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茶籽油國家標準對油茶產業發展影響分析

2016-12-16 12:59廖福霖洪燕真
關鍵詞:橄欖油國家標準油茶

嚴 謹,廖福霖,洪燕真

(1.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商學院經濟貿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2; 3.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

油茶籽油國家標準對油茶產業發展影響分析

嚴謹1,2,廖福霖1,洪燕真3

(1.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商學院經濟貿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2; 3.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油茶籽油國家標準中存在著壓榨油與精煉油缺乏嚴格區分、對產品特色認識不足、規定不完善等問題,對產品的品質控制、消費者需求、生產成本與產品推廣等造成不利影響,建議根據油茶產業特點和產品特點,修改完善國家標準,建立健全第三方認證組織,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拓展國內外市場,促進產業發展。

油茶籽油;國家標準;油茶產業

油茶籽油(以下簡稱為“茶籽油”)是油茶產業的主產品,也稱茶油、山茶籽油。在政策扶持和利潤驅動下,全國茶籽油總產量從2008年的28.8萬t增長到2014年的51.8萬t。隨著茶籽油產量的提升,2011年全國產量最大的湖南省個別地方已出現茶籽油賣難的狀況[1]。筆者調研發現,精煉油的銷售更困難。目前,新種植油茶陸續投產,尚未全面進入盛產期,未來產量增長速度將更快,銷售難題將進一步凸顯。本文從茶籽油質量標準對產品質量、消費者需求、生產加工企業、市場推廣的影響,分析其對油茶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茶籽油國家標準的由來與存在問題

(一)茶籽油加工方法與質量標準的變化

1956年前,茶籽油一直使用傳統工藝——加熱壓榨法,至今壓榨法仍是油茶籽產區最主要的制油方法[2]。目前國內食用油生產工藝分為“壓榨”和“浸出”,前者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全過程無任何化學添加劑,其中不經過軋坯蒸炒處理,在常溫下進入榨膛壓榨的,稱為低溫冷榨[3];后者指的是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溶劑將油脂先萃取出來,再將油脂中的溶劑去除的方法[4]。

浸出法的出油率高,至20世紀70年代國營油料廠75%的油料使用浸出法,2004年浸出油產能已占油脂加工能力90%以上,產量占油脂總產量的80%以上[4]。茶籽油浸出法的出油率比壓榨法高6.5%[5],近年來,大部分茶籽油大中型企業采用浸出法,有研究者認為茶籽油的制取加工比較適合低溫冷榨法,出油率較高,酸值和過氧化值較低,品質較好,且不存在溶劑殘留問題[6]。但企業訪談發現,冷榨法存在著風味不明顯,油脂穩定性不比傳統熱榨法好,甚至更差的問題。

1990年7月,湖南糧食局起草的《油茶籽油》(GB/T11765-1989)標準實行,茶籽油開始有統一的質量標準。2003年10月,GB11765-2003取代舊標準并實行至今?,F行國家標準中分為茶籽原油(其中用壓榨法生產的原油,俗稱“毛油”)、壓榨成品茶籽油(以下簡稱為“壓榨油”)、浸出成品茶籽油(以下簡稱為“浸出油”)等3類,其中壓榨油分為2個等級,浸出油分為4個等級。2003年實行至今的國家食用油標準明確規定:毛油(原油)不能作為食用油直接在市場上銷售;必須在產品外包裝上標出生產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屬于4個等級中的哪一級,其中四級為最低等級。

