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機器人:機器人發展的交往理性轉向

2016-12-27 15:20黃瑩張政董博越
科技傳播 2016年19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機器人

黃瑩+張政+董博越

摘 要 工具理性的發展帶來了經驗科學進步的同時,也將機器人視為人體的一種客觀模仿的形式,成為了“去魅”后的客觀對象。社會機器人的發展是朝著成為具有獨立的人格特征“主體”參與到與人的主體之間的交流之中。

關鍵詞 機器人;人工智能;交往理性

中圖分類號 TP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2-0185-03

社會機器人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多學科和技術相交叉結合的應用領域。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發展不僅為機器人提供強大的“后腦”,而且給機器人穿上了“類人”的外衣。本文將從社會機器人的發展、分類及交往理性的轉向來探析社會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并指出工具理性使得機器人成為“去魅”后的客觀對象,交往理性的轉向使得機器人將朝著人格化特征發展并具有“主體性”與人類進行交流。機器人也使得新聞生產實現從人向機器的根本轉變,并對傳媒業產生深刻變革,迎來“程序化個性化新聞生產”,新技術解放新聞生產力又一次成為必然。

1 社會機器人的發展歷史

社會機器人是從機器人發展而來的,是機器人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60~70年代,表現為可簡單的示教再現型的機器人,第二階段為80年代,隨著傳感技術的進步以及系統論的發展,具有更加完善的環境感知和能力的機器人出現。而第三階段則是從90年代以來的智能社會機器人的出現。智能社會機器人是指擁有更加完善的邏輯思考能力,更加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

如今的社會機器人將系統和載體兩部分分離開來,靠在云端的中央處理器提供人工智能。如微軟小冰、蘋果語音助手Siri,并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擬人化機械,手機只是其載體,用于收集語音、傳遞信息,而用來處理信息的則是蘋果的中央處理器。在傳媒業,新聞機器人近年來發展迅速,如美聯社等使用“新聞機器人”Wordsmith軟件報道體育賽事、新華社新聞機器人“快筆小新”、Quartz首頁上布置“聊天機器人”、騰訊開發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等就屬于虛擬的機器人。

與傳統的用來延伸人的某種技能的機器人不同,Dautenhahn(2003)指出,社會學習、模仿、姿態和自然語言、情感學習和認識、以及和同伴的交流是社會機器人的關鍵要素。

2 兩個維度下的機器人

結合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我們最終按照兩個維度對機器人分類,分別為是工具屬性還是社會屬性,以及是否具有自主學習能力。

2.1 工具屬性和社會屬性

第一個維度是工具屬性和社會屬性,具體是指人們在與機器人交流的時候,機器人是替代人類還是與人類相處??梢匝由烊说哪撤N能力的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完成掃地任務,換句話說,這種機器人的出現是為了替代或者強化人類的某種能力,大型制造機器人可以取代生產線上的流水工人。人類使用這種機器人是為了取代人類的某種能力。這是一種工具屬性,是機器人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近些年來發展的智能設備仍以功能性為主,盡管Siri可以與用戶進行交談,但目前提供的功能大部分局限在“工具屬性”上,設定鬧鐘、播放音樂、搜索結果等。除了Siri,美國亞馬遜提供的Nest要立志成為家庭信息中心,提醒你今天要給孩子開家長會,或購買蔬菜水果。它們的出現仍是取代人類的某方面的能力,因此,這些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具有工具屬性。如應用于財經報道和體育報道領域新聞寫作機器人可以替代了記者的初級采編角色,具有工具屬性,擴大了自動化新聞生產優勢,僅用3秒鐘便可瞬間完成一篇財報分析,壓縮了新聞生產流程,而且失誤率可控可調。

一款機器人的出現,如果旨在某方面可以替代人類進行照顧、陪伴、交流和娛樂等,那么就具有了社會屬性。機器人的社會屬性主要是相對于其工具屬性進行的定義。這種機器人出現的目的不是為了替代或者強化人類某種能力,而是為了替代人類的情感,或發展出獨立的智能體系,成為人格化的機器人與人類進行交流。

