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觀美感視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與結構優化芻議

2016-12-12 14:00李甜甜姜遼
旅游世界·旅游發展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結構優化

李甜甜+姜遼

(【摘要】景觀美感與旅游者的滿足程度密切相關,美感度越高,旅游滿意指數也越高,欣賞優美景觀的過程即人與地的神形交融過程。本文從景觀美感角度來探討旅游目的地的空間分形和結構優化,認為目的地系統的存在需要有一定的空間結構來維持,旅游目的地功能系統中的資源要素、設施要素、服務要素都需要落實到一定的地域空間上。接著從景觀美感視角出發,提取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的分形要素,結合空間結構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相關性、聚集性和擴張性等特征,構建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結構的景觀、路徑、景區與地域四大層次系統。最后,搭建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分形機制,并進一步提出空間結構優化模式。

【關鍵詞】景觀美感;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結構優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3.011

景觀美感與旅游者的滿足程度密切相關,美感度越高,旅游滿意指數也越高。欣賞優美景觀即人與地的神形交融,在交融過程中達到美化身心,陶冶性情。不同學者對景觀美感有過不同的探索[1],例如行為過程模式認為:人類偏愛植被和水域,和具有視野穿透的景觀;信息處理理論認為人類偏愛探索復雜和神秘的景觀,以及有秩序、連貫、可理解和清晰的景觀。

自然界廣泛存在著分形體,這類物體的自相似性能夠產生有益于身心的信息流。旅游觀光的本質是為了攝取獨特的地理空間信息.增加生命系統的負熵流[2]。自然界的風景信息如何作用于人體?本文首先試圖從混沌邊緣理論、自組織臨界性理論與大自然的1/f漲落的角度探討景觀美感,為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與結構優化提供理論支持。

一、景觀美感概述

(一)混沌邊緣理論下的景觀美感

混沌邊緣理論是研究復雜科學的全新的復雜性理論。在混沌邊緣上,系統的要素不會完全鎖定于一處,也不會騷亂到解體的地步,而是在穩定與流動之間保持某種平衡,在有序與無序之間達到一種和諧。根據混沌邊緣理論的思想,系統太有序或太混沌不是良好的狀態,太有序會使系統趨于平衡而死寂,太混亂則會因無所適從而崩潰[2]。人的生命和心智誕生于混沌邊緣,人類行為需要保持這種邊緣性狀態。旅游景點、景區、目的地都是有序與無序對立統一的整體,各種景觀都依據一定的歐氏幾何規則構造,無論亭、臺、樓、閣或是小橋、流水、花園、樹林,都是秩序的象征;另一方面,各種景觀的設計講究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絕不會棋盤式方方正正的排列,尤其是各種園林的構建。在景觀內部雕繪自然,在有序中顯露無序。將天工與人巧、混沌與秩序融為一體,使游客獲取美景紛呈、賞心悅目的感受。

(二)自組織臨界性理論下的景觀美感

自組織的臨界性理論是動力學系統自發演化的自組織臨界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系統的時空結構會失去尺度,從而表現出冪律分布的時空關聯。具體來而言,系統的自組織進入臨界狀態后,在時間尺度上會出現1/f漲落,在空間尺度上將形成分形結構。而1/f漲落和分形結構分別是系統處于自組織臨界狀態在時空上的表現。無論是高山、白云、紅花、綠樹,還是鳥唱、蟲鳴、流水、清風,都是沒有時空尺度的分形結構。當系統進人自組織臨界狀態時,1/f漲落和分形結構將會在時空上達到協調與高度和諧,這正是景觀美感的原因之一。

二、景觀美感影響下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分形機制

從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方面來講,目的地系統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空間結構來維持,旅游目的地功能系統中的資源要素、設施要素、服務要素都需要落實到一定的地域空間上。因此,對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景觀美感角度來探討旅游目的地的空間分形和結構優化,希望能為旅游目的地建設帶來一點思路。

