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自然界的審美現象

2016-10-18 02:10許馨月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6期
關鍵詞:自然美

許馨月

摘 要:為了探討自然現象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稱作自然美,以“太陽”、“桂林的水”、“麗江的玉龍雪山”等自然現象為例,采用對比論證等方法,得出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美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自然現象和人類建立了一種親近、和諧的關系并與其發生審美關系。缺失了“審”這一動作發出的主體——人,也就不存在任何審美的意義。

關鍵詞:審美關系; 審美現象;自然美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美學,有人說它是一門研究美和美的規律的學科;有人說它是一門研究藝術的學科;也有人說,它是一門研究人類自身審美經驗的學科。這幾種關于美學研究對象的說法看似都各有依據。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前兩種觀點都是偏重于以人類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為美學之研究對象,而第三種觀點則是轉向以人類主觀心理方面為研究對象。以上對美學研究對象的典型的三種觀點都代表了人們對美學這門新型學科的不同理解和認識,但是客觀上說這些觀點并沒有得到確認。我所了解到的,相對比較成熟的一種看法應當是,美學的研究對象即審美現象,即處于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中的現象或審美活動。

1.“物我兩忘,意象俱一”

美學的研究對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類自身的客觀事物,也不是完全忽視客觀對象由人類主觀心理狀態決定,而是一種審美現象,一種審美活動?!皩徝馈?,顧名思義,“審”作為一個動詞,那么必定要有一個發出“審”這個動作的主體,這里的主體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類。那么,“美”必定就是作為被“審”的客觀事物,客觀對象?!皩徝馈?,也就是說,美,只有在和人類具有一定關系的情況下,美,才會變得有意義。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簡言之,也就是作為“審”這個動作發出的主體——人,與客觀對象——“美”,發生了審美關系,離開了主體人,也就沒有所謂的美不美。例如,桂林的水,麗江的玉龍雪山,這些景象,如果離開了“審美”主體的人,也就沒有了美的意義。

2.“心外無物,于我心間”

我著重分析自然界中的審美現象,即自然美。之所以選擇研究自然美,是因為其他審美現象大多是由人類創造而來,因此作為審美現象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藝術美。但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美,何以能夠成為審美現象,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之處。如我們前面所提,桂林的水,麗江的玉龍雪山,很多人也許認為,這些景象甚至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完全外在于人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純客觀事物。因此,他們認為,自然美,是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存在的現象,也必將永恒存留下去。這種看法看似合理實則不科學。

自然,人類,這兩者是相對而言。自然只有相對于人類而言,才真正可以稱作自然。在人類未產生之前,現如今被我們稱作“自然”的種種客觀事物、現象,確實早于人類已經存在,但是,這僅僅是作為一種集合著各種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萬物”而存在著。自然,只有相對于人類才是有意義的,如果缺失了“審”這一動作發出的主體人,那么,也就不存在任何審美的意義。比如,桂林的水,麗江的玉龍雪山,在人類產生之前這些景象就已經客觀的存在,它們的樣子也不以人類意志轉移而變化,但是這些如今被我們稱之為“自然”、“自然美”的景象,在沒有人類的條件下,又何來審美的意義呢?只有在人類產生之后,像玉龍雪山這類景象和人類發生了審美關系以后才可以成為美,如果沒有人類的產生,自然雖客觀的存在,但并不存在美,不存在自然美。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在人類產生之初,其與自然的關系并非是親近的、和諧的,甚至是一種對自然的恐懼乃至敵對的關系,因此,在這種條件下,人類與自然不可能產生審美關系。由此不難理解,人類與自然產生審美關系的前提條件是,人類和自然發生了親和關系。事實上,人類和自然發生審美關系的過程是充滿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搏斗的歷史。

