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審美與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014-12-02 08:51杜學敏
西部學刊 2014年11期
關鍵詞:自然美

摘 要:正像“自然”概念具有自然界與內在天性兩種含義一樣,有史以來人們欣賞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為作為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與作為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兩種。鮮明的自然性,內容的相對朦朧寬泛性,形態的多變性與變異性,處身性與不可傳達性是自然審美與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關鍵詞:自然美;自然審美;自然事物之美;天然天成之美

中圖分類號:B83-0

尤其是從黑格爾的藝術哲學美學開始,自然美作為美的類型范疇之一,一般與藝術美相對而言。在國內美學研究中,自然美概念還與社會美、藝術美彼此并論,且常因與社會美共有的同客觀現實之聯系而一起被合稱為現實美,進而與藝術美相對而論。自然美司空見慣的定義是: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①。但兩個構成詞“自然”與“美”各自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歧義與模糊性,必然決定了廣為流行的“自然美”概念及其問題從來都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欲論述自然美的特性,先得明確自然美概念的內涵。

在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傳統與淵源中,“自然”(希臘文φ?σι?/physis,拉丁文natura或nasci,英語nature)術語均異常復雜,而且存在著較大的語義分歧和不同的價值旨趣。不過,大致而言,中西文化中的“自然”概念也有其共同的兩種基本內涵:既可指自然界或世界上一切非人造的事物,也可指一切事物自然而然、自在天成的一種內在本性。這兩種自然可分別稱之為外在自然物與內在天性。自然界或外在自然,又依照其涵蓋的范圍大小,既可在廣義上泛指整個物質世界或現實世界,也可在狹義上僅指純粹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還可在中義上以狹義的自然為基礎包括一些人類加工改造過的自然事物;內在本性或天性自然,又依照其從屬領域大致可分為屬于宇宙本體論范疇的天道自然、屬于社會存在論范疇的人道自然及其天成境界、從屬于人道自然但又有其一定特殊性的藝術論范疇的藝道自然。

限定語“自然”概念的不同涵義與用法決定了“自然美”概念的下述多重內涵。首先,與自然概念總體上的外在自然物與內在天性兩種內涵相對應,自然美總體上也存在著外在非人工的自然物之美與事物的內在天性之美兩種基本內涵。

其次,單就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內涵而論:從自然概念的范圍大小來看,自然美既可指狹義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的美(這個意義上的自然美一般與藝術美、社會美并列);也可指廣義的包括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在內的所有現實事物的美(這是專注于藝術美的黑格爾在其《美學》中的經典區分,這個意義上的自然美一般只與藝術美并列)。另外,從自然事物的單個與整體差異來看,自然美既可指單個自然事物(一朵花、一只鳥、一個人體)的美,也可指作為一定范圍內的全部自然事物(一個原始森林、一處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整體的美。

第三,對應于作為內在天性的自然的三種內涵,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也就有了三個層面的不同內涵:(1)作為宇宙本體論美學范疇,自然(美)即天然天成,是天地萬物自在自足的本然狀態;(2)作為社會存在論美學范疇,自然(美)即自然而然或“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自由狀態;(3)作為藝術及藝術美學范疇,自然(美)即“芙蓉出水”(與它相對的是“錯彩鏤金”),是藝術的審美理想或最高境界。

總體而論,正像“自然”具有自然界與內在天性兩種含義一樣,有史以來人們欣賞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為作為自然界之美的自然美與作為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兩種。前者是在圍繞自然事物并有其意象或意向性對象生成的自然審美活動中產生的美,此種自然美主要在西方美學史中最早得到明確關注與研究,從而成為雖不像藝術美那樣顯赫但依然源遠流長的美學范疇之一;后者是一種體現出無意、無法、無工的天然天成之美,并融鑄成一種美在自然或自然為美的自然與自然美觀念,此種自然美盡管在中西美學史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但卻是涵蓋自然、藝術、人生社會諸多審美領域的中國古典美學特別是道家的一個核心審美范疇。兩種自然美概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與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存在著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重要關聯(限于題旨須另文專論)。

當然,國內流行的自然美概念仍然主要是與藝術美、社會美相對的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本文對作為審美種類的自然美特征之討論,雖然主要以此種外在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為主要研究對象,但也會對與它有別卻緊密相關的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予以特別關注與必要論述。

