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星際穿越》看科幻電影的人文性

2016-10-22 10:55尹曉寧
電影文學 2016年16期
關鍵詞:克里斯托弗諾蘭人文性

尹曉寧

[摘要]科幻電影面向的是普通觀眾,它必然要尊重大眾的價值體系、倫理規范和感情基石,如此電影方能獲得良好的口碑與票房收入。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就展示了自己對于科幻以及人文關懷的思考。而在其精心打造的《星際穿越》中,更是論理于情,發情于理。文章從電影對人性弱點的拷問、對科學倫理與個體情感的探討、對女性地位的張揚三方面,以《星際穿越》為例,分析科幻電影的人文性。

[關鍵詞]《星際穿越》;克里斯托弗·諾蘭;科幻電影;人文性

就近幾年好萊塢攝制的科幻電影來看,它們多從厚重的現實出發,將觀眾引向科學美感造就的空靈,并在敘事之中滲透濃郁的人文關懷意識,使電影在展現出科學教育價值的同時,又促使觀眾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人與宇宙等關系進行思考??茖W是關涉人類利益的各類學問的總和,而一旦科學工作者在研究之中失去了對于人性尊嚴的關心和維護,失去了將人視作科研核心的原則,不再關注人作為科研本體的價值,以及人作為科研最終受益者的正當權利,那么科研勢必將走入邪道,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起著毀滅性的作用。而科幻電影以科研工作為敘事主線,其面向的卻是大多數普通人,它必然應該尊重大眾的價值體系、倫理規范和感情基石,如此電影方能獲得良好的口碑與票房收入。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早在其作品《致命魔術》(2006)、《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2)中,就已經展示了自己對于科幻以及人文情懷的思考,而在其精心打造的《星際穿越》(Interstellar,2014)中,更是論理于情,發情于理,將這種灌注于硬核科幻中的人文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對人性弱點的拷問

科幻電影所展現的往往是未來或異次元世界的情境,對于觀眾而言,片中主人公的經歷是難以與觀眾的生命體驗相掛鉤的。但是,電影的魅力正是在于它能夠打破時空等帶有局限性的障礙,從各類現象之中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質,獲取觀眾的共鳴。而科幻電影一旦以審丑的方式直面每一個人的人性之中都有可能存在的弱點,在敘事之中滲透著較為鮮明的自審意識,其敘事便可以突破比觀眾更接近尖端技術者的個人視域,觀眾也便能夠跨越銀幕奇觀而直抵人物的內心。

諾蘭在電影中表達了一個觀點,即科學工作者必須擁有一定的道德素養。在當代社會中,沒有道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失去了得以調整的準則,人的思維與行動中的善惡是非也就沒有了評判的標準。電影之中的布蘭德教授、教授的女兒艾米莉亞·布蘭德以及其他航天員羅米利、多伊爾等人便是在道德素養上居于正面地位的人物。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投身于拯救人類的事業中去的,當主人公庫珀決定和艾米莉亞、多伊爾一同前去第一個星球探索時,由于這一星球離黑洞太近,巨浪襲來導致多伊爾英勇捐軀,而當幸存的庫珀和艾米莉亞回到飛船上時,由于時間的扭曲,駐守飛船的羅米利已經相較于庫珀等人老去了二十余年。在這孤寂的二十余年中,羅米利沒有選擇冰凍自己,而是一個人在飛船上爭分奪秒地研究黑洞。無論是生是死,他們對人類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對于觀眾而言,他們所認同的是,既然科學工作者擁有著超乎常人的知識積淀,也應該擁有足夠的道德標準,從而能夠凝聚人類共同奮斗,推動復雜、細致的具體科研事業發展。

