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

2016-10-17 19:10張炳紅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關鍵詞:產生盈余管理

張炳紅

【摘 要】盈余管理問題是當前國內外實證會計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界熱衷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本文從盈余管理產生的前提和存在的客觀條件做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盈余管理;產生;原因

盈余管理,指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平衡利潤、合理避稅等目的,在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采取多種手段對本企業的盈余水平進行調節。下面作者就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做一簡要分析。

1 盈余管理產生的基本前提

1.1 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

在公司制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往往是分離的,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與代理人通過簽訂合同,代理人受其委托并代表其從事經濟活動,所有者(投資人)與經營者的委托代理關系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投資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最佳利益,希望管理當局代表他們的利益工作,實現所有者財富最大化,但由于所有者往往是委托經營者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而經營者則是從自身利益考慮,兩者的目標會經常不一致。因此,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一般而言,所有者支付給經營者報酬的多少,取決于經營者能夠為所有者創造財富的多少。為了激勵經營者以最大努力來創造財富,所有者會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勵制度,使經營者的目標盡可能的與所有者的目標一致。所有者會根據經營者的經營業績,付給其相應的的報酬。經營者得到授權經營企業,企業的經營業績越好,報酬就會越高;企業的業績不好,經營者(代理人)可能會受到懲罰,甚至當公司業績太差時遭到解雇等,經營者為了不被解雇就需要努力工作,為實現所有者財富最大化服務??梢?,經營者的獎懲與解雇、所有者財富的增加與否,都必須借助于對經營者經營業績的考評來確定,而對經營業績的考評主要參考企業利潤表中的相關數字。因此,當經營者自身利益與所有者利益不一致時,私利性往往會使經營者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他們可能通過相關項目的調整,使盈余數字更有利于自己。

1.2 信息不對稱的存在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是盈余管理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學所界定的的完全競爭市場下,參與市場交易的每一個主體都擁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但現實生活中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存在的。通常而言,經營者控制企業經營的全過程,并充分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所有者往往是通過經營者所提供的數據獲取信息,由此產生的信息不對稱是盈余管理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經營者做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通常比所有者更了解有關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具體財務信息,即使是對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經營者比所有者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企業的外部的信息使用者難以對企業的會計政策的變更和應計項目的調整加以正確評判,這是盈余管理產生的又一原因。通常,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會直接影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大小。

1.3 會計準則的多樣性

會計是反映經濟的,由于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了能夠更為準確有效的反映企業的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也必然存在多樣性。會計準則是制訂者之間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以及減少準則制訂和執行中的阻力,就必須放寬會計準則中對一些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加大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空間。讓企業會計人員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編制出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為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依據。同樣,會計政策的合理選擇和運用也可以為企業節約交易費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即盈余管理行為。而如果這種選擇行為超出了一定程度,便會使企業財務報表扭曲真實的財務數字,那么,這就成為了財務舞弊行為或會計造假行為。同時,會計準則制定往往滯后于企業會計實踐,企業所涉及的有些交易或事項,在會計準則中還沒有來得及做出相應的規定。而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會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使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同的經濟決策行為,甚至有可能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

2 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觀條件分析

2.1 權責發生制與盈余管理

從會計的確認基礎和對象來看,會計的本質屬性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目前,我國企業會計的確認基礎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以獲取收入的權利或承擔費用的責任為標準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試圖將企業發生交易或事項,按照其產生的財務結果在不同期間進行記錄,而不是在企業收到或付出現金時予以確認。為了反映企業在某一期間的經營業績,會計上采用了待攤、預提、遞延、分配等方法,將各個經營期間的收入與費用進行配比。這樣雖然能夠更加準確地計算出當期損益,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具有相關性,但這在一定程度影響到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因為,在會計確認與計量的過程中加入了人為的主觀估計和判斷因素,而且會計準則無法消除職業判斷。而只要存在職業判斷,盈余管理就有存在的空間。

2.2 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的制定是利益相關各方(包括投資者、企業管理層、企業財務報告的編制者、市場監管者、獨立審計者等)利益沖突條件下的一種博弈過程。因為會計信息是利潤分配和決策制定的參考依據,各利益相關方都想使準則對自己有利,因而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出發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而準則的制定機構為了減少準則制定和執行中的阻力,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要求,保證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就必須放寬會計準則中對一些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也即能夠讓企業對一定的會計政策的具有選擇權,這就為會計選擇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留下了空間,企業的管理層很有可能利用準則的靈活性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另外,從成本效益角度考慮,準則的制定機構不可能將企業所有可能發生的經濟事項都加以規范并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而只就一般性的會計規范即通用會計準則做出規定,又由于企業所處的環境復雜多變,有時往往了出現了特殊的經濟業務而沒有相對應的準則,在新的準則出臺之前,企業管理當局也可能出于自利動機利用這種準則的滯后性進行盈余管理。同樣,會計準則也是政府與企業之間“多次博弈”的結果。這種博弈的過程勢必會均衡相關各方的利益,這樣使得企業管理當局有可能在準則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有利于自身的選擇。

2.3 信息供求

會計信息作為一通用的商業語言,是供求雙方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結果。然而,由于現代公司實行兩權分離,信息供求雙方所擁有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作為信息供給方的企業管理層擁有著充分的信息資源優勢,而信息需求者卻很難全面得知企業內部的真實信息,只能依靠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管理層便可以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選擇性地披露對企業有利的會計信息而隱瞞不利的會計信息。而且,會計信息的供求還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由于會計理論存在內在的缺陷和會計報告制度無法提供足夠的披露動機會使會計信息出現供不應求。經營者沒有動機去披露所有的真實可靠的信息,比如企業的經營業績滑坡情況、無法償還的到期債務,這些不利信息對他們而言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經營者只是在監管機構的強制性披露要求和企業的自愿性披露動機驅動下披露對自身有利的信息,而信息的需求者無法得到預期的全部信息。促使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形成的手段之一正是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綜上,盈余管理的產生和存在是必然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既是一種財務政策也是一種會計政策,如何應用盈余管理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企業管理層通過盈余管理可以適當的以豐補歉,以滿足自己或企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過度的盈余管理會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如何協調好各方之間的利益,如何限制盈余管理, 使其在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以期達到平衡利潤、合理避稅等目的,從而更好地實現管理當局的經營目標以及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漢文.財務會計理論[M].2000(4):18-20.

[2]劉牧野.基于盈余管理的博弈淺析[J].財會月刊,2008(7):86-87.

[3]于李勝.盈余管理動機、信息質量與政府監管[J].會計研究,2007(9):42-43.

[4]姚志宏.管理層激勵與盈余管理:基于ST公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7-17.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產生盈余管理
瀝青路面攤鋪離析的產生與控制
淺析對歐洲中世紀大學學位制度的認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新會計準則的制定
中學跨欄跑教學中恐懼心理的產生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