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建筑特色初探★

2016-11-22 05:09盧碧瑩謝小英
山西建筑 2016年10期
關鍵詞:岑溪市開間中堂

盧碧瑩 謝小英* 陽 慧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建筑特色初探★

盧碧瑩 謝小英* 陽 慧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以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建筑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考察,深入地分析了該地區廣府式祠堂的平面形制與構架類型,并介紹了祠堂中各堂的構架組合特點,探討了廣府式祠堂對當地客家祠堂的影響,為該地區祠堂建筑的保護與修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

廣府式祠堂,建筑形制,構架類型

岑溪市位于梧州南部,自明清以來長期屬于梧州管轄。其地近廣東,東臨廣東省羅定市,南接廣東省信宜市,是兩廣門戶。明清廣東社會動亂、緊張的人地關系更使得粵東移民自發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廣西。自明成化元年兩廣總督開府梧州后,由廣東抽調官兵戍守梧州,為大規模軍事移民。隨著梧州軍事、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大量消費性人口的聚集,廣東各地商人紛紛進入梧州以及桂東南地區定居經商[1]。這些廣東移民在岑溪開枝散葉,給岑溪社會帶來了廣府文化、廣府語言,更使岑溪的建筑帶有廣府式的特征。祠堂具有收宗聚族的作用,是聯系、強化家族學院的祭祀、禮儀場所,因此人們往往舉族之力修建祠堂,使用最上等的材質、最高等的木構架、最精美的裝飾,使其成為民間建筑中形制最高等、工藝最精致的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本選題在對岑溪市境內的廣府式祠堂進行實地勘察與測繪的基礎上,著重從平面、構架兩方面來歸納當地廣府式祠堂的形制特征。

1 祠堂平面形制

1.1 總平面格局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平面布局,有一路三進三開間、一路兩進三開間與一路四進三開間三種,一路四進三開間是此地區平面形式的最高等級。自清以來,比較固定的形式有一路三進三開間與一路兩進三開間,其中一路三進三開間的平面形制占主導地位,如馬路鎮羅活村楊氏宗祠(見圖1)。逾半數祠堂中路各堂兩側設有側室,作為祠堂的輔助性用房,多用來居住、后勤烹煮、置放雜物。側室與中路廳堂不相通,而是在其前設小天井,辟門與中路天井側廊或廳堂后檐相通,這樣就避免僭越體制所規定的“平民不過三間五架”的“紅線”,同時滿足了祠堂的實際功能需求。這種一路三進三開間、兩側帶側室的形制多見于清中期。到了清末民初便多只做一路三進三開間的格局,兩側不再設側室。

1.2 祠堂建筑構成元素分析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常見的平面布局形式為一路三進三開間,在中軸線上依次是前堂、中堂、后堂。各堂之間設天井,天井兩側常設廊聯系各堂。以下對上述構成元素做更為深入的分析。

1.2.1 前堂

前堂是祠堂建筑序列的開端,是一祠的門臉,是觀者對于祠堂的第一印象。根據前堂前檐是否立柱,將前堂分為門堂式和凹斗式兩大類。門堂式即設前廊的門堂形制,此種門堂的門墻大多設于前金柱位置,以門墻劃分門堂的前跨和后跨(或中、后跨)。前跨即前廊,進深較淺,通常為3步架,個別進深4步架。前廊一方面是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可容人停留駐足,另一方面有擴大正門的視覺效果及提升入口等級的作用,使正門看起來氣宇軒昂,空間層次得到提升。凹斗式即不設前廊,心間向內凹進,大門開在前檐柱位置的大門形制。凹斗式空間狹促,等級及視覺效果不及門堂式。在岑溪所調研的祠堂中,八成祠堂采用等級較高的門堂式,門堂式的三開間前廊與前堂兩側側室一起構成了面闊五間的立面效果(通常為避免逾制,側室正脊高度及進深小于前堂),使大門看起來氣勢雄偉。

