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2016-10-18 00:07黃先蓉劉玲武
出版廣角 2016年15期
關鍵詞:突破傳承互聯網+

黃先蓉+劉玲武

【摘要】“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傳承的重要性體現在出版文化和出版宗旨上,傳承的主要內容包括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扎實的業務操作能力,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才更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以及媒介素養方面的突破。

【關鍵詞】互聯網+ ;出版人才;傳承;突破

【作者單位】黃先蓉,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劉玲武,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它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著傳統行業的生態。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指明了道路,同時也預示著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將會更深層次地影響包括出版業在內的傳統行業的發展走向。

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盡管國家宏觀層面陸續提出相關指導意見,但微觀層面的出版企業仍在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轉型路徑,仍不明確到底需要怎樣的出版人才,盲目跟風的話將導致出版行業內部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限制,并且對有志進入出版行業的相關人才偏重于技術素養要求,而對他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置若罔聞?;诖?,本文從“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應傳承的出版傳統,并提出如何在這些傳統之上進行創新和突破,以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對出版人才的要求。

一、“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傳承的重要性

“互聯網+”時代的出版行業,即“互聯網+出版”,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出版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助力傳統出版。 “互聯網+”時代,一方面傳統出版行業對高新技術的運用加快了行業內部的運行節奏,對出版人才的要求逐漸偏向于對各種高新技術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以高校為載體的出版人才培養單位,為適應市場需求,也逐步增加相關技術技能的課程,“一窩蜂”式地追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他們對傳統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在這種情形下,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出版文化承載于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出版文化是形成于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下的觀念,是出版實踐活動的反映。一部出版文化歷史,是出版實踐活動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歷史,更是一部出版人才的奮斗史,其遺留的優秀出版傳統、出版理念等正是出版文化的精髓?!皞鞒小闭?,傳遞、傳接、薪火相傳之謂也;繼承、承受、一脈相承之謂也[2]。盡管時代在變,技術手段在變,社會對出版人才的期待也在變,但不變的應該是出版人才對出版文化的堅守,有了這種品質,出版人才才能屹立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時代。

其次,出版宗旨實現于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出版宗旨,即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針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決定了出版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出版工作既有物質生產的特性,又有精神生產的特性。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智能設備、手持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出版工作更加復雜。然而,無論出版物的載體如何變化,其內核仍是出版內容。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互聯網越來越被嚴重地娛樂化、低俗化,不良的網絡信息和不健康的網絡游戲泛濫成災,嚴重影響和侵蝕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領域,也與出版宗旨相違背。因此,出版工作者必須樹立大局意識,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傳承的基本內容

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互聯網+出版”,其落腳點仍在出版。而出版的目的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只有具有知識性和思想性的內容才是人類文化得以積累和傳承的基礎,它不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發生改變。同樣,“互聯網+”時代的出版與傳統出版一樣,其核心依然是內容生產。而內容生產所需具備的能力,正是出版人才需要傳承的基本內容。

1.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

出版的內核是內容生產,而內容生產的本質歸根結底又在于文化。這也就意味著出版活動的行為主體每時每刻都與文化打交道。為了更好地開展文化傳播,出版人才必須要有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與文化知識修養。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與發展的信息時代,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發展催生了許多新的文化形態與產品,出版人才是否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文化修養更是直接關系到內容加工生產的總體質量。

具體而言,出版人才知識結構體系的完備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鑒于出版工作的特性,出版工作難以像科學家的研究或高校教師的教學那樣分工細致,其所接觸到的內容與信息不可能僅限于某一學科或領域。因此,出版人才必須要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儲備,能夠廣泛涉獵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擁有寬廣的知識面,并養成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尤其要對出版的相關學科,如新聞學、傳播學、文獻學、美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等有所通曉。另一方面,出版人才雖然無須做到樣樣精通,但也應學有所長,能根據自己所從事的不同學科選擇某一門出版學科之外的學科,做到精通。此外他們還應具備深厚的學科專業基礎,專于本學科的專業知識,熟諳出版專業理論與業務知識。

