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網絡反映

2016-11-22 11:42鄭琪
今傳媒 2016年10期
關鍵詞:傳播網絡影響

鄭琪

摘 要: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著信息的繁榮,繁榮的背后是傳媒對信息的傳播,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傳播途徑的多樣性正逐漸改變傳媒曾經的中介、工具作用,助推傳媒發揮主導、建構的力量。信息與傳媒關系的日益復雜,使得雙方建立了一種主客體似的關系。傳播方式作為兩者的中介,不僅在傳媒的指揮棒下點燃、放大、建構信息,同時也因外部力量的參與,對傳媒自身進行著反噬,對抗著傳媒的本意,對信息本身進行著消解。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傳播方式變化的影響,連結傳媒與信息兩者割裂的關系。

關鍵詞:傳播;網絡;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20-02

網絡方興未艾的發展,正在強烈沖擊著傳統的傳媒和理論,傳統媒體也通過開辦網站、設立電子版、推送APP等形式,開始走與網絡聯姻、“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發展之路??梢灶A見,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傳統傳媒,還是新興傳媒,都正成為數字時代網絡傳播改頭換面后的產物,隨之而來傳媒傳播的信息也深深打上了網絡傳播的烙印。

一、網絡信息傳播的軌跡

分析網絡傳播與信息的關系時有必要對信息的傳播歷程進行簡單梳理。從古至今,信息交流在人類的生活中就十分必要,從元謀時代的肢體語言交流,到古代的鴻雁傳書、烽火驛站,到現當代電臺電視信息立體構建,再到如今以互聯網為信息載體平臺,多維度信息傳播。信息的傳播途徑主要經歷了形體傳播、口頭傳播、書面傳播演進到以電子為媒介的傳播。古往今來,人類依靠信息鞏固、發展和延續了人類文明,推動了社會發展。

這幾種信息傳播方式在某個確定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存在,或者其中部分存在。當傳播方式平行存在的時候,它們被接受的程度在不同時期并非“等同”,總有一個在人們的接受程度中高一些,就如同在經濟發展程度不高時,人們對電臺信息的接收要高于從電視的接收。但不變的是,每種主要傳播方式的興起,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創新,從龜背的甲骨文,到青銅器的金文,到使用竹簡、絲帛,到蔡倫造紙,經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后來又有了電視機、錄像機、DVD,再到如今的網絡,人們為了加快信息傳遞、文明傳播,不斷更新信息傳播的媒介。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網絡正在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戰場和主渠道。根據調查顯示,將一種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廣播花了38年,電視花了13年,有線電視花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1]。不難看出,網絡信息傳播不僅是方式的普及,更伴隨著信息的大量涌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電視臺也會紛紛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春節聯歡晚會推出了全球網絡在線直播,2016年還聯手支付寶掀起網絡觀看搶“五?!钡臒岢?。與此同時,網絡也成為了政治宣傳的陣地,比如瑞典、挪威紛紛通過新浪微博的形式,辟謠否認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可以說,網絡正在日益影響我們的生活,滲透到政治、社會方方面面。

可以說,與傳統傳播媒介不同,如果說報紙、雜志只有加載了圖文才能傳播信息的話,網絡某種程度本身就是信息,無論是你接受“囧”,還是你參與論戰,亦或你使用支付寶,這既是網絡對你的影響,也是網絡信息傳播對你的觸動。事實上,報刊、雜志等媒介作為外部力量對信息產生著作用,即信息是主體,傳媒是中介,網絡作為媒介,則既有中介作用,本身又與信息粘連不開,網絡的不穩定,同樣會帶動信息的不穩定,即傳統傳媒對信息的作用力是微弱的,然而網絡傳媒不僅僅作為工具承載信息,同時影響著信息。

二、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全新現代化方式,受信息內容本身、記錄信息載體、信息表達形式、信息組織結構等要素影響,信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許多新特點。在筆者看來,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內容豐富。即:網絡信息傳播就像是火鍋和燉菜,人所能接觸、感受的東西,都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從宇宙知識到國家時政,從社會新聞到個人日常,網絡信息傳播不分貴賤、超越性別、跨越領域,包含著海量的各類信息;二是形態多樣。即: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方式,不僅可以借助文字,還可以利用聲音、影像、圖片等,即有報刊的文字報道,又有雜志的圖文并茂,既有收音機的聲音傳導,又有電視電影的光影震撼,同樣的信息就好像一座雕塑,被360度進行深度呈現;三是迅速及時。網絡世界信息傳播的速度,就是電子光纖的速度。隨著網絡硬件投入的加大,網絡軟件開發的提倡,“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信息在網絡世界不僅因為一批專業的網絡新聞報道者,更因為一批信息的當事人,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等形式,將信息第一時間傳達給公眾;四是互動交流。網絡信息傳播過程是開放式的,信息傳播的過程,就好像是龍誕生的過程,你安裝一個龍角,我安裝一個龍尾,有人裝上眼睛,有人裝上爪子,信息的面貌就出現了。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聞客戶端增加了點評功能,更不必說論壇、貼吧、微信、微博的跟帖功能,越來越多的人對信息有了評頭論足的機會,并且被他人看到,影響他人;五是個性定制。如果說互動交流的過程是雙向自我選擇的過程,那么個性定制就是不再交流,直接選擇結果的過程。正是由于信息在網絡傳播中的海量、互動的特點,在快節奏的生活和人們已經固定形成的愛好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直奔主題,一方面充分運用搜索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訂閱推送功能,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從而將時間節約出來,去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

