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儀式到展演:大擺手的歷史變遷

2016-12-26 12:38劉嶸
黃鐘 2016年3期

劉嶸

摘要:大擺手是土家族一度盛行的祈禳儀式,自20世紀以來,經歷了幾次斷層與接續,其儀式與儀式音樂在內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變化,經歷了從儀式到展演的變遷過程。文章對3個版本的大擺手儀式進行比較,發現傳統儀式以信仰為核心、表現形式復雜多變、宗教意味濃厚;現今儀式則呈簡釣化發展,多以文化展演的形式出現,其宗教性被逐漸消解,惟有部分祭祀歌尚存。

關鍵詞:大擺手;祈穰儀式;儀式音樂;展演

“擺手”,土家語稱謂為“舍巴日”或者“舍巴巴”,是土家族年初闔族公祀的祈穰儀式,一般在元宵節前舉行,也有個別地方在三月和五月舉行,分別稱為“正月堂”、“三月堂”或“五月堂”。擺手有大擺手和小擺手之分。大擺手是多個村寨和宗族共同舉行的擺手活動,常常是一鄉、數鄉多至幾個縣集中會祭,規模較大;小擺手以村寨姓氏為單位祭祀,規模較小。在湘鄂渝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區,均有過舉行擺手活動的習俗。擺手在各地有不同的稱謂,如保靖的“調年”,土家語“舍巴日”、“葉梯黑”等,活動內容也不盡相同。無論大、小擺手,活動中都有貫穿始終的群眾性舞蹈,其最主要的動作特征就是擺手,故而用“擺手”一詞來指稱這類儀式。如今,隨著民族民間文化的倍受重視和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推廣,“擺手”及“擺手歌”、“擺手舞”的稱謂反而要比其土家語稱謂“舍巴日”、“舍巴巴”、“葉梯黑”等要普及得多??紤]到“擺手”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本文將這一類活動統稱為“擺手”。

“擺手”一詞最早見于清代的一些方志和文人詩詞。如清同治《保靖縣志》記載“正月初間,男女齊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日擺手,又謂之調年”;清人彭施鐸的“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等都生動地描繪了土家族擺手儀式的盛況。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調查識別工作中,研究者紛紛注意到了擺手活動,收集了部分擺手歌的唱詞,但未公開出版。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縣地方志中開始提及與擺手相關的歌舞活動,多為描述性的介紹。對擺手的系列研究較早見于《土家縱橫談》.載有改編后的一堂大擺手的文學腳本;《擺手歌》記載了擺手歌的漢語與土家語的唱詞,對擺手中的法事活動有簡介;《梯瑪與梯瑪歌》中,認為“擺手歌”是“梯瑪歌”中的一種表演儀式。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湖南卷》、《湖北卷》分別介紹了擺手活動所涉及的歌種、舞種,含少量譜例及相關儀式活動的簡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擺手舞”和“擺手歌”的簡介和描述性文章逐漸增多,如《土語民歌述略》將作為土語民歌的一個品種;《擺手歌的原型及其他》對擺手歌進行溯源等。有關擺手的文獻近年陸續增多,但擺手相關音樂研究較少。袁炳昌首次從音樂學角度描述擺手歌和擺手舞,并分析了3首擺手歌及2種擺手鑼鼓點。

如今,小擺手在民間仍部分地沿襲了傳統的傳承方式,而大擺手與傳統儀式在內容、形式和功能諸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根據口述史、影像和文本資料,對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等三個不同時期的大擺手儀式進行分析和比較,探討其歷史變遷過程。

一、大擺手儀式概述

大擺手因祭祀主神均為土家族遠祖八部大王(神)、參加范圍一般超過同姓同宗而得名。大擺手以湘西北最為集中,又以龍山縣馬蹄寨和農車兩地最負盛名,龍山縣的洗車、著落湖,保靖縣的利湖,古丈縣的斷龍等地也都有大擺手活動,各地的儀式有一定區別。農車和馬蹄寨的規模最大,稱為“葉梯黑”;著落湖的村寨集體性的祭祀儀式,是集體將豬拖到八部大王廟宰殺敬祭,稱為“月托”。

(一)儀式沿革

馬蹄寨和農車同屬龍山縣農車鄉,相距不過十里,儀式的內容和程序基本相同,兩地相約每年輪流舉行,各舉辦一次后休息一年,即“三年兩擺”。每次的祭期為三天,從正月初九開始至正月十一結束。若天氣不好,再行調整。按傳統習俗,大擺手的組織并不依附于官方,而是由梯瑪和村中有名望的長者來組織。梯瑪是土家族巫師,各村寨梯瑪組成梯瑪總隊,推舉一位總掌壇師主持儀式,并決定相關事宜。諸如每年活動的規模,各村寨參與的人數,布置擺手堂,經費的分配以及活動的時間等。早期,這里參加擺手的人主要是本地本族人,由民間集資自發舉行,活動內容主要是祭祖、擺手歌舞、毛古斯等等,以土家族本族民俗文化為主,是較純粹的宗族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儀式的規模不斷擴大,除土家族以外,周邊的苗族和漢族都趕來參加。據老輩人講,民國十三年時,參加人數一度多達四余萬人。各地戲班和曲藝藝人也慕名而來,包括燈戲、陽戲、漢劇、高腳戲、三棒鼓、蓮花落、九子鞭等等。大擺手活動也由過去單純的祭祖祈禳儀式演變成為一個民俗節慶暨物資交流的綜合性節日活動。這之后,當地擺手儀式的主辦權被本地地主和保甲長控制,并對儀式作了一些限制,群眾的熱情驟減,再加之兵匪橫行,擺手活動逐漸停止。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于民族識別工作的推進,擺手又逐漸引起注意,并被視為文藝品種由專人進行調查和搜集整理。之后的歷次運動,將擺手中的祭祀活動斥為封資修一類,經過“破四舊”的沖擊蕩然無存。直到1983年1月,龍山縣文化部門和農車人民公社在馬蹄寨新建一座大擺手堂,同年舉行了盛大的大擺手活動,大擺手以民間文藝活動的形式得以重生。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梯瑪歌以及擺手活動中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先后進入第一批、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借此契機,大擺手在湘西北地區逐漸恢復。

(二)祭祀對象

大擺手祭祀的主神是八部大王。關于八部大王的傳說較多,一說八部大王原為八兄弟,是各姓的祖先;一說是從前有八兄弟為土王彭公爵主效力,隨其平息土著首領吳著沖(也作禾著沖)有功,彭公爵主要百姓建廟祭祀并重演他們的戰斗過程;也有的說法認為八部大王是一個人,是土家族某一遠祖的稱謂。

事實上,從祭祀規模和性質上來說,八部大王應為土家族遠祖,進入土家族信仰系統的時間要比土王更早。龍山縣還保留有八部大王廟的遺跡,方志上亦有記載,八部大王廟宇規模和神像大小均超過土王廟。保靖拔茅鄉現存一處八部大王廟遺址,有一塊殘缺的碑文,記載:“首八峒,歷漢、晉、六朝、唐、五代……為楚南上游……古謂為八部者。蓋以威鎮八部峒,一峒為一部落……”該廟座落于酉水北岸,清代時修復。八部可能就是八個部落的名稱,八部大王為各部落的首領總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