(二)茶籽油國家標準存在的問題

1.壓榨油和浸出油沒有嚴格區分,檢測標準不一致,表述不清。浸出油與壓榨油的區分目前尚未出臺嚴格的執行標準,浸出油比壓榨油多了含皂量(%)、煙點(℃)、冷凍試驗(0℃儲藏5.5 h)等3個檢測項目;在同樣的檢測項目中,所用檢測工具和檢測指標也不同,壓榨油與浸出油在色澤檢測項目中,壓榨油用羅維朋比色槽25.4 mm檢測,一級和二級浸出油用羅維朋比色槽133.4 mm檢測,三級和四級浸出油用羅維朋比色槽25.4 mm檢測;在加熱試驗(280℃)項目中,對一級、二級壓榨油和三級、四級浸出油進行檢測,而對一級、二級浸出油不作檢測。在浸出油的加熱試驗(280℃)和含皂量(%)檢測項目中,一級、二級浸出油不作檢測,三級、四級浸出油有檢測質量標準;在煙點(℃)檢測項目中,一級、二級浸出油有檢測質量標準,三級、四級浸出油不做檢測;在冷凍試驗(0℃儲藏5.5 h)檢測項目中,一級浸出油有檢測質量標準,二級、三級、四級浸出油不作檢測[7]。由于不同工藝所得產品質量不同,造成的結果是,如果對規定的項目一視同仁地進行檢測,表面的公平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公平;使用目前規定的不同質量指標,實質上更公平,表面上卻有失公平。

溶劑殘留量屬于強制指標,現行國家標準規定每公斤壓榨油中溶劑殘留量小于等于100 mg,而在一級、二級壓榨油以及一級、二級浸出油中規定溶劑殘留量不得檢出,在三級、四級浸出油中規定溶劑殘留量小于等于50 mg,其中特別注明,壓榨油和一級、二級浸出油的溶劑殘留量檢出值小于10 mg時,視為未檢出。即使溶劑殘留量小于等于10 mg,還是存在溶劑殘留問題,不符合不得檢出的標準。其中,不得檢出是標準要求;未檢出是檢驗結果,未檢出與檢驗方法及檢出限有關系。不得檢出與未檢出的概念表達不清,容易產生歧義。

2.缺乏自身的行業標準,對產品特色的認識不足。油茶生產已列入國家“糧油安全工程”,胡建紅等在2009年提出要制訂與茶籽油相配套的技術規程和質量標準[8]。專家指出,現行的茶籽油標準從2003年開始實行至今,迫切需要制定茶籽油自身的行業標準(生產加工標準和油脂標準)[9]。目前僅有湖南省出臺了改進版的省級標準。

未精煉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的毛油含有有毒物質,是不能食用的,必須經過精煉[10],但茶籽油與它們不同。運用壓榨、浸出、水酶法(水酶法是近年出現的新方法)等3種工藝試驗結果表明,在線加熱冷榨法的出油率最低,質量最好;水酶法出油率高,質量高且穩定,不經過精煉過程其苯并(a)芘含量、酸值、色澤即可達到國家食用油安全標準,但成本較高;浸出法的出油率及理化指標和水酶法相似,成本低廉,品質較低,要精煉后才能達到食用油的標準[3,11]。茶籽油不經過精煉就能達到國家標準,意味著必須經過精煉才能銷售的規定對茶籽油是不合適的。由于制油工藝對產品品質的影響十分明顯,茶籽油要盡量減少精煉加工[12-13]。

在氣味色澤項目中,規定一級和二級壓榨油具有油茶籽固有的氣味和滋味,無異味,而在氣味、滋味項目中,一級浸出油規定無氣味、口感好,二級浸出油規定氣味、口感良好,三級、四級浸出油規定具有油茶籽固有氣味。毛油獨特的味道,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口味偏好,還使消費者更容易鑒別茶籽油的真假。擁有茶籽油固有的氣味,是產品的特色之一,卻被判定為更低的質量等級,違反了基本的邏輯。 毛油存在著什么樣的危害健康的成分?通過精煉可以去除嗎?哪些成分會在煎炒過程中變成有害的物質?不經過高溫處理的食用方式是否構成危害?茶籽油所含成分與貯藏穩定性、烹飪穩定性的關系?與風味的關系?對毛油不能食用的規定目前缺乏風險評估的資料[13]。

在浸出法中缺乏對原料標準的規定,對于是用茶枯餅做原料,還是用油茶籽做原料,沒有加以區分,對壓榨工藝的描述比較含糊。由于對油茶產品認識不深,沿用菜籽油的標準,碘值、油酸含量的規定范圍可能過窄,且缺乏對茶油風味的科學描述和評價。

