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周宣帝死亡時間辨析

2016-11-07 01:29李兆宇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楊堅篡權的過程以及北周宣帝朝政局,認為《資治通鑒》、《隋書》的記載較為可靠:即,周宣帝乙未日(11日)不豫,當日去世,丁未(23)楊堅等人矯詔追五王回宮,己酉(25)才發喪。認為《隋書·姚僧垣傳》與《周書》、《北史》有關周宣帝死亡經過的史料取材均來自隋代官修史書,偽造了楊堅受周宣帝遺囑輔政的假象,掩蓋了史實。

【關鍵詞】 北周;周宣帝;楊堅;篡權

一、周宣帝死亡時間的兩種版本

關于北周宣帝死亡事件,歷史上說法種種,疑點重重,其中一點就是他的死亡時間問題的爭論。關于周宣帝的死亡時間,《周書》、《隋書》、《資治通鑒》、《北史》均有記載,但內容并不一致?,F按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推算,作大象二年五月的日歷表如下:

(初一)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十一)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任寅 癸卯 甲辰

(廿一)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據《資治通鑒》卷一七四太建十一年五月條下記載:

乙未,帝不豫而還……是日,帝卒。秘不發喪……諸衛既受敕,并受堅節度……堅恐諸王在外生變,以千金公主將適突厥為辭,征趙、陳、越、代、滕王入朝。[1]

《通鑒》記載很明確,乙未(11日)宣帝感覺不舒服回宮,這一天宣帝就去世了,并且秘不發喪,而楊堅引五王回朝的理由不是宣帝去世而是趙王之女千金公主出嫁突厥。

而《周書》卷七《宣帝紀》載:乙未,帝不豫,還宮……丁未,追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己酉,大漸。[2]

《周書》載乙未(11日)宣帝感覺不舒服回宮的時間與《資治通鑒》記載相同,但是到了丁未(23日)時宣帝還召五王入朝,隔了一日,到了己酉(25日)的時候去世,與《通鑒》所載:“乙未,帝不豫而還……是日,帝卒?!辈顒e較大。再看《隋書》卷一《高祖紀》記載:

乙未,帝崩……稱趙王招將嫁女于突厥為辭以征之……丁未,發喪。[3]

《隋書》載宣帝在乙未去世,后來死訊被隱瞞,并且楊堅以趙王嫁女為由召五王入京,直到丁未(23日)才發喪。

再看《北史》卷十《宣帝紀》的有關記載:

乙未,帝不悆,還宮……丁未,追趙、越、陳、代、滕五王入朝。己酉,大漸。[4]

雖然《通鑒》、《周書》、《隋書》、《北史》四部史書中記載的互有出入,但可以看出《通鑒》與《隋書》記載的大致相同,都記載宣帝于乙未(11日)不豫而還,當天去世,且楊堅密不發喪,以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為由召五王回宮。而與之不同的便是《周書》和《北史》的版本,它們都記載乙未(11日)宣帝不豫而還,丁未(23日)追五王,但原因不明,己酉(25日)去世,從“不豫而還”到去世中間只隔了短短的一天。另外,還有一個重要日期“丁未”(23日),《周書》與《隋書》都提到了這個日期,《周書》記載在這一天周宣帝發布命令“追五王回宮”,而《隋書》記載這一天“發喪”。所以目前周宣帝去世便出現了兩種版本,且關于丁未日的記載《周書》與《隋書》也有差別,那么當時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楊堅篡權的阻礙

我們知道周宣帝病危時他的親信鄭譯、劉昉已經與楊堅聯合起來,當周宣帝去世后,楊堅在他們的幫助下已經完全掌握政權,[5]因此我們就需要考察楊堅能否在《周書》、《北史》所記載的宣帝病危到去世所相隔的僅僅一日里完成篡權工作。

