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對當代改革的啟示

2016-12-01 14:52趙漢青
智富時代 2016年12期
關鍵詞:重工業計劃改革

趙漢青

【摘 要】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1953--1975)繪就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經濟面貌,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對社會形態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并對黨中央制定改革開放后的五年計劃(“十五”計劃以后,計劃變更為規劃,沿用至今)給予了很多重要啟示。

【關鍵詞】計劃;重工業;農業;改革

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分別依次是“一五”計劃(1953-1957)、“二五”計劃(1958-1962)、“三五”計劃(1966—1970)、“四五”計劃(1971—1975)。作為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歷經民族解放、人民獨立、建立新中國,進行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艱辛探索。從前四個五年計劃來觀察,時間跨度長,涉及內容多,影響范圍廣,取得的建設成效十分顯著,令世界驚嘆。之所以將前四個五年計劃作為時間對象和研究視角,是因為一五計劃正處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而四五計劃完成的最后一年,即是我國文革浪潮末期,又是改革開放轉折前夕。

一、前四個五年計劃的特征

(一)具有濃厚的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

新中國建立以后,深受馬克思主義關于有計劃、按比例生產思想的影響和社會主義陣營特別是蘇聯的計劃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的示范作用,我國拜蘇聯為師。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我們完全沒有經驗,鄧小平在《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一文中提到:“搞建設這件事情上比我們過去熟悉的搞革命那件事情來說要困難一些,至少不比搞革命容易。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全黨還是小學生,我們的本領差的很?!雹偌又?,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工業體系落后不完善。另外,在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國家軍事威脅、經濟封鎖、政治孤立的情況下,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才能夠保障國家安全穩定,集中主要力量迅速完成生產建設的計劃、指標、任務。中央制定五年為一個時期的國家計劃,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資源配置??梢哉f,這一經濟體制是歷史的選擇、實踐的必然。

(二)重工業獨占鰲頭,國民經濟體系失調

變貧窮落后農業國為社會主義先進工業國,是建國初期的主要奮斗目標和任務。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各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雹?,道出了那個年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和強烈希望改變落后面貌的愿景?!耙晃濉庇媱澋健八奈濉庇媱?,把發展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中部山區,這些地區或是有良好工業基礎、或是有天然資源稟賦、或是從國防安全考慮,以鋼鐵、煤炭、石油、水泥及延伸工業制成品(機械、原料加工、化工等)為主。這四個五年計劃也涉及了基礎農業發展,如口糧、棉花、鹽、糖等,但工農業增長率不穩定。特別是從“二五”到“四五”階段,連續出現國民經濟比失調的現象。

“一五”時期,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農業為4.5%。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③

“二五”時期農業、工業大幅度減產,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下降0.4%,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只有3.8%,大大低于“一五”時期;出現了第一次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到1962年年底,“二五”計劃實際執行結果與原來提出的八大建議相比,除原煤、原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都未達到,糧食、棉花的產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居民消費水平每年平均下降2.5%。④

“三五”時期,1965~1970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9.6%,低于“一五”和三年經濟調整時期的發展速度;1970年,生產糧食4799億斤,棉花4554萬擔,鋼1779萬噸,煤35400萬噸,大體上達到了最早計劃規定的指標。⑤

“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7.76%,最高年12.2%,最低年1.4%;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8%,其中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0%,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1%。⑥

二、前四個五年計劃的影響

(一)成就與困難并存

“一五”計劃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填補了很多工業領域的空白;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為發揮計劃經濟體制作用鋪平了道路?!耙晃濉睍r期的設計指標任務比較符合客觀實際,但也暴露了工業發展過急、過快的問題,國民經濟比例不協調初露端倪。接下來的三個五年計劃則出現脫離人民群眾生活需要、背離客觀實際情況。受到“左”傾冒進思想影響,經歷了“大躍進”運動,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泛濫,人民公社化大搞平均主義,最嚴重的是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干擾和破壞,許多計劃指標不斷修正,有的大幅提高,造成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失調,連年出現財政赤字,工業品質量下降,主要糧食供給不足,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難。

(二)給改革開放后的體制改革造成巨大的“后遺癥”

前四個五年計劃在艱辛探索的道路上曲折發展。雖然在這段時期內,中央看到了問題所在,有過正面的回應,客觀的反省和積極的調整,如毛澤東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的講話,1957年《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1962年七千人大會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提出,但由于時代思想的局限,國內外環境條件因素,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發展生產力急于求成,階級斗爭的持續,未能在決策調整和執行過程中堅決糾正和科學貫徹,這些理論與實踐上長期存在的失誤弊端制約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蒙受了損失。

給改革開放后的體制改革造成巨大的“后遺癥”:

一是經濟決策過于集中,計劃色彩依然濃重,簡政放權工作進展遲緩,權力尋租空間依然存在,難以適應日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領導班子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速度,沒有統籌規劃的科學發展觀,好大喜功,貪大求洋,注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掩蓋矛盾問題,唯經濟指標論。