不管哪種意義的自然美,這里都不贊成將其理解為自然事物與外在世界的一種客觀屬性或事物與人本身自然而然的天然天成、自在自由屬性,也不理解為人對自然事物及其內外在屬性單方面的情感投射或移情,而是從存在論視角將其產生視為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動態展開過程。此種以自然事物及其天然天成、自在自由屬性為審美對象而展開的審美活動即自然審美活動,而在以自然事物及其天然天成、自在自由屬性為審美對象而展開的審美活動即自然審美活動產生的美,也就是本文所謂的自然美。正如在現代美學中,審美處于比美更關鍵的位置上一樣,自然審美也處于比自然美更關鍵的位置上。

誠如克羅齊所指出的,作為一種直覺表現的美本身具有不可直觀性,因而美本身并無自然美、藝術美等等類別上不同。一般所言的林林總總的美的特征,其實很多情況是對相應審美活動特征認識的產物。因而,結合上述對于自然美的界定來講,本文討論的自然美的特性主要也不過是自然審美活動的特性。大致而言,自然審美與自然美同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特性:

1.對自然事物及其屬性的依賴性或鮮明的自然性

如果承認區別社會美、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類美的類型的主要根據,是參與審美活動的客體事物的類型上的差異,那么,對參與相應審美活動的客體事物及其屬性的依賴性無疑是此類美的類型的首要特征。具體而言,社會美的獲得、產生與存在離不開包括社會實踐產品、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和實踐主體在內等等的社會事物及其相關屬性,藝術美的獲得、產生與存在離不開由特定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及其相關屬性。同樣,自然美的獲得、產生與存在離不開未經或較少人類實踐和藝術加工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及其相關屬性。同所有類型的美一樣,自然美作為一種社會價值,當然是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伴隨審美意識的產生而產生的,因而單有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并不一定會有自然美的欣賞與存在。普列漢諾夫曾指出:“原始的部落——例如,布什門人(Bushman)和澳洲土人——從不曾用花來裝飾自己,雖然他們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盵1]32但缺少自然事物及其自然屬性存在,同樣也不會有自然美的欣賞與存在。因而,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條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審美與自然美產生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對自然物自身及其相關特征的依賴性則構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自然美的物質質料基礎往往被美學家(尤其主觀主義美學家)所忽視,充其量被視為美或審美經驗產生的刺激物或中介。盡管如此,主張美是直覺表現而非物理事實的克羅齊對作為自然美基礎的“物理美”(physical beauty)仍然表示了認可;把感性質料作為美感經驗分析三個要素之一的桑塔亞納對與自然美關系密切的“質料美”(material beauty)的諸要素也進行了詳細分析。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正是對自然美依賴于自然事物物質基礎特征的強調與證明。

具有美的屬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如黃山云海、錢塘怒潮、峨嵋佛光、蓬萊海市等自然美景的出現與存在,均與其特定的自然物質條件與時空環境密不可分。所謂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等,都是根據上述諸名山之美的自然物質基礎來概括其特征的。即使是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顯現的自然美,也要依賴自然物自身的生長、發展規律,并通過其自然屬性而表現出來,如春去夏來、花開花謝等。

因此,經由展現九寨溝美景的攝影、影視、繪畫、文學等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所謂九寨溝的自然美其實并非真正的自然美,而是關于九寨溝的藝術美,充其量只是九寨溝自然美景的替代品。要真正獲得關于九寨溝的自然美只能到九寨溝實地去,這就是自然審美與自然美對自然事物的依賴性。

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須依賴于自然事物的物質質料,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則依賴于事物自然而然的天性。對此,康德在《判斷力批判》第42節強調自然天成的自然美優越于人工介入的藝術美時也有論及??档屡e例指出,同大自然真實的花、鳥及鳥鳴比起來,即便是模仿得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的人造花、人工雕刻的鳥或人為模仿的鳥鳴也要黯然失色得毫無價值。因為構成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之基礎的“那必須是自然,或被我們認為是自然,以便我們能對美本身懷有一種直接的興趣?!盵2]145

可見,審美客體鮮明的自然性是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2.自然審美的內容相對朦朧、寬泛

