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2016-12-05 19:44鄭艷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6年29期
關鍵詞:好奇心理特征主動性

鄭艷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它包括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兩個方面。其中的學生提問是指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

關鍵詞:提問 思維 內涵 好奇 心理特征 探索 主動性

很多知識和問題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經過幾個階段和層次,需要有一個過程。下面,我就以自己在教學中的認識和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1]

一、巧設矛盾,培養學生提問的針對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思維探索的火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特別是概念、性質及公式等基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設置矛盾,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外提出問題,從而培養提問的針對性。例如我在教學小數和性質時,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以及0.30和0.3的大小,得出一條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我用紅色粉筆在“末尾”兩個字下面加上小點,并指著“末尾”兩個字有意地問學生:學了這個性質以后,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很快,有些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只有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如果在小數的中間添上“0”或者去掉“0”,可不可以呢?就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舉個例子來考慮。有學生說出一個小數:0.06。于是,我讓他在一個正方形中(這個正方形已平均分成了10份),把表示0.06的部分涂上顏色。再讓學生把0.06中間的一個“0”去掉,變成0.6,同樣在另一個正方形中(這個正方形已平均分成了10份)把表示0.6部分也涂上顏色。很明顯,學生發現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中,0.06所占的面積,因此0.06<0.6.由此得出結論:小數的中間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會發生變化。就這樣,在培養學生提問的針對性的同時,強化和鞏固了新知識。

二、巧用“好奇”心理,培養學生提問的主動性

對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例如我在教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出示例題:2.953保留兩位小數、一位小數和整數,它的近似數各是多少?當教到求得2.953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是3.0時,我指出3.0中十分位上的“0”在這里不能去掉。有些學生就很好奇,并提出了一個問題:根據小數的性質,3.0十分位上的“0”是能夠去掉的,但這里為什么不能去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和學生一起進行了討論。當有學生說出3.0是2.953保留一位小數得到的近似數,而3則是2.953保留整數得到的近似數時,我馬上提問:3.0和3這兩個近似數分別精確到個位。至此,學生明白了,根據小數的性質,3.0十分位上的“0”是能夠去掉的,但在求近似數時由于所要表示的精確程度不同,小數末尾則就不能隨意地添上或者去掉“0”。學生敢于提問的這種進取精神是創造性思維必備的心理品質,教師有責任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并從中培養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三、鼓勵“標新立異”,培養學生提問的獨立性

思維的物質基礎是人的大腦,而學生的大腦是獨立于教師直接范疇之外的客體。一位再高明的教師,即使把課講得再透徹清晰,如果沒有學生大腦的接收、加工、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問題,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想法。這樣,反映在提問上,學生提的問題,都是經過自己獨立觀察思考所發現的疑問。這種思維的獨立性所反映出的提問的獨立性,是學生活動中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了計算一些三角形的面積。在計算過程中,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了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然后讓學生應用這個公式計算一些三角形的面積。在計算過程中,有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如果底或高正好是2的倍數,我能否先把底÷2,再與高相乘,或者先把高÷2,再與底相乘,這樣可以使計算來得快。當時我馬上表揚了這位同學,并就這個問題讓學生們展開討論,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四、利用“追根問底”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問的層次性

“追根問底”,尋找問題的根源也是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如果我們把知識比作一棵大樹,那么知識之樹的生長并非無序,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很多知識和問題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經過幾個階段和層次,需要有一個過程。再以“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為例,我在肯定了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另兩種方法后,就有學生提出要驗證一下這兩種方法。怎樣來驗證呢?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位學生提出,既然先要把底÷2,可以通過一條底的中點畫另一條底的平行線,剪下小三角形,并與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我就讓其他同學按照他的方法動手剪拼,并就這位同學所提出的以下這些問題讓大家進行比較: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原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相等)底呢?(底是原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呢?(高就是原三角形的高)根據這幾個條件,你能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原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因為面積沒有變,所以原三角形的面積也就可以等于什么呢?(底÷2×高)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探究,學生們驗證了當三角形的底是2的倍數時,可以先算底÷2,再與高相乘求面積,從而使計算來得快。然后,同學們按照同樣的方法驗證了先算高÷2,再與底相乘來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可能性。就這樣,利用學生“追根問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培養其提問的層次性和連續性。

總之,在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是其積極參與學生活動的表現形式。教師應鼓勵學生“愛問”培養學生“善問”,使學生能在提問中獲取知識,在提問中形成技能。

參考文獻:

[1]《淺談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吳宓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Z2):18-18

[2]《淺談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黃建安 - 《廣西教育》 - 2007

猜你喜歡
好奇心理特征主動性
談談“如意提梁”創意色彩與文化心理特征
有這13個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潛在家暴傾向
農村中小學生書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應對策略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初探
解析高中語文試卷講評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預學的實效性
醫療糾紛不同階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