這也是機器人社會屬性的兩個主要表現,第一方面是指社會機器人可以替代人,滿足使用者的社會情感、社交、照顧等方面的需求;如Paro機器人,這是一種使用了類膚材質的機器人,擁有光纖、姿態、聲音傳感器等,特別適用于無法養寵物而有這方面需求的人們。這類機器人并不能與人類進行交談或者溝通,但可以滿足人們在飼養、照料等方面的需求。第二方面是指社會機器人發展出高度智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化的機器人。這類機器人仍然處在開發之中,但隨著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進步,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將會在不久后到來,這類機器人將成為一個人格化的對象,可以與人類進行交談、照顧,甚至建議、安慰等。顯然,第二個方面是未來機器人發展方向。

2.2 自主機器學習能力

第二個維度是是否具有自主機器學習能力。Author Samuel在1959年提出機器學習的研究領域,讓計算機獲得沒有其他程序介入的情況下計算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1980年左右開始,專家系統開始主導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專家系統以及后來的機器學習研究則對機器人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社會機器人只能根據輸入的特定信息進行回答,因此其回答和反應往往是有限的。此外,不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社會機器人無法獲得更新的信息,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例如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些簡單智能玩具,可說出簡單的一些單詞和句子,但所有的反應是遲鈍而且機械的,與使用者的交流和反饋都非常少。

而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社會機器人可以根據已知信息進行處理,獲得新信息,新信息又結合已知信息再度處理獲得更多信息,整個程序呈不斷擴大的形式出現;其次,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結合外部輸入的信息,產生更多信息,這是一個信息不斷生產的過程,完全開放。

在這兩個維度上進行劃分,可以得到表1:

一是傳統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目的是可以放大人類的某種能力,并且在某些情境中代替人類進行勞動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取代部分勞動崗位。

還有一種參與到社交環境中的傳統機器人,使用者可以使用這種機器人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也就是Zhao所說的,一種人與人進行社交的中介機器人(interact through),這種機器人的發展也擁有長久歷史,幾乎與電子媒介史相當,包括電報系統,電話答錄系統,電子郵件系統等。Fortunati認為這種機器人是一種傳播過濾,將人與人之間豐富的符號互動過濾為一種或幾種形式的信息,這種機器人就成為了交流中的第三者(the third thing),通過介入人類的互動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

二是特定需求的工具機器人,是指人們使用的機器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使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特定需求,如蘋果語音助手Siri,用戶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用戶設定鬧鐘、呼叫電話、打開應用等,由于其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其可以通過不斷地接收用戶的語音信息,來獲得更高的語音識別率,獲得更好用戶體驗。

三是特定需求情感機器人,是指人們使用這種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情感需求。如動物形狀的陪伴型機器人Paro,這種機器人無法聯網進行自主學習,但可以對人類的行為進行反饋,因而可以滿足人們的特定某種情感需求。

四是真正的社會機器人,這是具有社會屬性又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即Zhao所言的:社會機器人不是人類互動中的媒介(interact through),而是可以與人互動(interact with),同時,Zhao認為,“有些具有社交功能的機器人通過面部表情、眨眼、聲音等非語言符號交流,模仿人際關系中的情感因素。這一趨勢的出現將帶來人類傳播的本質的改變和社會互動意義的變化。作為人類的代理人(surrogates),類人社會機器人將擴大人類在計算機化的世界中表情、話語和傳播的領域范圍,相比于人與計算機的交互,人與類人社會機器人的互動更像是人類間的互動?!?/p>

