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的藝術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公園公共藝術規劃解析

2016-11-09 09:52尹傳垠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共生博覽會藝術品

尹傳垠 周 婕

共生的藝術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公園公共藝術規劃解析

尹傳垠 周 婕

本文從藝術共生的角度入手,重點探討了當下城市建設與文化復興之間的機遇與挑戰,以武漢市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為例,分析了城市公共藝術與公眾社會之間的互動,闡釋了文化對城市公共藝術的影響,解讀了當前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發展的聯系。

共生;公共藝術;城市文化;園林博覽會

2015年9月武漢市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已經盛大開園,這是一屆展示園林景觀的高層次、專業型博覽會。此次園林博覽會的舉辦不但提高了武漢的知名度,傳播了武漢的地域文化,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一次極重要機遇。經過湖北美術學院師生和國內多位著名雕塑藝術家為期一年多的創作與設計,武漢園林博覽會園區的公共藝術作品已全部呈現在廣大市民眼前,園博會開園展覽以來吸引游客無數,不但體現了武漢文化的精髓,更展現了武漢市的整體魅力。作為前期規劃設計的主創人員,筆者對相關工作和規劃思路進行整理,形成文字供讀者批評指正。

一、共生的理念

“共生”一詞起源于生物學,原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的關系。共生的哲學思想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哲學中天道自然、生生和諧、天下大同、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共生理念致力于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1]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共生的思想,其內容有異質文化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內部與外部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群中,文化意識、生活情感、審美觀念及社會理想也有所不同,在藝術創作上則體現多元性,而中國當下的藝術現狀不僅僅汲取了世界各地的不同風格,也融合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公共藝術要將本身主題與當下不同的環境、文化協調起來,成為環境中“點睛的語言”,共生的公共藝術觀念就是在承認公共藝術和環境具有各自獨立性的基礎上,使公共藝術充分發揮其藝術特點并與環境相融合。本屆園林博覽會的主題為“園林連接你我,綠色融入生活”,通過“綠色、創新和文化”的規劃原則彰顯城市魅力。作為城市文化的的載體,通過“共生”理念進行規劃和設計,是武漢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的一大特色。

1.環境共生

環境共生的理念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維之一,是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有機相處的互利生態關系。環境共生在空間上是指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共生,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育、創造自然文明的平衡、重視自然紋理的原型;在時間上是指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使新環境與舊環境共生,重視地方特色的保存,塑造地方領域的文明;在人類關系上是指重視人與萬物的關系,維護自然萬物的共存,重視環境協調和創造生態環境的平衡。在武漢園林博覽會的公共藝術設計上,利用了當地的垃圾山再生資源,創造了可循環利用的沼氣火焰,環保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環境污染,自然分解垃圾美化環境,達到公共藝術環境共生的目的。

2.城市共生

城市共生理念在于營造一個富有動態的有機環境,將城市的多種功能混合在一個整體里,使城市的歷史與未來相融合,讓人們身處城市又能接近自然環境。公共藝術與城市有機結合,建造人文與自然的“灰空間”①“灰空間”,也稱“泛空間”。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為建筑群周邊的廣場、綠地等。,用景觀的方式創作城市藝術品,使藝術與自然相融,將自然引入到藝術中,將個體的小環境引入到城市的大環境里,讓城市富有生命感,人們生活在其中并具有歸屬感。在創作的過程中,堅持資源能源節約、物質循環利用、遵循生態學原則,使作品融入自然,做到“人在自然中生活,生活在自然中度過”。 在武漢園林博覽會的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讓城市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充分利用不同的城市圖譜,創造豐富的生態公共藝術品。

3.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的理念是將一座城市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文脈和記憶,通過藝術創作,表達文化的多樣性。當今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經強勢滲透,導致本土文化喪失,造成千城一面的現象。我們既要保存延續一個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質,也要將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使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火花。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需尊重特定城市環境、歷史背景、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等進行解讀,用藝術體現當代的氣息與歷史的文明碰撞,以達到文化的共生。園博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大盛會,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品在此處交融,武漢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既具有國際視野又能夠凸顯荊楚遺風和武漢居民的生活態度。