(一)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模型對比

岡恩認為一個完整的旅游空間系統是由吸引物組團、服務社區、對外通道和區內連接通道四大要素構成。其中,吸引物組團的吸引力決定旅游目的地的市場范圍;內外通道狀況分別決定景區和社區的可達性;服務社區的好壞決定旅游服務的質量[3]。岡恩的目的地模型是以景點和景區為依托、以服務基地為核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旅游空間單元。該模型強調旅游系統中要素間的協調發展,把旅游社區放在較重要的位置,突出社區和旅游吸引物的互動關系以及內外通道的作用,從要素組合的角度顯示了目的地系統的開放性。

朱青曉把旅游目的地空間系統概括為“三層次、七要素”。三層次是指從空間形態的點狀、線狀和面狀三個層次。盡管如此,在具體的空間形式上,旅游目的地空間構成根據具體表現形式和功能可分為七個組成要素,分別是旅游區、旅游中心地、景點、景區、旅游線路、旅游基質、對外通道。在此基礎,我們可以將旅游目的地系統總結為:以旅游中心地、景點和景區為結點,以旅游線路為內部連線,以對外通道為外部連接,以旅游基質為背景,以旅游區為整體的基本空間地域單元 [4]。

(二)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分形機制構建——對景觀美感的響應

1.分形要素提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區域空間結構的認識不斷深入,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研究是區域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空間結構是將空間從區域中分離出來,加以抽象化,并借鑒科學的分析,不同學科的規劃專家對同一旅游區的空間結構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本文從景觀美感視角出發,對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進行分形研究,首先提取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的分形要素;然后結合空間結構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聚集性、擴張性和動態性等特征,構建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結構的景觀、路徑、景區與地域四大層次系統。

2.景觀系統分析

旅游景觀大多具有分形性質,分形能創造信息,是最好的信息源,能給人類以美的體驗。從本質上講,旅游景觀是人類出于旅游的目的,對原生自然景觀或文化景觀進行旅游開發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景觀,是游客旅游活動的生存空間和感知客體。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復合性旅游景觀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單元、人文景觀要素單元和社會景觀要素單元三大結構組分。旅游景觀三大類要素單元的不同疊加,形成游客面前不同特質的旅游景觀,作為一個特定的空間實體,它的三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具有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和具有審美價值整體系統。

3.路徑系統分析

旅游交通線路是游客和景區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旅游活動開展的中樞,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結構中發揮著連接的作用,對旅游者進入旅游目的地的難易程度實施影響。旅游交通線路密度、等級、連通性直接影響旅游目的的可進入性,影響游客的旅游感應距離,進而影響旅游目的地系統的空間分形結構。旅游通道線和游覽線保證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內部空間移動的順暢。暢通良好的路徑系統有利于游客流通,促進區域之間與區域內部的聯系與往來,增強客流的輻射力與流通力,更有利于促進區域旅游空間結構優化。

4.景區系統分析

景區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系統。從內容構成看,主要包括資源、產品、市場和產業四大旅游系統。地球的時空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分形景觀,形成旅游資源,時問差異創造了文物、古跡等旅游資源,空間差異創造江河、山脈等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是由不同的景觀要素、活動要素與服務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情境空間,即一種精神產品,這種精神產品是由旅游景觀和服務中的吸引力因素綜合形成的一類情境空間。旅游市場是旅游產品交換的空間。旅游產業系統主要包括旅游產業組織、結構、產業關聯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7]。

5.地域系統分析

旅游目的地地域系統是從旅游目的地宏觀環境出發,主要涵蓋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四個要素,最終目標是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旅游目的地空間系統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外界環境是開放的,子系統需要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等外部環境對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是通過一種外部虛擬作用力,推動旅游目的地空間演變的,這種演化往往比較緩慢,子系統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三、分形機制下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優化模式

(一)以景觀為中心的空間結構優化

王迪云[5]認為:旅游景觀的空間系統優化需要在現代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以生態、經濟和社會為一體,自然、人文并重,開發和保護并舉,兼顧當代和可持續利用。對于品味很高,又容易受人類活動干擾的景觀,應按照景觀生態學的理論,采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區分核心保護區、外圍緩沖區和游憩區等。核心保護區是要絕對保護的區域,具有景觀生態、環境特色的價值,除了少量科研活動,需要進行嚴格的封閉式保護。對于抗干擾能力較強,或必須進行近距離觀賞的景觀,也必須控制游客容量,限定游客數量,并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人為的破壞。對于那些已經或快要泯滅的物種,但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旅游觀光價值,可根據文獻記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恢復和重建。

