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機構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問題研究

2016-11-24 10:55李文彬董俐君
2016年35期
關鍵詞:養老機構老齡化

李文彬+董俐君

摘 要:老齡化與少子化進程的加速,促進了社會化養老的持續發展。機構養老作為社會化養老的重要支撐,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借助社會學與管理學理論,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研究進行國內外分析,并重點分析了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問題。相比于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養老機構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和擴大的家庭,“家長式”的管理、集體化的生活和缺乏個性化的生活照料,使身處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群體與在社區和家庭中生活的老年人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的心理和情感也更加脆弱和敏感,其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也變得更為重要。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機構;情感支持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少子化和老年化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特點之一,老年人數量大,老齡化程度高,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家庭的養老、護老功能正在減弱,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亟待建立。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占到世界老年人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0.2%。據預測,在2030年中期,我國的人口總量將達到14.6億,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占23%。十二五養老規劃指出,在社會化養老服務項目上,“著眼于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康復、長期護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樣化服務”。由此可見,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經逐步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重點,對社會化養老機構的老人精神文化支撐能力的建設顯得更加重要。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馬斯洛在滿足人類需要的角度把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養老機構中的老人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但是情感上的需要卻不是那么容易實現。情感上的需要表現在希望子女常來關心探望、機構本身的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和態度要好等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就開始關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韋斯則討論了老年人的孤獨問題,在其研究中將老年人的孤獨分為情感性孤獨和社會性孤獨兩種。林(Lin)等人將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分為情感支持(同情、關愛、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務、財物支持等)。而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則指出了與好友、親屬和鄰居的情感交流會在老年人生活滿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國內研究現狀。穆光宗從機構養老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到機構養老面臨六大問題,同時,他還提出了化解機構養老困境的五大應對策略,提到了“機構養老的親情化、福利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品質養老”。謝國秀等人,從比較的角度進行分析,對養老機構與居家老人的抑郁狀況做了詳細的比較,映射出養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狀況欠佳,提出加強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務。明艷運用“差序格局”理論把老年人精神需求概括為感情需求、娛樂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價值需求等幾個方面,并且把老年精神需求的這幾個方面劃分為一種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遠、越推越高的層次結構。李倩從基于需求理論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出發,強調了家庭親情關懷力量對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重要力量,提出配偶是老人的第一心事傾訴對象,除了生活上的照顧還有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所以夫妻之間的相互關心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此外,子女永遠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所以子女時常的關心慰問也是老人非??释?。

三、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子女的精神關懷“供不應求”。在家族文化濃郁的中國,老人的精神關懷和支持渠道主要依賴于子女。民辦養老機構老人脫離了家庭養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在子女關懷上普遍不及家庭養老的老人,子女在精神關懷上的供應不足,存在“供需錯位”的現象。養老院老人在適應度方面明顯低于居家老人,差異較為顯著??陀^上,多數老人入住養老院的原因是子女工作忙,無暇照顧。在老人入住后,子女在對老人的關懷頻數多是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很少基于老人需求的立場來考慮。主觀上,子女在對父母的關懷上層次較為單一,多停留在物質層面。民辦養老院老人多有足夠的退休金,在物質層面上基本可以自給自足,反而在情感支持方面卻需求得不到滿足,但子女的關懷多是給予物質滿足,在談心、隔代看望等精神支持方面卻認識不足,甚至根本無此方面的意識。

(二)配偶的精神支持權重大而難實現。配偶是真正相伴一生的人,由此可看出配偶的作用在人們的情感支持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機構內夫妻老人少之又少,單身及喪偶老人的數量占絕大多數,因此,機構老人在配偶精神寄托方面多呈現空缺狀態,這無疑是導致機構內老人精神方面供應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老人自身多在考慮到自己的年歲、子女意愿時就放棄了自己在找老伴的動力;很多子女在此方面與父母缺乏溝通,沒有給老人提供足夠的支持,甚至存在強烈反對的現象;機構在此方面的服務幾乎為零,服務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方面的供應形同虛設。

(三)宗教信仰是把雙刃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是對物質的反映“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所生活的物質世界的虛幻反映,是對現實社會的扭曲反映。有些老年人往往沉溺于自娛自樂的宗教生活,而對宗教世界之外的人和事物不管不問這種與非宗教人員的疏遠易使其形成專斷、我行我素的處世態度”這不僅限制了他們認識世界的范圍和途徑,還不利于其家庭和人際關系的協調發展。這樣,教徒與非教徒就形成了兩個群體,也不利于養老機構的管理。

(四)其他人員的精神支持相對有限。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慮,民辦養老機構環境相對封閉,不得使老人自由出入,這就客觀上限制了老人的交流范圍,也一定程度上與老人進院前的人際圈隔離,即基本上脫離了原有的社會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與其他親朋的聯系。另外,由于與許多親友年久失去聯系,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其他親友的精神支持作用也相對有限。

四、小結

綜上所述,民辦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給渠道單一,多方責任機制尚未建成。老人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子女、配偶、親友等內部關懷,而在文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上,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政府、社區等外部力量。如今,機構內老人的文體活動和自我實現方面需求的滿足主要靠機構自身、零星的志愿服務及老人的努力,這就引發了供應主體層次“倒置”現象。養老問題關系到國家發展與民生建設,隨著我國養老方式的不斷發展調整,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機構養老方面并沒有給予及時、全面、動態性的關注與支持。(作者單位:濟南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3)

[2] 謝國秀等.養老院老人與在家老人抑郁情緒之相關調查分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5)

[3] 丁志宏.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現狀及社區支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報,2012(7)

[4] 呂新萍.養老院老人的需求與養老機構專業化—對北京市養老院的個案研究.人口與經濟,第1期.

[5] 王如青等.《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現狀與對策》.常州年鑒,2009(11)

[6] 張國初.關懷老年人精神健康.經濟界,2008年第3期

[7] 徐林.民辦養老機構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以南京市為例.經營管理者,2013年第17期

猜你喜歡
養老機構老齡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齡化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疏松癥
老齡化研究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老齡化背景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機構現狀研究分析
健康老齡化與養醫結合
應對老齡化 中法共同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