二、武漢園林博覽會文化和地理背景

1.武漢市的城市文化特色

武漢市九省通衢,位于長江之濱,是華中最大的中心城市,有著悠久的經濟文化歷史。古老的荊楚文化植根在這里,鑄造工藝、音樂、舞蹈、哲學、辭賦等文化一直影響至今,其中知音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明清以后武漢已經發展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商業中心和工業基地。近代辛亥革命武昌打響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槍,從此以后武漢便有了“敢為人先”的起義精神,武漢更成為了近代的革命中心?,F在武漢已經成為全國第二大高校城市,擁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一系列知名高等學府,這些高校為武漢帶來了大量的人才,使武漢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2.武漢園林博覽會的地理特色

武漢園博會選址于武漢市江漢區及硚口區長豐地塊和東西湖區金口垃圾填埋場,園博會將曾經廢棄的垃圾山改造為山水如畫的景觀公園,園區穿過清代湖廣總督張之洞建造的張公堤,將湖水引入曾經荒廢之地,實現“生態山軸”和“景觀水軸”的生態格局。

三、武漢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規劃解析

武漢園林博覽會的規劃主題是“文化、生態、科技”,本次園區公共藝術規劃設計在緊扣主題的同時,提出“共生”理念,進一步凸顯園博精神、武漢地域文化、時代氣息與生活氣息等文化元素,根據公共藝術創作類型的不同分為三大類型:“標志性藝術品”、“情境性藝術品”、“景觀性藝術品”,形成豐富的公共藝術體系。公共藝術品在園博園中合理分布,將園博會“生態園博、綠色生活”的靈魂和武漢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情感形象地傳達給廣大市民(圖1)。

本次公共藝術設計采用了文化性、科技性、生態性、國際性的原則,以“軸帶、環布、散點”為體系構成了公共藝術布局的整體框架,不僅參與了城市公共空間與環境建設,也傳承了武漢市的歷史與文化,創造了城市公園公共活動空間的地域文化特色。

1.重要節點的標志性藝術作品

標志性藝術品具有標志性作用和空間引導功能,設計形態上以抽象為主,以武漢城市精神和園博園主題為創作理念。標志性作品設計有:“窗欞內外”、“園博印象”、“鳳舞荊楚”、“歡樂時光”四大主題。

“窗欞內外”(圖2)位于武漢園博園主要入口之一北入口。北入口作為整個園博會的“第一印象”,是游覽全程的開始部分,是鴻篇巨制交響樂章的序曲。作為園博核心藝術作品,采用結構主義的構造手法,材料上以金屬為主結合新型材料并考慮夜間照明需求,表達一種身心的自然生發和蓬勃生機,突出園博主題?!皥@博印象”位于園區南入口廣場,南入口為幾何形狀的入口廣場,棱角分明,為一個硬質景觀空間,整體風格簡潔明了,具備可識別性?!皥@博印象”作為城市人文藝術與生活主題,體現南入口清晰簡潔的設計風格,并配合附近的音響系統達到互動娛樂的目的?!傍P舞荊楚”(圖3)位于園區東南制高點,“鳳舞荊楚”為“楚地”圖騰文化的抽象表達,既蘊含歷史的滄桑又融合對未來的展望,通過燈光和色彩變化來創作的一組超現實、戲劇化的敘事性作品,達到視覺聚焦與定位的效果?!皻g樂時光”(圖4)位于園區西次入口重慶園與上海園之間?!皻g樂時光”作為武漢城市活力、節奏、多元化以及兼容性的表達,展現出武漢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

2.服務建筑的情境性藝術作品

情境性藝術品與所處環境及建筑融合,設計形式上以具象形態為主,以展現民俗、民風為創作理念,增強文化主題。情境性作品有:“民俗民藝”、“市井百態”兩大題材?!懊袼酌袼嚒蔽挥谖魅肟诜諈^前廣場,“民俗民藝”以服務區廣場戲臺為中心,展現民間特色元素,把握武漢特有民風與民俗技藝進行創作。它注重楚派文化的展現與周邊建筑風格的融合,讓人們在游玩時充滿樂趣?!笆芯賾B”(圖5)位于園區東側的東入口服務區內廣場,“市井百態”著重體現老武漢的風土民情,展現老漢口的生活方式和融匯生動的百姓生活(圖4)。

3.園區點綴的景觀性藝術作品

景觀性藝術品充分利用各個創作基地特性與功能需求而創作。設計形式多樣,有裝置、構筑物等,以空間藝術性裝飾為主,體現了作品的生態性、融合性。景觀性作品有:“森林之歌”、“園博之門”、“動物之靈”、“葉之舞”、“花之戀”、“衍生”、“曲水落虹”、“躍動”、“焰”等。