(二)以旅游線路為紐帶的空間結構優化

朱青曉[6]指出線路設計應本著主題突出的理念,將性質相同或有內在聯系的點有機串聯起來,通過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蘊,大眾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從而與其它類型的旅游線路區別開來。并根據市場、中心城市依托、產品合理等原則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旅游線路,以滿足不同游客全方位需求。對于國家級旅游精品線路和特色旅游線路,其串連不是絕對的,線路方向也可互逆,交通方式也可組合,線路節點增減回旋余地有很大,亦可根據市場發展和新景點的出現,靈活安排及時開發新線路或更改己有線路。

(三)以景區為基本地域單元的空間結構優化

旅游景區具有綜合性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系統要素的空間組合,以旅游景區為基本地域單元的空間綜合體對整個地域的空間結構優化具有一定的作用[8]。建設高等級旅游景區是優化旅游目的地系統空間結構所必需的,在大尺度高級別的旅游景區內可以搭配中小尺度的特色小旅游區,同時結合資源特色、市場特征組織開發一批具有高集中性、相似性和獨特性的,空間分布不連續性的特色旅游景區[9]。

(四)以目的地為地域完整體的空間結構優化

從全息理論角度看,一個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系統應包括景區內外的所有信息,而景區內景點、景觀的布局設計又可以體現出這個地域的文化特征[10-11]。合理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空間結構能夠實現目的地功能協調和效益最大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樣性和全方位旅游需求。目的地空間結構優化應考慮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加強旅游目的地核心空間、過度空間、邊緣空間聯系和合作,進而達到旅游目的地完整地域空間的生態和諧、事態和諧以及心態和諧[12]。

四、總結

本文以景觀美感作為研究的基本切入點,通過分析景觀美感的思想實質來探討旅游目的地的空間分形與結構優化。文章首先對國內外比較典型的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模式進行分析對比,總結得出空間分形要素;其次構建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分形機制,并對各子系統作重點闡釋;最后提出景觀系統、路徑系統、景區系統以及目的地地域系統的優化模式。另外在研究的過程中,由于對理論深度挖掘不足,在一些方法的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之筆者能力所限,感到有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深化研究,愿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期能對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理論的研究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謝花林,劉黎明,徐為. 鄉村景觀美感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 2003,23(3):423-426.

[2]陳彥光,王義民. 分形、1/f漲落與旅游風景地的美學實質[J].大自然探索.1999,18(69):51-54.

[3]朱力,郭成.黃山旅游地域空間研究[J].城市規劃.2002,26(12):49-54.

[4]朱青曉. 旅游目的地系統空間結構模式探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3):57-60.

[5]王迪云. 南岳旅游景觀系統分析與調整優化[J].經濟地理.2005,25(1):135-138.

[6]朱青曉. 旅游目的地系統空間結構優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05.54-57.

[7]張林.旅游地域全息開發理論與實證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9-16.

[8]劉名儉,黃猛.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體系構建研究——以長江三峽為例[J].經濟地理.2005,25(4):581-584.

[9]張述林,姜遼,高鑫.耗散結構理論在跨縣域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2):83-87.

[10]熊明均,郭劍英.西部古鎮旅游發展的現狀及開發模式研究[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3):76-80.

[11]曹詩圖,沈中印.長江三峽旅游文化開發戰略構想[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0(2):78-81.

[12] 姜遼,潘雅芳,張述林,毛長義.全息理論視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間系統的發展思維——以城鄉交錯地重慶市璧山縣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5):20-25.

猜你喜歡
旅游目的地結構優化
揚州旅游目的地網絡口碑調查分析
廬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與設計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結構拓撲優化設計
中韓貿易結構優化策略探析
醫療保險制度的經濟社會效應和結構優化探究
服務貿易結構優化路徑研究
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社會心理承載力分析
大學生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