根據門內空間,門堂式又可分為全開敞式、半開敞式與一明兩暗式。全開敞式,即門內心間與次間完全向天井開敞,心間與次間之間無隔斷。半開敞式,即門內心間與次間之間無隔墻,次間設后墻(次間不形成封閉空間),僅心間向天井開敞。一明兩暗式,即門內心間與次間之間設隔墻,且次間設后墻,使次間成為封閉的輔房,僅有心間向天井開放。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多采用全開敞式。

側室與前堂的進深位置關系也有所不同,少數側室進深與前堂一致,多數會稍退一皮磚,使側室的進深略小于前堂,以表示前堂、側室有別,而非前堂面闊五間,這是使前堂顯得氣派但又避免逾制的常用手法,如馬路鎮羅活村楊氏宗祠。

1.2.2 中堂

中堂,又稱享堂或拜堂。在廣府式祠堂中,中堂承擔著家族聚會、議事的功用。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中堂一般都在次間設后墻(部分設前、后墻,個別僅設前墻),心間向天井開敞,并于后金柱位置設屏門。其圍合意識較典型的廣東廣府式祠堂要強,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部分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甚至將木櫝神牌置于中堂心間,則心間亦設后墻,僅在次間后墻設門與后天井相通,其封閉性更強,光線更暗。

1.2.3 后堂

后堂即寢堂或祖堂,居于整座祠堂最末,是設置神龕放排位、供神祖安寢、供后人祭拜之所。岑溪廣府式祠堂后堂有三種類型:全開敞式、一明兩暗式、半開敞式。

全開敞式和半開敞式的明、次間均無隔斷,連通性好,但全開敞式的次間前檐無圍墻,明、次間均向天井開放,而半開敞式的次間前檐有圍墻,僅心間向天井開放。一明兩暗式,即明、次間均有墻相隔,且有前后墻,形成封閉的側室,側室另設門與天井相通?,F調研祠堂中,以半開敞式占主導地位,全開敞式與一明兩暗式較少。

1.2.4 天井

天井是祠堂內由四面房或墻圍合形成的院落空間,為堂增加采光、通風。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天井大多為橫長形,面寬較進深大。面寬尺度有三種:一種是在廳堂心間面闊的基礎上往次間擴1尺~5尺,這種用的較多;一種面闊三開間,這種天井僅在早期祠堂中運用;還有一種天井其面闊與心間同寬,此種天井通常用于后堂。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前后天井面積比約1.5∶1~3∶1。設于前堂與中堂之間的前天井,寬深比一般在1.5∶1~3∶1之間。設于中堂與后堂之間的后天井,寬深比一般在1.2∶1~2.1∶1之間。較為突出的是梁謝宗祠的后天井,4.27 m的開間,卻只有0.93 m的天井進深,寬深比約4∶1,庭院狹促。因此,前天井多開敞、明亮,給中堂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更利于祭拜儀式的舉行、宗族活動的開展。而后天井的狹促,使后堂光線昏暗、幽閉,營造了先祖靈魂居所之深幽、神秘的陰性空間氛圍。

另外,在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天井的營造中,要求天井的大小能使坐于廳堂神龕前的案幾位置的人,可以從廳堂封檐板以下的視野里望見前座建筑屋脊上的天空,即所謂“過白”,過白一般在1尺~3尺之間,少數清末民初始建、修建的堂達4尺~5尺。

1.2.5 側廊

側廊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并且隨著時間推移,整體呈現側廊進深越晚愈大的態勢。調研中發現的建于明末的平塘林氏宗祠,是一路四進三天井的平面布局,其三個天井均不設廊;而建于清初的丁孝子祠,前院側廊寬1.58 m,后院側廊寬1.77 m;發展到清末,梁謝宗祠前院側廊寬已達2.8 m,后院側廊進深更達3.18 m。岑溪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日照強烈、濕熱多雨,側廊的出現使得人們不需要步出室外便可穿達各堂,方便了人們在祠堂中的活動。