3.缺乏對反式脂肪酸、苯并(a)芘的限量和多環芳烴等的規定。經過精煉加工的茶籽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顯著增加,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顯著減少[14-15];精煉加工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鯊烯等生物活性成分下降率分別為54.05%、59.70%和34.78%[14,16]。

茶籽油標準沒有對苯并(a)芘的限量和多環芳烴和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作相應規定,而歐美國家很重視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問題[4]。國際橄欖油委員會要求每公斤橄欖油中的苯并(a)芘的限量為1 μg,遠低于目前中國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GB2716-88)中的每公斤小于等于10 μg規定;每公斤橄欖油中多環芳烴總量不得超過25 μg, 其中重質多環芳烴(5、6核)不得超過5 μg[13]。這些規定的不完善影響了茶籽油走向國際市場。

二、茶籽油國家標準對油茶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茶籽油國家標準對產品品質的影響

茶籽油在毛油狀態時,具有自身的抗氧化物質、有良好的氧化穩定性,隨著加工過程的逐步深入,其所具有的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受到損失,脫色后達到最小值,精煉后的茶籽油天然抗氧化成分所剩無幾;同一儲藏條件,不同加工工藝的茶籽油儲藏過程中,毛油的儲藏品質最好,壓榨精煉油次之,浸出精煉油最差[17-19];相同儲藏期中壓榨油的酸值和過氧化值明顯低于浸出油,在浸出精煉油儲藏中,相同儲藏期的低等級浸出油的酸值和過氧化值明顯低于高等級精煉茶籽油[7];毛油保質期更長,精煉油在開封10個月后就會酸敗[18]。

由此造成的悖論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茶籽油,品質可能還不如那些禁止在市場上銷售的毛油。市場現實是,至2011年,大部分的茶籽油在農村油坊自行加工,以毛油形式供自己消費[20],近年情況依然如故,大部分的茶籽油自產自銷,剩下的才進入市場銷售。

目前,茶籽油市場上,除了摻雜使假的壓榨油、浸出油外,還存在著茶籽調和油等合法的摻雜產品(國外市場沒有調和油這種品類),如金浩茶籽油就有茶籽橄欖油、茶籽花生油、茶籽玉米油、茶籽原香油、茶籽調和油等5個調和油單品。國內食用調和油缺乏國家標準,目前只有浙江省出臺了茶籽油的摻偽檢測的地方標準,其他省份只能沿用企業標準,既缺乏調和油名稱的界定和調和油中應摻入茶籽油的比例標準的規定,也缺乏相關質量檢驗標準和檢驗方法。

(二)茶籽油國家標準對消費者的影響

1.茶籽油質量標準與消費者認知的沖突。作為已存在2300多年的獨特產品[21],消費者對茶籽油的認可是基于對傳統壓榨油茶籽油(即毛油)的認識而來的。按目前規定,毛油是不合格的,必須經過精煉才能上市銷售,這與消費者歷經千年的認知是相反的,而近年調研報告對毛油的批評是,少數小作坊用塑料袋替代傳統的稻草做茶枯餅間的間隔,高溫下會產生有毒物質[22],恰是反傳統的結果。營銷理論認為,消費者的認知幾乎不可改變,品牌定位只能順應消費者的認知而不能與之沖突[23],因此,對精煉茶籽油的宣傳和對消費者教育的成本巨大且收效甚微,很大一部分消費者認為精煉油是不正宗的,現行標準成為引發產品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

消費者對毛油的認可已歷經千年的實證經驗和口碑宣傳,浸出法發明于160年前,在中國運用了60多年[4],茶籽浸出油已經過多年的銷售,按照體驗營銷的原理,如果效果顯著,顧客會重復購買并熱情宣傳,但在現實中,并沒有出現這種局面,也反證出精煉油的使用功效無法超過毛油。市場形成的均衡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是壓榨原油、壓榨精煉油、浸出精煉油。