筆者認為楊堅在篡權前有這樣幾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是楊堅陣營內部對核心人事安排的意見并不同一。楊堅曾說“微劉昉、鄭譯及賁、柳裘、皇甫績等,則我不至于此?!盵6]在篡權過程中主要產生作用的是鄭譯和劉昉,但《資治通鑒》卷一七四太建十一年條下記載:

始,劉昉鄭譯議以堅為大冢宰,譯自攝大司馬,昉又求小冢宰,堅私問德林曰:欲何以見處?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爾,無以壓眾心。及發喪,即依此行之。[7]

楊堅與劉昉、鄭譯的政治聯盟是臨時組成的,并不穩固。劉昉和鄭譯并不出自在北周處于統治核心地位的關隴北鎮集團,他們出自漢族豪強,一人是小御正、一人是內史上大夫,是北周宣帝在加強皇權過程中所依靠的近臣力量,他們只能依附于皇權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宣帝所賜,如果宣帝去世他們會成為新的統治者最先驅逐的對象,所以他們需要在宣帝病危的情況下物色一名合適的,能夠最大程度保障自己利益的人來做自己的代理人,因此與鄭譯私交甚好,且名位甚高(身為周宣帝岳父、擔任高官),背景過硬(出自關隴集團)的楊堅走入了他們的視野。但楊堅卻非等閑之輩,不甘愿作二人的傀儡,尤其在對自己身份的安排和北周六官中的關鍵職位大司馬、小冢宰的任職問題上無法與他們妥協,但這些有關這次篡權成敗的關鍵問題卻必須在周宣帝發喪之前安排妥當,發喪之后立即實行??梢钥闯鰲顖耘c劉昉、鄭譯等人在篡權后對人事安排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是周宣帝死訊被拖延的一個原因。

二是顏之儀等近臣的阻撓?!端鍟肪砣恕多嵶g傳》記載:“帝不豫,遂與御正下大夫劉昉謀,引高祖入受顧托。既而譯宣詔,文武百官皆受高祖節度。時御正中大夫顏之儀與宦者謀,引大將軍宇文仲輔政,仲已至御座,譯知之,遽率開府楊惠及劉昉、皇甫績、柳裘俱入,仲與之儀見譯等,愕然,逡巡欲出,高祖執之?!盵8]這里記載顏之儀與宮內宦者謀,引宇文仲輔政被發現后受到驅逐。檢《周書》發現宇文仲“德皇帝從父兄也。卒于代,保定初,追贈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司徒、大都督、燕平等十州諸軍事、燕州刺史、封虞國公,邑三千戶。子興嗣?!盵9]周宣帝時宇文仲早已去世,怎么會和顏之儀勾結入宮預備輔政呢?《隋書》卷三八《盧賁傳》載隋文帝對太子說:“當周宣帝時,以無賴得幸,及帝大漸,顏之儀等請以宗王輔政,此輩行詐,顧命于我?!盵10]而《周書》卷四〇《顏之儀傳》也載:“之儀厲聲謂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盵11]看來這里的“宗親”并不是宇文仲,而應是趙王招。趙王招為宇文泰第七子,曾經參與討齊和對稽胡的作戰,有軍功,并且曾經在中央任太師,可以說是輔政的較佳人選,但是周宣帝于大成元年五月辛亥“令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并之國?!壁w王招此時并不在中央,而且楊堅登基后顏之儀竟還被召還進京進爵新野郡公。由此看來,我推測顏之儀當時確實有聯合宮內宦官召某王進京輔政的想法,但是遭到楊堅一伙人的壓制而沒有付諸具體的行動,正如《資治通鑒》所記“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弊罱K,顏之儀無可奈何的默認了劉昉等人的行為,但他的反對仍是楊堅篡權初期的一個不小的阻礙。

