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

2016-12-01 15:05潘培訓
智富時代 2016年12期

潘培訓

【摘 要】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波及全球的一場金融危機爆發,許多國家的經濟在危機中受到重創,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在面對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即將結束的局面,“后金融危機時代”成為學者們探討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詞,而許多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仍承受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延續性影響,因此,本文從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出發,探究企業應該如何從創新管理中獲得發展的新機遇,進而為擺脫危機的持續影響提供發展途徑。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發展;經濟管理;創新

經濟全球化將世界經濟聯系為一個整體,因此當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時候,整個世界的經濟都被蒙上了一層陰影。雖然現在危機已經過去,但是危機遺留下來的影響卻仍在持續發酵,而我國作為世界的一個重要的經濟體,其實體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局,因此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反思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何利用創新管理手段幫助企業順利渡過產品滯銷、訂單減少等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實體企業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概述

后金融危機時代是指全球經濟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之后,逐漸從經濟增長的最低點進行回暖反彈的一段漫長的時期,這一時期既能感受到金融危機的“余震”,也能看到經濟發展的“春天”,因此企業要想在這一復雜的經濟背景下求的生存與發展,就應該深入分析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基本特征。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其一,由于全球市場的縮減,實體企業產品的銷路出現問題,同時未來經濟的不可預測性,以及危機后的經濟的頻繁波動更是加重了企業生產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持觀望態度的投資者對企業發展的投資預期指數下降,即這些市上的資源流動由于對企業發展未來或整個經濟的不看好,將市場資源紛紛投入到短期投入或虛擬經濟中來,甚至出現原有資源紛紛流出投資項目的現象,而這無疑會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雪上加霜;其二,區域經濟、產業經濟逐漸的不平衡性加劇,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國家為拯救國民經濟,頻頻出臺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而這些政策由于其傾向性不同,導致了不同區域和不同產業之間的失衡進一步拉大,例如我國東南沿海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其在國家政策中會獲得一定的保護傾向,而這必然會拉大其與內陸經濟之間的差距;其三,企業競爭的壓力逐漸增大,隨著經濟的復蘇,整個世界都企圖通過從別的國家的市場份額中,找到醫治經濟低迷的良方,然而由于整個市場還未從金融危機的眾創中恢復過來,其市場份額還十分有限,因此整個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陡然增加,而這必然會給那些既經歷了危機重創,又要面對危機過后殘酷的市場競爭的企業帶來一系列難題。

二、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企業運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不僅包括內部人力資源管理、原材料采購、資金流動、市場營銷等內容,還包括應對外部競爭、吸引外部資源等內容,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由于市場的動蕩,整個市場資源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問題,而這既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因此在這一新的經濟形勢下,創新企業的經濟管理不論是對企業而言還是對整個國民經濟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知識經濟的推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爆炸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重要標志,而在眾多信息中,如何才能生產出品質卓越又能引領消費者消費傾向的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因此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有必要對管理結構做出調整,即對于知識資源、以及掌握著知識的人力資源進行重新的規劃,以提高其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第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隨著人與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我國逐漸意識到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危害,因此,為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我國提出了變粗放型發展為集約型發展的經濟戰略,而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一些長期以擴大規模和資源投入為主要發展戰略的企業,有必要調整管理戰略,將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放在企業發展的關鍵位置;第三,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成為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開放性市場競爭的條件下,企業必須在經營管理上取得新的突破,做出新的成績,并以市場為引導構建一個人本型、集約型、自主型、開放性的管理方式,從而使企業在市場經濟主體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

(一)理念創新

企業的管理理念決定著企業的管理制度的建設,因此在新時期,企業要想實現管理創新就應該從思想、觀念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企業可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改變傳統的單一制或個人意識形式的績效管理模式,建立綜合效益評價機制,以確保員工的價值得到合理、公眾的評估;二、企業的管理內容要從從管理方式入手進行強化,以保證企業資金、人才、生產周期、原材料的有效配置;三、管理目的要從單一的經濟效益轉向綜合效益,以保證企業能夠承擔其相應的社會責任;四、企業的激勵機制要從對于人員的管理轉向對人員能力的開發,利用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企業內部員工的整體素質。

(二)戰略創新

管理戰略是企業發展的全局性謀劃,因此它不僅關系到企業當前的發展利益,更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在創新管理戰略時,可采用SWOT分析法(其中S代表企業內部的優勢,W代表企業外部的優勢,O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T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對企業的內部和外部可利用的資源和存在的威脅進行一個整體的描述,這樣企業就會根據自身的實力進行內部管理策略的調整,并根據同類企業的競爭條件以及政府的宏觀策略等外部環境,進行對外戰略的規劃,進而提高企業整體戰略制定的準確性。

(三)組織創新

企業的組織形式是企業在管理理念和市場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管理結構,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企業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要想實現組織形式的創新,就應該不斷加強決策層和操作層之間的聯系,降低二者之間的決策時滯,以保證企業的決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由上到下傳到最基層,例如格蘭仕是我國家電生產的重要企業,其在面對新的市場競爭的條件時,及時對組織的架構進行調整,砍掉了企業原來的層層疊疊的架構模式,確定了決策、管理、執行這三個職能明確的組織形式,從而使企業的市場反應能力迅速提高。

(四)技術創新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條件,因此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應該將“技術創造價值”作為創新管理的重要內容,從而用卓越的產品性能滿足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整體需求,例如蘋果公司在發展中,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并利用技術的突破相繼推出非常具備影響力的iPod播放器、iPhone手機、MacBook筆記本和iPad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這不僅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時尚和品質的良好品牌形象,給企業的收益和競爭力帶來了最佳的宣傳效應,也推動著整個社會邁進了智能時代。

四、結論

總之,金融危機既暴露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企業管理的弊端,也將企業創新管理提上了一個關系到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高度。在不斷變換的市場條件下,企業要想利用市場引導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就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管理策略,進而實現創新管理。

【參考文獻】

[1]姚剛.后金融危機環境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J].經濟師,2015,08:257-258.

[2]張方.試論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J].中國商論,2015,26:26-28.

[3]范金城.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J].時代金融,2015,32:122+124.

[4]張懷文.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J].商場現代化,2015,Z2:102-10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