不同品種油茶籽的酸值含量不同,新品種的油酸含量已超過國家規定值的上限(87%),油茶南擴進一步造成油酸含量的變化,油茶籽酸值含量的標準需進一步研究[24],茶籽油的酸值過高,是否要予以降低,值得商榷。所含膠質、顏色和茶油獨特的風味,經2000多年不同地域廣大民眾的食用實踐,足以證明其對身體而言是安全的,一般新鮮機榨油沒有堿煉和脫蠟的必要,是否脫臭需慎重考慮[25],而經過“四脫”(即脫膠、脫酸、脫臭、脫色)工序的產品是否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尚沒有準確的結論[11]。經過“四脫”工序精煉的各種油品風味基本喪失,失去了不同油品的各自特色[4],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2011年前茶籽油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狀態[1,26],筆者通過企業訪談得知,送禮是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動機。2013年底“八項規定”出臺后,送禮方面的需求銳減,作為禮品的茶籽油,存在著消費者與購買者分離的現象,許多使用者不必關注價格,消費者認知對銷售的影響不大;只有少數自用的消費者才關注價格和質量,對市場需求的影響有限。隨著國家反腐敗力度加大和依法治國理念凸顯,消費者將從禮品的使用者逐漸變成產品的購買者,而產量在持續增長中,可能產生結構性需求不足的問題,即茶籽油因價格過高而使需求僅限于特定的消費者階層,當茶油產量超過這一需求閥值時,將會出現供給過剩;而價格達不到一定收入的消費者階層的購買力時,會造成茶籽油需求不足,從而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供過于求的狀況從2011年開始出現[1],消費者認知對茶籽油市場發展的影響將快速顯現出來。

2.茶籽油國家標準對消費者需求的影響。性別、婚姻、受教育程度是影響茶籽油購買的主要因素,以已婚女性購買為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購買意愿越強,年收入、產品品質和價格、品牌、安全認證標志也對消費者購買意愿有一定的影響[27-28];越了解茶籽油,購買意愿越強,使用過茶籽油的消費者,購買意愿更強[28]。由于婚姻持續時間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財富的累積成正比例關系[29],隱含的意義是,年收入越高,越可能購買茶籽油。

無論是IOOC還是中國橄欖油標準,只有低溫冷榨的初榨橄欖油才能稱為橄欖油。按《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GB2716-2005),“初榨”指的是用機械或物理方法制備的油脂,中國橄欖油的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相似,品質差的橄欖油才進行精煉[12],茶籽油是世界上唯一可與橄欖油相媲美的油品,但中國消費者對橄欖油的認可度更高[4]。近幾年,茶籽油的零售價已經超過橄欖油,茶籽油面對的是注重品質的高端消費者,現行質量標準不利于滿足消費者的高端需求。

(1)對茶籽油產品定位的不利影響。小包裝食用油面臨著運用傳統元素、傳統工藝的傳統風味的復興,通過重現傳統小榨技藝回歸古代手工作坊打造出濃郁油香是其最高層次的做法,如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鯉魚濃香小榨菜籽油[4]。2011年家庭榨油作坊、小型加工作坊、小型加工企業占茶油加工企業總數的96.46%,現茶籽油加工依然以小作坊為主[22],這正是茶籽油營銷的優勢之所在。營銷理論強調,突出產品的特色,才有利于銷售。國家標準中不僅沒有突出產品的獨特性,還嚴重削弱了產品在風味、顏色、抗氧化、保健方面的特色,使企業銷售陷入兩難境地,消費者對合乎國家標準的精煉油認可度低,而消費者認可的毛油在市場上的銷售是不合法的,難以得到大面積推廣,消費者的現實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目前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即是要增加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減少消費者不需要的產品,茶籽油的國家標準急需修訂。

(2)影響消費者潛在需求的進一步轉化。由于世代相傳的生活經驗積累,以及供不應求而形成“物以稀為貴”(2015年茶籽油占中國食用油的1.28%),確立了茶籽油高端油的定位。茶籽油的價格是一般食用油的4~5倍,10多年來,毛油價格持續上升,2005年從種植戶手中收購毛油的價格每公斤為20元,和菜籽油行情差不多,2009年收購價每公斤漲到40元,2010年每公斤漲到60元,由于成本上漲,2012年長期保持在每噸5萬元[4],由于市場誠信缺失和監管不力,加上小包裝食用油是個價格高度競爭的市場,茶籽油價格高容易引發銷售者的摻假、造假行為,又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茶籽油產品的信任危機。

