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分析

2016-12-05 19:22任春梅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6年29期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挑戰大學生

任春梅

摘 要: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其教育環境面臨著更多的網絡虛擬環境威脅,強調教育目標應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行調整,對教育主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媒介素養要求,需要教育對象具有甄別網絡信息的能力素養,在教育內容上要增加網絡信息安全的知識傳授,而教育方法應移動教育時代發展的變化,并采用移動互聯增加教育反饋效果。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大學生 生命安全教育 挑戰

2016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指出,安全是一件頭等要緊的大事,安全沒有,教育無從談起,成長成才也無從談起。[1]安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之在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態度等方面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活動過程。[2]生命教育是一種通過增加與生命相關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創造生命價值,以促進學生的生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3]生命安全教育則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生命安全作為教育目標,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內容,采取科學的教育措施,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關于生命安全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教育活動。

絕對的生命安全是不存在的。認識的提升、環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等因素的變動,既會對影響人們對于生命安全的理解,也會使得生命安全教育面臨一些新的挑戰。生命安全教育體系由教育環境、教育目標、教育主導、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反饋構成。當前,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網絡虛擬環境進入移動時代,而由此導致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面臨著各種沖擊與挑戰。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對于做好生命安全教育意義重大。

一、教育環境:面臨來自更多的虛擬環境威脅

高校相較于中小學較為寬松的教育環境,在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同時,其實也潛藏著較多的生命安全隱患。不少大學生由于空閑時間較多、自制能力不夠,面對外界信息、事物的應變處理能力不強,較為容易造成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特別是在大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率幾乎達到100%的今天,由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構筑的移動虛擬網絡環境,在給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面臨著一個相較于現實世界更為隱蔽、更為復雜的虛擬環境威脅。

按照2016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20億,手機上網使用率為90.1%,以職業結構劃分,學生群體網民占25.2%;以學歷結構劃分,大專學歷網民占19.6%。故此,從整體上看,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生命安全教育的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導致的生命安全教育環境改變,其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形成的威脅有:首先,多元化的信息會導致學生對生命安全產生認知偏差,比如一些美化自殺等錯誤的生命觀信息,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傳播;其次,移動互聯網強化了大學生虛擬交往的強度與密度,進而會導致大學生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有學者指出,現實交往的弱化,極易引起大學生系列心理問題,使他們感到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網絡犯罪和網上交往不道德行為的增多,也會是大學生覺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4]最后,移動互聯網加劇了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從生理上分析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

二、教育目標:應該根據移動互聯網發展調整

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標應該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傳統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生命安全的影響開始變得異常重要的情況下,基于網絡信息安全建構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調整,首先應該體現在生命安全教育的整體理念上,要確立大安全的觀念。以往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往往將教育目標定位在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安全事故防范方面,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輸技術發展,由信息傳輸方式的改變而導致的信息安全問題,以及因信息安全問題而產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開始日益增多,并且其導致的安全事故嚴重程度加大。所以,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網絡信息安全,并且由于大學生網絡信息依賴程度的日益增加,可以逐漸強化網絡信息安全在教育中的比重,逐漸構建以網絡信息安全為基礎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目標,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變化與需求。

其次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分目標確定上,由于信息技術與其他生命安全教育內容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更由于大學生潛在的生命安全隱患在當前信息時代已經與移動互聯網開始融合,每一個影響到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在教育目標上都應該考慮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從而占領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技術制高點,進而在整體上實現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移動互聯網化,通過互聯網+使得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更有保障。

三、教育主導:要求具備更新更高的媒介素養

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傳統的生命安全教育中高校輔導員以及保衛干事等是實施教育的主要力量。由于此部分教師工作在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一線,相應了具備了較高的從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經驗,高校也多采用輔導員、保衛干事開展安全教育座談會、講座等形式,通過周邊的以及典型的生命安全教育案例,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端正了大學生生命安全態度,增強了大學生防患、應對生命安全威脅的技能。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影響大學生生命安全的潛在隱患開始重疊、融合時,高校輔導員、保衛干事作為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主導者,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還并沒有具備更新更高的應對能力。為此,有必要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新形勢,著手分析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主導者所應該提升的媒介素養。

所謂的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能力。也可以簡化為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影響大學生生命安全的信息,只能由教師引導學生加以甄別,才能避免生命安全隱患。而要做到這一點,提升教師對移動互聯網安全信息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高校應該鼓勵輔導員、保衛干事通過相應的培訓、學習甚至研究提升移動互聯網安全信息素養。

四、教育對象:具有甄別網絡信息的能力素養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主體依然是學生,因此,學生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積極增強影響自身安全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按照前文關于媒介素養的描述,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網絡信息媒介素養,應該包括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等。