圖1 武漢市園博會公共藝術品規劃總布局 作者繪

圖2 “窗欞內外” 作者攝

圖3 “鳳舞荊楚” 作者攝

圖4 “歡樂時光” 作者攝

圖5 “市井百態” 雕塑 作者攝

“森林之歌”(圖6)位于園區南入口湖北園附近的水岸,岸邊植物形態多樣種類豐富,形成了特色水岸景觀長廊?!吧种琛本o扣生態主題,以生態型藝術小品為主,通過燈光和色彩變化展現出超現實,夢幻的藝術作品(圖6)?!皥@博之門”位于荊山之北,是北主入口檢票雨棚?!皥@博之門”使用可再生材料,在滿足其功能性前提下進行美化設計,把握人、自然、技術的相處之道?!皠游镏`”也位于荊山西交匯處,它通過擬態動物嬉戲的場景,傳達人們親近自然的意念,并表述當代藝術創作與自然意識形態和諧共生的關系?!叭~之舞”位于再生園附近,“花之戀”位于橘園?!叭~之舞、花之戀”作為公共空間當中符號性藝術作品進行創作。迎合園林與生活的主題,以抽象形態展現生態之美?!把苌蔽挥诖髱焾@畔,所處位置在大師園與生態縫合一號橋交接處,地勢向縫合橋方向逐漸增高?!把苌备鶕苓叺貏莪h境對藝術作品進行創作。形態上注重創作簡潔直觀并能融入大師園的整體格調?!扒浜纭保▓D7)位于天津園與沈陽園之側,通過小溪的高差營造出水流的不規則。彩色的藝術品多以不規則氣泡狀分布?!扒浜纭痹谛螒B上充分適應周圍的水體以及環境,夜間通過LED燈照亮橋體和道路,迸發出無限的激情和活力,有著寧靜、優雅、別致的特質?!败S動”位于南部生日花園之側,以“青春活力”為主題,注重圖案和色彩的運用,通過空間、色彩和光線的變化,營造了一個可提供人們社交和賞玩的空間?!把妗蔽挥诟郯呐_園沼氣排放裝置附近,充分利用沼氣排放裝置的工業性與生態性,以“火焰”為主題,創作生態式藝術裝置,凸顯生態之火,引領游客了解園區的建園理念及生態處理措施。

圖6 “森林之歌” 作者攝

圖7 “曲水落虹” 作者攝

四、后記

當代公共藝術在傳承城市的文化與精神中,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在如今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的建設中,不僅要以獨特的形態妝點城市的環境,成為城市形象的點睛之物,同時也要根植于特定的場所成為地緣文化和場所精神的載體,并通過與人的交流以直觀對話的方式闡釋地域的歷史、人文及其價值,讓人們憑借公共藝術來解讀場所的文化和精神內涵[2]。

公共藝術設計不僅是歷史文化的體現,也應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它一方面要體現傳統精神和美學價值,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未來,體現發展的文脈。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品要將其形態保留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年,因此既要考慮作品內涵的經典性,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國民的精神文化和審美需求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市未來發展中的公共藝術設計也會具有新的前景。武漢市園林博覽會已經盛大開園,她給城市和市民帶來了新的風景,由于多種原因,規劃設計的不少藝術品沒有建設,有些實施過程中調整較大,但這些建成了的精美作品給市民和游客帶來的全新體驗。其中“鳳舞荊楚”、“窗欞內外”、“歡樂時光”分別為王中、傅中望、景育民等國內知名藝術家嘔心創作,這些美麗的作品將與城市共生、與環境共生,成為武漢市的有機體,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絢麗的色彩。

尹傳垠湖北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 副主任 教授

周婕 湖北美術學院 碩士研究生

[1]黑川紀章.新共生的思想[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陳高明,董雅.公共藝術的場所精神與地緣文化——以天津為例[J].文藝爭鳴,2010,(8).

TU986

A

1009-4016(2016)01-0091-04

湖北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代公共視覺藝術設計研究中心”資助課題,項目名稱:2015第十屆(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及設計研究(JD-2012-01)。

猜你喜歡
共生博覽會藝術品
藝術品鑒,2021年征訂中…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藝術品鑒》常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共生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第六屆中俄博覽會引領中俄經貿合作新趨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2.14搶先購”萬款情侶對戒博覽會盛大開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