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消費50 kg茶籽油就夠了,以每公斤100元來算,一年需要花費人民幣5000元,價格再翻一倍,一年花費就10000元,考慮到目前的高物價及茶籽油卓越的保健功效,這種花費是中上收入的家庭可以接受的。筆者通過消費者訪談與問卷調查發現,銷售難的關鍵在于產品的信用和品質,對茶籽油的信任危機是問題的關鍵,其根本問題在于消費者的認知與國家標準的沖突。20世紀80年代,茶籽油產量約30萬 t,和當時世界上橄欖油的總產量相當,主產區茶籽油的產量占食用油產量的一半以上[30],2011年全世界橄欖油產銷量達280萬 t,而茶籽油全國總產量才28.8萬 t(其中精煉茶籽油8萬 t)。世界上最大的橄欖油公司銷量為每年20萬 t,而中國最大的茶籽油企業規模不到每年1萬t,橄欖油只是地中海區域性的產品,但銷售遍及全球;茶籽油銷往中國14個省份,卻難以邁出產區走向全國[4];除了產區及其附近部分地區居民有茶籽油的消費習慣外,茶籽油市場認知度在國內較低,在國際市場上極低[4,25],高端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難以轉化為對茶籽油的現實需求。

(3)不利于國內市場的宣傳、推廣?;谙M者認知的影響,自用型的消費者不一定購買精煉油,產區的消費者更多購買毛油自用(他們認為毛油是正宗的茶籽油),而且是通過熟人、親戚購買,流通渠道狹窄,信息搜索和購買成本高,不利于產品的推廣,尤其不利于大型生產企業的銷售推廣。一部分消費者不知道如何買到正宗的茶籽油,轉而購買橄欖油或其他油品。廣州消費者的問卷研究表明, 74.22%的消費者不了解茶籽油,25.65%的消費者由于難辨茶籽油的真假而放棄購買茶籽油,3.12%的高收入消費者由于不了解茶籽油而選擇購買橄欖油[28]。

在油脂市場上,對油脂品質的宣傳推廣,包括其商業、營養、感官方面的特性,如橄欖油就強調其感官中的風味指標[4]。

3.茶籽油國家標準對生產加工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生產成本,降低產品品質。精煉設備及精煉過程加大了生產成本,一般每公斤精煉油的加工費會增加2元左右,茶油的酸價越高,每公斤需增加的加工費越多(調研數據)。以基本的邏輯推理而言,精煉油的銷售價格應該高于毛油,但在目前福州市場上,精煉油的售價是每公斤100元左右,毛油的售價是每公斤120元左右,值得深究。調研得知,這可能是在精煉油中摻入棕櫚色拉油的緣故,而加入棕櫚色拉油的精煉油與純茶籽油從外觀上難以區分;也有一些企業和作坊把茶葉籽(每噸1000多元)摻入油茶籽(每噸18000元以上)中進行壓榨,真假難辨。

精煉茶油要經過“四脫”工序。研究認為,苯并(a)芘超標主要原因是高溫,其中脫酸的堿煉工序促進苯并(a)芘含量大增,采用高溫高真空條件處理,使茶籽油味道變淡。脫臭工序造成苯并(a)芘一定程度增加,脫色、冬化工序可降低茶油中的苯并(a)芘含量。2010年茶籽油的苯并(a)芘事件發生后,有關質量監督部門要求生產企業一律采用250℃以上的高溫脫臭工藝,借高溫汽化的高真空吸走油中的部分苯并(a)芘,但實驗結果恰恰相反,烘干、蒸炒的高溫處理,對苯并(a)芘產生的誘導作用具有累積效應,浸出生產工藝對苯并(a)芘含量有顯著影響,主要是毛油脫溶環節的高溫[11]。

