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產業的原因分析

2016-12-14 08:47姚咸安
經濟研究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制度

姚咸安

摘 要:承接轉移產業對于西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從現實來看,這一過程并不順利。究其本質原因并非技術創新薄弱或者人力資本匱乏,而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鑒于此,提出制度上的引導才是推進人才輩出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轉移產業;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制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032-03

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效率的提高可以優化生產要素的使用組合,這種組合在質量上的改進表現為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可以推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各國和地區一直在致力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中國也不例外,伴隨著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國的東部地區率先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相對發達的產業結構,建立了以人口紅利驅動與投資驅動相結合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發展模式,此舉為隨后三十年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伴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后的產業結構要求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由于人力成本以及運營成本的持續上漲面臨巨大的壓力。而中國政府面對的更大的問題還在于“去產能”這一壓力。一個理想的規劃在于將原有優勢產業向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轉移,同時改變原有由生產要素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為由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對于西部地區而言,接受東部地區較成熟的制造業并利用東部現有的技術資金以及管理模式取得高速經濟發展,恰恰成為西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

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西部地區對于轉移產業的熱情,并不能順利地讓其實現本土化。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東部發達地區向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結果并不理想。推進產業轉移的同時,地區差距卻逐步拉大。而對于轉移產業的承接過程更多地表現為外在力量(如政府政策)固然取得暫時性的發展。西部地區如何快速對接轉移產業,如何讓這一過程變得有效而自然起來,成為最大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此進行一定的思考,找尋影響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產業的本質原因。

一、影響產業轉移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影響產業承接呢?最常見的因素是技術創新的薄弱,這一說法是符合產業轉移的基本邏輯的。

熊彼特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的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以前不曾進入);控制原材料新的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否已經存在,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實現任何一種工業新的組織,例如生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而技術創新就表現為,以現有的物質資料為依托,對于各種要素進行新的組合,其中的技術支持確實可以實現較高的效率。

具體來說,創新技術可以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轉變生產方式。落后的技術水平伴隨著的是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表現為某種粗放,這就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進行改造。第二,開拓新的生產要素的使用。一個要素的價值判斷,其實依靠的是科技。最有趣的例子就是石油,曾經的石油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黏稠液體,而技術判定了它重大的價值。第三,技術進步可以克服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在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的前提下,技術進步可以極大地減少人力的使用,提高收益。不斷創新的技術為產業轉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地區通過承接轉移產業又可以獲得更大的增長效率和更大的經濟增長。

因此,我們探討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產業問題的時候,不能忽視技術創新的作用。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通過技術突破進行產業化實踐,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財富增長的過程。說到底,創新活動的本質是:“對現存勞動力以及土地的服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盵1]

但是,這并不適合中國實際的解釋。我們審慎回顧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不難得出,技術推進下的產業轉移收效甚微。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到2011年間,年均GDP增長率達到了9.6%,主要是各種中國特色的紅利優勢導致。雖然在客觀上,我們創造了“中國模式”的“增長奇跡”[2],而2012年快速落在8%以下,2015年下滑到6.9%,2016年上半年依然表現為6.7%,這一表現是紅利消失后的自然表現嗎?已經有太多研究指出,這樣的增長卻是以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來實現的。具體來說,我們逐漸淡化了技術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因為技術創新需要從一個想法的出現,到實驗室研發,到市場檢驗產業化,過程非常復雜,要在同行業的產品中脫穎而出,需要經歷各種成功和失敗的歷練,最后通過公平的市場檢驗,才能夠在市場的起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較強的競爭力。如果經濟增長過濾了技術進步對于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過濾了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競爭和努力,其結果在事實上讓產業的競爭力逐漸下滑。

所以,我們必須解釋的是,為什么技術創新活動在多年來都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呢?簡單地說,創新活動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力的參與。同樣的生產資料的投入,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而實現創新活動的人,往往表現為有更多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積累的技術人員。

過去三十多年快速增長之下,中國并沒有積累出大量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的人才。這是因為,在人的問題上,增長主要是通過人口紅利來進行。意即中國人口眾多,那么勞動力方面有廉價的優勢。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是一種極大的節約。而縱觀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國主要是承接組裝和加工類型的工作,這就意味著中國不需要那么多的高新技術人員。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對應的是落后的技術水平和較低的創新能力。多年來,國家儲備的就是這樣的勞動力。而今,當反思增長的過程和增長的質量的時候,人力資本儲備上的壓力和不足是影響產業轉移的最大的障礙。

二、影響人力資本開發的原因分析

創新活動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兩個方向:一是物質要素的創新。比如新材料的發現和使用,這種物質要素的創新可以有效的實現經濟增長。二是人力要素的創新。比如一種新思想和新的理念的出現,這種人力要素的創新可以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相對來說,人力要素是勞動過程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是人力實現新的物質要素的出現,也是人力能夠重新界定和使用固有物質要素的使用。

影響創新活動的原因學者們喜歡總結為創新環境的缺失。比如有充足的資本,有足夠的信息、完備的市場環境等等。但是,資本可以引進,信息可以提供,環境可以創造,說到底,還是需要有有效的激勵措施來刺激人們實現這一環境的培育。人的全部的行為取決于激勵,人是有各種需求的,而需求永遠不可能全部實現。當生存需求被滿足,就會出現精神需求的要求。通過有效的激勵來實現他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這一過程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