2 祠堂構架類型及特征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梁架有硬山擱檁式和插梁式兩種(見圖2),其中插梁式不同于傳統木構架的抬梁式或穿斗式,是二者的融合。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梁架通常以瓜柱、柁墩或梁頭承檁,將檁條所荷載的屋頂重量傳給承重梁,承重梁再將荷載傳給落地柱。承重梁是抬梁式木構架的核心構件,通常置于落地柱柱頂,但岑溪市廣府式祠堂梁架的承重梁不置于落地柱柱頂,而是插入落地柱柱身(一端或兩端插入),具有很強的穿斗木構架意味;同時瓜柱承檁也是穿斗式木構架的一個顯著特點,但穿斗式木構架無承重梁,只有具有拉牽作用的穿枋。因此,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的梁架是抬梁、穿斗相混合的產物——插梁式木構架。其插梁式木構架又可分為以下四類。

2.1 駝峰(墩)插梁梁架

駝峰(墩)插梁梁架可分為兩類:駝峰斗拱梁架和駝墩插梁式梁架。

駝峰斗拱梁架即梁上置駝峰,駝峰上頂斗拱,斗拱承托上部梁和檁,部分設檁間聯系構件——水束。駝峰斗拱梁架多用于中堂前跨與中跨(見圖3),梁多采用月梁式。駝峰斗拱梁架出現時間較早,精致美觀,是所有梁架類型中最為講究的,但因其工序復雜,對匠人技藝要求較高,到了清中期后便鮮少使用。

駝墩插梁式梁架即大梁上置駝墩,駝墩承托上部梁,駝墩與梁共同承檁的構件空間組合方式。多用于前堂中、后跨時,中堂各跨。用于中跨時,一般采用直梁,用于前、后跨時,多采用月梁。駝墩插梁式梁架較之駝峰斗拱梁架更為簡易,力學傳遞亦更為清楚簡潔,自清中期很快被廣泛使用,但它不如駝峰斗拱梁架精美。

2.2 瓜柱插梁式梁架

瓜柱插梁式梁架即以瓜柱承檁,并有插入落地柱的承重梁的構架形式。瓜柱插梁式分為穿式瓜柱梁架和沉式瓜柱梁架。

穿式瓜柱梁架的瓜柱都較為瘦長,在瓜柱身上挖槽,梁在與瓜柱交接的位置削平,梁穿過瓜柱身出平梁頭,梁頭一般削刻成卷草狀。沉式瓜柱梁架的瓜柱都較為矮圓,狀似葫蘆。其做法是在瓜柱上部削出與梁吻合的槽口,再將上部梁放入瓜柱槽口內,梁頭保全圓狀,梁頭一般淺浮雕卷草紋。岑溪市廣府式祠堂中的穿式瓜柱梁架出現的時間較早,僅見于明末清初的平塘林氏宗祠與建于雍正三年的丁孝子祠,用于中堂、后堂各跨,并采用月梁。沉式瓜柱主要運用于前、中堂的中跨和后跨,用于中跨采用直梁,后跨采用月梁。因其較矮,大大縮短了梁架高度,能在有限的脊檁高度內提高大梁到地面的距離,增高堂內空間。

2.3 夔龍紋梁架

夔龍紋梁架的梁采用月梁,月梁上置簡化夔龍紋的構件,構件上置大斗承檁,大斗有鰲魚形、獅形、蝶形等。夔龍紋梁架運用得較少,僅見于筋竹鎮家修李公祠的前堂(見圖4)。

2.4 花板式梁架及博古紋梁架

花板式梁架即花板承檁式,花板上多雕刻花鳥畫或山水畫,梁多采用月梁?;ò迨搅杭苁轻袕V府式祠堂各堂前檐采用最多的梁架形式。

博古紋是盛行于清中晚期的紋飾,被廣泛運用在廣府祠堂的前廊梁架中。但岑溪廣府式祠堂中很少運用,僅在清末民初的前堂、中堂的前檐中有使用。

3 祠堂中各堂的構架組合特點

3.1 前堂構架

前堂多為前、后兩跨,前跨(即前堂前檐)一般為花板式,后跨為硬山擱檁。硬山擱檁在檁條下內博風處依據長度分幅繪制泥水彩畫,有時亦不分副,直接繪制卷草紋。部分有前、中、后三跨,其前跨為花板式,中跨與后跨梁架相同,為駝墩抬梁式或瓜柱插梁式。

