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2016-11-23 22:20朱月華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孕育了滄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遺產保護中存在傳承危機、文化缺失、資源開發瓶頸等諸多問題?;诜俏镔|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與活態性,構建傳承新模式,搭建具有大眾性與地域性的傳播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納入滄州建設文化強市的總體戰略,推動滄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危機;傳播平臺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燦若星河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值得備加珍惜的人類心靈世界和精神家園,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在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沖擊下,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迅速擴散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相當挑戰。

一、歷史文化記憶

滄州始建于北魏,上古屬幽州,西周屬青州,戰國時為齊、燕、趙地。今天,滄州擁有的18項國家級、73項省級、21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滄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的精神之果,它們無不記錄著這個美麗古城曾經的輝煌與滄桑,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滄州木板大鼓產生于明朝末期,最初流行于河北省滄縣、黃驊等地農村,后流傳到深澤、無極、藁城等廣大農村,逐漸普及到冀中各縣,以及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北方大鼓曲群,如西河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竹板書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吸收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調等特點,由此演化發展而來。有專家稱“滄州木板大鼓是京韻大鼓的母根”。

滄州木板大鼓脫胎于民間,表演者多為民間藝人,經過300多年的發展,木板大鼓形成了獨特鮮明的風格。其內容表達上,有的歌頌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眾疾苦,有的敘述歷史故事,有的描繪農村生活等等。在形式上,粗獷豪放,曲調鏗鏘,說唱結合,抒情敘事兼濟,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在過去老百姓物質文化生活極端匱乏的年代,這種藝術形式給滄州大地帶來了歡聲笑語,寄托了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無限的期待。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任何資源都誕生于特定的環境,并在環境中興盛衰落。隨著滄州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遭遇到了巨大困境,遺產保護工作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起,滄州木板大鼓逐漸式微。電視及現代傳媒方式的普及,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直接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更重要的是源于傳統藝術樣式的故步自封。一是滄州木板大鼓采用“口傳心授”教徒,沒有文字記載,不利于廣泛傳播。二是市場化帶來的沖擊,許多藝人因收入窘迫,不得不改行去做收入高的行當。三是木板大鼓人才青黃不接,傳承人多數年歲已高,后繼乏人。四是宣傳推廣不夠,年輕人對滄州木板大鼓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喜愛。如此一來,木板大鼓這個滄州獨有的藝術樣式市場日益萎縮,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面臨滅絕失傳危險。

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保護的路徑

文化是在文化—環境—人三者的動態平衡中不斷發展、演變的。小農經濟時代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喪失了其原生文化生態,其保護的關鍵就是要在現代生活中構建一種有利于文化遺產良性存在的文化生態。

(一)以政府為主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在遺產保護、經濟進步、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建設工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功能。第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建設文化強市的發展戰略有機結合,確立遺產保護的整體性思路。第二,以城市精神的鑄造為核心,制定具體措施,把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公共文化部門加強宣傳,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承傳。第三、產業化保護路徑。產業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產品的形式與現代人的生活發生活態聯系,同時使傳承人獲得穩定收益,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傳承危機。

(二)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專門人才

第一,各級政府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推廣?;I集資金舉辦“消夏書場”。成立專門曲藝演出隊,邀請滄州木板大鼓藝人加入進來,使演出活動遍及城鎮農村,擴大群眾基礎。同時,把滄州木板作為藝術搬上舞臺,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將省市、電視臺錄制的滄州木板專題節目向廣大群眾播放,擴大社會影響。第二,提高藝人的社會地位。由政府主導,對一些為滄州木板大鼓的傳播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德高望重的老藝人,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享受榮譽和津貼,鼓勵他們發揮余熱。第三,由政府出資舉辦木板藝術培訓班,小學開設木板演唱興趣班,地方高校設置木板演唱特長班等,培養接班人。

(三)轉變思想觀念,力求形式創新

第一、搜集整理。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各種音像、視頻、音頻資料,廣泛聯絡相關市、縣文化館,查閱館藏文獻,盡可能多的占有資料,以便匯集整理,梳理其發展經脈,挖掘其內在精髓。借助民間組織的力量,在學校、企業、社區和研究會、基金會中廣泛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志愿者,開展各種宣教工作,開發非遺特色校本課程,促進非遺產品的研制生產消費,以建立積極的公眾參與機制。圖書館化路徑是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搜集整理,全面完整原汁原味地呈現其歷史風貌,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表征保留下來。第二、變“口傳心授”為文字資料留存。通過聽、看音像視頻光盤,將說唱內容變為文字,編輯出版,在文化市場流通普及,方便愛好者閱讀欣賞學唱,奠定群眾基礎。

作者簡介:朱月華(1966-),女,滄州師范學院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課題項目:2016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策略研究——以滄州木板大鼓為例》,課題批準號:2016097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