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義的生成

2016-11-09 10:33徐楠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審美符號媒介

徐楠

【摘 要】本文試圖探究媒介時代的主力軍(電視、電影和移動互聯網)是如何構建“審美烏托邦”夢境,及其馬爾庫塞式的“虛假的需要”構筑的深層內涵。意圖使人們在追求“南柯一夢”的幻境和迷途中抽離出來,對媒介文化與商業聯姻達到對受眾的造夢有清醒的認知和反思的態度,不至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漸行漸遠。

【關鍵詞】符號;媒介;受眾;審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82-01

隨著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媒介傳遞的信息和符號,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助長了“消費主義”的肆虐,讓受眾的“物質”情結變得嚴重;“亞文化”在媒介中傳播和發展,對受眾的審美建立產生了影響,話語權解放的“狂歡”,“審美烏托邦”的形成,審美的“功利主義”和短期的價值取向,引發了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問題。因此,本文主要關注媒介中受眾的審美構建問題,建立符合本真意義的受眾審美世界,對媒介文化與商業聯姻達到對受眾的造夢有清醒的認知和反思的態度,不至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漸行漸遠。

一、媒介符號的受眾解讀

在人類的社會傳播活動中,大眾媒介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是信息表達與傳遞的中介,其中信息是符號和意義的統一體,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意義是信息的精神內容。受眾在進行媒介符號解讀時,解讀的方向會沿著受眾的心理經驗和心理期待,進行種種“解碼”,即借助受眾內在的知識信息庫和豐富想象力展開,對符號信息不斷換算、不斷修正和重新評估。進而實現媒介符號的受眾愿景接受,建立受眾的審美期望和“審美烏托邦”,以及了解符號對于受眾的審美影響,期望減少不現實的審美構建。

二、媒介符號對審美烏托邦的建構

審美烏托邦,簡單說來就是“審美的烏托邦”。它所追求的是一種更完美的生活,在現有基礎上更本真、更和諧地生活。審美烏托邦希望通過喚醒已被遺忘了的完整人性和自然本能,進而使人由馬爾庫塞所言的“單向度的人”恢復為健全完整的人,終使這個“單向度的社會”恢復為和諧的“完整世界”。然而,在新媒介時代,審美烏托邦不再是空想、幻想,而是在媒體所構建的各種符號中,深刻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意思形態和審美心理的特征。

當代媒介構成了受眾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文化影響力,媒介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擴展和延伸了受眾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使受眾更加認識和感知這個社會。而受眾對于不同符號的解讀,帶來的行為和活動,又反作用于社會。同時,媒介的發展也對于受眾美的認識產生了影響,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也不可避免地跟隨媒體的誘導發生各種變化,現實世界和媒介構建的理想世界的邊緣被模糊。受眾在真實世界外,在媒介符號的誘導下,構建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審美世界。

于是在媒介符號的社會里,審美是通過傳媒影響構建的,是被符號制造和搭建出來的。從建構角度來看,媒介時代下,傳統的語言和形象,不僅停留在符號本意系統之中,而是由這一層級符號系統中的能指、所指一同構成了符號表意系統的能指。從解構角度來看,解構,是指用一種懶散、平實的語氣和無端的行為拆解英雄、歷史、理想、神話的崇高和深度,進而反傳統、反理性、反權威。媒介符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受眾可以對于符號的解碼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信息,運用后現代的敘事手法對原作品進行解構,以與原文本相異的角度來解釋、歪曲、顛覆、革新既有的媒介權力意識形態。隨著新媒介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自由得到了尊崇,這為解構提供了可能性,“反過來,解構又給解放一種理論上的支撐。當它們互為因果在審美領域中任意穿行于文本的縫隙中時,其超常的游戲、置換、拆解功能使中心、真理、權力、本質等都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和邊緣、底層、弱勢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應該是一種自由的表征?!?/p>

三、結語

通過各種媒介傳播的信息,將多元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傳輸給受眾,利用“符號化”了的各種媒介信息構成的“景觀”,深刻地影響受眾的審美心理。本文借助符號理論對媒介受眾審美構建進行討論,進而在符號秩序中構建受眾的“審美烏托邦”。讓媒體受眾可以了解媒介符號對于審美價值屬性的影響,在滿足現實模擬性、感官愉悅性、意義再生產性與人們內心的審美的基礎上,認清媒介符號的真實意義,不至遠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

參考文獻:

[1]宋煒.新媒體背景下視覺符號的意義[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5,(1):70-71.

[2]李益,夏光富.探析媒介變革與審美文化發展[J].新聞界,2011,(6):119-121+135.

[3]趙毅衡.“媒介”與“媒體”:一個符號學辨析[J].當代文壇,2012,(5):31-34.

[4]孫珊.媒介批判視角下的符號研究[J].魅力中國,2013,(7):308.

[5]李益,夏光富.新媒介審美特性探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8-134.

[6]周玫,梁芷銘.網絡審美生態系統的失衡與重構[J].新聞知識,2014,(2):31-33.

[7]范亞麗.網絡藝術與新審美烏托邦——論網絡藝術的虛擬現實性[D].鄭州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徐 楠,女,漢族,西安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碩士,文藝美學。

猜你喜歡
審美符號媒介
“+”“-”符號的由來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變符號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