但諾蘭又在電影之中設置了作為反面人物的曼恩博士。作為為人類在外太空尋找宜居星球的第一批先遣者,曼恩博士無疑也是抱著為人類獻身的壯烈情懷離開地球的,而留在NASA的科研人員們無一不對曼恩博士的精神和科研水平稱贊不已。也正是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了庫珀等人認為,在燃料有限的情況下,前往曼恩博士所在的第二個星球是較為穩妥可靠的。然而事實上是曼恩博士在到達該星球后,已經發現當地沒有適宜人類居住的基本條件,但是他已經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回歸地球,隨著時間的推移,曼恩博士發現自己無法忍受孤獨地慢慢死去的結局,于是不惜發回信號希望以“當地宜居”的謊言欺騙地球派人前來接他回家。而在庫珀等人抵達之后,曼恩又不惜打倒庫珀等人獨霸飛船,結果在想傷害其他人時自己反被炸死。諾蘭在展示曼恩博士的遭遇時采取的態度是冷靜的,他并不否認曼恩博士在接受任務之初也曾是一名與庫珀等人一樣擁有高尚情操和犧牲精神的人。然而人性的弱點往往正是在人面臨絕境之時才會暴露出來,曼恩博士無法忍受在盛年之際永遠無法回歸親人的懷抱,并且將一個人在耗盡補給之后默默死去,自私的本性開始對人后天形成的奉獻精神進行腐蝕與戕害,而這種自私到了與庫珀等人爭奪飛船時達到頂峰,曼恩博士的心靈在長期的孤寂和恐慌擠壓之中徹底發生了畸變。觀眾對此是可以理解的,但又是有著清晰的價值判斷的。

為了使曼恩博士所代表的這一類形象更為豐滿,諾蘭在后面也設置了庫珀后悔的情節。在庫珀與曼恩博士生死相搏之時,觀眾心中情感的天平無疑是倒向庫珀的,并且也認定了庫珀是在精神上更為強大,道德上更為完善者。然而當燃料耗盡,庫珀掉入黑洞之中時,他對于自己拋棄女兒為了拯救人類而進入太空一事深感后悔,對過去的自己發出了“STAY”(留下)的信息。事實證明,庫珀同樣存在著人性的脆弱一面,他只是相較于曼恩博士出發得更晚,當命運同樣陷入悲劇之中時,他同樣會思念自己的親人,留戀人世的生活。

二、對科學倫理與個體情感的探討

科學倫理也是當代科幻電影注重的話題??苹秒娪爸械膬热萃橇⒆阌诂F實之中的科研工作,并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正負面效應都帶有一定的預見性的。而當代藝術工作者已經敏銳地發現了科學在當代取得迅猛發展,科技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矛盾,甚至某些全球性問題還關系著人類的生死存亡。不少科幻電影都對人類對科技的濫用進行了反思,如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中,人類在掌握人工孵化和養殖恐龍的技術后所想到的是建造侏羅紀公園來大賺一筆,最終卻因為忽略了恐龍自身的進化而沒能控制恐龍的生存;又如,在邁克爾·貝的《逃出克隆島》(2005)中,人類在培育克隆人以取用他們鮮活的器官,人與克隆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小,克隆人本身也擁有了人類的情感與意志。當林肯目睹自己的朋友被人類解剖時,便決意走上一條反抗人類的道路。一言以蔽之,當人類失去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時,便有可能受到科學的反噬。

相較于上述作品,《星際穿越》并沒有在劇情中流露太多對科技的悲觀態度,在影片的最后拯救人類的也是科學技術,但這并不意味著諾蘭沒有對人類提出警示。電影中一開始時人類已經瀕臨絕境,沙塵暴鋪天蓋地,大量糧食減產,人類只能以玉米等少數沒有滅絕的作物作為食物,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類對科技的濫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此外,在《星際穿越》中,諾蘭為了中和影片作為硬科幻的冰冷感,在電影中多次強調人性基本情感,充分肯定了人的意志、情意等在拯救人類時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庫珀與女兒墨菲之間的父女親情在整個計劃之中起著關鍵作用。墨菲在地球上逐漸衰老,但一直沒有放棄等待父親歸來,甚至自己的房間也一直保持原樣。而當庫珀穿越黑洞進入到五維空間以后,看到了女兒的房間,在獲取到了數據之后將其化為摩斯電碼,通過自己留給女兒的手表秒針的顫動將其傳送給女兒,幫助女兒解開方程拯救人類。而在以墨菲為核心的地球人成功解決星際旅行問題進入空間站后,又解救了已經一百二十余歲的庫珀,垂垂老矣的墨菲在見到父親最后一面后死去??茖W倫理在此體現為人倫情感與公眾責任的整合。盡管父女二人不愿意生離死別,但是他們都能意識到他們應該首先將全人類的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他們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的同時,他們也守護、幫助了自己的摯愛。觀眾在此感受到的不僅是時間曲變與平行空間的神奇,還有人類不可磨滅的情感的偉大。