以太陽為例,不容置疑的是,太陽在如今的人們心目中已經是公認的自然美現象。多少文人在其作品中歌頌太陽,如今的太陽已是光明、溫暖、正能量的代名詞。然而,太陽并不是在人類產生之初便與人類建立了一種親近、和諧的關系并與其發生審美關系,也并沒有被當作一種自然美、一種審美現象。眾所周知,后羿射日,是流傳甚廣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雖然神話故事并非事實,但從這個神話故事里可以折射出,在中國古代,在人類產生之初,太陽并不是作為美的對象受到人們贊頌,而是作為造成酷熱與干旱的巨大災害,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罪魁禍首。在這個神話故事里,很顯然,太陽和人類沒有建立起親近、和諧的關系,相反,是一種敵對、恐懼、抗爭的關系,后裔非要射掉九個太陽才罷休,因此,他們之間不可能形成一種審美關系。只有在以后,太陽對人類不再造成威脅和災難并逐漸融入其生活,成為人類親近、和諧、友好、共處的對象時,成為帶給人類光明和溫暖的對象時,人類才會與之發生親和關系并逐漸產生審美關系,才可被稱作美,自然美。因此也說明,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

再比如雪山,紅軍長征過雪山,在那種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紅軍隨時都可能有發生意外犧牲的危險,那么,這個時候的雪山,絕不會與紅軍建立親近、和諧的關系,更不可能作為審美的對象。然而,如前所提,麗江的玉龍雪山,多少人不惜身背氧氣袋也要去看一看,欣賞它獨特的美。事例說明,雪山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被公認為大自然的美。

水,作為自然現象的一大元素,歷史追溯到四千年前,河流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之一。任何生物都離不開水源,包括人類。水不僅作為自然現象的一大元素,其文化更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人們對河流都有著別樣的情感。自古以來,河流都是詩人和畫家的靈感源泉,用心去感受,流露出的都是詩人畫家最真摯的情感。歷代的詩人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各朝的畫家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了人世間最美好的畫卷,無不留下了河的符號、水的印記。

<<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以水贊美伊人傾訴愛慕之情。駱賓王《詠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以水襯出鵝的可愛等。中國畫中描繪山水的作品不少,有的表達細膩的情感;有的表達恢弘的氣勢;有的表現以水性溫美的內在素養;有的表現對比強烈的視覺沖擊意識,氣勢雖不同,但各自表達的水味卻都是耐人尋味。古代藝術家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時,便與自然現象發生了一種審美關系。而在這種過程中,這些藝術家是用整個身心來完成審美過程。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指出:“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奔粗敢哉麄€身心對山水作直接的審美關照,這時山水的審美形象就會顯現。[1]“身即山川”也就是說,人的身心和自然山川已渾然一體。在這個層面上,蔣孔陽先生用簡短的言語精辟地指出,審美關系是“人作為一個整體”,“經整個身心”,“來和現實發生關系的”。[2]

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此卷咫尺千里,氣勢恢宏,山勢與河流蜿蜓交錯,時而波濤時而支流;采用橫卷的繪畫形式,畫面布局宏大壯闊,細節精彩,首尾一氣呵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以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崇敬與贊美之情。那么在這里,長江,河山等景象,本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純客觀自然現象,但在作品《長江萬里圖》中我們可知,其與畫家張大千建立了一種審美關系,那么此時,山勢、河流等自然現象便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成為自然美。

相反,在“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钡壬裨捁适轮?,這里的“水”、“山”、“?!北悴豢赡茏鳛橐环N審美現象。 而如今現實生活中,“親水”成為多數現代都市人們的生活理念,“爬山”、“看?!备乾F代人們熱衷的豐富業余生活的方式,這里的“水”、“山”、“?!钡茸匀滑F象與人類建立了親近、和諧的關系,也發生了一種審美關系,因此,它們又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即自然美。

結語:

自然現象只有和人類建立了一種親近、和諧的關系并與其發生審美關系,才可以被稱作一種自然美、一種審美現象。而在這一審美活動中,沒有人類的自然,是不存在的:自然萬物一旦顯現,就已經有了人類。只是對人類說來才有自然萬物,然而人類又并不是自然萬物。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華東師范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頁。

[2]《蔣孔陽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張盛文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水文化研究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水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自然美
從悅目的自然美到悅志的創造美
“出”與“入”——淺析儒道美學中的人格美與自然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態舉隅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讓經典在學生心中綻放
自然審美與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發現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