3 社會機器人的工具理性轉向交往理性

從傳統機器人到社會機器人的轉變,機器人的發展體現了其逐漸由工具理性轉向了交往理性。

3.1 機器人的工具理性表現

工具理性訴諸關于世界的可認知的事實,尤其是訴諸可以在手段和目的之間被確定起來的因果關系。韋伯認為工具理性的產生與資本主義息息相關,而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工具理性的發展,帶來了自然科學的進步,進而促使了計算機科學的出現。機器人出現的本身就是工具理性的體現。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在機器人的設計中,追求效率成為了設計機器人的最重要原則。蔡自興、謝斌認為,對機器人來說,最重要的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通用性和適應性上。通用性指的是某種執行不同的功能和完成多樣的簡單任務的實際能力,適應性是指其對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即所設計的機器人能夠自我執行未經全部指定的任務。這兩個重要的特征的目的都是為了可以使機器人可以簡單快速的完成所設定的任務,即有效率,除此之外,在設計機器人的時候,要遵循最小成本與最大功效的原則,而這也是理性的體現,因此機器人的發展和成熟是工具理性的結果。

其次,在機器人出現之后,人們對待機器人的態度也呈現出了工具理性。從科技的發展是對自然世界的控制來說,工具理性是基礎性的;從機器人的發展歷史來看,具有工具理性的機器人是發展基礎;就社會世界可以被理解為由社會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塑造的而言,工具理性可以用于社會管理和社會、經濟政策的形成。

社會機器人對人類而言,是一個理性的象征,也呈現出了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變化。Fortunati認為西歐早期宗教認為只有上帝才可以創造類人機器人,從而阻礙了類人機器人的發展,而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進步,理性逐漸確立了統治地位,由此西歐開始出現了類人機器人。除此之外,人們開始研究人類身體如何運轉,包括血液和肌肉對動作的影響。Zanca認為將人類生命視為一種機械運轉主要得益于經驗技術的發展以及假肢的制造。理性的發展帶來了經驗科學進步的同時,也將機器人視為人體的一種客觀模仿的形式,成為了“去魅”后的客觀對象。由此,機器人作為理性的代表,成為了一種工具,其目的在于取代人類,完成人類工作,在這種以目的為導向的思維方式的指導下,人類對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開始擺脫單純的模擬人類和模仿人類的外表,開始轉向了以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提高生產水平為主。而數十年的發展,大規模的工業機器人開始應用在制造業的各行業,極度體現了人們對于機器人的工具理性態度。

機器人進入家庭領域成為機器人發展的交往理性轉向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普通個人可以開始接觸并且與機器人進行信息交流,盡管這種信息仍然是非常簡單而且是工具理性的,但這作為一個開端,機器人開始朝向社會機器人發展。

3.2 社會機器人的交往理性表現

人類與社會機器人的交流是一種交往理性。哈貝馬斯認為,“所謂交往理性,是一些以語言為中介的互動,在這些互動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通過他們的言語行為所追求的都是以言行事的目的,而且只有這一個目的?!惫愸R斯認為,理性的實際運用應當是一個交互的活動,照此交往合理性預設了對話的可能性。

隨著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社會機器人具有了交互能力,正從工具理性往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兼具的方向發展。

互動是當兩個或更多的人共享一種對指導她們行動的社會規范和規則的理解,因而他們對于各自的行動和交互的期待時,存在于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如果我與你處于互動之中,我就能夠預料你會如何對我所說的或所做的作出反應,因為我知道,對于世界、道德規則甚至調節我們行動的禮節。你享有完全一樣的理解,從而我們能夠理解彼此的行動和言語。 這是社會機器人要和人進行長期交互的基礎。

哈貝馬斯在對工具理性的批判的同時,提出了交往理性,一個有效的交往必須具備四個有效性因素。這4個因素具體表述為:我說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就正在對我周圍世界的性質做出或多或少含蓄的假定:我說話的權利;我的主體地位,以及我所說出的內容的連貫性。同樣,除非有證據證明相反的情況,那些聽我說話的人也假定:我關于世界的假定是正確的,我有權利說話;我是真誠的,而且我所說的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做出這些假定,交往和互動就不可能繼續下去。