三、對女性地位的張揚

早年的科幻電影中男性形象大量占據銀幕,男性一般都是拯救與保護他人的英雄和勇士,而女性則或是居于被解救地位的弱者,或是以色相娛人的“花瓶”。如《日落黃沙》(1969)、《終結者》(1984)、《鐵甲威龍》(1987)等莫不如此,女性很少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皞鹘y上來講,科學是很男性的世界,女性在其中根本沒有位置或者沒有女性相應的位置?!边@是與男權社會中,男性對科技資源的掌控程度,以及在電影等傳媒之中的話語權要遠遠高于女性的狀況分不開的。

然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的女權運動的開展,女性不斷地要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主張與男性相當的權力,如就業、教育以及分擔家務等,在科研領域中,女性也試圖扭轉男性獨領天下的局面。于是,在當代科幻電影中,女性已經不再僅僅是弱小的、被傷害的、毫無力量感及英雄氣息的角色。如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1979)上映時,女性形象還沒有顯得特別突出,而在讓-皮埃爾·熱內執導的《異形4》(1997)中,女性蕾普利和考爾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作為反方的異形女皇統治也讓人難以忘懷。在一些電影中,女性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反應能力與執行力都要高于男性,如《地心引力》(2013)中初上太空便遭遇橫禍,最后孤身一人返回地球的女科學家瑞安·斯通博士;又如,同樣為斯科特執導的《火星救援》(2015)中赫爾墨斯小隊的隊長是女性宇航員路易斯,男主人公最后的獲救,離不開她在整個任務中所表現出的沉著冷靜以及領導力。在外太空題材的電影中,她們或擁有專家、科學家的身份,或是干練而堅毅、訓練有素的宇航員。

《星際穿越》同樣強調了女性的重要。在電影中存在兩個極具光彩的女性形象,覆蓋了上述兩種身份,一是留在地面上,為了人類能夠突破地心引力而刻苦鉆研的墨菲;另一個則是探險小隊中唯一的女性艾米莉亞。在NASA所提出的僅有的兩個能夠延續人類繁衍的計劃之中,墨菲和艾米莉亞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墨菲的角色代表了女性對科學話語權的執掌,她從小便顯示出了驚人的智商,如知道摩斯密碼,能破譯神秘的坐標等。當她的哥哥成為農民時,墨菲卻在NASA中反復計算,最終憑借父親從黑洞之中發來的數據解決了人類搬離地球的重大問題,使人類能夠在太空之中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空間站中暫居。從墨菲的身上可以看到,智慧對于女性來說已經不再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而艾米莉亞則表現出了無比的勇敢,她在自己的愛人在太空中一去不返后也投身于星辰大海中,在勘測前兩個星球都已經失敗后,她去往發來信號的最后一顆行星,即自己的愛人前去的那個真正適宜人類居住星球,在愛人的墳墓旁孤身一人默默地執行NASA的后備計劃,即攜帶人類的基因組前來殖民這一星球,將人類的火種傳承下去。在不知道人類已經研發出暫居的空間站時,艾米莉亞無疑是這一世界的“人類之母”。

科幻電影要想獲得全世界范圍內觀眾的認可,在傳播居于前沿地位的科技知識,讓片中的敘事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同時,也需要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人文關懷,追求真、善、美等精神境界,讓觀眾在科學活動之中體驗著高尚、純潔的人性之美。從《星際穿越》中不難看出,當代科幻電影在以特效給予觀眾視聽刺激的同時,又需要以鮮明的人文情懷直視人性的弱點,開拓觀眾的內審意識,探討科學倫理,反對科研工作對人情感的抑制,并突破舊科幻影片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革新女性在科學工作之中的地位。人文性對科幻影片的滲透,既是電影作為藝術的自覺進步,同時也是電影在好萊塢成熟的商業模式下運作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一鳴,黃雯,曾國屏.中美科幻電影數量比較及對我國科幻電影發展的幾點思考[J].科普研究,2011(01).

[2] 賈倩.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導演藝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3] 計海慶,孫路.科幻小說的倫理解讀[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

[4] [德]P.Weingart.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和科學家[J]程萍,譯.科普研究,2008(05).

猜你喜歡
克里斯托弗諾蘭人文性
海洋探索改變了人類歷史,而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之前的數世紀 精讀
諾蘭電影文化特質的多維解讀和綜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文化研究》評介
克里斯托弗·勞埃德:學習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識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