(2)引發不公平競爭。目前茶籽油的生產大部分是在小作坊里完成的,現行標準還造成大型制油企業與小作坊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因為只有大中型企業才具有購買精煉設備的資金實力,而用茶枯生產的浸出油拉低了茶籽油品質的平均水平。應該借鑒橄欖油生產經驗,橄欖油生產有年產20萬t的大工廠,也有大量的小作坊,但他們秉持公平競爭的原則,都以保持優秀的傳統品質為目標[4]。

由于壓榨油與浸出油沒有嚴格區分,毛油不許銷售的規定也可能是大企業游說的結果,精煉設備一套要100多萬元人民幣,所以小作坊只能生產毛油,只有大企業才有資金購入先進設備,進行精煉油的生產。

目前,國內油茶加工企業的設備生產能力是現有生產能力的4倍[22],擴大精煉油的產量是很容易做到的。但由于消費者認知的作用,茶籽油市場需求的擴大,主要是對毛油的需求擴大,難以大量促進對精煉油的需求,雖然精煉油的出油率高可提高產油量,但如果消費者不認可浸出油的品質,精煉油就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狀況,那將直接打擊企業擴大生產的動力,損害企業的長遠發展。

(3)同質化高引發低價競爭。食用油技術門檻很低,經過脫膠、脫酸、脫水、脫臭、脫色、脫臘等6道工藝生產出來的一級油,由于精煉程度高,風味和營養都不如散油。茶籽油一直是個小品類的油種,做得較大的有金浩、金龍魚、潤心和綠海等品牌,小包裝茶籽油的全國年產量原先是1萬多噸,2013年以來成本上升,導致市場容量下降[4],茶籽油精煉油同質化嚴重造成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加上調和油、摻雜油,引發激烈的低價競爭。

4.不利于產業現代化及對國際市場的推廣?,F代化要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業升級要建立在文化和技術的基礎上,在文化內涵上,橄欖枝已成為世界和平的象征,而存在了2300多年的茶籽油卻鮮為人知。

茶籽油和橄欖油都屬于區域性產品,消費者對于茶籽油的口味是從小培養的,傳統產區的消費者認為,具有獨特味道的茶籽油才是正宗的茶籽油,但非傳統產區的消費者大都難以接受其口感與氣味。為了從傳統產區向全國市場推廣,目前企業去除茶籽油獨特的味道,以適應非產區的消費者口味,但保持產品獨特風味,進行市場定位和推廣,也是很好的推廣方式。如橄欖油的顏色和獨特風味反而成為橄欖油進行全球推廣的重要賣點。

國內市場的推廣也可借鑒橄欖油的經驗,2009年10月1日實施的中國國家標準《橄欖油、油橄欖果渣油》(GB23347-2009)針對橄欖油和油橄欖果渣油兩類,分級與IOOC和歐盟EU相似,標準中綜合了原料及制油工藝的內容,明確規定油橄欖果渣油不能算是橄欖油。這個標準頒布后,初榨橄欖油從2002年僅占橄欖油進口總量的17%,提升到2011年占比92%,2012年毎升價格為60~180元,是中國市場中端食用油價格的5~10倍,但很受高端消費者的歡迎[4]。

三、修改完善質量標準,促進產業發展

(一)修訂目前國家標準與規定

國家應修訂現有的茶籽油標準,嚴格區分壓榨油與浸出油,尊重傳統文化,尊重消費者認知,運用茶籽油科研的新成果,出臺符合茶籽油特點的產業標準,修改現行規定為,無論是毛油還是精煉油,凡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都可以在市場上銷售,將精煉油列入品質較差的等級。

國家標準應按原料及制油工藝來分類[4,13],在產品上注明其生產工藝及所用原料,規定只有使用油茶籽提取的茶籽油,才能稱為茶籽油,以茶枯浸提的,或在茶籽油中摻入其他油品的調和油,都不能冠以茶籽油的稱呼;浸出法有溶劑殘留的隱患,應進一步規定,只有初榨茶籽油,才能稱為茶籽油。借鑒橄欖油質量標準,繼續研究不同生產工藝和溫度對苯并(a)芘和反式脂肪酸的影響,嚴格控制苯并(a)芘的限量,對反式脂肪酸、多環芳烴的限量作出規定。