2.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出版工作的物質生產屬性與經濟價值愈來愈得到強化,人們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渠道也經歷著沖擊與變化,這必然對出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出巨大挑戰。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出版人才雖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人,但更應是堅守文化、傳承精品的文化人,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使命感,開展內容加工生產時應切實關注并強調出版的文化屬性,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力量。

出版人才在履行自身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時,首先應強化把關意識,培養敏銳的政治意識與文化鑒別水平,充分保障內容的導向性、知識性、科學性與系統性,避免出版市場的失范與盲從,在思想和行動上當好傳承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明白所肩負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責任,把好關,守好門。其次應強化質量意識,即從微觀層面確保內容的規范性、藝術性、創新性及產品形式的高品質,多出從內容到形式都過硬的文化精品,切實擔當引領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積累優秀文化的社會責任。最后,出版人才還應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樹立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的奉獻精神。之于作者,出版人才應當以為作者出佳品、尚品為己任,以一種默默付出、甘為他人做嫁衣的心態為作者服務;之于讀者,出版人才應當為讀者負責,以一種一絲不茍、力出精品的態度為讀者服務。尤其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更要視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為一種修煉,并積極開拓多元化的高品質服務方式與形態,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為作者、讀者提供優質的特色化或定制化服務。

3.扎實的業務操作能力

除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外,出版人才需傳承的還有扎實的業務操作能力,而這也是出版人才將自身知識結構體系運用到出版實踐,并進一步踐行其社會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技能,是出版人才綜合素養的具體體現。在從事出版活動的過程中,出版人才是否具備功底深厚的業務水平與動手操作能力,將直接關系到內容加工生產水平的高低與產品質量的好壞,以及整個出版工作是否能具體開展與推進。

美國資深編輯格羅斯指出,如今的出版從業者與老一輩不同的是,他們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既要精通書籍制作、談判、促銷、廣告、新聞發布、銷售、外交等,又必須有絕佳的編輯技巧[3]。概括而言,出版人才必須具備的業務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能力。作為文化產品的基本記錄載體與呈現符號,文字在積累傳承人類文明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毋庸置疑。出版人才應具備的基礎能力,即能夠熟練、細致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寫作與加工、規范與駕馭的能力。二是信息處理能力。面對煩冗復雜的海量信息,出版人才應具有充分獲取有效信息并對其進行提煉的能力,即結合市場需求,借助多種信息獲取渠道全方位地捕捉、甄別、整理、提煉相關信息,并從中敏銳地延伸出獨特靈感與出版思路。三是組織策劃能力。作為溝通作者與讀者、連接讀者與出版產品的橋梁,出版人才應具備良好的組織協調、產品策劃及營銷推廣能力,做到高效銜接各項工作,協調各方需求,提高產品競爭力。四是經營管理能力。出版人才應具備長遠科學的經營理念與管理能力,在保障最大化收益與生產效率的同時,充分借助高質量產品與企業文化打造自身的優勢品牌。

三、“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突破

對“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的要求,不僅是要繼承老一輩出版家的衣缽,而且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和突破,做到傳承中有堅持,堅持中有發展,發展中有突破,突破中有創新?!盎ヂ摼W+”時代的出版人才只有不斷地發展、突破和創新,才能在“互聯網+出版”的新興出版生態中有所建樹。正如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所說:“未來屬于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聯網但不懂傳統產業的人?!盵4]

1.出版人才應具備互聯網思維

目前關于互聯網思維的定義有很多,夏德元認為互聯網思維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社會運行法則和文化發展潮流的思維方式;陳雪頻定義互聯網思維是“企業對用戶、產品進行營銷和創新,是對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5];喻國民等認為互聯網思維的核心邏輯就是“互聯互通”;謝譽元等將其簡單地概括為“去中心化的開放、協作和分享,在網狀關系中注重人的價值,追求免費和公平”。