黑格爾說:“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內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容所借以現出意蘊和特性的東西?!盵3]25任何美作為一種價值呈現都有其獨特的內容與形式,即所謂美的內容與形式。往往通過審美客體得以表現的美的內容與形式當然是統一的。但對于不同的審美類型而言,由于審美客體自身的差異性,會使作為統一體的形式與內容有所側重。

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綠地茵茵、蝴蝶翩翩,壺口飛瀑、萬馬奔騰,千里平疇、層巒疊嶂,常常給人以或悅耳悅目或心曠神怡,或清新優美或壯觀崇大的種種審美體驗,似乎也能朦朧地品味到某種意味,但卻很難一一細述其中內涵。所以,與社會審美同人類社會實踐直接息息相關,往往是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直接展現,因而其社會內涵與意義等美的內容表現得更為充分不同,自然審美同社會實踐的聯系大多比較間接,人的對象化本質與自然人化的成果被隱埋得較深,經常表現得沒有確定內涵,或內容意蘊相對模糊、寬泛、多義,難以完全表述。阿多諾曾經寫道:“自然美的實質委實具有其不可概括化與不可概念化等特征”,“自然美是由其不可界說性得以界說的,……作為不確定的東西,自然美敵視所有一切界說?!盵4]129所謂不可概括化、不可概念化、不確定,不能界說,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對作為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內容意蘊朦朧、意義不確定特征的說明。

當然,對一些通過藝術想象加工或出于“比德”觀念而帶有故事性與象征性的自然事物的審美欣賞,如巫山神女、石林阿詩瑪、月宮嫦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作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等等,不僅其特定內涵明確,且常易于聯想注意到。但整體看,這畢竟只占自然美欣賞的少數,也極富民族性與文化依附性,因而并不具有更大范圍的普遍意義。

同社會美整體內涵意義豐富、內容充實,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半內涵稀薄、缺乏確定內容,但其形式卻突出鮮明、具體生動,側重于形式美。因此,線條、形狀、色彩、聲音、質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為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欣賞中最重要和壓倒其他的部分。自然物往往以它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響、生氣盎然的姿態等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外表色彩斑斕、姿態翩翩的蝴蝶雖是害蟲,卻讓人喜愛;外表灰暗、形態怪異的癩蛤蟆盡管是益蟲,卻令人生厭??傊?,對外在自然物的自然審美中,自然事物的形式因素總是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

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雖然似乎不像外在事物之美的自然美那樣依賴于自然事物的外在形式屬性,但其內容一般也具有難以盡述的特征,因而同樣顯得朦朧、寬泛。

3.自然審美的形態多變性與變異性

因主客條件兩方面的原因,自然美具有形態多變性與變異性特征。這一方面與自然物自身的運動、變化的無限豐富性(四季、陰晴、朝暮、云雨等)有關;另一方面與人面對這些自然事物時的視角、情感態度等有關。同一自然物隨著季節、時令及天氣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美,所謂“早景則千山欲曉,霧靄微微,朦朧殘月,氣色昏迷。晚景則山銜紅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王維《山水論》),所謂“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另如旭日東升的朝氣蓬勃和夕陽西照的悲壯肅穆,春風拂面的融融暖意和秋風掃葉的肅殺冷峭等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蛔匀晃飳τ趶牟煌嵌?、距離、時間、環境去欣賞的人而言,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美的特征及其審美體驗。有時自然景物多變性的變化幅度很大,以至于表現出相互對立的二重性,從而給人或審美或非審美的情感體驗。例如老虎的威猛(所謂虎虎生威、威猛之師)與兇殘(所謂虎視眈眈、虎狼之心),狗的忠順(常常作為寵物與好幫手被人欣賞與豢養)與卑賤(所謂忠實走狗、狗茍蠅營),桃花的美麗(“人面桃花相映紅”)與輕?。ā拜p薄桃花逐流水”),雪的潔白與恐怖等等。同一自然物表現出既美又丑、美丑并存的二重性,固然與人的情感投射與觀念比附(或可稱之為反面的自然比德觀)息息相關,但并非完全受制于任何個人的主觀意愿與情感,也與自然物屬性的多樣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不同作用有密切關系。