隨著茶籽油國家標準的修訂,相關標準也要隨之修改,如2011年12月通過審定的國家標準《油茶籽餅、粕》及林業標準《油茶籽》《油茶果采后處理技術規程》,強化標識,除產品基本信息外,還要包括產地、產品市場準入及認定產品的過程跟蹤檢測等[31];推行油茶原產地標識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32];嚴厲打擊摻雜使假、以劣充優的不法行為[33]。隨著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人口流動使產區與非產區間消費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以切合實際的產品標準和網絡平臺,保障購買的方便性和可得性,從傳統產區開始,逐步滿足國內市場乃至國際市場的需求。

(二)支持成立行業組織和第三方認證組織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支持建立行業組織(如油茶協會),發展第三方認證組織。行業組織的監督及推動,有助于保護企業的利益,修正不合理的標準,避免惡性競爭,如1956年成立的國際橄欖油協會,使橄欖油從地中海沿岸區域性的產品銷售、推廣到全球市場。而第三方認證組織由于其中立性,更容易為消費者所信賴。

(三)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拓展國內外市場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表明,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的時候,是產業結構變化最劇烈的時候。中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無論是為了促進有效供給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綠色制造工程,都需要制定綠色產品標準體系,以客戶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刺激“中國制造”全面升級。

中國是茶籽油的原產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茶籽油生產國。目前,茶籽油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原油,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以進口的原油為原料,加工成高檔的化妝品、保健食品和藥品等,再銷售到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

以傳統文化為基礎,重視傳統技術現代化,并借鑒橄欖油標準制定的經驗。橄欖油外觀是黃中帶綠,不同區域的產品有不同的風味,如橄欖油的苦味“pungent”被認為是正面的風味,揮發性成分的果香“fruity”,青草味的“green”被認為是美好的風味[13],不同區域的橄欖油有澀、酸、苦不同的味道,形成不同的地理品牌標志。茶籽油在不同區域有苦、澀或無味等不同的口感和味道,顏色淺黃、深棕也各自不同,在標準中強調外觀和風味,使之成為地理品牌標志產品的重要特色之一,以拓展國內外市場。

致謝課題調研得到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林業局孫水平先生,江西天華生態農林有限公司周漢中先生,福建省糧油科研所李先玉女士,福建省清流嘉成油茶有限公司薛賢慈先生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中國林業產業重大問題調研組.2014中國林業產業重大問題調查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5.

[2]李麗,吳雪輝,寇巧花.茶籽油的研究現狀及應用前景[J].中國油脂,2010,35(3):10-14.

[3]韋社生,王衍彬,劉本同,等.在線加熱冷榨法與其他方法生產山茶籽油的脂肪酸組成研究[J].食品工程,2013(3):58-60.

[4]余盛.食用油營銷第一書[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98-99.

[5]郭書晉,肖揚書,范遠景,等.茶籽油的工藝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1996,24(3):285-288.

[6]陳中海,肖仁顯,沈建福,等.7 種低溫冷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質及氧化穩定性分析[J].中國油脂,2012,37(8):34-38.

[7]莊瑞林.中國油茶: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329-330.

[8]胡建紅,肖桂生,王少先.關于發展吉安縣油茶產業的幾點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09(7):198-200.

[9]陳曉偉.衡陽樣板——管窺中國油茶產業升級路徑[J].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1(3):61-62.

[10]陳媛,陳智斌,張立偉.食用油脂安全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西部糧油科技,2001,26(2):42-45.

[11]張智敏,吳蘇喜,蔡暉,等.不同生產工藝對油茶籽油中苯并(a) 芘含量的影響[J].中國油脂,2012,37(8):65-68.

[12]方學智,姚小華,王開良,等.不同制油方法對油茶籽油品質的影響[J].中國油脂,2009,34(1):23-25.