三是國企改革阻力大,央企、國企衙門式管理,唯我獨尊,自恃無恐,機構臃腫,缺乏監督,效益不足,亂象重重,官本位意識和吃大鍋飯思想依然存在;信息不靈、活力不強、效率不高,壟斷天性強,不公平競爭環境不利于推動其他所有制形式良性發展和民間創業創新;國企領導選拔機制和問責機制不健全,認識矛盾問題不透徹,成本收益不成比,浪費現象嚴重。

四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彌補過去因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民生欠賬。四個五年計劃保證我國在整個國民經濟實力非常弱小的條件下,能夠集中主要力量開展以156個重大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完成了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和為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的歷史性任務,⑦但也看到這種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的模式所衍生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過去國家號召全民勒緊褲腰帶,集中主要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國目標奮斗,人民群眾特別是占總人數最多的農民群體,他們這個龐大的階級的個人利益犧牲很大,而多年來,工業支援農業工業反哺農業的任務依然艱巨,農民的吃、穿、住、用、行問題剛得到基本解決,扶貧增收、就業創業、落戶上學、看病養老等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重視和解決。

三、前四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教訓及啟示

(一)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認識現狀,解決好“三農”問題

前四個五年計劃由于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給農民增加了很多生產生活上的負擔和壓力,這一時期最大的問題是吃、穿、用的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雖然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吃、穿、用問題,但付出的成本也是高昂的,積累的歷史民生欠賬拖欠已久,例如農民增產增收、醫療養老教育、城鄉二元難題、民生利益糾紛等新的問題在政策弊端中發酵,引發很多社會糾紛矛盾。

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認識現狀,解決好“三農”問題。制定重工業發展的方針和規劃,要考慮農業基礎、輕工業基礎、科學技術基礎,要把國家生產搞上去,也要把人民生活水平提上去。占我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群體是保障發展建設最龐大、最堅實的階級基礎。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富則社會富,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求: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無論是國家糧食安全還是社會城鎮化轉型,關鍵還是在解決好三農問題。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用唯物主義精神理順中央和地方管理關系

我們從建國初期到現在,很多重大方針政策轉折節點,起初的設想、規劃、要求都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站在客觀的角度實踐辦事,但隨著環境、制度、思想的變化,有些同志本來是正確的,后來背離唯物主義,搞唯心主義,犯了錯誤。有些同志主觀上想搞唯物主義,實際上還是滑向了唯心主義。⑧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個人主義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危害甚重。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要防止極左主義勢力抬頭,也要警惕極右思想侵蝕,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匯聚民意智慧。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把總的方針政策和具體執行結合起來,也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不適合指示的可以變通或叫停,好的實踐經驗可以匯報反饋、交換意見。既要集中又要民主,不搞一刀切、一言堂,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使主觀符合客觀,有章有法,有理有據,蹄疾步穩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三)國企改革要去官僚化、完善監管體制

前四個五年計劃延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變革調整,經過深刻的反思,認真的實踐,依然會烙下很多陳疴舊弊,國企官僚化是明顯的特點。

當前,一些國企存在政企不分、長期存在官本位意識,機構臃腫,人員超編、人事選拔考核調配制度不健全,過分依賴財政、金融政策,缺乏活力和競爭,員工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得不到很好發揮。國企改革要在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原則下去官僚化。首先,要把真正懂技術、懂業務、懂管理的人才吸引進來,能上能下,公平待遇。其次,控制財務成本,節儉辦事,減少浪費。最后,完善監管體制,強化法律制約,實現權責利相統一??傊?,要利用好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更好的適應全球化市場經濟需要。

(四)加快科教文衛事業建設

加快科教文衛事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其建設水平影響社會主義發展的整體格局,關呼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四個五年計劃中這些本應該重視和發展的公共事業因為政治、經濟、歷史等因素干擾或中斷,科教文衛事業發展亟待加快。加快科教文衛事業建設既是難點也是重點,要有廣度覆蓋,更要有深度植入。各級政府要承擔起責任,營造好科教文衛事業建設的火熱氛圍,提高資源配置供給使用效率,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作用,允許和鼓勵民間力量積極參與,積極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有益經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1.

[2]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3]第一個五年計劃 ?http://baike.so.com/doc/5511596-5747352.html from=

124210&sid=5747352&redirect=search

[4]第二個五計劃http://baike.so.com/doc/7085263-7308175.html from=

178960&sid=7308175&redirect=search

[5]第三個五年計劃

http://baike.so.com/doc/804990-851535.html

[6]“四五”計劃

http://baike.so.com/doc/6820182-7037244.html

[7]田克勤,李彩華,孫堂厚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通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7.

[8]胡耀邦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1.

猜你喜歡
重工業計劃改革
改革之路
斯大林工業化思想論析
改革備忘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