這4個有效性主張概括起來就是真實、正當、真誠和意義。

人與社會機器人的交往理性的發展也體現在這四方面。與社會機器人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社會機器人所傳遞的信息和符號都是真實、正當、真誠并且有意義的。機器人自身所具有的思考模式和思維模式都強調它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作為一種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程序,其模式都會遵循程序,因此真實的外部環境刺激與客觀的程序本身的結合,其出產的結果也是真實、正當的。真誠則體現在社會機器人表現出來真正的“我”,不具有人格特征的社會機器人必然表現出來的是程序的自然輸出結果,任何對程序進行的修改,都會阻礙社會機器人的其他方面的表現。而意義主要體現在人類這一方,對于人類來說,與社會機器人的交往體現滿足人們的需要上,這種需要包括精神和物質的多個維度的需要,隨著神經網絡算法帶來的自主學習能力、材料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使得社會機器人帶來更有意義的內容。

4 機器人如何改變傳媒業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提出,這不是一場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競賽,而是一場機器人參與的競賽。讓機器人代替我們從事現在的工作,讓我們在它們的幫助下去構想有意義的新工作吧。

隨著自主學習、情感計算的進步,機器人新聞將會跳脫出常規性、重復性主題的新聞,不限于結構化、精確的數據,而是生成更復雜、敘述細致、更值得信任的主題報道。德國慕尼黑大學進行一項算法新聞研究,從流行的德國新聞出版物里選取體育及財經兩則報道,并通過機器人算法生成相同主題報道交給讀者閱讀評分,由算法生成的新聞在可信度、易讀性、新聞專業性、精準性方面得分更高。

其次,在危險、艱難的事件面前,救援機器人、無人機等將能代替記者進入人類無法輕易進入的區域,為我們拓展新聞報道的深度和范圍。

零售業正因物聯網普及迎來“程序化購買”轉變,如快沒有了咖啡的咖啡機能自動進行續存訂購,快到使用期限的輪胎能自動將預約訂購的信息發給輪胎商,新聞業也將迎來“程序化個性化新聞生產”。思科最新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將有200億臺聯網設備,將對新聞的生產、分發帶來巨大變化,機器人利用無處不在的聯網傳感器搜集實時數據,個人健康、出行、醫療、購買偏好、個人經歷、興趣愛好等數據將會使得新聞生產更加個性精準,提供健康咨詢、理財、定制旅游等個人化新聞。

未來的傳媒業一定是人機融合的模式,機器人根據數據異常發現新聞并呈現相關資料,記者進行深入分析,采訪關鍵行動者,挖掘背后的意義以豐富故事。

正如凱文·凱利所言,這一切都是必然的。未來,你的薪水高低將取決于你能否和機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將會是看不見的機器,而沒有它們,你的大部分工作將無法完成。

參考文獻

[1]Fong T, Nourbakhsh I, Dautenhahn K. A survey of socially interactive robots[J]. Robotics & Autonomous Systems, 2003,42(s3–4):143–166.

[2]Fortunati L. Afterword: Robot Conceptualizations Between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J]. Intervalla Platform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2013,1(1).

[3]Fortunati, L. (2003). The human body: Natural and artificial technology. In J. E. Katz (Ed.), Machines that become us (pp.71-87).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4]Robins B, Dautenhahn K, Boekhorst R T, et al.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of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J]. Designing A More Inclusive World, 2004:225-236.

[5]Rosheim M E. Robot 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botics[J]. John Wiley & Sons,1994.

[6]Russell S J,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J]. Prentice Hall,2003,82(2):37-38.

[7]Simon P. Too big to ignore : the business case for big data[M].Wiley,2013.

[8]Selma ?abanovic, Robots in Society, Society in Robots[J].international jounarlism of social robot.2010,2:439-450

[9]Zhao,S.(2003)‘Toward a Taxonomy of Copresence,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10]Zhao S.Humanoid social robots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J].New Media & Society,2006,8(3):401-419.

[11]陳志剛.現代性批判及其對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2]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14]安德魯·埃德加.哈貝馬斯:關鍵概念[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15]馬忠臣.機器人產業發展綜述[J].機械工程師,2010(11):5-14.

[16]任福繼,孫曉.智能機器人的現狀及發展[J].科技導報,2015,33(21):32-38.

[17]蔡自興.機器人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8]凱文·凱利.KK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機器人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機器人,讓未來走近你
2019:人工智能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機器人來幫你
認識機器人
機器人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