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物理教學與創新教育的探討

2016-11-28 11:45孫云桂
商情 2016年40期
關鍵詞:中學物理藝術教學

孫云桂

【摘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學物理教學與創新教育的策略。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完成認識上的初步積累;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中學物理 教學 藝術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場所,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完成知識上的初步積累,再應用創新思維從不同維度和角度積極、愉快地實現思維維度的積極轉變,同時注意非智力因素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將有助于學生的持續、縱深發展,這樣才能促進基礎教學向創新素質的逐步過渡和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怎樣實施創新教育呢?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創新教育。

一、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學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是探索精神的源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學習態度和興趣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通過下面途徑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第一,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物理學與人類進步的關系以及物理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之樂于參與創新活動并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甚至終生堅持不懈;第二,通過物理概念及規律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學的價值,使學習的興趣、動機轉化為情感,從而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第三,通過深入研究物理規律,引導學生多動腦、動手,克服困難,使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在創新活動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性。

二、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完成認識上的初步積累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有著特殊性。在這一認識活動中,學生要認識客觀世界,可以對客觀世界的規律進行探索,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即將學生自身的思維內容和方式做一改變,這種思維內容和方式的改變的材料既來源于外界物理環境,又基于于學生原有的物理認知結構,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和點撥,使思維內容的物理環境與物理認知結構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生物理認知結構重新組合,最終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把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機器,采用“填鴨式”教學,做到了學生思維內容的累積。但缺乏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因此,培養的學生大多缺乏創新意識。而在創新教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知識,采用“引探式”教學,使其應用前人苦思多年才認知的方式完成知識上的累積,從而期望學生養成思維在認知客觀世界時的多維性和思維的靈活性。以下是在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構建創新教育的學習環境

教師應保護學生理解的自由,容許學生對物理環境、物理認知結構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為學生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外,拋棄應試教育的學習習慣,養成善于發問、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習慣。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到:凡是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創新、自己去做;寫、算、說等活動都是如此。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主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誘導、點撥,長此堅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形成,創新能力就會得以發展。培養學生提出探索性新問題的能力。表現在不盲從教師和課本,對學習的任何內容都要問幾個為什么,不輕易承認、附和、接受某種觀點、思路和方法。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提出那種出乎意料、不經思維加工而難以回答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學

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分析法、綜合法、類比法、假說法、數學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實上,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每一現象的發現、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規律的論證都離不開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實驗(實驗法、理想化方法)發現了慣性定律的實質;惠更斯把光的傳播同人們熟知的聲音的傳播相類比(類比法),創立了光的波動說;赫茲利用當光、電兩種不同運動形式被穩恒電場能量量度時所表現的等效性(等效法),測定了電子的逸出功;麥克斯韋創立麥克斯韋方程組時,大量運用了數學法;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時,大量地使用了假說法等。我們可將這些方法靈活機動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夠掌握方法,從而培養其創新能力。

三、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創新教育中,教師通過拓寬思維、多角度、數題一解、一題數解使學生積極愉悅地解決物理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新的疑難問題面前,往往從容不迫,思維興奮,解決問題的路子寬。脫離習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在能夠解決為過去的經驗和習慣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上有創新,用新穎、巧妙的方法簡捷地解決復雜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一)學生靈活多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學物理解題方法有多種:整體法、隔離法、圖像法、等效法、極端思維法、類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這些方法,可以使認識活動變得有序,可以把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實現預期的目標,這樣,創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從而發展創新能力。設計探索性實驗的能力。表現在能夠根據實驗任務提出新穎的、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并能獨立完成。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探索性實驗、研制教學儀器,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二)培養多維度思維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克服單一思維模式,建立知識、方法、能力相結合的多維思維模式。在物理教學中,可使學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多維度思維的方法,進一步弄清概念、規律間的物理知識結構,以領略物理學的實質,學到物理學的精髓。創造超出已掌握知識范疇的新思維成果的能力。表現在能夠發現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以及現有理論的缺陷,在理論上提出新見解,總結出不同尋常的知識結構體系,擴大物理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相互聯系的范圍,把新產品、新技術引入到物理中來,等等。

猜你喜歡
中學物理藝術教學
文化自信視野下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仿真技術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物理“智慧課堂”構建探究
文化自信視野下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紙的藝術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