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德、日、韓國際科技合作的特點分析

2016-10-17 20:19黃敏聰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黃敏聰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美、德、日、韓四國的國際科技合作特點以及優勢領域分析,總結其國際科技合作的成功經驗與政策,并提出中國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國際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模式;科技競爭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Germany, Japan , Kore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model;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0 引言

國際科技合作是一國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提升本國科技競爭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國際科技合作的水平往往也是一國科技競爭力的表現。隨著近年來國際競爭的加劇,如何通過國際科技合作推進本國科技競爭力提升,從而促進本國產業發展,成為了各國政府的主要關注問題之一。美國、德國、日本以及韓國是近5年來OECD國家中進行國際科技合作較多的國家。本文將對這四國的國際科技合作特點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促進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建議。

1 美、德、日、韓國際科技合作特點

1.1 美國

在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制定中,美國國會主要考慮美國的長遠利益,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與美國國務院主要側重本屆政府的工作重點。國際科學、工程與技術分委會(NSTC)專門負責國際科學合作,研究外國的政策和國家研究與開放計劃。

主要合作領域:美國由于占據了全球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因此其合作領域廣泛,但是受政府偏好的影響,每屆政府都有各自的優先科技合作領域。例如布什政府時期,國家安全等成為美國國際科技合作的焦點。當前,美國正試圖通過發展新能源產業重振美國經濟,并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美國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因此,奧巴馬政府的國際科技合作主要圍繞新能源等領域開展。

美國政府確定的雙邊科技合作伙伴包括:英、法、德、俄、日、中等國。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國際科學、工程與技術委員會中專門建立了日本、中國、俄羅斯3個特別工作組。自2008年起,中美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領域,其中包括:《中美能源和環境十年合作框架》、《中國國家能源局與美國國務院中美頁巖氣資源工作組工作計劃》、《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聯合聲明》等[1]。

1.2 德國

德國國際科技合作一直秉持向全球開放的戰略,特別是對于中東、非洲以及亞洲等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亞洲國家中與德國進行科技合作最多的國家。德國對國際科技合作相當重視,就算是金融海嘯時期,其年均國際合作經費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年投入超過10億歐元)。

德國對外科技合作的目的主要在于:1)為本國產業集群服務,特別是中小企業集群。因此,德國中小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具有強大競爭力;2)將本國技術力量,特別是職業教育模式向各國出口。

在實施國際科技合作中,德國另辟蹊徑,其主要表現在:

1)作為國策,推進大科學裝置落戶德國,例如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等。這種大型科學裝置通過國際費用分擔方式,不但培育了德國的科學競爭力,同時也能減少風險并推進本國產業發展。

2)大量引進聯合國機構。在德國的聯合國機構多達18個,如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等。此外,一些重要的國際小組、大型科研計劃聯絡處以及國際談判委員會等都設立在德國。

3)推進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合作網絡。有鑒于德國的工業制造以及職業教育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需求的,德國已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龐大的科技合作網絡,例如在南非的專業研究中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以及阿拉伯國家成為德國這一國家戰略的重點地區。[2]

在科技合作領域中,醫學與工程科學領域是德國科技合作重點。

1.3 日本

日本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主要是“自我為主,對外有針對性合作”。日本外國直接投資占全國研發支出比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最低的,其科技合作以“走出去”戰略為主,這是因為日本的技術研發力量雄厚。在“走出去”的戰略中,主要表現為:

1)積極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合作。其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學、精密材料、核能、宇宙開發等高精尖領域。

2)推進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輸出貿易,其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技術、農業等領域。這些領域是日本具有絕對技術優勢的領域。

日本在實施國際科技合作中的特點主要為:

1)積極向國際科技組織、高層次研究計劃或機構派遣專家及研究員,并爭取擔任主要組織的領導,收集科技情報。

2)加入多邊合作的重大科技計劃。日本政府在多方參與的國際科技合作中投入明顯,但是雙邊科技合作則較少。[3]

1.4 韓國

韓國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主要是在薄弱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在優勢領域則強調自主研發。與其他國家相比,韓國的科研環境還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外國直接投資僅占韓國全部研發支出的約0.3%,該數據是OECD國家中除日本以外最低的。自2004年韓國將自身定位為“東北亞研發中心”后,陸續在各主要國家建立了15個合作研究中心與協力中心,其中中國9個,俄羅斯4個,美國一個,蒙古1個。同時,針對前沿領域,韓國積極引進了10個國外優秀研究機構進入韓國,并在2005年起,推動“韓國——全球創新網絡計劃”(主要合作國家是美國,領域主要是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等7個領域)

從文獻與專利角度看,韓國在“納米科技”以及“化學合成”兩個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中處于較強的地位。但是從專利角度看,其技術貿易出口與進口額主要集中在電氣電子領域,但是在這個領域,韓國的文獻與專利合作都非常少。由于三星、LG等韓國大型電子信息企業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可以推斷,在涉及國家重要產業與領域的研發,韓國主要奉行自主研發為主,通過專利貿易的形式輸出,但是科技合作非常少。這也是韓國科研環境相對封閉的原因之一。[4]

2 中國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建議

2.1 鼓勵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相關活動

通過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與活動,了解當前國際科技發展的態勢,進一步引導國際科技資源向中國匯聚。資助在我國行政區域范圍內的科學家及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并在其中擔任學術職務;爭取更多的國際科技重要會議在中國舉辦,對重要的國際會議給予必要的專項經費支持,為擴大和深入開展國際科技重大項目合作奠定基礎。

2.2 加大對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的建設力度與投入強度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引導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國際科技平臺建設,可針對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大相關產業科技平臺的建設。同時,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依托,選取有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國際產業聯盟的構建,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2.3 構建國際科技合作創新戰略伙伴機制

戰略伙伴機制將使中國與這些地區的科技機構之間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戰略伙伴機制的構建,積極爭取國際組織相關科技機構落戶中國。此外,政府應鼓勵與促進我國優秀科技服務機構(如知識產權,法律服務,技術檢測機構等)獲得國際相關組織的授權與認證。

2.4 加強和完善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孵化器建設

國際孵化器的建設將為推進創新鏈中下游國際科技合作提供硬件支持平臺。我國應建立五大系統為孵化器提供必要的保障,即投融資服務系統、技術交流與交易系統、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體制機制保障與支撐服務系統,在2016-2017年間,集中力量建設1-2個重點示范點,為建立最具有匯聚力的國際孵化器探索經驗。

【參考文獻】

[1]張秋菊.美國國際科技合作調研[J].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2012(12):1-32.

[2]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德國科技創新態勢分析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05.

[3]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日本科技創新態勢分析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07.

[4]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韓國科技創新態勢分析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07.

[責任編輯:王偉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