第三個困難,就是如何處理被周宣帝在大象元年發配出中央的五王問題。周宣帝即位后繼承了武帝加強皇權的政策,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從人員實力和人事規模兩方面對六官的配置進行弱化。[12]自從齊王憲去世后,宗室力量不斷減弱,但無論是論資歷還是論輩份以上五王在朝中還是一股值得注意的宗室勢力,他們是支撐宇文氏統治的最后支柱。即使宣帝不測,北周宗王只要身處中央,那么皇權還是要回歸宇文宗室,此時的宗室還有能力接管權力,因此只要他們在朝中,就一定輪不到楊堅輔政,權力會繼續在宇文氏內部傳遞,所以武帝臨死遺詔就專門強調了“不準濫殺宗室”,但是宣帝卻沒有遵循。大象元年五月辛亥,宣帝令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就國,親手切斷了皇權與宗室的聯系,所以楊堅就曾對宇文慶說過:“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又復諸侯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羽翮既剪,何能及遠哉?”[13]也正如顏之儀所說“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五王回朝穩定大局,然后由五王中出一王擔任輔政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這也是楊堅和劉昉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周宣帝死訊是瞞不住的,所以他們只能拖延,這樣可以在五王回京之前將朝政完全掌控,但是他們也必須召五王進京,如果容留五王在外,有可能在外部形成對抗勢力,所以楊堅隱瞞了周宣帝的死訊,以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為由召五王入京,這樣既可以掌控住政局,也可以掌控五王。因此再考慮到周宣帝與五王的關系,所以《周書》和《北史》所記的丁未(23日)追五王的原因不是周宣帝已經預料到自己將不久人世而召五王輔政,也不是在這一天發喪,而是楊堅等人矯周宣帝之詔以千金公主嫁突厥之事召五王,唯有以這件事召五王進京才不會引起他們的懷疑,再加上周宣帝正值英年,五王壓根沒有預料到周宣帝已經去世,所以輕而易舉的中了楊堅一伙的計策而被制服。

最后一點就是朝內大臣的反抗,周宣帝的去世是突發事件,而楊堅的輔政更是出人意料,勢必會招致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而楊堅也正是利用了周宣帝去世到發喪的十一天時間內大力拉攏培植親信,這一段時間被拉攏的朝內大臣大致有盧賁、竇榮定、李禮成負責維護朝中穩定和楊堅的安保工作,李德林、楊惠、高熲、元諧、元胄、陰壽、楊雄等暫則作為參謀為楊堅出謀劃策。而在朝外,楊堅也積極聯系北周各地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大總管,主要有盧慶則、韋孝寬、王誼、宇文忻、梁士彥、賀若誼、豆盧勣、源雄、元景山等,這樣安排好一切之后,“既而譯宣詔,文武百官皆受高祖節度”,在楊堅的逼迫下大臣們也只好就范,《隋書》卷三八《盧賁傳》記載:

及高祖初被顧托,群情未一,乃引賁置于左右。高祖將之東第百官皆不知所去……往往偶語欲有去就,賁嚴兵而至,眾莫敢動。[14]

所以如果按《周書》和《北史》所記載,乙未宣帝不豫而還,丁未追五王,己酉去世,那么楊堅等人正式宣告輔政前就根本沒有時間去解決這些矛盾更無談準備,而所記丁未日周宣帝本人追五王回宮一事也與史事相違背。因此《周書》、《北史》所記周宣帝去世的事情經過是不正確的。

三、對于《周書·姚僧垣傳》記載的反駁

盡管如此,有人還是找到了一條史料以用來反駁《隋書》、《通鑒》的記載。[15]《周書》卷四七《姚僧垣傳》:

帝尋有疾,至于大漸僧垣宿直侍,帝謂隋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16]