3.2 中堂構架

中堂是宗族活動使用最集中的空間,因此在構件形制、用料、裝飾等都是全祠最好、最高的。岑溪市廣府式祠堂中堂木構架非常精美,中堂形制大致分為兩類,山墻擱檁式和梁柱結構形式。

1)山墻擱檁式。中堂使用山墻擱檁式的祠堂多出現在清末民初,為一跨式或兩跨式。一跨式不設前廊,前后檐為挑枋承檁,整體采用山墻擱檁的方式。兩跨式設有前廊,前跨采用砌上明造式的博古梁架,后跨為硬山擱檁,挑檐部分用挑枋承托。

2)插梁式。岑溪廣府式祠堂明末至清中期的中堂采用插梁式木構架,插梁式木構架有駝墩斗拱式、瓜柱插梁式、駝墩插梁式三種,從精美度、工藝復雜程度來看,駝墩斗拱式>瓜柱插梁式>駝墩抬梁式>夔龍紋式。從出現的時間來看,駝墩斗拱式>瓜柱插梁式>駝墩抬梁式和夔龍紋式。一般來說,中堂金柱柱徑大于檐柱柱徑。明末、清初中堂各柱與清中期中堂的金柱一般為圓形木質。

此外,就柱礎而言,明末清初的柱礎礎寬/礎高比值均較大,清中期以來,礎高已大于礎寬,至清末,比值已趨于0.6∶1,至清末民初,比值更是達到0.5∶1。自明末清初以來柱礎高度從小于寬度到大于寬度不斷增高,束腰也愈趨明顯。就柱礎的材料而言,明末清初至清中期多用木質的柱櫍,柱身與柱座多由紅砂巖制成,到了清晚期柱礎各部多采用花崗巖。

3.3 后堂構架

后堂的形制亦分為兩類,山墻擱檁形式和梁柱結構形式。

1)山墻擱檁式。后堂的主導形制為山墻擱檁式。其前檐為挑枋承檁,個別使用花板承托挑檐的形式,如家修李公祠,后堂前檐挑檐枋制成雕刻細膩的花鳥畫花板,板上做軒棚,板下由象鼻狀的插拱承托(見圖5)。山墻擱檁的內博風常飾泥水彩畫,因為后堂為陰性的空間,大多用色樸素,以黑底白畫副、灰筆觸為常見。其中較罕見的如家修李公祠的泥水畫(見圖6),黑底彩繪加白畫幅,內山尖處由三只草龍形成的蝙蝠懸叼一如意花瓶,瓶中牡丹盛開,象征富貴平安,吉祥如意;兩側脊底端各有一幅圖框場景畫,畫邊亦伴有牡丹。整幅更用了赤、靛、緹、翠等象征福祿、平安的彩色。

2)插梁式。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后堂較少使用插梁式木構架,若使用則各跨基本都用同一梁架形式。如岑溪市區的丁孝子祠,后堂為三跨,各跨均采用穿式瓜柱式。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后堂放置先祖排位的地方均設神龕,龕設于神臺上,龕柱設于臺側,高至檁條,并與其相接。龕多做垂花簾幕,垂花幕頂端與龕后砌的一兩皮磚墻共同承托龕頂部蓋板。有的神龕雕刻異常精美,用金色、貼銀箔,上雕兩龍逐日、蝙蝠銜幣、福藤纏繞,讓人嘆為觀止。神龕更顯示出神位至上崇高的地位。