[13]鐘海雁.對現行中國茶籽油質量標準與品質安全控制的幾點看法[J].食品與機械,2011,27(4):4-6.

[14]鄧龍,鄧澤元,胡蔣寧,等.油茶籽油加工過程中理化性質和營養品質的變化[J].食品科學,2015,36(23):111-115.

[15]郭華,周建平,何偉,等.茶籽油精煉過程中理化指標的變化及精煉條件選擇[J].食品工業科技,2009,30(6):221-225.

[16]劉存存.加工工藝對茶油營養的影響以及脫臭餾出物中苗醇的精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20-30.

[17]段迎春,賴建輝.茶籽油的抗氧化儲存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1999,27(6):625-626.

[18]張純萍.茶籽油研究進展[J].現代企業教育,2006(4):188-189.

[19]叢玲美,姚小華,費學謙,等.長期貯藏對茶油酸值和過氧化值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2007,20(2):246-250.

[20]楊曾輝,楊文英.我國油茶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作物研究,2011,25(2):103-104.

[21]林少韓,李桂梅.中國油茶生產現狀及發展策略[J].世界林業研究,1989(4):70-75.

[22]中國林業產業重大問題調研組.2011中國林業產業重大問題調查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105-120.

[23]佚名.紅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戰略[EB/OL].(2008-05-23)[2016-08-05]. http://money.163.com/08/0523/18/4CL80SSB002524TH.html.

[24]奚如春,鄧小梅,龔春,等.高亞油酸含量油茶優良無性系的選育[J].林業科學研究2006,19(2):158-164.

[25]鐘海雁,謝碧霞,王承南.我國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現狀及方向[J].林業科技開發,2001,15(4):6-8.

[2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EB/OL].(2009-11-04)[2016-08-05]. http://www.51wf.com/print-law?id=145027.

[27]杜紅梅,羅琳艷.消費者綠色茶籽油購買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12(2):301-305.

[28]張眉.廣州市消費者茶籽油購買行為實證研究[J].廣東林業科技,2014,30(3):35-41.

[29]托馬斯·J·斯坦利.百萬富翁的智慧[M].樂愛國,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237-243.

[30]阮海健,李少華.茶籽油加工現狀及開發對策[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2(8):33-34.

[31]姚小華,王開良,羅細芳,等. 我國油茶產業化現狀及發展思路[J].林業科技開發,2005,19(1):3-6.

[32]2006年國家林業局關于發展油茶產業的意見[EB/OL].(2006-12-29)[2016-08-05].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59/content-273524.html.

[33]馮劍鋒,鄭林勝,王占龍.關于貴溪市油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4 (22):26.

(責任編輯: 何曉麗)

The impact of national standard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oil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YAN Jin1,2, LIAO Fu-Lin1, HONG Yan-zhen3

(1.PostdoctoralResearchCenterofEconomicsColleg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2.DepartmentofEconomyandTrade,FujianCommercialCollege,Fuzhou,Fujian350012,China;3.CollegeofEconomics,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or national standard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oil that the pressing oil-tea camellia seed oil and solvent extraction oil-tea camellia seed oil are lack of the strictly differences and products characteristic, the regulation is faultiness. It causes the unfavorable influence to the control of the products quality, the customer demand, cost of production, product promotion etc. We suggest to modify the national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 and the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ird-party organization, exp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oil-tea camellia seed oil; national standard;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2016-08-05

福建省社會科學一般項目(FJ2016B12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403053);福建農林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項目(R201508)。

嚴謹(1970-),女,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經濟、生態經濟。

F307

A

1671-6922(2016)05-0095-07

10.13322/j.cnki.fjsk.2016.05.015

猜你喜歡
橄欖油國家標準油茶
廣東省油茶種植技術與發展前景分析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補貼標準
家鄉的油茶
近期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2019年12月10日)
近期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2019年12月31日)
近期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2020年03月06日)
近期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2020年03月31日)
優質橄欖油如何購買
如何選購橄欖油
新興縣老促會組織老區村油茶種植戶到羅定學習取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