這條史料印證了楊堅是在周宣帝死之前入宮的,那么就與《隋書》和《通鑒》中記載的楊堅是在周宣帝死后被劉昉鄭譯召進宮中剛好相反的,然而《隋書》、《通鑒》、《周書》和《北史》無一例外的都記載了“五月己丑,以上柱國、大前疑、隋國公楊堅為揚州總管?!彪m說楊堅是宇文赟的岳父,但是在周宣帝死之前他們的關系已經極度惡化,史載“高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隋書》卷九中又記載周宣帝每忿怒謂后曰:“必族滅爾家”。這時的周宣帝對楊堅恨之入骨,楊皇后在宮中差點被殺,妻子獨孤氏為女兒求情在宮階上磕頭至流血才得以赦免,楊堅自己也差一點于朝堂上被斬殺,宣帝欲將楊氏一族除而后快。楊堅多虧同窗好友鄭譯相助,才被周宣帝派往揚州做總管,這等于已經將他逐出了中央,而在如此情況下周宣帝又怎么可能會召楊堅入朝來侍疾,另外《通鑒》卷一七四太建十一年條下記載:

乙未,不豫而還……天元召昉、之儀入臥內,欲囑以后事,天元喑,不復能言。[17]

周宣帝應該得的是一種急性病,而在得病當天召見自己最親近的兩位大臣的時候已經不能說話了,為鄭譯、劉昉二人矯詔提供了機會,那么周宣帝當天對于立遺詔這么重要的事都已經無法交待了,他難道還會對姚僧垣這個御醫說些不痛不癢無關緊要的的話?另外《周書》卷四十七《姚僧垣傳》記載姚僧垣在楊堅輔政后被授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進爵北絳郡公,而楊堅篡權后如此優待前朝宮內一個與自己并沒有什么交往的御醫,讓人難免覺得有些奇怪,再看《姚僧垣傳》記載的整個事件過程:

帝尋有疾,至于大漸。僧垣宿值侍。帝謂隋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診后危殆,必不全濟。乃對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帝頷之。[18]

這段對話本身并沒有什么價值,但是卻向世人似乎為了專門透露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周宣帝病危時楊堅在場,這就從側面透露出來楊堅后來的輔政是合理合法的是經過周宣帝認可的,當時也許在場的只有周宣帝、姚僧垣、楊堅,但在我們已有的史料中并沒有關于此事的其他記載,那么《姚僧垣傳》中的記載就是一個孤證。結合姚僧垣在楊堅篡權后得到的種種優待,我們可以猜測有可能此事是楊堅與姚僧垣后來捏造的,目的就是強調楊堅輔政的正統性。

綜合上述分析,周宣帝去世之事的真實經過應該取《資治通鑒》和《隋書》記載的那樣,周宣帝乙未日(11日)不豫,當日去世,丁未(23)楊堅等人矯詔追五王回宮,己酉(25)才發喪。而《周書》、《北史》所取史料應為隋朝官方所記,掩蓋了楊堅等人秘不發喪,暗中準備,矯詔追五王入朝,并配合《隋書·姚僧垣傳》的記載,專門制造了一個楊堅輔政為周宣帝所托的假象,突出了其合法性,掩蓋了楊堅篡權的事實真相。

【參考文獻】

[1][7][1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一七四宣帝太建十二年五月條5510;5514;5511.

[2][9][11][16][18]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卷七《宣帝紀》124;卷十《虞國公仲傳》160;卷四〇《顏之儀傳》720;卷三七《姚僧垣傳》843;卷三七《姚僧垣傳》843.

[3][6][8][10][13][14] [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一《高祖紀》3;卷三八《盧賁傳》1143-1144;卷三八《鄭譯傳》1136;卷三八《盧賁傳》1143;卷五〇《宇文慶傳》第1314頁;卷三八《盧賁傳》1141.

[4] [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十《宣帝紀》 379.

[5] 拙作.楊堅代周立隋史事考辨[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4).

[12] 拙作.北周宣帝時期皇權的加強—以六官遷轉為中心[J].唐潮,2014(下).

[15] 唐國佳.“周宣帝之死”的時間問題再考[J].今日科苑,2010.16.

【作者簡介】

李兆宇,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