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和治療對策

2016-12-26 08:15劉軼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3期
關鍵詞: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治療

劉軼

【摘要】 目的 探討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和治療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65例危重病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 對其發病危險因素進行總結, 并給予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危重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觀察效果。結果 休克、中樞系統衰竭、凝血功能異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潰瘍史為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干預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53%明顯高于干預前的75.38%, 住院時間(10.36±1.51)d明顯短于干預前的(15.35±2.34)d (P<0.05)。結論 休克、中樞系統衰竭、凝血功能異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潰瘍史為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 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 危重??;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62

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床并發癥, 其由于發病早期無特異性表現, 極易延誤診斷, 導致患者死于該并發癥或者其他合并癥[1]。本次研究將通過對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患者的發病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并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臨床治療時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干預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65例危重病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 占收治的危重病患者數量的12.57%。其中男39例, 女26例, 年齡25~69歲, 平均年齡(52.17±6.57)歲。原發病分別為:呼吸衰竭13例, 心肌梗死塞6例, 腦出血21例, 腦梗死25例。另行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危重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1. 2 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 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嘔血、黑便、胃腸減壓部分伴有咖啡色的液體, 患者大便常規隱血檢測均為陽性, 經胃鏡檢查發現患者為消化道出血。所有患者在臨床治療前, 均無消化道出血情況, 且在治療前24 h內均無嘔血情況。

1. 3 研究方法 對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比較, 危險因素主要為: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行機械通氣、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應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抑酸劑、膿毒癥、休克、心力衰竭、肝功能異常、腎功能衰竭、中樞系統衰竭、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應用激素、凝血功能異常、有既往消化道潰瘍史。

1. 4 治療方法 研究給予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患者干預治療措施, 在積極給予患者原發病治療的同時, 選取適宜的感染控制方案, 改善組織灌注, 糾正缺氧, 改善患者胃腸道淤血情況, 并給予其適宜的腸內營養支持, 調節腸道菌群, 維持患者水電解質的平衡。出血治療方案:冰生理鹽水100 ml+去甲腎上腺素8~12 ml+硫糖鋁混懸液15 ml分次胃管注入。同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40 mg, b.i.d.抑酸處理。如患者腸鳴音消失或者伴有嚴重的腹脹, 且血紅蛋白<8 g/dl, 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時, 要立即為患者輸注足夠量的全血。

1. 5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在1 d內得到明顯緩解, 消化道出血停止, 腸鳴音恢復, 并發癥以及原發病有所好轉;有效:患者相關癥狀在2 d內有所改善, 消化道出血停止, 腸鳴音有所恢復, 并發癥以及原發病有所好轉;無效:2 d內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甚至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危險因素 休克、中樞系統衰竭、凝血功能異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潰瘍史為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1。

2. 2 干預治療效果 干預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53%明顯高于干預前的75.38%, 住院時間(10.36±1.51)d明顯短于干預前的(15.35±2.34) d(P<0.05)。見表2。

3 討論

危重病患者通常病情較為復雜, 且合并癥較多, 而消化道出血就是危重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2], 且有著較高的病死率, 嚴重威脅了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發現, 造成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主要與機械通氣、膿毒癥、休克以及肝功能異常、中樞系統衰竭、凝血功能異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潰瘍史等因素有關, 因此臨床中有上述情況的患者, 應提前做好消化道出血的監測工作,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對已發病患者應采用相應的干預治療,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總之, 休克、中樞系統衰竭以及凝血功能異常和既往消化道病史均是危重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 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減少病死率和減輕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郭惠明, 吳若彬, 楊紅偉, 等.心臟手術后消化道出血44例臨床分析.中華外科雜志, 2005, 43(10):650-652.

[2] 吳金, 陳啟, 孫向東, 等.重癥監護病房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09, 12(4):375-376.

[3] 鐘林, 胡建, 姜建平, 等.危重病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3(8):33-35.

[收稿日期:2016-05-03]

猜你喜歡
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治療
血管造影診斷與介入治療在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價值
探討晚間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
62例破傷風的診斷、預防及治療
1例急性腎盂腎炎伴有胡桃夾綜合征保守治療和護理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應分析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