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文化經濟之我見

2016-12-13 23:11王清蓉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核心內容

王清蓉

摘 ? 要:文化發展不能脫離于社會經濟環境而獨立發展,文化建設和文化工作是以文化發展和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經濟現象,要以經濟改革的思維來進行分析和研究。文化經濟,體現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要求,是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加速器,并能最終達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目的。文化經濟,將是文化建設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和趨勢,而文化投融資政策是文化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文化經濟;文化投融資政策;核心內容

中圖分類號:F124;G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172-02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受計劃經濟體制和文化非經濟化思維的長期影響和制約,文化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目前,文化發展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文化發展不能脫離于社會經濟環境而獨立發展,文化建設和文化工作是以文化發展和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經濟現象,要以經濟改革的思維來進行分析和研究。文化經濟,體現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要求,是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加速器,并能最終達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目的。文化經濟,將是文化建設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和趨勢。

一、文化經濟的基本分析

(一)文化經濟的基本內涵

文化經濟,主要指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的生產資料,通過對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進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從文化市場中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也可指在非文化類的傳統物質產品與品牌中不斷加入文化內涵和價值觀,提升品牌形象和影響力,從而增加產品的市場價值和增值潛力。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進程正在加快,經濟活動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顯現出來,生產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快速增長。經濟與文化呈現出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趨勢。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客觀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了具有嶄新功能的文化經濟力或文化生產力。這種文化經濟力成為了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成為了許多國家與地區經濟起飛的強力驅動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中國,在新世紀中要占據主動,爭創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這種社會永續發展的深層次動力——文化經濟力的挖掘、利用和建構。

(二)文化工作呈現經濟化特點

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我國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設的整體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化經濟的客觀規律也在逐步豐富和改變著文化工作的思路和戰略。

一是資源配置市場化。資源只有在市場配置中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文化資源正在實現逐步市場化配置,一些文化資源逐步流向國有體制外。文化工作涉及的資源配置,目前主要局限于國有資源,對國有體制外的民營、私營、中外合資和外資背景的各項資源涉及較少,應當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的建設,充分利用好國有體制外的各種文化資源;二是主體逐步企業化。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工作主體是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市場經濟體制下,主體將更多的是文化企業。文化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文化事業單位也在注重引進商業化運作模式。政府和文化事業雖也依然是主體,但由于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文化項目將通過政府公共采購,以招、競標的形式交由企業來經營,文化企業將發揮出更加活躍和重要的作用;三是載體逐步商品化。文化工作的載體,也在逐步由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來承擔。這些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必須適應市場需求,不能違背供求規律,遵從商品生產規律的每個環節,適銷對路,追求低成本、高產出和高效益。我們的文化產品如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沒有市場號召力,它也就完全失去了宣傳教育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四是運作逐步商業化。文化項目的運作不再是只重投入、不重產出的政府行為,而將逐步轉變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化運作行為。商業化運作可以在制度上有效地杜絕以權謀私和腐敗現象的產生,有效地節約和充分利用國家的文化資源,以最小的投入追求最大的產出。

二、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制約

(一)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也越加凸顯其潛力無限的商品屬性。首先,市場機制逐步成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方式。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文化資源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文化產品靠指令來生產和分配,文化單位不能創造出經濟效益,也就不能形成文化經濟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文化資源的計劃和指令調配正在淡化影響,市場機制將逐步替代計劃體制而成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方式;其次,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貿易的過程中,價值規律、市場機制等經濟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產品的社會化大生產已成為現實,普遍具有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具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第三,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將越來越高,文化產品與服務貿易傳播的力度將越來越大,文化的覆蓋面將越來越廣,文化的表現力和感召力將會得到空前的發揮。第四,以文化為主的內容產業不斷興起,企業比以往更加重視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文化內容生產,注重品牌戰略和企業文化建設,不斷開拓企業和產品的新的價值增長點。

文化生產力的解放必將極大地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推動現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經濟還處在起步階段,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雖然我國的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市場廣闊,但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供應短缺,文化生產方式落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很低,科技含量不高,文化產品與服務貿易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比例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離國際上目前主流的文化產品與文化企業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我國文化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

我國存在大量的由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從事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社會服務事業形成的所謂“國家事業單位”。據統計,幾十年來,我國利用財政撥款,興辦了大量既非政府部門,也非國有企業,由政府所有并管理,運營脫離市場,從事社會服務的“事業單位”,現有規模約為131萬個,人員近3000萬,事業費占國家財政支出1/3以上。

