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外表下的真實人類

2016-11-14 11:56劉佳平
時間線 2016年5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機器人人類

劉佳平

正處于白熱化發展的智能機器人,卻在近日遭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學家、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諾亞·哈拉瑞潑來的冷 水。

哈拉瑞在其新書《上帝:明日簡史》中預言:人工智能崛起后可能不會毀滅人類,而是接管我們社會的大部分職能,使人類失去生存的目標,讓人類變成“無用階層”,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誰也無法保證會出現什么后果。

誠然,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不能否認的是,在未來,智能機器人很可能為人類帶來了個人價值與倫理方面的巨大挑戰。

無用的人類

7月28日,據《每日郵報》報道,澳大利亞機器人公司Fastbrick Robotics推出了一款機器人瓦匠Hadrian X,只要2天時間就能建造起一整棟房屋,而且不需要休息。它強大的生產能力促使它成為了建筑工人最為強勁的競爭對手。強生產性機器人的出現將導致一部分基礎性作業的工人失去原本穩定的工作,由此對機器人產生深深的敵意。在其他工作場景中,工業化生產解決了一些基礎、繁瑣的工作,同時也帶來了對個人存在價值的重新審視。

“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在職場中,時常聽到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對職場小白這樣說。這句話背后涵蓋著很多問題,核心都可以歸結到“對協同效率的擔憂”。單純完成基礎性工作已經不再適合在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立足,一百多年來在工業革命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流水線,一時間也失去了原本穩固的地位。

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認為,精細的分工可以促進勞動生產力。于是,大多數企業家夢寐以求著將事情細化拆分,讓低成本的勞動力也能做。分工的明確以及流水線的順暢,使得效率和用人成本得到了顯而易見的優化。但在今天,這提升似乎變得不那么確定了。

科技的進步將人類從簡單的重復性工作中解脫了出來,在免除了員工對枯燥無趣或是危險的任務產生抱怨之外,還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企業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去爭奪更大的市場,而員工也更加注重培養個人技能的不可替代性。這些代替人類工作的機器以各種形態出現在我們身邊,除了成型的工業流水線,還有更加智能的掃地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空中機器人,甚至還有隱藏在屏幕后精準回應客戶需求的客服機器人等等。目前,科學家的研究使機器人的功能愈發多樣化,逐步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進行轉變,而其外觀形象也愈加逼 真。

那么,這些酷似人類的機器人是否會完全替代人類呢?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一份研究顯示,先進的機器設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利有弊,只不過利大于弊,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直是機器人科技研究的先驅,曾研究出獵豹、Atlas等轟動世界的軍事機器人。8月13日,在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機器人專場上,MIT機器人實驗室主任Daniela Rus表示,相較于擔心機器人取代人類,人們更應該擔心建造機器人的速度還不夠快。在中國,到了2050年就只有20%的人仍處于工作年齡,所以更應該加速機器人的生產制造以彌補勞動力的短缺。因此,她提出一個愿景,期待未來的工廠會有更多的機器人跟工人并肩工作,未來機器人會比現在的更加先進。

但是,機器人畢竟還是有弊端的,若機器人被人類賦予了完全自主的思想,那么世界將會變得不再平衡,而這樣的日子也并不遙遠。

8月2日,俄羅斯研究人員宣布將在未來一年半的時間里,通過分析、模仿人類大腦工作的方式,研發出一款具有情緒的機器人。該機器人不僅能通過設定好的程序或增強學習技術進行學習,像人類一樣思考眼下發生了什么事情,并跟上這些事情的節奏,還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來實現這些目標,并積極地尋求答案,逐步累積起對人類的信任。

事實證明,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使其具備一定的自主思想。這一旦成為現實,勢必會像克隆人的出現一樣,給人類帶來倫理道德的強烈沖擊。

從科幻走進現實

“機器人(Robot)”這個詞誕生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是從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演變而來。就像誕生于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于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然而,凡事都有節制,對機器人的開發也并非沒有限制。

早在1940年,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就提出了 “機器人三原則”:

1、機器人不應傷害人類;

2、機器人應遵守人類的命令,與第一條違背的命令除外;

3、機器人應能保護自己,與第一條相抵觸者除外。

學術界一直將這三原則作為開發機器人的倫理性綱領,但對于倫理的挑戰從未中斷,尤其是在科幻作品中,由于機器人并非只具備生產性,其社會性導致的危機并不僅限于工作層面,更多的是在倫理層面上,因此機器人的存在對人性的沖突引發了人類的恐慌。雖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種想象,但人類社會將可能面臨這種現實。

科幻小說《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預告著,機器人的發展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悲劇性影響。2015年的英美劇《真實的人類》和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一樣,真正關注的并非高科技的美好,而是可能引發的危機。

《真實的人類》講述了合成人被繁忙都市中生活的人類廣泛使用,而隨著合成人與人類越來越相似,人類的行為受到合成人影響而發生變化的故事。合成人并不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和邏輯,它們更像是機器,以執行人類命令為天職。然而,劇中一個家庭關系緊張的郊區家庭為了改變生活方式而購買的二手合成人,竟然是具備自我意識的特殊合成人,并非一味順從他們的奴隸。他們開始意識到,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會給人類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危機,和合成人在一起生活會在倫理道德方面產生可怕的、影響深遠的后 果。

隨著機器人外表的逼真程度不斷向人類靠攏,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的不斷融合,《真實的人類》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也不無可能成為現實,包括機器人的社會角色,機器人的行為觸及法律,人類將機器人作為性愛奴隸或與機器人產生依戀情感,甚至將機器人當作家庭成員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那么,人們距離這一天究竟還有多遠呢?

過去,即便科技進步迅猛,人們依舊認為機器人的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與人類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對于機器人的智能程度和發展前景也存在質疑。但隨著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認識的加深,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技術已經在機器人的應用上得到了體現,并逐漸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機器人將很有可能獲取近乎人類的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

目前,以谷歌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和科學家們正試圖以人工智能來彌補機器人在創造和學習方面的不足,并在云計算服務中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谷歌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使電腦可以從數據流當中提取數據,進行抽象處理,翻譯文本內容以及易于理解的圖片,包括標記色情圖片,以及通過面部表情識別情緒等等,從而歸納出有意義的信息。

機器人不僅可以進行人機對話,甚至還可以寫小說。

通過一場人機大戰,Alpha Go向人們展示了數學的強大力量,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數學竟也可以與文學走到一起,甚至相互轉化,使機器人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7月,根據外媒報道,美國佛蒙特和阿德萊德大學的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們從電子書庫“古騰堡計劃”中挑選了大約2000部英文小說輸入計算機,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曲線,結果驗證了美國黑色幽默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的著名觀點,即每一個小說故事都可以用二維圖表的方式表示出來,并且這些曲線有許多共同點。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大量反向分析這些情感曲線,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正向作用于計算機寫作,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機器人在未來能像人類作家一樣寫出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

機器人不僅不必經受人類的生老病死,具備人類難以抗衡的高生產效率,還即將擁有情感和邏輯,實現自主學習,為人類解決問題,甚至創造小說。目前,機器人所涉及的倫理問題還沒完全顯現,智能機器人好像即將走進人類生活,而人類似乎還沒準備好,人機關系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成為熱點話題。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機器人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