所以,自然審美的內容盡管往往朦朧不確定,但由于主客雙方同時具有的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自然美遂呈現出多變或變異的豐富性。藝術審美當然也因為主體的原因會發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多變或變異”現象,但美學上一般稱之為創造性,且其絕大多數審美客體即藝術文本一旦生成就不會像自然事物那樣因時空條件因素而具有多變性。

4.自然審美的處身性與不可傳達性

審美發生和美的顯現,人的參與必不可少。但參與的情形卻既依審美客體而有別,也因審美者而有異。如果接受德國美學家佛拉因斐兒斯對審美者的“分享者”(participant,或譯“參與者”)和“旁觀者”(contemplator,或譯“觀照者”)之劃分[5]52,那么,自然審美的參與者更像是分享者,或者說才是名副其實的參與者。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事物與藝術事物之間的重要差異決定了自然審美不同于藝術審美的顯著特征。正如環境美學奠基人、英國美學家赫伯恩所指出的:“當一個人觀賞自然景物時,自己也常常陷于自然的審美環境之中。有時候,他面對自然景物時也可能僅僅是一個冷漠而超然的旁觀者,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他卻被自然景物團團包圍?!仁茄輪T,又是觀眾;他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玩味著身為這種組成部分的感覺,可以這樣說,他主動地與自然游戲,也讓自然與他和他的自我意識一起游戲?!盵6]367當代環境美學代表人物、加拿大美學家卡爾松更從自然環境審美欣賞視角指出:“因為它是我們的周圍環境,欣賞對象親密沖擊我們的所有感官。當我們待在其內或者活動其中,我們眼觀,耳聞,身觸,鼻嗅,甚至可能舌嘗。簡言之,審美欣賞一定是由訴諸欣賞的環境對象的經驗塑造而成的,這一經驗最初是親密的、總體的和覆蓋性的?!雹谝驗樽匀皇挛锱c環境的特殊性而帶來的自然審美的這種全感官參與和身臨其境特征,使得環境美學家普遍強調自然審美是一種“介入式”(engagement,或譯作“參與”)的審美經驗感知模式,而非由藝術審美經驗代表的“分離式”(detachment)審美經驗模式[7]。

自然美的現象學意義上的置身性或處身性(Befindlichkeit),也決定了其不同于靜觀性或旁觀性藝術美的審美經驗的不可傳達性。美國美學家帕克指出,藝術美“是通過藝術家所構造的固定而經久的機制在觀賞者心目中創造出來的,因而是可以傳達的和持久的,而直接的自然美卻是不可以傳達的和曇花一現的?!?[8]20事實的確如此。特定的自然美一旦可以傳達,從而成為人所共賞的自然美,其實它就已經不是真正的自然美而是藝術美了。朱自清1927年7月某月夜獨自在清華園荷花池邊實地欣賞到的“荷塘月色”之美,一經轉變成美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之美,就不再是真正的自然美而是藝術美,或者說是藝術美中的自然美。即令藝術美中的自然美在欣賞者看來有多么生動、多么動人,都可謂是“感同身受”,而真正的自然美一旦被親身經歷,則一定且完全是“真情實感”,甚至“刻骨銘心”。

自然審美的處身性特征,即審美者身處審美活動中的全感官身心參與性、親身經歷性及源發體驗性,不僅體現于對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審美活動中,實際更鮮明地體現于存在論意義上的對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審美活動中。而此種自然審美實際包括了所有處于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審美經驗形態。

(本文系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編寫教材《美學原理》第六章的階段性成果,由作者獨立撰寫完成,卻與首席專家尤西林先生的相關著作與指導密不可分,在此謹表謝忱。)

注釋:

①如:“自然美 自然界事物的美?!保ā掇o海:第六版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0頁)。

②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xii.另參閱[加]卡爾松:《環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楊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參考文獻:

[1](俄)普列漢諾夫.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M].曹葆華,譯.三聯書店,1974.

[2](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

[3](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

[4](德)阿多諾.美學理論[M].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6](英)赫伯恩.對自然的審美欣賞[M]//(美)M·李普曼.當代美學.鄧鵬,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7](美)史蒂文·布拉薩.景觀美學(第2章)[M].彭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美)H.帕克.美學原理[M].張今,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杜學敏,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美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楊立民)

猜你喜歡
自然美
“出”與“入”——淺析儒道美學中的人格美與自然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態舉隅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讓經典在學生心中綻放
發現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