我國國有事業單位有著共同的弊?。喊l展不足,資源大量閑置;事業費增長速度快,大量用于人頭費,徒然增加公共財政負擔;產權關系單一(公有事業單位占到90%以上),社會資本無法進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制后,又挾政府之權力進入市場,“權力尋租”現象嚴重,行業行政壟斷加劇,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社會負擔;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機構重疊、人浮于事。

近年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發展的要求,我國已經開始了事業單位改革,教育、科技、衛生等方面的改革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文化事業發展與改革明顯滯后。計劃經濟下,文化工作的投入來源是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預算。由于文化單位所有制結構的單一化和文化活動的非經濟化,從制度上排除了私人和其他社會團體興辦文化的可能性。一方面,這種財政供給制抑制了社會辦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帶來了文化事業單位只重經費投入,而不管產出效果的弊端。

我國優良的文化資源大量集中于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由于長期實行計劃體制下的部門、單位所有,文化資產運作水平和效率低下,大量閑置。因此,許多應該辦、需要辦、也有人可以辦的文化事業和產業卻辦不起來。

三、完善文化投融資機制是文化經濟的核心內容

1.重新確定國有資本的投資范圍,推動國有資本投資機制的改革和轉變。國有資本對文化領域的投資重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業,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和研究單位、國家基礎性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等;二是涉及國家文化和信息安全的文化行業和基礎設施,如黨報、黨刊、國家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國家廣播電視和通訊的骨干網絡設施等;三是代表國家水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院團。對于上述第一類,即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業,國家財政應保證經費投入,并逐年加大投資扶持的力度;第二和第三類,即涉及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文化行業和基礎設施、代表國家水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院團,國家無疑要繼續在資金上給予積極支持。鑒于這類行業和單位既具有準公益性的特點,同時一些行業和單位又能夠面向市場,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因而,國家在資金支持方面要更多地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來實現,使國有資本的投資機制逐步從事業性投資、全額撥款向項目投資、差額撥款轉變,并以此推動事業單位內部經營機制的轉換。與此同時,還要鼓勵這類單位依托國有資本和國有文化資源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的項目合作、項目融資來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

2.結合文化領域國有資本管理和運營體制的改革,構造一批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運營主體。建立新型文化投融資體制的關鍵是要塑造市場化的投融資主體,使之承擔文化市場投資和融資的風險,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市場運營主體,從而使政府逐步從文化投融資主體的地位中退出,讓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的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鑒于目前國有文化企業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處于主導地位,因而,當務之急是構造一批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運營主體,促使其在文化市場的投融資,跨地區、跨行業的結構調整和文化資源整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3.進一步拓寬文化投融資渠道,降低投資準入門檻,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行投資經營。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拓寬文化投融資渠道,使非公有文化企業得到更為迅速的發展,政府應進一步改革審批制度,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對非公有文化企業予以更多的扶持,鼓勵非公有資本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項目融資、兼并收購、租賃、承包等形式進入一般競爭性文化行業,對中小型國有文化單位進行嫁接改造,在文化產業中形成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混合經濟結構和各類投資主體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

4.加大直接融資比例,強化資本市場對文化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已經有少數文化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但總體來看,一是文化企業上市的數量比例和直接融資的規模仍然較少;二是上市企業的結構還不盡合理。由于種種原因,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國有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和民營文化企業至今尚未實現上市。為此,應積極推動文化企業的上市融資,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一批市場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國有和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混合經濟的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可轉換債券或企業債券,同時對符合條件的各類中小型文化企業在即將開設的創業板的申請上市也應給予積極支持。

5.鼓勵國內外社會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資興建各類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形成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以國家投資為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捐贈的多元資金籌措機制。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無疑應當是國有資本的主要投資領域。然而,國有資本對這一領域進行重點投資,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社會資本的投入。從國際經驗和我國近幾年來的實踐看,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往往也是社會資本感興趣并能夠有所作為的一個領域,因為捐資興建各類公益性文化項目,既是社會資本回饋社會、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其擴大社會影響、增加企業或個人知名度的一種重要方式。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非盈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建設,可以考慮參照國際慣例,進一步提高對捐贈者應納稅所得額的扣除比例,形成國家、地方和社區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以國家投資為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捐贈的多元資金籌措機制。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文化產業通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丹增.文化產業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晨.文化企業管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核心內容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
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剖析
淺談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
探討消費者視角的產業集群品牌效應
西柏坡時期黨風與廉政建設初探
尋找教學的交集點
淺談季羨林的文藝倫理思想核心內容
詹金遜“證據神圣觀”理論價值再認識
幼兒園園長的三種角色與六項專業職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