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2016-12-07 22:14吳曉濤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8期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磁共振成像應用效果

吳曉濤

【摘要】 目的 分析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現, 明確磁共振成像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5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56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頸部磁共振成像結果以及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結果。結果 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椎動脈異常改變為47例(83.93%), 明顯多于對照組的5例(8.93%);椎動脈直徑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部磁共振成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鉤椎關節增生硬化發生率為58.9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7848, P<0.05)。結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行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夠明確椎動脈形態及狹窄部位, 行頸部磁共振成像能夠明確病因。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磁共振成像;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29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頸椎病類型, 其致病原因主要為頸部交感神經受激惹并累及椎動脈, 導致椎動脈血管狹窄、折曲,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颊叩呐R床表現主要為頸部疼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偏頭痛、耳鳴、聽力減退、眩暈、記憶力減退等[2]。目前, 臨床中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 如X線平片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椎動脈造影、CT檢查等。這些檢查方式各有優缺點, 在臨床中均有應用。本次研究探討磁共振成像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并確診的5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選取同期56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8例, 女28例;年齡20~74歲, 平均年齡(46.57±9.33)歲。對照組中男30例, 女26例;年齡21~75歲, 平均年齡(47.21±9.40)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行磁共振成像檢查。采用1.5T MR System(Philips, Gyroscan NTRelease 6, Holand)超導MR 掃描機進行掃描。用三維相位對比序列管床位掃描, 層數為50, 視野275 mm, 矩陣256×256, 平均次數2次, 反轉角20°, 重復時間為20~28 ms[3]。掃描圖像包括頸部磁共振成像和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如果患者行手術治療, 則在術后1個月再次行磁共振成像檢查。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椎動脈異常改變比較情況 觀察組中47例患者存在椎動脈迂曲、發育不良、狹窄、走行異常等異常改變現象, 而對照組中, 僅有5例存在以上椎動脈異常改變現象。觀察組患者的椎動脈異常改變明顯多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椎動脈直徑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椎動脈直徑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頸部磁共振成像結果 觀察組患者當中, 有33例(58.93%)患者顯示出不同程度鉤錐關節增生硬化等改變, 對照組中無一例顯示出鉤錐關節增生硬化等改變。觀察組患者的鉤椎關節增生硬化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7848, P<0.05)。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所導致的頸椎綜合征, 其發病率較高, 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而言,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基本治療方式為非手術治療(如中醫正骨手法、烤電、針灸等), 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方式后大多能夠痊愈且不會留下后遺癥;而病情嚴重的患者則應采取手術治療, 如頸前路前方減壓固定融合術[4]。非手術治療的治療安全性明顯高于手術治療, 因此, 患者應及早診斷確診, 以防止病情惡化。

目前,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方式主要為詢問臨床表現、椎動脈造影、X線片檢查、磁共振成像等。其中, X線片檢查是常規檢查方式, 包括正側位片、斜位片、屈曲功能位片、張口位片等, 這種檢查方式有助于臨床醫師了解病變的側重點、頸椎退變的情況, 排除炎癥、腫瘤、畸形、外傷以及結核等情況[5]。椎動脈造影則是較早應用于臨床的診斷方法, 需要手術的患者一般都需做椎動脈造影。但是, 這種診斷方法屬于有創檢查, 并且操作復雜, 術后容易發生并發癥, 所以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磁共振成像也是臨床中比較常用的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在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時, 其檢查分為兩個部分:①頸部磁共振成像;②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能夠避開骨性偽影的干擾, 準確顯示出退變組織的情況;磁共振血管成像則能夠清晰地顯示出椎動脈受壓、走行異常、狹窄、屈曲等異常改變, 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高, 有望取代椎動脈造影而成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最佳檢測手段[6]。本次研究探討磁共振成像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對比分析了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磁共振表現。結果表明,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椎動脈異常改變明顯多于正常人, 椎動脈直徑明顯短于正常人, 鉤椎關節增生硬化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獲得椎動脈直徑測量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患者左右兩側椎動脈直徑長度變短, 因此臨床醫師在診斷時可將其作為一個診斷依據。此外,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獲知椎動脈受累后的形態改變, 比如椎動脈迂曲、走行異常等, 這些信息能夠幫助臨床醫師進行確診以及對患者進行分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則能夠獲知更多血管及周圍組織的信息, 從而進一步明確病因, 為治療提供更多的依據。

綜上所述, 磁共振成像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其中, 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夠明確椎動脈形態及狹窄部位, 頸部磁共振成像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明確病因, 因此, 臨床中應聯合使用以上兩種檢查方式, 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張明才, 石印玉, 陳東煜, 等. 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對手法診治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研究. 中國骨傷, 2013, 26(11):908-912.

[2] 黃耀忠, 胡顯明, 李明海, 等.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MRI診斷不符合率的研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6):116-117.

[3] 林益良, 莫深, 盧家靈, 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實用醫技雜志, 2015, 22(8):842-844.

[4] 胡衛東, 劉哲輝, 謝尚煌, 等. 頸椎病臨床分型與磁共振成像表現研究. 實用醫技雜志, 2016, 23(1):36-37.

[5] 朱勁華. 應用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 哈爾濱醫藥, 2015, 35(1):56-57.

[6] 李明, 孫峰濤.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應用價值. 吉林醫學, 2010, 31(33):6073-6074.

[收稿日期:2016-09-05]

猜你喜歡
椎動脈型頸椎病磁共振成像應用效果
小針刀配合溫膽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成像技術評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研究
彌漫性軸索損傷CT、MR動態觀察
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在腦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
氙同位素應用及生產綜述
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C 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化療聯合CIK細胞治療卵巢癌的臨床觀察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分析
觀察中醫多途徑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