“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構成了社會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盵3]它“限制、解放和擴張個人行動。從制度之于創新的作用來看,技術的設計、選擇和應用是社會選擇的問題”[4]。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可以決定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進程。這是因為,“經濟學所有的東西服從激勵原則。改變激勵,就會改變決策的成本和收益,從而改變人的行為?!盵5]而制度之于中國,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從根本上保障創新活動的進行。制度建設的匱乏,不難理解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表現。

(一)西部地區人才創新能力低

創新性人才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在產品創新上,還體現在人才的凝聚力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上,缺乏相當數量的人才將導致西部地區引進產業發展滯后、員工空缺嚴重、企業創新率低等問題,阻礙產業轉移進程。根據國家2015年統計年鑒中的各地區專利規模以上工業研究與飾演發展活動及專利情況數據分析可知,西部地區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占全國研究人員的10%,有效專利數占所有有效專利數的9.5%。相比東部地區創新性人員占比70.7%,有效專利數占比75.9%而言有著較大的差距。

(二)西部地區人才勞動生產率低

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東西部地區能否順利接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部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勞動生產率數值體現了地區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過大的勞動生產率差異會導致東西部地區生產成本差異擴大,從而阻礙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進行轉移。在勞動生產率數據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西部地區12省市中僅有重慶、陜西、四川高于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由西部地區的GDP以及勞動生產率數值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西部地區對人口數量優勢的依賴性遠遠高于對人口質量優勢的依賴性。這就意味著高新技術人才依然缺乏,而這卻是影響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地區人才結構不合理

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比較來看,東部地區技術領先,可以進行產業的研究和開發,西部可以進行材料的提供和加工。從這一產業布局模式來看,西部地區需要的是符合中國制造的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工人??墒?,西部地區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大學生數量有1.3%,甚至超過中部的1.25%。粗文盲率10.2%,遠高于發達地區2%的比例。人才結構可以概括為兩頭大、中間少的沙漏模型,如果要實現產業轉移,西部地區缺乏普通的技術人才。沙漏型的人才結構對于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而言,無疑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政府通過各種制度建設,提供激勵措施,召回流失人才,聚集創新人才,發展二次人才,培養新興人才。西部地區在人才發展以及產業轉移的幫助下,可以達到比東部地區更可觀的發展速度。

三、一個簡短的結論

技術創新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諸如資金的配合、研發環境的配合。這一切都需要國家有制度做保障,通過制度明確和保證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有序地進行。在這里,制度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我們這里談技術創新并不能思考創新本身。不能把原因單純地歸結于創新人才的不足,而應該從制度層面進行分析。而制度可以規范個體行動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能夠固化出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從西部地區來看,我們可以采取如下對策:

(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優化人才配置

創新活動必然地需要人才的參與。所以,政府應鼓勵企業出臺優惠政策及提高薪資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同時在宏觀調控方面,結合國家新發布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建立創新人才聚集區。只有人才得到有效的集聚,才能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孕育出良好的人才環境,讓人才的到來表現得更加自然。同時,西部地區的巨大低素質人才的人口基數會成為阻礙東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關鍵。

(二)加大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

由于西部地區呈現為兩頭大中間小的人才結構,所以西部地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符合轉移產業要求的產業工人,而并不一定是高新技術人才。西部地區應加大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有重點地投放在提升職業教育數量與質量上。體現在教師的人數及受教育水平、學校設備,以及課程內容結構的改造和升級。良好的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地推進人才的知識接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中國的經濟增長,確實在世界經濟歷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里,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包括曾經的“中國制造”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強大而完善的制造體系和制造能力。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努力和必然經歷的困頓。

但是,我們不必每每保持必然的樂觀主義精神,而要冷靜地面對未來的何去何從。當下之中國,“去產能”的重負之下,鋼鐵煤炭行業大量工人的下崗,實體經濟的枯萎,對于基礎設施的依賴,都給予中國經濟前景巨大的壓力。如何快速實現有效的轉移產業,又如何實現快速的技術創新,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

那種積極創新活動的人,我們要給予創新活動的補償和激勵,讓創新活動得以延續。得到激勵的人的需求的滿足,會在全社會得以很好地傳播和擴張,從而帶給一個社會創新源源不斷的活力。努力就有回報,這一基礎法則發揮作用的時候,一種創新的環境就會逐步成型。存在了一種努力就有回報的反饋機制,讓普通民眾同樣能夠按照勞動拿回他應得的報酬。并且,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將倡導他們遵守社會正義的一般規律,其中勤勉、節約、慎重、機敏、質樸、用心、周到等品德又會創造出更大的增長[6]。

參考文獻:

[1]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郭將.增長的革命[J].新華文摘,2010,(23).

[3] 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Amulf Gruebler.技術與全球性變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詹姆斯·D.格沃特尼.經濟學常識[M].陳強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高波.文化、文化資本與企業家精神的區域差異[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責任編輯 吳高君]

猜你喜歡
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制度
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資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實效
某些單位的制度
技術創新路徑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社會工作視角下貴州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區信號與系統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論制度安排的后發優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