雖然關于互聯網思維的定義還有很多,但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比較明確的,即其是一種思維方式,對人的行為起著關鍵的指導作用。對出版工作者而言,要明白“互聯網+”時代是內容為王、用戶至上的時代,因而在實際工作中要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必須從內容和用戶兩方面做起。在內容方面,出版人才從選題策劃到營銷推廣都應該滲透互聯網思維。例如在選題策劃時,出版人才應改變過去閉門造車,將出版物推向市場的做法,借助互聯網運用大數據進行精確定位讀者對象,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按需出版;在營銷推廣上也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社會化媒體的宣傳推廣。在用戶方面,要重視用戶體驗與用戶服務,實現服務者(出版人)與用戶之間快速有效的互動,以更好地提供服務,做到一定程度上的互動出版。例如在銷售家教類或親子類出版物時,出版者可在外包裝印上微信群或QQ群的二維碼,該群組由作者、出版者以及讀者構成,讀者可向作者或出版者咨詢相關問題,以便給讀者以最佳的服務體驗。

2.出版人才應掌握互聯網技術

“互聯網+”時代的出版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現實技術等新技術基礎上的新興出版產業[6]?!盎ヂ摼W+出版”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導的新興出版生態,在這樣的出版生態系統中,上述提到的種種新技術始終貫穿其中,并影響到出版的各個環節,因而需要既懂互聯網又懂傳統出版的復合型人才參與其中?!盎ヂ摼W+”時代復合型出版人才的匱乏是不爭的事實,而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現有的出版人才不懂互聯網技術,直接引進精通互聯網技術的人才又不懂傳統出版。為此就出現兩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法:一是培養懂出版的人掌握互聯網技術,即“出版人才+互聯網技術”;二是培養懂互聯網技術的人了解傳統出版,即“互聯網人才+出版”。相比而言,“出版人才+互聯網技術”的模式更加符合當前出版產業的要求。盡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出版行業所采用的新技術與日俱增,但內容為王的核心理念不會改變,技術只是手段,內容才是王道。因此,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出版素養的出版人才,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編輯家、出版家優秀的出版思想和理念基礎上,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突破傳統思維束縛,把自己打造成為既懂出版又懂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出版人才。

3.出版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媒介素養

“互聯網+”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原本稀缺的媒介變得充裕起來,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社會公眾也因此具備了原本傳統媒體才具有的傳播能力,并逐步轉變為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復制者和傳播者;而作為“把關人”的傳統媒體工作者也由信息的持有者向信息管理者轉變,由信息的規?;幚碚呦蛐畔⒌膫€性化加工者轉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無序、言論無度、監管無力等問題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突出問題。因而身為“把關人”的傳統媒體工作者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時代作用凸顯,這種社會責任意識也正是出版人才所要傳承的,同時,包括出版工作者在內的傳統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媒介素養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承擔和履行“把關人”的責任和義務。

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對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含義。就一般大眾而言,媒介素養指在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所表現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能力[7]。就出版工作者而言,媒介素養包括信息處理能力、媒介技術應用能力和媒介經營管理能力三個層面[8]。信息處理能力層面,互聯網時代的信息資源呈爆炸式增長,用戶難以準確、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也難以辨識和整合有用信息,為此,出版人才必須能夠對海量信息資源進行甄別、篩選和整合,以幫助用戶準確地獲取和利用信息;媒介技術應用能力層面,媒介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各種智能設備、手持終端設備的普及,要求出版人才能夠熟悉應用的同時,還能根據不同的設備進行信息資源的加工和整合,使用戶有最佳的體驗;媒介經營管理能力層面,主要指出版人才應該具備利用自身媒介優勢與用戶進行有效互動,以提高用戶滿意度的能力,以及通過媒介技術進行宣傳、推廣等以擴大媒介影響力的能力。

[1]周鵬. “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圖書編輯的轉型[J]. 現代出版,2016(2):44.

[2]陳小平. 編輯工作之傳承與發展[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29.

[3][美]格羅斯. 編輯人的世界[M]. 齊若蘭,譯.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40.

[4]徐平,倪明. “互聯網+”時代:傳統圖書編輯工作的新思考[J]. 編輯學刊,2015(6):75.

[5]陳雪頻. 定義互聯網思維[J]. 上海國資,2014(2):70.

[6]王東霞. 近年高校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86.

[7][英]凱麗·巴查爾格特. 媒介素養與媒介[J]. 現代傳播,2005(2):18.

[8]劉錦宏,朱嘉蕊,毛尖良. 新媒介環境下網絡編輯的媒介素養[J]. 出版科學,2013(3):34.

猜你喜歡
突破傳承互聯網+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