從理論的角度,網絡傳播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融合,對拉斯韋爾模式的“以傳者為中心”[2]的線性傳播提出了挑戰。通過交互、定制的形式,充分肯定了受眾作為群體自身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這種挑戰,打破了傳統媒體“讀者來信”、“編者對話”之類的“偽”互動,實現了人際傳播點對點互動模式的回歸,將大眾單向傳播和人際雙向傳播實現了無縫連接。

三、網絡傳播對信息的影響

當前網絡由于水軍、炒作的存在,傳者正在逐漸強化對于受者的控制,然而,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到傳者身上,而忽視網絡信息傳播“受者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最大特征,那么網絡信息傳播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且隨著受者的“清醒”,水軍和炒作最終會被受者再一次進行輿論起義而閹割掉——最近所謂新聞的反轉正是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爭斗。

首先,我們要看到網絡技術本身對于信息的推動。一是信息量的急劇增長。汗牛充棟的古書籍、著作等現代作品,在網絡世界里已經變成了代碼,網絡世界每天都有爆炸量的新聞等著你去瀏覽,昨天的還沒看完,今天的就又來了;二是信息出現了一些新形態。以前信息以官方為主,現在的信息已經成為個人創作,有時真偽不分;三是信息傳播隊伍不斷壯大?!岸巫邮帧痹絹碓蕉?,甚至無意之中就成為段子手,擔當起信息創作的角色,信息由官方發布,逐漸變為平民創作;四是信息外延逐漸增大。既有形式外延的擴大,包括文字創作的消息、文學,也包括聲光電帶來的感受、感悟,同樣也有內容外延的擴大,信息跨越了國境、領域;五是信息產業化正在形成?!靶畔ⅰW絡——信息”就像一條生產鏈,如姚明、李宇春頭像所產生的暴漫頭像,信息經過網絡,就像一頭豬進了火腿腸生產線,產出的便是新信息。這里面的信息加工者,既有自主的工作室、企業,也有被大潮流推動向前的網友。

其次,受者的解放帶來信息的解放。這個解放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信息作為政治話語的背景不復存在,創作主體無論是官方還是個體,都迎來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習主席被稱為習大大,習主席等七常委有了動漫頭像,雖然還存在主流意識形態,但不難看出反映大眾的、人性的東西成為信息自身需要。微博中,充斥了個體生命感受的表達,榕樹下、起點中文網為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抒發自我情緒的平臺,天涯、貼吧等成了個人情感同情者的狂歡。

再次,信息打開了開放之門。如果說過去的信息是封閉的,是從傳者到受者的一條直線,偶有反饋的話,那么網絡就是以強大的沖擊力撞開了封閉的信息之門,將信息從喉舌狀態中解脫出來。信息要發展,就要和外部建立對話關系,就要參與到對社會的關照中來。在網絡的感染下,信息不再是自言自語,它與大眾的關系從疏離到對話,營造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環境,盡管網絡信息的辨別需要去偽存真,但是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開放空間既讓偽善的信息破門而入,也同樣迎來了更多的有識之士,信息得到了進一步凝練和升華。

最后,網絡信息傳播的另一個顯著突破就是中國之音的傳遞。盡管受意識形態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對外部嘈雜聲音的屏蔽,但中國之音和外部之音卻也正進行著碰撞、學習,中國不再是茶葉蛋吃不起的中國,外國也不再是月亮比中國圓的外國。北京奧運會令世人震撼,中國夢崛起的腳步令世界瞠目。

在當前這個消費時代,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承載內容。網絡已經成為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重要環節,參與到信息傳播中來。在“互聯網+”時代,不論網絡對于信息是以消解的力量出現,還是以建構的力量出現,網絡對信息的發展都是一種革命性力量。然而,革命也意味著不穩定。首先,網絡使得信息從嚴肅的政治話語中解放出來,通過對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形態的整合,初步形成信息多元化格局,包括隨著政治話語的缺失,商業色彩有所反彈;其次,網絡為個體創作、傳播信息提供了平臺的同時,也縱容了機械復制導致的信息雷同,越來越多的信息共享帶來沒有思維的同化;再次,網絡既為信息提供了創作空間和消費場所,我們也應該看到信息在微博、微信圈的字數壓縮下,越來越失去個性和深度;最后,網絡的匿名和開放性,為無約束的自由創造了空間,從而造成了虛假新聞的傳播,甚至成為了政治對手利用的利刃,不僅危害了新聞傳播秩序,而且影響了信息環境質量[3]。

參考文獻:

[1] 王琍.廣播奏響信息時代的強音——從廣播與網絡媒體的比較談起[J].聲屏世界,2003(6).

[2] 姜月波.關于黨報新聞改革的幾點思考[J].新聞前哨,1999(5).

[3] 張書琴.試論新聞發展利弊談[J].新聞傳播,2010(10).

[責任編輯:思涵]

猜你喜歡
傳播網絡影響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油氣集輸系統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基于網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