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性

2016-12-16 10:22林桂英
考試周刊 2016年21期
關鍵詞:應用性數學教學有效性

林桂英

摘要:在小學數學中教學加強應用性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水平,不能為追求情境而創設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應是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的,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引導得法,收放有度,積極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 應用性 挑戰性 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理解數學,探索其應用價值?!睌祵W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以往的教材專門安排了應用題密切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是適得其反,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怕學的現象,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以往解決問題的取材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本身的現實意義。

一、讓學習回歸生活

兒童學習的數學應源于他們的生活現實。我們要善于結合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把數學學習與自己的生活觀察、實踐思索有機聯系,充分融合,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中,讓他們在尋找、發現和探索中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感悟領會所學知識的內涵,以及數學思考的方法或者數學解題的策略等。例如《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在教學這一知識內容前可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觀察與思考:同一條路上,兩個運動著的物體,從方向上考慮有哪幾種運行方式?兩個運動物體之間的距離會出現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學生經過用心觀察發現:(1)兩個運動的物體在同一條路上經常出現這樣的運行方式:面對面走,背對背走,朝同一個方向走。(2)兩運動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和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及運動的方向有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編出了與實際情形相符的應用題,教師再引導啟發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數學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行程問題應用題的幾種類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變解決問題設置。增加開放性

解決問題應更多地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的載體,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題型。這樣教師就可以不拘于形式,在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呈現時可以靈活處理。當然,教師應注意學習材料要選自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并盡可能增加信息量,使每個學生都成為信息提供的主體,改變以往學生等待信息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信息的采集者和提供者,如可采用搭拼式的呈現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供學生熟悉的一些條件讓他們進行搭配,促使其積極主動探索。例如教學“求剩余”為基本數量關系兩部計算應用題,可以提供下列條件:(1)一袋面粉有30千克;(2)平均每天吃6千克;(3)吃了4天;(4)吃了24粒。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若干條件提出問題。學生大膽提出了以下問題:(1)一袋面粉有30千克,吃了24千克,還剩多少千克?(2)平均每天吃6千克,吃了4天,吃了多少千克?(3)一袋面粉有30千克,平均每天吃6千克,可以吃多少天?(4)一袋面粉有30千克,每天吃6千克,吃了4天,還剩多少千克?再讓學生口答這些問題。由于(1)、(2)、(3)題都是一步計算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來,但第(4)題有一定的難度,且是本節課準備探索的知識,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層追求成功的欲望?!边@樣開放性的呈現方式,既溝通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又使學生在成功的基礎上激發了繼續探索的欲望。

三、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間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由于學生的認知方式、生活背景及生理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個體的獨立性、群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表現出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而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以至于我們一直運用這樣的傳統教學方式:出示范例,教師按早就設計好的教學程序進行教學,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必須按著教師預習設計好的指令程序進行,強調學生的思維路線必須與教師一致,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就被“網絡化”,缺乏創新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還學生自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放飛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如,學習平均數應用題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四(2)班同學的平均身高142厘米,到平均水深130厘米的游泳池有沒有危險?”這是一道有多種答案的題,可以從班級同學身高角度考慮,也可以從游泳池水深的不同情況考慮,還可以從游泳池的結構(底部傾斜)情況考慮,等等,使學生感悟到平均數的魅力。這樣教學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學生想象、創作的空間,另外教師在提供學生探究的材料時可以是少條件的,多余條件的,問題解決的策略同樣是多樣的,答案也允許各種各樣,甚至不存在正確的答案。

四、在課堂上提供“反思”機會

“反思”在當代認識心理學中屬于元認知的范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和體驗的過程。數學學習中的學生反思,指學生適時回望學習經歷、及時修正學習策略、監控調節學習過程的思維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習目標的有效生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覺地把學習活動作為認識對象展開較全面的思考總結后,從而使學習狀態進入更優化的層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如教學二年級測量長度時我設計了“量一量”活動,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物體作為工具去測量課桌有多長?;顒咏Y束后,學生紛紛匯報,有的說有3本數學課本那么長,有的說課桌有5個手掌長,有的說課桌有4支鉛筆長……他們互相爭執,堅持不下。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小朋友,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一樣是課桌的長度,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于是學生開始冷靜下來,進行反思。經過反思,大家達成了共識:同一個長度,借助不同的測量工具,就會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雖然這些結果都正確,但給我們確定物體的最終長度會帶來不便,因此必須有統一的長度單位。這樣,接下去認識“直尺”及“厘米”等就水到渠成了。教學反饋理論告訴我們,反饋交流要實現“智慧共享”,一方面要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另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和善于反思的習慣。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人文發展”是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思想的轉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應是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的,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引導得法,收放有度,積極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猜你喜歡
應用性數學教學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提高家庭作業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TD-LTE無線通信系統在核電應用性探討
基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的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數學學習廣度和深度探討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人的行為方式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
重視學校結核病暴發的應用性研究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