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文創產業應以本地區域文化為基石

2016-11-24 18:29王懷岑
2016年35期
關鍵詞:文創蘇州文化遺產

王懷岑

摘 要:自從“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提出了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勢在必行,因此文創產業也被各級政府日益重視,組建文化產業園,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但是,文化的發展是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地域性的特性,不同的地域有著大相徑庭的文化差異,因此,文創產業應該以地域性文化為基石。蘇州作為歷史名城,有著豐厚的地域文化基礎,更有利于文創產業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文創產業;地域性文化;基石

蘇州處于吳文化中心地,具有2500多年的歷史,手工業發達,地域文化特征鮮明,文化豐富多彩,魅力獨特,被譽為“工藝之都”。蘇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他悠久的歷史息息相關,在漫長的生活及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他對地域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些文化的傳承,使蘇州人才輩出、成就卓著,走在全國的前列。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蘇州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從紡織業到現代制造業,再到今天的科技研發型城市結構。因此,文創產業在蘇州蓬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地域文化將會成為文化創意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蘇州地域文化的主要體現

蘇州的民俗、城市形態、古鎮、園林、人文、手工業等等,是蘇州地域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非遺文化、城墻文化、民俗文化、民宿文化、園林文化、服飾文化、絲綢文化等,精神娛樂上還有昆曲、評彈、吳歌、吳門書畫、通俗文學、江南絲竹等等。另外,蘇州名人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昌盛、文化藝術發達,名家輩出、人文薈萃。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唐伯虎、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至今在蘇州唐寅祠保存完好,唐寅墓重新修建,具有較高文化研究價值。另外還有歷代名人如:泰伯、仲雍、言偃、孫武、陸績、張僧繇、顧野王、張旭、楊惠之、韋應物、白居易、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況鐘、蒯祥、吳寬、沈周、王鏊、祝允明、文徵明、魏良輔、馮夢龍、沈壽等。

蘇州地域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蘇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一些本地文化形態在文創產品中也可以直接利用。這也是蘇州悠久歷史及文化的特征,蘇州文化的卓越成就主要體現在生活創造上。如:園林藝術則是融合了文人的人文理想、構思設計和匠人的高超技藝,評彈、吳歌和馮夢龍的通俗文學則更多地展現了市民百姓的藝術情趣;蘇州民居古樸典雅、粉墻黛瓦、輕巧簡潔,的建筑特色,體現出蘇州民居清、淡,雅、素的獨特風格。而蘇州的刺繡、宋錦、緙絲讓蘇州的絲綢工藝達到織造巔峰,雖然經歷了產業的轉型,但織造工藝經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得以保存,其中,2012年3月,吳江鼎盛絲綢有限公司與蘇州絲綢博物館聯手,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符合傳統宋錦織造工藝各項技術參數的電子提花織機,為宋錦產品的產業化打下基礎,這也為發展文創產品奠定了理論及實踐基礎。蘇州的玉雕、核雕、竹刻、紅木雕刻、牙雕、漆雕等等技藝的傳承也對文創產業起到了技術支撐。

二、發達的工藝美術奠定了文創的基礎

在蘇州2500年的歷史中,傳統工藝美術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現象,解放以后更是取得了輝煌成就,在全國工藝美術品24個大類中,蘇州擁有22個,3500多個各類花式品種,鞏固了蘇州工藝美術在全國半壁江山的地位。

蘇州工藝美術的特點之一是名家輩出,技藝精湛,蘇州工藝美術史上名家眾多,能工巧匠薈萃。比如蘇繡精細雅潔,核雕、牙雕工細飄逸、巧奪天工,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蘇州傳統工藝美術因此而名重天下。

另外,傳統工藝品和文創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工藝品即通過手工或機器將原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是對藝術品的總稱。傳統工藝品來源于生活,卻又創造了高于生活的價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從傳統工藝品的界定上看,它具有高于生活的藝術再創造,往往體現作品的藝術價值,它具有較高的審美及收藏意義。而文創產品首先體現的是它的商品屬性,它具有產業化、規?;娘@著特征,在價格上也較親民化。蘇州傳統工藝品向來以品種繁多、技藝精湛著稱,逐漸形成小、巧、淡、雅外觀特征,如:蘇州的玉雕、核雕、竹雕、紅木小件雕刻、牙雕等都以“小、巧、靈、精”出彩。形成了蘇派的典型特征,“巧”是構思奇巧,特別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絕;“靈”是靈氣,作者有靈氣,作品有靈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致細到。

因此,從概念上看傳統工藝美術與文創產品有著不同的消費群體,蘇州作為工藝美術的大市,有著較大的體量,也有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文創產品在蘇州確是不折不扣的小弟弟,無法和中國臺灣及國際上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提并論。

蘇州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為文化創意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也為文化創意提供了扎實技術支持。

三、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文創產品知名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風貌,恰恰這樣的地域性才會有了它的精彩,經過幾千年技藝傳承逐漸形成固定的傳承、沿襲模式,展現了獨特的地域特性。如:江南一帶的婉約精細、陜北黃土高原的粗獷、東北三江的鄉土氣息、西南邊陲五彩斑斕的少數民族特征等。

蘇州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厚。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6項,位居全國各類城市之首;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9項,處于全國各類城市前列。一些項目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區域集聚,項目之間生態鏈特色十分明顯,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非遺集聚分布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世界上都會享有較高的聲譽,會通過旅游傳播到世界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的結合無疑會促進文化產品的品牌戰略,蘇州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化、現代化建設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國民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五位的城市,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推進,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勢必隨之發生深刻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必然會和當地文化創意結合,走出單一的傳承模式,通過批量的文化創意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相互依存,互相提升,有利于文化創意產品的品牌建設。

自從我國“十一五”規劃以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批以文化創意、知識產權和高科技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各地都興建了不少文化產業園,依照國家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培育文化產業升級換擋。蘇州作為經濟大市,有著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及人文條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將對蘇州經濟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元奎.突破地域性給旅游商品創建品牌的探索[J].商,2014(10).

[2] 黃靜.桂林城北濱江區旅游文化產品創新開發模式初探[J].商,2014(09).

[3] 劉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與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視旅游視角的合綜研究[J].旅游學刊,2013(09).

猜你喜歡
文創蘇州文化遺產
陶溪川文創街區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歲寒三友文創海報》
“不落灰”的文創
鏵芯文創
蘇州一光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蘇州十二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