能部門間的橫向信息流閉塞。由于建設初期缺乏統一組織和系統規劃,使得高校財務、人事、資產等業務聯系密切的職能部門無法整合已有的信息資源,相互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和交互,形成眾多的“信息孤島”。

1.2 儀器設備檔案信息不全面[7]

目前高校的管理軟件采集的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相關信息,依然停留在設備名稱、型號、生產廠商、領用人、經手人等方面,缺少購置發票、設備圖片及相關技術參數等信息,同時,設備的購置論證報告、招標競價資料、合同資料、驗收資料和隨機資料等也基本使用紙質資料歸檔,定期送檔案館封存,費時費力且無法隨時查閱,這對設備使用單位及教學科研人員在購置及選用設備時起不到參考作用,大大降低了設備檔案的利用價值。

1.3 缺乏對儀器設備的動態跟蹤管理

對儀器設備使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包括對儀器設備的使用、維修、維保、年檢、故障以及事故情況進行跟蹤,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沒有這樣細致的實物管理,管理部門無法掌握設備真實的使用和管理情況,無法真實有效的統計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機時情況,缺乏對輻射設備和特種設備等特殊設備安全操作的有效監控,同時也無法為新設備的購置論證,舊設備的報廢鑒定提供有效的參考和依據。

2 高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體系的構建

高校儀器設備的管理要經過購置論證、招標競價、合同簽訂、進口免稅、實物驗收、賬務報增、使用跟蹤以及報廢處置八大步驟,根據各步驟的需求和特點分析,集成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環節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應包含三個部分(圖1)。

2.1 業務流程體系[8]

設備的業務流程管理是設備管理的基礎工作和日常工作。從圖1可以看出,集成儀器設備各業務環節的管理體系應由購置管理系統、賬務管理系統和使用管理系統3個部分組成。其中,儀器設備購置管理系統應包含購置可行性論證、招標競價、合同簽訂、進口設備免稅以及到貨實物驗收5個模塊;賬務管理系統應包含報增、報廢、報損、校內調劑、校外調撥、資產清查等模塊;使用管理系統應包含維修維護、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儀器設備動態監控平臺以及特種、輻射設備安全使用管理等模塊。通過該體系,可自動集成有關1臺設備的采購、安裝、運行、變動、維護保養、報廢等全程管理的數據記錄,形成包含動態數據在內的完整的設備管理技術檔案,既有助于部門工作的合理規范、公開透明和交流傳承,亦有助于決策層宏觀把握儀器設備存量與增量、全方位了解儀器設備運行參數與使用效益、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2.2 數據管理體系

【摘 要】“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講述常見物理量測量中的誤差理論及其數據處理方法,使學生掌握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由于課時、教學條件的制約,開設該課程的高校普遍對傳統的靜態測量的數據處理講授較多,對現代誤差理論、不確定度評定及動態測試的數據處理講述較少,這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近年來,本課題組致力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多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

【Abstract】“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cours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specialty, this cours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common physical quantity measurement,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data.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class hou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generally the traditional static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teaching more, the modern error theory, uncertainty evaluation and dynamic testing of the data processing is involved less, this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age.In recent years, our research group work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n many aspect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reform,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1 課程建設的背景及思路

1.1 課程建設的背景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主要講述幾何量、機械量以及其他有關物理量的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各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為學習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從事工程技術,科學研究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課時、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往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傳統的靜態測量的數據處理講授較多,對現代誤差理論、不確定度評定及動態測試的數據處理講述較少,這已經明顯落后于現代測試技術的發展。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側重理論內容講授,沒有設置實踐性環節。在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中也提到主要教學內容都是原理及算法,內容有些枯燥。以上問題導致學生對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工程應用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該課程和前期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以及后續的傳感器與測試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精密測量技術等課程聯系較為緊密,所以也需要從整個知識體系和學生能力培養的高度對其教學內容、教學計劃進行統籌規劃。

1.2 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本課程教學建設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該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和教學目標進行全面認真地分析、討論,從信息化的視角并結合相應的職業崗位要求,全面理清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能力點和技能點;二是,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包括各單元教學內容及基本要求、學時分配、考核評價方式、實踐教學內容等;三是,著力進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授課教師全程參與到課堂教學、實驗指導、大作業以及畢業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采用多層次、全方位、反復訓練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四是,以教學改革、科研為抓手,進一步提高主講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2 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過程

2.1 教學內容建設

2.1.1 理論教學內容改革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從總體上遵循“理論夠用、強化應用”的原則,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課程以不同的測量方式下的誤差理論與測量數據的處理方法為主線,層次主線清晰,結構科學合理,注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創新。以教學大綱為基本依據,遵循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的原則,充分考慮了我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強化了數據處理實際應用方面的訓練,做到思路開闊,注重應用。增加了現代誤差理論、不確定度分析和動態測量的誤差處理方面的內容。在講授系統不確定度評定時,就以實際的測量系統為例,結合傳感器、轉換電路、A/D轉換等環節的精度分析,進行系統的總體精度評定,把“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與系統”等課程的相關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講授,學生就會了解這些課程及教學內容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具體作用,為后續各環節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有所側重。在講授應用舉例時“檢測技術與質量工程”方向突出產品質量檢測中的精度分析與數據處理,“計算機測控技術”方向突出測量系統集成設計中的不確定度評定和系統特性分析中的數據處理方法的講解。

猜你喜歡
高校信息化設備
諧響應分析在設備減振中的應用
基于MPU6050簡單控制設備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500kV輸變電設備運行維護探討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