4 岑溪廣府式祠堂對該地客家祠堂的影響

糯垌鎮曇海村林氏宗祠、水汶鎮石村梁氏宗祠兩座祠堂,均為客家祠堂,受該地區廣府式祠堂建筑風格的影響,帶有岑溪廣府式祠堂的建筑特色。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水汶鎮石村梁氏宗祠,是典型的客家三堂兩橫式圍屋,其炮樓、半月形池塘、夯土墻、挑枋承挑檐檁等都是客家建筑的典型手法,但這客家圍屋中又滲入了許多岑溪廣府建筑的手法,如前、中堂前廊為開敞的門堂式、檐廊采用博古架式軒廊、前檐檁間有“S”形鰲魚水束、前堂前檐柱采用紅砂巖束腰柱礎等,均體現了岑溪廣府式祠堂對客家祠堂建筑平面、構架、裝飾等方面的影響。

5 結語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現存多為明末清初之后,常見的平面布局為一路三進三開間,中路各堂兩側設有側室。為避免逾制,側室與中路廳堂不直接相通。剖面形制上,隨建筑序列,前、中、后堂前低后高。梁架有硬山擱檁式和插梁式兩種。其中,插梁式又分為駝峰(墩)插梁梁架、瓜柱插梁式梁架、夔龍紋梁架、花板式梁架及博古紋梁架。前堂一般采用前跨花板式,后跨硬山擱檁;中堂所用形制是全祠最高等級,多為插梁式木構架;后堂一般為山墻擱檁式,前檐多用挑枋承檁。

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基本保持了廣東廣府式祠堂的特征,某些具體形制上受當地建筑形制影響略有所變化。本文僅對岑溪市廣府式祠堂建筑形制做初步嘗試與探索,進一步的結論仍待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1] 范玉春.明代廣西的軍事移民[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2):34-43.

[2] 廣西岑溪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岑溪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3] 古永繼.元明清時期廣西地區的外來移民[J].廣西民族研究,2003,72(2):75-81.

[4] 李宗倍.廣府文化背景下珠三角與桂東南傳統村落形態比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5] 邵 華.清代廣東移民與廣西的社會變遷[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6] 熊 偉.廣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7] 賴 瑛.珠江三角洲廣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8] 馮 江.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9] 楊 揚.廣府祠堂建筑形制演變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10] 梁敏言.廣府祠堂建筑裝飾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11] 肖 旻.廣府地區古建筑形制研究導論[J].南方建筑,2011(1):64-67.

[12] 劉 懌.嶺南民居天井的自然通風手法研究[J].藝術研究,2014(2):51-53.

[13] 馮 江.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14] 劉 成.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天井尺度之地域性差異探討[J].建筑史,2012(2):115-125.

[15] 陳遠志.清以來戎圩商業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16] 肖 旻,張增球,陳慶軍,等.廣府木祠堂典型榫卯節點參數化分析[J].廣東土木與建筑,2013(8):14-18.

Discussion o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fu ancestral temple in Cenxi★

Lu Biying Xie Xiaoying* Yang Hui

(CivilEngineeringInstitut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1,China)

Taking the Guangfu ancestral temple architecture in Cen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in-depth analyzed the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type of Guangfu ancestral temple in this region, and introduced the architectural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hall in ancestral templ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Guangfu ancestral temple to local Hakka ancestral temple, provided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ncestral temple architecture in the region.

Guangfu ancestral temple,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type

1009-6825(2016)10-0007-04

2016-01-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祠堂建筑形制與工藝研究”(項目編號:51308134);大學生實驗技能和科技創新能力訓練基金項目“桂東南祠堂建筑形制與工藝研究”(項目編號:SYJN20130527)

盧碧瑩(1992- ),女,在讀本科生; 陽 慧(1988- ),女,在讀碩士

謝小英(1976- ),女,博士,副教授

TU251

A

猜你喜歡
岑溪市開間中堂
室外微氣候對騎樓室內熱環境的影響研究
中堂龍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設計中的研究與應用
岑溪市石材工業協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完美落幕
皇帝為什么又被稱為“九五之尊”
大開間剪力墻結構在保障性住房中的應用
中堂的講究
福綏境胡同50號“開間更新”院,北京,中國
淺談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
岑溪市金屬非金屬礦山重點縣攻堅克難工作通過驗收
廣西岑溪市富祥石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