雖然從相關調查研究的分析來看,當代大學生在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方面的媒介素養能力上,識別理解能力認同度較高,具備一定的信息判斷質疑能力。但是,從因移動互聯網引發的大學生生命安全事故來看,在少數高校大學生當中,由于相關的能力素養較為欠缺,極易對自身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而高校整體的生命安全教育不是以大多數學生的合格為目標的,而是應該基于尊重并珍惜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安全的角度,致力于提升所有學生的生命安全感。

從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信息的選擇能力分析,大學生應該通過自身的學習以及教師的引導,注意選擇合法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作為平時的日常信息交流、使用的媒介,從而盡量避免不良平臺推送的包含生命安全隱患的信息;從理解能力上分析,大學生對于任何移動互聯網平臺上信息的理解,都應該首先基于自身的生命安全角度,在不影響自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運用信息。對于通過偽裝的會對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移動互聯網信息,大學生應該通過與輔導員、保衛干事等教師的溝通交流,強化自我的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應變能力。

五、教育內容:增加網絡信息安全的知識傳授

受傳統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多數集中于傳統安全領域,較少關注因網絡信息已發的安全教育問題。其實,由于網絡、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大學生生命安全隱患已經十分常見。有調查顯示,88.8%的大學生自認為有網絡依賴癥,其中“較為依賴”及“嚴重依賴”者占45.2%。面對網絡上傳播的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42.2%的大學生表示“完全絕緣,很抵制”,51.7%認為不道德,“但也會偶爾瀏覽”,6.1%坦承“很正常,經常瀏覽”。而根據媒體報道情況來看,移動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生命安全問題,不僅由于信息過量超載,還由于信息不良等因素,極為容易造成大學生網絡上癮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少數大學生還會受到移動互聯網不良信息的誘惑,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從移動互聯網不良信息的受害者轉變為加害人。

將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納入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體系已經刻不容緩。從內容層面分析,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網絡信息內容知識應該涵蓋網絡法律法規、網絡倫理道德、網絡防范技術三個方面。在網絡法律法規層面,主要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國家法規、部門法規。而網絡倫理道德是指人們在使用網絡進行社會交往、信息交流等網絡行為時表現出來的倫理道德關系。由于部分大學生網絡法規、道德意識薄弱,引發的侵犯他人網絡隱私、隨意信謠傳謠等損害網絡傳播安全觸犯法律等行為,必須采用適當的內容,通過合理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導。網絡防范技術是指應該引導大學生采取適當的網絡措施保障自身在使用移動互聯網等信息資源時的財產安全。

六、教育方法:適應移動教育時代發展的變化

傳統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主要以課堂講授法為主,輔助以案例教學法或者游戲活動教學法。以4G技術為代表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設備的使用,完全改變之前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得教育引入移動時代,而這一時代的教育具有移動性、靈活性、個性化、普及性等特征,并且更為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從學習發生的心理機制分析,可以認為交互是學習者在心理行為上與學習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使命安全教育的交互,首先要注意時空上的開放性。當前,大學生生命安全問題已經不局限于時空上的校園內學習時間,學生校外實習、旅游等時間、空間內產生的生命安全問題,都應該通過適當的移動互聯網平臺技術,得到輔導員或者其他老師的指導和教育,進而使得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做到沒有時間、空間上的“死角”。其次要注意內容上的多樣性。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對于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已經有了某種抵制情緒,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內容,適當的采用移動互聯網多媒體信息傳播形式,通過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多樣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生命安全教育的生動性與有效性。最后注意過程上的非線性。傳統的課堂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多數是按照教師的事先安排如直線箭頭一樣控制進行,而在當前學生生命安全問題呈現出非線性的特點,即出現生命安全問題具有不可控性,學生生命安全情況的復雜性,要求在生命安全教育過程中注意采用非線性的指導模式,及時盡快地解決學生生命安全困惑,將生命安全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七、教育反饋:采用移動互聯增加反饋的效果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既會對生命安全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同時也能夠為生命安全教育帶來新的便利。這即是網絡技術的雙面性。以輔導員、保衛干事為主導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增加教學反饋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具體而言,就是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如微信群、QQ群等師生之間關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交流溝通平臺。在移動互聯網生命安全教育交流平臺上,教師既可以通過上傳、發布有關生命安全風險的提示、最新生命安全教育資料、最近生命安全教師警示案例等內容,同時,也可以及時通過學生在交流平臺上的反饋,獲知學生對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認知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師生之間還可以在平臺上就身邊存在的生命安全教育問題開展交流討論,比如寢室是否應該用大功率電器設備,通過學生之間的自發討論與教師的指引,進一步消除學生對生命安全教育的錯誤認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關于生命安全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參考文獻:

[1]樊未晨,胡彥然.教育部長:沒有安全,教育改革發展無從談起[N].中國青年報,2016-04-09(1).

[2]孫勝.現代安全教育的機理與優化方法及其實踐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21.

[3]張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19.

[4]王學儉,劉強.新媒體巧髙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猜你喜歡
移動互聯網挑戰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鍵智能報警系統設計與實現 
大數據環境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路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第52Q 邁向新挑戰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